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市政府文件
河源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22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督查方案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2-04-02 17:25:44 来源:河源市人民政府 作者: 阅读人次:-
【字体大小: 默认】  分享



河府〔20228


各县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2022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督查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河源市人民政府

 202229 

 

 

2022《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督查方案

 

确保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各项重点工作落地见效,顺利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制定本方案。

一、督查内容

(一)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涉及10个方面36大项重点工作(见附件1)

(二)督查重点:1.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任务和其他量化指标任务及梳理的一批重点跟踪任务共129项;2.市十件民生实事共15项(详见附件3)。总计144项。

实施过程中,府办公室将根据具体工作需要调整完善督查重点,并及时下达督查清单。

督查方式

(一)建立台账与实地督查相结合根据工作安排,市府办公室对督查内容建立台帐。各项重点工作均明确责任单位(详见附件1);各项督查重点任务(含市十件民生实事)逐项明确目标任务和市分管领导、协调副秘书长、牵头承办单位及主要负责人,个别事项列明建设主体责任单位(详见附件2、3)。各责任单位也要认真建立台帐,推动工作落实。

根据市政府领导批示要求和台帐掌握情况,市府办公室适时组织督查组开展实地督查核查,重点是问题较多、推进难度较大、进展明显滞后事项。

“亮灯”管理与约谈整改相结合市府办公室按照确定的督查重点任务的节点目标跟进督办,对督查重点任务实行“季通报、季亮灯”,对市十件民生实事实行“月专报、季通报、季亮灯”管理(对按时限要求完成事项亮“绿灯”,未按时限要求完成事项亮“黄灯”,连续2次亮“黄灯”事项亮“红灯”)。对工作任务进展严重滞后或被亮“黄灯”的责任单位,经市政府同意,由市府办公室下达督查整改通知书,责令整改,限期完成任务,并抄送市分管领导。对限期整改不到位或被亮“红灯”的,由市政府负责同志约谈该单位负责人;必要时由市府办公室提请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约谈该单位主要负责人,约谈记录报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并由市府办公室存档。

(三)情况通报与绩效考核相结合。市府办公室定期以《河源政务督查》形式通报督查重点任务的进展情况,表扬先进典型批评不落实案例,并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开。同时,根据市委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工作要求,市《政府工作报告》督查重点任务的落实情况与市委、市政府年度绩效考核挂钩。

三、工作要求

(一)提高站位,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是经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目标任务,是市政府对全市人民的庄重承诺,是建设全省绿色发展示范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排头兵、幸福和谐美丽河源的重要抓手,必须不折不扣完成。全市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承办的2022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要抓紧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工作措施、时间安排、内部责任、县(区)任务等。

(二)敢于担当,同心协力推动落实。各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抓落实第一责任人,对本地区、本部门承担的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负总责,要亲自研究部署,带头抓落实。分管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要牵头推动工作落实。各责任单位要注重掌握实情及时发现、分析问题要敢于担当,特别是对涉及征拆、邻避效应等问题的工作要敢于碰硬,依法依规坚决处理,全力推动问题解决,对确实难以解决的“卡壳”问题,要及时报市政府。各牵头责任单位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会同配合单位开展履职督查、对口督查、主动自查和落实情况评估。配合单位要与牵头责任单位密切合作、协同推进,形成抓落实合力。各县(区)政府(管委会)要履行抓落实主体责任主动对接本地区承担的具体工作任务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并抓好落实。

(三)扎实推进,依时报送相关材料。

1.附件2、3中各项督查重点任务的牵头责任单位,要认真填写《2022年市政府督查重点任务季度节点目标安排表》(见附件4),加盖单位公章后报市政府分管领导签名确认,于2022217日前报市政府督查室。

2.督查重点任务落实情况,于每季度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以表格形式(见附件5)报市政府督查室;市十件民生实事落实情况,于每月结束后3个工作日内以表格形式(见附件5)报市政府督查室。

3.确定了建设主体责任单位的督查重点任务(含市十件民生实事),该建设主体责任单位要认真填写《2022年市政府督查重点任务(含市十件民生实事)季度节点目标安排表》于2022年2月11报牵头责任单位。同时,对附件2所列督查重点任务落实情况,于每季度结束后2个工作日内以表格形式(见附件5)报牵头责任单位;对附件3所列市十件民生实事落实情况,于每月结束后1个工作日内以表格形式(见附件5)报牵头责任单位。

