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法规 > 本市规范性文件
河源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发布日期:2011-03-01 00:00:00 来源:本站 作者: 阅读人次:-
【字体大小: 默认】  分享


关于下达河源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河府〔2011〕25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各单位:
    河源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业经市五届人大六次会议批准,现下达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河源市人民政府
2011年2月21日

    一、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践行“三反”理念,着力培育“四新”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

    (一)培育壮大“四新”产业。着力培育以手机为主的新电子、以太阳能光伏发电为主的新能源、以硬质合金为主的新材料和以生物制药为主的新医药等“四新”产业。积极推进产业招商、集聚招商和重大项目招商,加快培育壮大“四新”产业集群,打造环珠三角新兴产业集聚地。加快建设和完善国家移动通讯终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移动通讯产学研战略联盟等技术服务平台,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加快制定和完善“四新”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扶持政策。

    (二)推进效益园区建设。抢抓省实施“双转移”契机,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科学规划和建设产业转移园区,辐射带动各县区工业园区发展。推动市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源城、东源、和平转移园创建省级示范园。加快中山(河源)转移园三期、各县区转移园二期建设,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配套服务,推动全市产业转移园建设上规模上档次,努力在承接产业转移上实现新突破。

    (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和专业镇。继续推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发展,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继续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试点工作,促进土地流转的规范化。积极推进灯塔盆地综合开发利用,大力实施《灯塔盆地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规划》,为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打下良好基础。加快推进以东江上游特色水果产业带项目为重点的优质农业示范基地和实验示范区建设以及后续相关产业发展。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实现农产品流通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网络化。

    (四)全面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打造“客家古邑、万绿河源、温泉之都、恐龙故乡、红色经典”五大品牌,重点推进市客家古邑博物馆、市恐龙文化公园、万绿生态旅游度假区、东江·巴登城、东江源温泉度假村、红色苏区革命遗址等项目建设,努力建设具有绿色、养生、休闲等特色的新型旅游产业。大力发展以东江商贸物流城、龙川粤东现代物流城、市区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市区商业中心等为重点的商贸物流业及配套产业,充分发挥河源区位优势,加快建设“南接穗深港、北连大内陆”的粤北赣南区域物流中心。

    二、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努力改善投资环境

    加快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凸显区位优势,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

    (一)完善交通公路网络。以高速公路建设为龙头,不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国道、省道、县道、村道升级改造。积极发展公交事业。继续加快航道整治和重点码头建设,改善水运设施条件。加快建设、改造和完善城市、乡镇和农村交通运输站场,提高综合运输系统的效率和效益。

    (二)增强能源保障能力。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沼气能等新能源及清洁能源。加快推进东江干流电站建设,推动河源电厂二期前期工作,切实提高供电能力和社会效益。不断优化电网结构,积极推进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加强能源储备和能源应急保障。

    (三)提升公共信息化水平。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建设完善教育、文化、医疗、社区服务、劳动保障等面向民生的信息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政务信息化,继续完善电子政务平台,增加平台覆盖率,推动电子政务网络向乡镇、街道办延伸,加快党政机关办公自动化、公文交换无纸化、管理决策网络化进程。

    (四)建设现代水利体系。科学制定和实施全市水利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中小河流域整治、灌区续建配套改造、重点农水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水土保持等水利工程,全面完成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任务。强化依法治水管水能力。健全水利投入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保障能力。

    三、以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为引擎,努力增强发展后劲

    坚持抓投入,促项目,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内生动力,确保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增长。

    (一)保持投资持续增长。加快完善投资体制机制,优化投资结构。坚持把推进投资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投资与消费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积极争取中央扩大内需项目资金和上级专项资金支持。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依法依规抓好项目审批、核准、备案和上报,严格把好项目审批关。认真储备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大项目、好项目。

    (二)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科学合理地安排重点项目,重点投向交通公路、工矿骨干、环境保护、生态旅游、社会事业等工程建设。2011年全市重点项目计划安排47个,总投资844.3亿元,年度投资121.1亿元,主要建设大广、汕湛、东环等高速公路,汉能薄膜太阳能电池、中兴通讯河源生产研发培训基地、恒泰豪太阳能光伏研发生产基地、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园、东江商贸物流城、东江·巴登城等一批重大项目。

