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市政府文件
河源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20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督查方案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0-08-24 09:29:11 来源:河源市人民政府 作者: 阅读人次:-
【字体大小: 默认】  分享



河府〔202045


各县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2020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督查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河源市人民政府        

                          2020811      

 

 

2020《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督查方案

 

为认真抓好2020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的落实,顺利完成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制定本方案

一、督查内容

(一)2020《政府工作报告》涉及的12个方面43大项重点工作

(二)督查重点任务1.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任务和任务及重点跟踪任务共184项;2.市十件民生实事共42总计226项。

实施过程中,由府办公室根据具体工作需要调整完善督查重点并及时下达督查清单。

督查方式

(一)建立工作台账“三定一督一通报”要求,各项重点工作均明确责任单位(见附件1);督查重点任务(含市十件民生实事)逐项明确市分管领导、协调副秘书长和责任人、牵头承办单位及主要负责人,以及建设主体责任单位(见附件23

(二)开展现场督查。根据市政府领导批示要求和台掌握情况,市府办公室适时组织督查组“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方式开展实地督查核查,重点是问题较多、进展明显滞后事项同时,市政府适时进行实地调研或专题研究,集中检查督办或专项督办。

(三)实行“亮灯”管理。市府办公室按照确定的督查重点任务(含市十件民生实事)节点任务跟踪落实。对按时限要求完成事项亮“绿灯”,未按时限要求完成事项“黄灯”,连续2次亮“黄灯”事项“红灯”。由市府办公室被亮“黄灯”的责任单位(含协办单位)下达督查整改通知书,责令整改,限期完成任务,并抄送市政府领导。对限期整改不到位或被亮“红灯”的责任单位,由市府办公室提请市政府负责同志约谈该单位负责人;必要时提请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约谈该单位主要负责人,约谈记录报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并由市府办公室存档。

(四)定期通报情况。市府办公室定期以《河源政务督查》形式,通报督查重点任务(含市十件民生实事)进展情况。每月专报市十件民生实事进展情况。同时根据情况,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开表扬先进典型批评不落实案例

(五)挂钩绩效考核。根据市委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工作要求,市《政府工作报告》督查重点任务(含市十件民生实事)落实情况与市委、市政府年度绩效考核挂钩。对全年落实成效显著的责任单位,由府办公室建议市委、市政府给予该单位及主要负责人评先评优。对年终被亮“红灯”责任单位,建议市委、市政府取消该单位及主要负责人评先评优资格。

三、工作要求

(一)压紧压实责任。全市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将落实好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敢于较真碰硬,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努力攻坚克难,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深入一线调查研究,认真积极推动。各责任单位要抓紧制定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工作措施、时间安排、内部责任、县(区)任务等。对市《政府工作报告》督查重点任务,各牵头责任单位和建设主体责任单位要以8月10月年底为节点确定节点任务

(二)强化协调配合。各牵头责任单位要对牵头工作负总责,切实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对涉及跨领域、多部门参与的工作,主动作为,积极沟通协调。协办单位要履职尽责、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各县(区)要对本地区贯彻落实情况负主体责任,加强与牵头责任单位对接,围绕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结合本地区实际抓好落实。

(三)加强督查指导。各牵头责任单位要积极主动作为,加强督查指导,创新工作方法,促进各项督查重点任务(含市十件民生实事)有效落实。各县(区)要坚持问题导向,层层传导压力,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市府办公室要严格按照“三定一督一通报”要求,加强各项督查重点任务(含市十件民生实事)的跟踪督查。

(四)按时报送情况。各责任单位要及时将有关工作落实情况报市府办公室,重要问题报告市政府。

1.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各责任单位(见附件1)实施方案,请于817日前市政府督查室备案。

2.市《政府工作报告》督查重点任务各牵头责任单位(见附件2要认真填写《2020年市<政府工作报告>督查重点任务节点任务安排表》(见附件4加盖单位公章报市政府分管领导签名确认817日前市政府督查室落实情况,请分别8月、10月、12月结束后3个工作日内以表格形式市政府督查室。