(四)其他事项。如任务推进后期要调整节点目标,需报请市政府分管领导同意;要取消年度督查考核,需报请市政府主要领导同意。

市政府督查室联系人:黄中慈、何汶烨,联系电话:3316368

 

附件:1.2022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单位分工清单

    2.河府[2022]8号附件2-5:2022年市《政府工作报告》督查重点任务清单


 

 


附件1

 

2022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

单位分工清单

 

一、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进出口总额实现正增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市发展改革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
    二、聚焦增量升级,扎实推进产业兴市行动。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着力点,加快发展现代产业,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壮大主导产业。推动卓翼科技一期、凯中精密、联天科技等投资超10亿元项目达产达效;推动今麦郎饮品、铂科新材料、固达机械等投资超10亿元项目加快建设;推动农夫山泉期、卓翼科技二期、华润怡宝等投资超10亿元项目落地;推动西可通信、景旺电子、美晨通讯等企业增资扩产。力争电子信息产业、水产业、先进材料产业产值分别600亿元、65亿元、30亿元,为力争在2025年打造一个千亿级、两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打下坚实基础。深入实施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提档升级行动计划,加快2021年获批创建的省级现代农业项目建设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家以上,做优做强水稻、油茶、水果、生猪、茶叶、花生、腐竹、板栗等产业。[各县(区)政府(管委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

(二)激发企业活力。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措施,帮助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恢复发展。支持企业做大做强,落实奖励政策,力争新上规企业50家。推动100家企业完成技改投资65亿元。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提升企业竞争力,扎实开展“上云上平台”,推动270家规上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落实鼓励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消费增长奖励政策,扶持推动限上商贸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用好市中小企业融资专项资金、科技信贷风险补偿金等政策,着力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落实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加快推进雅达电子等工业企业上市。大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市发展改革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市金融局)

(三)提升园区效益力争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5亿元、扩园8.5平方公里。持续产业园区用地整治提升攻坚战,处置闲置用地、提升存量产业用地5000亩。推动河源国家高新区加快跨江融合发展,推动水产业园建设取得新成效,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示范园区,加快打造成承接双区产业延伸的牵引区和引领发展的产业新城、科技新城。推动深圳南山河源高新区共建产业园一期入园企业投产达产二期加快建设。推动龙川产业园创建省级高新区紫金产业园申报省级产业转移园。健全“亩均效益”综合评价机制,深入实施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工作,提高园区发展效益,实现园区产值倍增计划目标。完成东源、连平工业园循环化改造,推动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推动油茶跨县集群产业园油茶加工中心、研发中心等项目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东源县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启动龙川县县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试点工作力争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产值100亿元。[各县(区)政府(管委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乡村振兴局]

(四)做旺生态旅游。推动源城区、东源县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紫金县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做大做强“六色”旅游品牌。推动万绿湖风景区创国家5A级景区,推动黄龙岩、佗城、霍山、苏区革命旧(遗)址群、阮啸仙故居、林寨古村、仙坑古村等景区提档升级。加强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开发。加快古城、古村落、古驿道等活化利用。推进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和康养产品开发,打造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温泉旅游项目。推动河源恐龙文博园扩容提质,加快恐龙遗迹公园保护开发,将恐龙遗迹公园打造成河源旅游IP。推动源城南片区巴伐利亚庄园、客天下、春沐景区扩容提质,打造南部文旅集群“入户大堂”。创建特色民宿村2个,新建文化和旅游特色村2个,新增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条,推动乡村文旅融合。依托两江交汇岸水景观和太平古街,开发新丰江夜游,建设旅游消费集聚区。发挥线上线下旅游平台作用,发展智慧旅游服务,加快建设市、县全域旅游集散中心。强化与旅游类国企旅游龙头企业合作,整合资源串珠成链,打造更多12”“23”经典旅游线路。持续开展文旅融合创新大赛和文旅繁花”音乐季系列活动。[各县(区)政府(管委会)、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国资委]

(五)做强现代农业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力争新认定粤港澳大湾区省、市菜篮子基地15家以上。推动优势农产品品种培优、标准化生产、扩大出口注册备案认证和品质提升,打造更多“圳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健全“12221”农产品市场体系,擦亮“万绿河源”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巩固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成果,增加粮食生产投入。开展新一轮垦造水田三年行动,建设高标准农田8.5万亩,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红火蚁疫情发生面积控制在16.6万亩以下,提高粮食供给能力。稳定生猪生产,提升猪肉供应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完善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乡村振兴局)