    四、以建设宜居城乡为依托,努力加快绿色低碳发展

    围绕创建广东低碳示范城市目标,努力打造宜居城乡,加大环保力度,探索低碳发展模式。

    (一)建设生态宜居城乡。进一步完善和实施“三规合一”规划,以中心城区概念规划、公园城市专项规划、“一湖两江三园四山五城”规划建设为重点,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公园城市”、“万绿水城”和“首善之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大力推进市客家文化公园、七寨湖公园等公园建设,加快“三旧”改造步伐。

    (二)提高环境保护能力。坚持加大“创模”力度,确保“创模”一举成功。加快各县城污水处理厂管网及配套设施建设,确保各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使用。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坚决执行环保前置审批和“三同时”制度,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加强环境执法、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

    (三)提升生态建设水平。大力实施“封山育林工程、森林围路(城)工程、树木园林业科普工程、珍贵树种致富工程、高山油茶种植发展工程”等五大绿色工程。加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大力推进防护林体系、水土保持、地质灾害防治、矿区生态恢复重建、重点流域水源涵养林、岭南湿地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保护好生态环境和饮用水源水质。加快林业生态市创建步伐,深入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生态示范村”创建活动。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环城绿道规划建设。

    (四)建设低碳示范城市。坚持“政府推动、规划引导、示范带动、公众参与、循序推进”的原则,全力推进能源结构低碳化、产业结构低碳化、社会生活环境低碳化,构建以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生活、低碳产业、低碳社会为重点的具有河源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体系。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将河源列为全省低碳示范城市。

    五、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为重点,努力谋求人民群众福祉

    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加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一)优先发展教育。全面推进省教育强市创建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及《中共河源市委、河源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的决定》,加快实施《河源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规范化学校建设为抓手,优化农村中小学校布局,加快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和质量。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快建设“东江教育城”,进一步提升办学能力和水平。

    (二)建设文化河源。深入开展文明县城、文明社区、文明单位等创建活动,全面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认真实施《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河源市建设文化河源规划纲要(2011—2020年)》。切实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推动佗城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石峡恐龙遗址公园争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弘扬红色革命文化,建立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全力推进市图书馆新馆、市恐龙文化公园、市客家古邑博物馆、市文化艺术中心等开工建设,逐步建设和完善县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大力引进文化专业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准入机制,建立和完善文化激励制度。

    (三)健全社保体系。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健全社会保险制度,不断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以及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认真落实就业和再就业扶持政策。

    (四)发展卫生事业。不断完善卫生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市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市儿童医院等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建设,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加强对结核病、人禽流感等疾病的防控工作,严防重大疫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加强市、县中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工作。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健康服务业。

    (五)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制定全市农房改造5年总体规划,加快农房改造步伐。加大扶贫开发投入,积极争取深圳市、省直单位对我市贫困村的帮扶。广泛动员各种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企业家、个体户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建设。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致富,提高贫困村集体收入。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方法分类指导扶持,不断创新扶贫模式。严格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问责制。

    六、以加快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努力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继续深化改革,努力消除体制性障碍,着力提升发展活力,加快实现经济、生态和文化崛起。

    (一)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根据《广东省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研究起草河源市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范围,起草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指导目录,细化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重点产业和领域,推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认真实施国家和省投资项目招投标管理办法,确保我市项目建设依法依规。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度,完善代建制相关配套政策。

    (二)努力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富县强镇和简政强镇事权改革,依法依规转变部分经济社会管理职能,优化政务环境,增强基层活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认真贯彻实施《关于调整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的决定》(河府〔2010〕136号),切实做好监督与检查,推进依法行政。不断完善行政审批网络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建立事业单位岗位管理运行机制,完善全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管理制度。

    (三)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认真贯彻实施《河源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 (2009-2011年)》,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推进基本医疗保障覆盖全体城乡居民。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点推进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继续实施国家9类基本公共服务和省6项重大卫生服务项目。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

    (四)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以维护社会事业的公益性、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为重点,加快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专项计划由市发改局根据需要另行下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