3.市十件民生实事落实情况,请各牵头责任单位(见附件3)于每月结束后3个工作日内以表格形式(见附件5市政府督查室。

4.确定了建设主体责任单位的市《政府工作报告》督查重点任务,建设主体责任单位要认真填写《2020年市<政府工作报告>督查重点任务节点任务安排表》(见附件4)813前送牵头责任单位;市《政府工作报告》督查重点任务落实情况分别于8月、10月12月结束后1个工作日内,市十件民生实事落实情况于每月结束后1个工作日内以表格形式牵头责任单位。

(市政府督查室联系人:黄中慈、何汶烨,联系电话:3316368)

 

附件:1.2020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单位分工清单

2.2020年市《政府工作报告》督查重点任务清单

3.2020年市十件民生实事任务分解表

4.2020年市政府工作报告》督查重点任务节点任务安排表

5.2020年市政府工作报告》督查重点任务(含市十件民生实事)落实情况反馈表


附件1

 

2020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

单位分工清单

 

一、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0—6.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市发展改革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二、抓常态化疫情防控,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疫情防控已步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必须强化大考意识,准确把握好“防”和“放”的关系,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做到疫情防控要精准施策、发展经济要放开手脚。因时因势完善好、运用好防控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压实疫情防控属地责任和主体责任,充分发挥“网格化、专业化、数据化”三大防控机制作用,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四个早”要求,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坚决防止疫情反弹,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提供保障。加强经济形势的分析研判,准确把握好“稳”和“进”、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政府走在市场前面、政策走在企业前面”,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策的引导作用,全力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办、市府直属各单位)

三、抓脱贫攻坚,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一)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落实全力减小疫情影响确保贫困户如期实现脱贫的指导意见,推动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等提质增效,确保贫困人口稳定增收。发挥深河扶贫服务中心作用,健全扶贫资产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贫困监测、动态帮扶等防止返贫致贫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全面补齐短板,确保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确保6月底前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贫困村基本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认真做好“后脱贫攻坚时代”扶贫工作。(市扶贫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商务局、市教育局、市医保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二)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落实支持受疫情影响农业生产九条措施,加大惠农支农政策力度,大力推广普惠金融,推动农业稳产保供。新增2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挖掘茶叶、柠檬、板栗、猕猴桃、油茶、鹰嘴蜜桃、花卉、南药等特色农业产业的市场价值和发展潜力,选准23个品种做优做强、做成全产业链,打造优势农产品和优势农业产区。加强农村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万绿河源”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宣传推介,开展农产品国家气候标志认定,制定供深食品企业技术公共服务标准,推动重点农产品开拓深圳市场。(市农业农村局、市金融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公路局、市公安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局、市气象局)

(三)积极创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动,全域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任务。探索制定破旧泥砖房清理整治措施,加强农房管控和风貌提升,开展“三建立三开展三实行”,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力争80%以上行政村达到干净整洁有序村标准。推动连平县创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县、7个乡镇创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镇、81个村创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村。大力建设“四沿三区”美丽乡村,加快推进灯塔盆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粤赣交界地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风貌、沿粤赣高速公路和平段美丽乡村等示范带项目建设,推动40%以上自然村达到美丽宜居村以上标准,示范县和示范镇所有行政村基本建成美丽宜居村。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启动“四好农村路”示范市创建工作,实现村道以上砂土路清零,100人以上自然村道路硬化、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通三级以上公路,全面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大力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市乡村振兴办、市农业农村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

(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鼓励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科学合理确认农村集体成员身份、稳步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开展土地股份合作制试点。颁布实施《河源市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推进城乡土地资源“同地同权同价”。加大拆旧复垦力度。(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司法局)

四、“六保”促“六稳”,全力稳住经济基本盘。

(一)大力保市场主体。全面梳理一系列应对疫情的惠企暖企政策,加大宣传力度,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构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实施企业帮扶清单,量化细化企业融资、用工、人才等需求清单,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紧抓政策落实“回头看”,健全党政领导挂钩联系、服务企业联席会议、与企业家定期座谈以及企业建议“直通车”等制度,推动各项政策措施不折不扣落实。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完善风险补偿和信用担保机制,建立信用监管机制。落实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全力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全力保粮食能源安全,扶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商户健康发展,扶持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地方特色产业。巩固拓展减税降费成效。深化商协会改革。(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金融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工商联、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局、市财政局、市社会信用体系统筹小组办公室)