三、聚焦巩固提升,扎实推进生态优先行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坚决守护好一江清水、青山翠岭。

(一)确保水环境质量保持全省领先。大力实施河(湖)长制,常态化规范化推进河湖“清建成碧道50公里。扎实开展新丰江水库及其要支流水环境整治行动,推进水生态调查评估开展重点入河排污口清理整治水环境质量保持优良。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查漏补缺、差别化精准提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到50%基本完成生活污水治理老旧设施整改工作,设施有效运行率达到80%以上。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强地下水污染防治,地下水国考点位水质稳定达标。推进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科学储备应急水源地,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保障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申报国家节水型城市(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

(二)确保森林覆盖率保持全省一流。发挥市县镇村四级林长体系作用,深入实施新一轮绿化河源大行动,扎实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管等专项行动,推进绿美河源工程和环城生态屏障工程,完成高质量水源林建设7万亩、森林抚育13.5万亩,改造桉树林10万亩以上,实施松材线虫病防治面积7.79万公顷以上。[各(县)区政府(管委会)、市林业局]

(三)确保空气质量保持优良。加强主要污染物协同管控,深化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持续开展工业大气污染整治,推钢铁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工业炉窑C级企业升级转型深度治理重点涉挥发性有机物企业落实扬尘污染防治条例,精细化管控扬尘、露天焚烧等面源污染。加强空气质量预测研判,精准应对污染天气,空气质量优良率细颗粒物年均浓度约束性指标达标。(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城管综合执法局)

(四)确保土壤和固废安全。加强土壤污染源头控制,严防废弃金属、废塑料等“洋垃圾”进口,严格农用地安全利用和建设用地环境风险管控,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90%以上。全面建成运行医疗废物处置项目,提升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水平,县级以上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工业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分别达100%和99%以上。(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卫生健康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国资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城管综合执法局、市乡村振兴局、市林业局、市供销社)

(五)确保绿色低碳发展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强化“三线一单”成果应用。制定落实碳达峰实施方案,落实能耗双控”目标任务,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充分发挥环保智慧云平台作用,提升生态环境现代化监管能力。做好新一轮市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编制工作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局)

(六)落实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新增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能力400吨/天,安全有序减少渗滤液存量。清理整改16宗自然保护地小水电站,全面强化自然保护地规范化建设和监管,修复连平陂头眼镜湖矿区生态。加快建筑垃圾消纳场、县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整治修复废弃稀土矿点推动省级环保督察整改任务销号清零并巩固前期整改成果。(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水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城管综合执法局、市林业局)

四、聚焦全面提速扎实推进“融湾”“融深”行动。抢抓“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机遇,借势借力,在主动对接、全面融入中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开放水平。

(一)完善交通网络。持续优化对接省12312”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加快构建“米”字型现代交通网络。完善赣深高铁4个站点综合交通枢纽设施建设。确保粤赣高速顺天互通立交建成通车,加快梅龙高铁、龙寻高速长深高速改扩建等项目建设,全面推进G205、G105、S120等一批国省道项目改造建设,启动河紫高速前期工作,积极推进厦(汕)昆高铁、广河客专、河惠汕高速、东江航道扩能升级、河源港源城港区码头等项目前期工作,着力构建高效便捷的对外通道网络和快速畅通的市域交通网络。(市交通运输局、市公路事务中心)

(二)优化营商环境。扎实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做好“一网统管”工作,优化完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行行政审批全程电子化。深化商事制度、“证照分离”改革,加快建立以告知承诺制为主的市场主体准营管理模式,开展“一照通行”涉企审批服务改革,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度。继续推进工程建设项目“一网通办”工作,推动自然资源领域“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提高跨境贸易便利度,压缩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完善信用体系建设,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化市场环境。出台建筑业企业奖励政策实施细则建筑业骨干企业评选和奖励办法等配套文件鼓励外地建筑业企业在我市设立子公司或联合本地企业参与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运营。(市府办公室、市委改革办、市发展改革局、市司法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三)深化重点改革。纵深推进省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系统提升试点工作成果,努力为全省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提供“河源经验”。加快推进政务大数据中心河源分节点建设,提升数据应用水平。大力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工作任务,用好国有资源,盘活国有资产。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推进农业农村金融改革,出台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政策措施,打造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模式的“河源样本”。推动“一镇一改革”,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试点推进农村殡葬改革。(市发展改革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国资委、市市场监管局、市金融局、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市乡村振兴局、市税务局)

(四)对接科技创新。R&D经费投入增长10%以上。推进高企倍增计划和树标提质行动,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超350高新技术企业存量超320家。加快鹏城实验室河源节点建设,争取现代种业省重点实验室等高端创新平台落地建设,努力打造成“双区”和两个合作区科技创新的重要延伸。举办好第二届创新创业大赛,建设一批成果中试基地,争取一批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研究成果落地应用推动“双区”和两个合作区科技成果供给端与我市需求端精准对接,加快打造成“双区”和两个合作区科技成果转化地。强化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实施高层次人才三年倍增计划,新增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高级职称人员不少于1000人。探索走出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路子,推动基础设施军民共享、军需和民用双向转化、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市高新区管委会、江东新区管委会、市科技局、市委组织部、市发展改革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河源军分区)

(五)承接产业外溢强化全市招商引资“一盘棋”,落实产业集群联动协调推进机制,建立服务工作专班,实行项目挂图作战。大力实施电子信息产业链链长制,制定水产业招商地图,编制产业招商计划和目标企业清单,出台培育新一代电子信息、水产业、先进材料产业集群发展政策措施,着力引进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核心配套企业。发挥西可通信、铂科新材料等企业龙头带动作用,以商引商带动一批上下游企业落户。积极参加进博会、高交会、消博会、大湾区城市投资年会,精准开展系列招商推介活动。主动对接重点电子信息、食品饮料等商协会,着力承接产业溢出。实行“一对一”上门招商,力争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00个以上。全力做好引进项目要素保障,提高项目转化率。[各县(区)政府(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商务局]

五、聚焦赋能添彩,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行动。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推进驻镇帮镇扶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一)加快灯塔盆地建设。推动美林油茶加工产业园、茶浓缩液、华源康、蓝莓庄园等项目建设,着力引进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油茶、蓝莓等农业产业。推动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河源分中心(灯塔实验室实体化运作,着力打造农业科技公共综合服务平台加快推动国家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源创新研究院、省部共建木本油料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岭南联合实验室P3实验室、农业医院、畜禽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创平台建设。深化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种质资源库落户。高水平办好全省油茶产业大会、灯塔盆地农业高峰论坛和招商大会,着力打造全国农业交流合作品牌。加快高新农业综合体一期、农高区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园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灯塔盆地灌区工程建设。(市灯塔盆地农高区管委会、市科技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

(二)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村庄保洁覆盖率均保持100%。扎实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行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0%以上。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全面整改问题厕所。建成“四好农村路”120公里,全力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市,推动龙川县创建“四好农村路”国家级示范县、和平连平两县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每个县区建成2条不少于10公里的乡村振兴示范带,每个乡镇建成1条三村连片以上的美丽乡村风貌带或美丽乡村精品带。[各县(区)政府(管委会)、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

(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保持现行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深入开展“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防止致贫返贫。完善扶贫资产运营管理和监督机制。加强农村电商、乡村工匠高素质农民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吸引人才返乡留乡政策,新增一批乡村振兴人才。(市乡村振兴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商务局、团市委)

六、聚焦环境优化,扎实推进城市提质行动。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科学推进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

(一)高标准规划。强化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完成古竹片区、埔前片区、源城工业园区等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实现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100%覆盖。推动钓鱼台片区与水产业园产城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城市客厅”。强化市区两江沿岸城市天际线的规划引导和管控力度。尊重城市历史,建立健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系统完整保护传承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坚决杜绝城市建设中的破坏性建设行为,防止大拆大建。坚持“房住不炒”,加强市场引导,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源城区政府、市高新区管委会、江东新区管委会、市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二)高质量建设。推动东江东岸“东塔”、东江西岸“西塔”等项目加快建设。推动东华路、益民街等道路升级改造项目及华达街、雅居乐、江源小学、中山大道等4座人行天桥项目建设。继续推进2021年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开工改造31个城镇老旧小区完成24个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巩固提升“百街千巷”综合整治成果。推动智慧滨江公园等加快建设。成宝源片区及老城西区污水治理工程。加快新江市场水浸点整治、旺业街排水排污改造项目建设。加快江东新区开发建设,有序开发高铁新城,推动东江东岸碧道工程(胜利大桥至紫金桥段)、生态环保城市会客厅等项目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推进学府大桥建设,加快贯通由河源大道、永康大道、东环路、迎客大桥形成的市区首条“快速内环”。强化市区与东源县城交通市政设施的对接。(东源县政府、江东新区管委会、市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国资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城管综合执法局、市公路事务中心)