(二)大力保就业促就业。全面落实社保缓缴减免、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促进就业政策措施,新增城镇就业3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000人,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000人,促进创业1800人,带动就业5000人。全面实施“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工程和“乡村工匠”“农村电商”工程,建成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加快“南粤家政”综合服务示范基地、农村电商培训和创业就业基地建设,培训“粤菜师傅”5000人以上、家政服务人员3000人以上、农村电商“一村一品”带头人480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金融局、市农业农村局)

(三)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强化投资意识,把“稳投资”作为重中之重,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带动作用。落实疫情防控期间保障重大项目复工若干措施,推进达产后手机年产量5000万台的市高新区华冠科技生产研发基地等一批制造业项目建设,完成总投资1703亿元、年度投资360亿元的150项省市重点项目建设。全面完成总投资18.7亿元、年度投资11.9亿元的94项灾后重建省补助项目建设。推动总投资760亿元、年度投资287亿元的101项已上报省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加快建设。推进已上报的总投资142亿元、年度投资40亿元的98项补短板项目建设。完成电网投入20亿元。(市发展改革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公路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水务局、市卫生健康局、市交通运输局、河源供电局)

(四)努力培育消费热点。落实好促进汽车消费下乡实施方案,规划建设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引导企业投资新建文化消费场所,加快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启动申办2023年亚洲田径锦标赛,办好河源万绿湖国际马拉松赛、客家文化旅游周、乡村文旅创新大赛等品牌活动,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推动文旅体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医疗健康、人工智能、在线消费等新兴产业,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引领中高端消费和绿色消费。鼓励各县区出台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保持房价总体稳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市商务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局)

(五)着力提升财税金融保障能力。大力盘活国有资源资产,加大市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保障财政收支平衡,全力保基层运转。发挥社会资本积极效应。推动市融资专项资金服务平台建设。用好产业扶持基金,引导股权投资基金、创投企业等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大力推动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挂牌融资,争取实现我市上市公司零的突破。与广州花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联动发展绿色金融。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防范化解非法集资、互联网金融等风险。(市国资委、市自然资源局、市金融局、市财政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六)全力保基本民生。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将低保对象覆盖范围从收入型贫困扩大到因病、残、学等刚性支出导致的支出型贫困。建立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护理制度,保障特困人员尤其是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基本权益。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强化对孤寡老人、困境儿童、重病重残人员等弱势群体的兜底保障。(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医保局、市民政局)

五、抓转型升级,不断做大做强现代产业。

(一)大力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建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施工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实现工业投资增长5%、技改投资增长5%。落实培育规上企业奖励政策,推动55家企业上规模。优化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700亿元。谋划发展汽车零配件产业。全面推行绿色制造,鼓励引导50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局)

(二)加快5G产业发展。落实加快5G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实施5G骨干企业与制造企业“牵手工程”,打造5G产业链。加快5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源城5G产业城加快规划建设,全市5G基站不少于877座、5G个人用户数达10万、5G示范应用场景超过2个。(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局)

(三)大力开发优质水资源。谋划推进“水系、水运、水能、水资源、水产业、水环境”六篇文章,加快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努力建成全省绿色发展示范区。有效利用万绿湖常年深层低温水等资源,加快推进数据产业园、数据集聚区的建设。推动东江流域水安全保障提升工程开工建设,推动东江航道扩能升级为千吨级航道,推动东源县新港码头动工建设,加快河源港源城港区码头、江东新区古竹码头新改建工程前期工作。加快岑田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前期工作。继续推进万绿湖优质水直供项目建设。大力引进知名“水企业”,做大做强饮用水、果蔬汁、酒类等食品饮料产业。(市水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资源办,东源县政府、江东新区管委会)

(四)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跟踪落实好2020年省属国企河源推介会、春季系列经贸活动、都市经济之城市建设项目招商推介会成果,充分利用行业协会,开展视频招商、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主题招商等活动,继续开展2020年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等主题经贸活动和广州、深圳等地招商推介会,围绕央企、省属国企、广州深圳国企、大型民企等“四个招商体系”开展精准招商,创新境外招商模式,形成全市招商引资新格局。深度研究疫情后的产业需求变化,重点瞄准汽车零部件、现代包装、食品饮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防疫物资等产业的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招商,推动设立各类企业区域总部、分总部、注册独立法人机构等,力争实现世界500强企业区域分总部零的突破。有效借助广东省驻外经贸平台作用,扩大我市进出口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能力水平。成立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建立在谈外资大项目跟踪服务机制。落实稳外贸政策,支持企业参加广交会、进博会、海丝博览会等重点展会,帮助企业开拓多元化市场。(市商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六、抓补齐短板,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水平。

(一)加快补齐公共卫生领域短板。认真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广东2030”规划》,加快实施《“健康河源2030”规划纲要》,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推动市人民医院创建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市中医院和市妇幼保健院创建“三甲”专科医院。加快深河人民医院建设。抢抓国家完善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机遇,加快推进市疾控中心、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等项目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全面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加大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全面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市卫生健康局、市医保局、市发展改革局、市应急管理局)

(二)加快补齐城乡防灾减灾短板。抢抓省定地质灾害综合治理试点机遇,启动实施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计划,消除80处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推动各县区建立至少一支专业地质灾害防治队伍,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加快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启动创建节水型城市,谋划建设海绵城市。完成新丰江坝下至河口段、东江干流胜利段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成江东新区柏埔河省级碧道试点工程,加强中小河流系统治理,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8503个自然村90%以上实现集中供水。(市自然资源局、市应急管理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水务局)

(三)加快补齐环保基础设施短板。完成市医疗废物处理中心迁建,建成建筑垃圾消纳场7座,整治修复老旧矿山47 座。新增生活垃圾处理能力730吨/日。推进市污水处理厂临时扩容工程、市高新区大塘水质净化厂建设,完成新增县级以上城市污水管网33公里、镇级污水管网391.86公里,完成城镇老旧管网改造34公里,实现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村庄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0%以上,贫困村20户以上自然村基本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市生态环境局、市城管综合执法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七、抓“融湾”“融深”,着力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

(一)加快交通互联互通。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20亿元,全力推进赣深高铁、梅龙铁路建设,确保河惠莞高速紫惠段建成通车。力促龙寻高速、粤赣高速改扩建工程以及顺天互通立交出口动工建设。加快国道G205热水至埔前段改线、国道G355新改建工程动工建设,加快国道G236和省道S253、S230、S229改建工程建设。抓好广河城际铁路、韶河汕铁路、河惠汕高速、梅河韶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市交通运输局、市公路局、市发展改革局)

(二)推动科技创新对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形成“融湾”“融深”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新格局。推动深圳大学湾区(河源)研究院、广师大河源研究院加快建设,推动30%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0家。用好科技创新创业发展基金,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推动高企存量达到20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230家以上。依托国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省“珠江人才计划”“特支人才计划”“扬帆计划”等人才工程,强化与深圳市人才发展战略合作关系,争取引进国内外高端创新创业团队。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站等服务平台。逐步实现贫困村农业科技特派员全覆盖。(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扶贫局、市农业农村局)

(三)提高园区承接能力。借助央企和省属国有企业平台力量,大力引进先进制造业,拓展投融资模式,力争园区建设投入35亿元、扩园10平方公里。开展“园区管理提升年”活动,着力提高产业园区用地管理效率、提高企业服务专业化水平。加快中心城区“一区四园”一体化进程,力促5年内产值翻一番。推进县级产业园创建省级高新区。推动深河共建园区扩能增效。积极发展“飞地经济”,借鉴“广清”模式,推动深河特别合作区建设进入实质性运作,确保市高新区(南山)共建产业园一期建成开园,连平(南山)共建产业园二期加快建设。推广“双区”总部研发设计+河源制造基地等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引进“双区”先进制造业,力争承接投资额亿元以上转移项目50个以上。(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

(四)加快打造提升开放平台。积极推动综合保税区申报,启动东源县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发挥好江海联运、综合保税区改变河源未来产业形态的战略支点作用,紧密对接大湾区产业布局,形成与大湾区有机联系、深度融合的产业链、供应链。引进12家知名电商平台,推动跨境电商发展。(市商务局、市高新区管委会、东源县政府、市交通运输局)