(三)高水平管理。开展“十好百佳千优”创建活动加快“智慧城管”建设,建设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立智慧城管综合指挥中心,实现中心城区一体化管理,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水平。规范街道门牌设置优化交通信号灯管理大力推进智慧停车项目,缓解市区停车难问题。制定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奖惩办法,建成江东新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有序推进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各县至少有1个乡镇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加快建设日处理能力200吨的厨余垃圾处理厂,解决中心城区厨余垃圾处理问题。推进江东新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各县(区)政府(管委会)、市城管综合执法局、市公安局]

(四)高定位发展。推动源城区、东源县、江东新区、河源国家高新区、灯塔盆地农高区又快又稳发展,推动和平、龙川、紫金、连平县又稳又好发展。推动各县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引导企业向县域产业园区集中,促进产业链延伸和集群发展,加快形成特色支柱产业。依托赣深高铁沿线站点规划建设综合客运枢纽,带动县域城镇提质扩容。推动东源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工作,推动灯塔盆地、东源县船塘镇、紫金县蓝塘镇省级城乡融合试点建设。扎实推进各县中心镇规划建设。开展美丽圩镇建设攻坚行动,推动所有圩镇达到“宜居圩镇”标准,每个县区10%以上的圩镇达到“示范圩镇”标准。[各(县)区政府(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

七、聚焦内生动力,扎实推进形象提升行动。持续优化发展条件,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良好环境,全面提升凝聚力影响力。

(一)打造充满活力的发展形象。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消费的基础作用和出口的支撑作用,着力打造活力充沛、后劲充足的发展形象。推动一批专项债项目、补短板项目加快建设,推动万洋众创城一期、综合资源利用中心等189个、年度投资约322亿元的重点项目建设,重点项目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不低于30%。编制三年滚动计划,突出谋划储备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驰援粤东粤西粤北”专项融资等项目。推动网络购物、直播带货等线上平台与传统百货、商超便利店等传统实体线上线下融合促销,开展家居家电惠民、旅游美食嘉年华等活动,大力发展老店经济、小店经济、假日经济等新业态新消费,提升养老、托幼等领域服务消费水平;推动农村水电路气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优化农村消费环境,深挖农村消费潜力。支持企业通过广交会、进博会、“粤贸全球”等线上、线下展会平台抢抓订单。推进“河货回流”工作,鼓励发展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市发展改革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二)培育文化繁荣的文明形象。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高标准建成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体设施网络。深化数字文化馆建设,打造“全民阅读”数字服务平台。大力弘扬老区精神、苏区精神、新丰江水库精神,提升城市精气神。大力实施“文化+”战略,壮大文化人才队伍,繁荣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等事业。推动高埔岗文创园、大同文创园创建省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和创意文化产业。持续开展“河源发声”“百姓舞台”“深莞惠汕河流动大舞台”“山歌大赛”“忠信花灯节”系列活动。实施文艺创作水平提升行动,创新开发优质文化产品,推出一批具有河源特色、体现河源水平、展现河源气派的精品力作,向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讲好河源故事、传播河源声音,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深入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开展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加强非遗传承传播和活化利用,厚植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影响力、知名度。(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三)创建实至名归的品牌形象。深入实施新时代河源精神文明建设提质工程,深化精神文明创建九大行动,掀起新一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新高潮。大力宣传“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绿色生态旅游名城”等“城市名片”,扩大城市品牌的知晓率。把旅游景点、优质资源作为城市影响力的主要载体,大力推介万绿湖、恐龙文博园等知名旅游景点,擦亮“中国好水”“中国天然氧吧”等“金字招牌”,推动霸王花、聪明人等知名龙头企业走出去,进一步打响“客家古邑、万绿河源、温泉之都、恐龙故乡、红色经典”等特色品牌。打造文旅融湾产业联盟、万绿湖主题体育赛事等品牌,积极承接和举办大型文化、旅游、体育、商贸等活动,借助文博会等重大平台,充分展现河源魅力、展示河源形象。(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商务局)