八、抓品质提升,提高城市知名度。

(一)全力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着力打造现代河源核心区和引领区,推动形成“融湾”“融深”城市建设新格局。加快编制《河源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加快推进“三江六岸”生态城市功能廊道和中心城区六大功能片区建设,深入实施“西优”工程。规划建设市民服务中心。推进内环路北段贯通工程一期、新一路一期等23个总投资56.32亿元的城建项目建设。建成华达街、雅居乐、江源小学等3座人行天桥。继续推进“百街千巷”综合整治。规划建设市民智能停车场,新建公共停车场2个,加强公共区域停车管理,缓解停车难问题。申办区域性、国际性综合展会,实现会展中心建设零的突破。推进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交通指挥中心、城管监督指挥中心建设。推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做好公共机构全覆盖和示范街道创建工作。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市发展改革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市国资委、源城区政府、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创文办、市文明办)

(二)全力提升河源旅游形象。打造全域旅游“河源样本”,持续推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推动中医药与健康养老等融合发展,打造国际康养休闲旅游城市和“一带一路”海外人员康养基地。推进万绿湖创国家5A级景区,努力新增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动民宿健康发展。创建“中国天然氧吧”。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优化精品线路,持续打响河源旅游品牌。(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局、东源县政府、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局)

(三)全力提升环境优势。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打赢碧水保优战,压实河(湖)长责任,重点抓好15个市考断面水质达标、东江新丰江31条支流33个断面水质改善工作,完成市区5条较差水体治理和枫树坝水库网箱养殖整治,确保国、省考核断面水质全面达标,水环境质量保持全省第一。推进农药、化肥和养殖污染治理,加快桉树林改造。突出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强柴油货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整治,实现公交电动化比例达80%以上,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和减排,加强工地、道路扬尘污染管控,确保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6%以上,PM2.5浓度控制在29微克/立方米以内,空气质量在全省排名前列。突出打赢净土防御战,全面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完成重金属减排目标。受污染耕地、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国资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自然资源局)

(四)巩固提升生态建设水平。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森林城市,让生态优势更优更强,推动形成“融湾”“融深”绿色发展新格局。推进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完成森林碳汇造林5.5万亩、森林抚育53万亩。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实施松材线虫病防治示范工程。建成市、县、镇三级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组建市森林消防队,提升森林防火综合防控能力。建设1个省级森林生态综合示范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落实深莞惠(3+2)污染联防联治制度,完善东江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机制,推进碳普惠制度试点和碳排放权交易工作,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局、市应急管理局)

九、抓改革攻坚,打造与珠三角同等水平的营商环境。

(一)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攻坚年活动。建立营商环境目标体系和评价机制,对县区营商环境开展第三方评估。实施投资类工程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和告知承诺制,建成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和管理体系。推进不动产登记改革。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5天内。推行“证照分离”“照后减证”。实施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和“互联网+监管”新型监管模式。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建立健全失信惩戒、守信激励联动奖惩机制。(市发展改革局、市商务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府办公室、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小组办公室)

(二)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重组若干家竞争力较强、主业突出的大企业或企业集团,全面实行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管理,推动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实现“僵尸企业”全面出清。深化财政体制机制配套改革。加快市直城建体系改革。推进市直公益三类及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委编办)

(三)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推动政务服务能力提升改革,开展“区块链+农业”试点工作,继续推进政务云、电子政务外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政务数据治理,促进数据共享共用、业务系统互联互通。加强“粤系列”政务服务平台宣传推广,进一步提高知晓率。(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市农业农村局)

十、抓“三区并进”,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

(一)加快江东新区建设。围绕打造全市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深圳都市圈的核心组成部分和核心功能平台,高标准建设高铁新城,加快高铁河源东站站前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建设,推进高铁新城核心区综合开发项目,发挥好高铁新城改变河源未来城市形态的战略支点作用。推进紫金桥头、紫金桥北等片区综合开发项目和企业总部、城市综合体、滨江生态景观长廊、城市起步区污水处理厂等配套设施建设,谋划推进政务服务中心、青少年宫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产业园二期、三期开发,积极发展数字经济。(江东新区管委会,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二)加快市高新区发展。围绕打造全市承接“双区”产业延伸的牵引区和引领全市发展的产业新城、科技新城,推进中央活力区建设,加快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完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试点。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达100家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60%以上。探索“零供地招商”模式,推动低效企业出让并购、以企引企,盘活或收回闲置用地15万平方米以上。(市高新区管委会,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自然资源局)