八、聚焦社会事业,扎实推进民生保障行动。落实“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工作机制,努力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提升医疗卫生水平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纵深推进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三年行动,健全完善应急处置机制。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深河人民医院、龙川县人民医院“三甲”医院推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整体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4家以上县级公立综合医院达国家县级综合医院推荐水平标准,加快各县区人民医院五大救治中心建设。进一步规范发展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全面推开健康河源20项专项行动,启动源城区省级健康促进县区创建工作,建设一批省、市级卫生镇村,打造一批健康乡村示范村。落实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加快推进县区“两馆两场”建设,打造一批高质量体育公园。[各县(区)政府(管委会)、市卫生健康局]

(二)提升就业保障水平。强化就业优先导向,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完善“两街两园”等特色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推动“南粤家政”工程“家政+区块链”平台应用,促进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力争全年新增城镇就业25000人。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新增“雁归源”创业就业人才不少于150人。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大力促进社保扩面,推动实现应保尽保。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快完善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直接结算服务。深入开展医保参保人员个人信息授权查询和使用国家试点工作。推动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见效。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市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市居家养老信息平台规划建设。深入实施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健全残疾人、孤儿保障体系和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推进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抚恤、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发展。(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民政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医保局、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

(三)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大力推动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巩固提升学前教育“5080”成果。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新改扩建,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增加公办优质学位供给,建成深河中学三期宿舍楼及饭堂、市二中综合楼等项目。实施普通高中全面提升计划,加快规划建设河源中学新校区、市田家炳中学新校区,建成紫金佑文中学等一批高中学校。推动中职教育健康发展,启动规划建设1所市区公办中职学校,迁建市职业技术学校,推动河源理工学校、河源技师学院扩建增容,加快东源县卫生职业技术学校、东源县职业技术学校、龙川县职业技术学校迁建,推动产教融合。建成市博爱学校职高部、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推进东源、龙川、紫金、连平县特殊学校标准化建设。完成市专门教育学校建设,成立市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推进“双减”工作落地见效,常态化治理校外培训机构。持续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建成市青少年宫和教师发展中心、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市中小学科普教育馆。推进“新强师工程”。加强未成年人思政教育劳动教育和美育教育推动市科技馆新馆建设。[各县(区)政府(管委会)、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四)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树牢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全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高质量完成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加快建设智慧应急指挥平台、应急物资仓库、消防训练基地等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升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适时组织开展人工增雨抗旱工作。全面加强三防、森林防灭火、防震减灾及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等工作。全面完成9520户农村削坡建房风险点综合整治。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强化网格化服务管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大力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和公安监管场所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打击电信诈骗等专项整治行动。完善县区信访工作机构,加快打造智慧信访。持续开展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河源。(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信访局、市林业局、市消防救援支队、市气象局

九、办好十件民生实事。(见附件3

十、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一)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政府履职全过程落实市政府党组会、市政府常务会“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始终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根本宗旨。坚决贯彻中央、省决策部署市委工作要求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市府直属各单位)

(二)以法治建设为关键。严格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主动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认真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和市政协委员提案,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意见,注重听取社会公众和企业意见。依法履行好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推动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完善政府立法工作,推动城乡建设与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重点领域立法。出台法治建设“一规划两方案”,全面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继续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充分发挥行政执法“两平台”作用,深入推进镇街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全面提升行政执法水平。加快整合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基本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智能精准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打造“阳光政府”。(市府直属各单位)

(三)以宗旨建设为根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政绩观,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慎重决策、慎重用权。加强经济学知识、科技知识学习,提高经济工作的专业能力。落实市领导同志联镇包片抓落实工作机制,打通工作落实“最后一公里”,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大力推进政务服务“跨域通办”及“一件事”主题服务,提供一体化、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推动市市民服务中心加快建设,推进政务服务标杆大厅培育,全面提升服务能力。推进“粤系列”融合互通,全面加快政府机关内部数字化进程。(市府直属各单位)

(四)以作风建设为保障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持续加强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旗帜鲜明激励担当作为,激发干事创业精气神。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让基层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全面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大对公共资金、公共资源交易等重点领域监管不断完善政府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严肃财经纪律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上。(市纪委监委、市府直属各单位)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