(三)全力加快灯塔盆地示范区建设。落实省政府听取河源市有关工作情况汇报的会议精神,完善“1+3+N”城乡融合发展规划,加快建成全市农业产业链延伸、供应链完善、价值链提升的核心平台,发挥好灯塔盆地改变河源未来农业农村形态的战略支点作用。会同省水利厅加快东江流域水安全保障提升工程建设,力争年底动工,大力提升水资源保障、利用能力。全力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省级综合型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推动华南农业大学驻灯塔盆地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站(平台)、灯塔盆地现代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建设,加快中科院华南智慧农业创新研究院灯塔盆地分院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试点,到2025年完成5万亩水田垦造。在灯塔盆地20个镇构建“一镇一业”产业发展格局,带动形成一批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镇村,新增一批国家、省名特优新农产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开展土地金融政策创新试点。(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务局、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局、市金融局、市灯塔盆地管委会)

(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积极探索“农业+”“旅游+”“生态+”等发展模式,推动各县形成12个特色支柱产业或产业集群。推动县城提质扩容和中心镇适度扩容,增强产业承载和服务能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产城融合区、文旅综合体、田园综合体。培育一批特色产业,发展一批知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推动县域经济特色化、组团式发展。推进盐田—东源共建现代物流园和龙川县铁路综合物流园建设。[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各县(区)政府(管委会)]

十一、抓民生兜底保障,着力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一)全面提高教育发展质量。巩固教育“创现”成果。推动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0所以上,充分利用全市有效资源,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9000个以上,力争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占比达50%以上,有效解决幼儿“入园难”“入园贵”问题,补齐“5080”短板。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快小规模学校整合。落实新建居住小区配套教育设施“四同步”政策。确保广师大河源校区秋季开学,加快启动河源中学新校区、河源护理职业技术学院、乡村振兴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加强产业技能人才培育,鼓励职业院校人才在市内就业创业。推动市、县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继续实施“强师工程”,推进“县管校聘”制度改革。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二)加快文体事业发展。规划建设市融媒体中心、市美术馆,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和足球场地建设,推动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力度,夯实文化遗产保护基础工作,加强文创产品设计开发,持续实施文化惠民和文艺创作工程,推进戏曲进乡村、非遗进校园等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办好第五届市运会、第六届市客家山歌表演赛等大型文体活动。[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文联、市发展改革局、市创文办,各县(区)政府(管委会)]

(三)完善社会保障创新社会治理。深化社保体制机制改革,提高社保覆盖面。做好医保电子凭证推广工作。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围绕加快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强“枫桥式派出所”建设,深化“智慧新警务”“公安大数据”建设,完成市级“雪亮工程”建设,打赢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决胜战,推广矛盾纠纷调解“五老一贤”辅助工作法,继续开展社会矛盾问题专项治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提升群众安全感。(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医保局、市公积金中心、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市委政法委、市应急管理局)

(四)办好“十件民生实事”。见附件3

(五)进一步加强宗教、外事、侨务、台港澳、粮食、方志、气象、妇女儿童老龄、殡葬、社会组织、双拥、国防动员等工作。(市委统战部、市委外办、市委台港澳办、市发展改革局、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妇联、市民政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河源军分区、市卫生健康局、市统计局、市气象局)

十二、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一)突出政治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对党忠诚,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政府履职全过程。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永恒课题和终身课题,继续实行常务会议“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始终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根本宗旨。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市府直属各单位)

(二)主动自觉接受监督。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和决定。自觉接受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支持市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办理市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市政协提案。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意见,注重听取社会公众和企业意见。(市府直属各单位)

(三)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强重点领域政府立法。推进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设,推动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决取消不必要的、交叉重复的执法事项,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推广应用省行政执法信息平台和行政执法监督网络平台,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做好行政应诉和行政机关履行法院生效裁判工作,健全行政裁决制度。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建设“阳光政府”。发挥审计监督、统计监督职能。(市府直属各单位)

(四)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引导广大干部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做好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提高攻坚克难能力水平。高质量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及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认真开展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整治“四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完善容错纠错、担当作为的激励约束机制。努力减轻基层负担。各级政府要带头过“紧日子”,严控“三公”经费预算。加强廉洁政府建设,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市纪委监委、市委组织部、市委编办、市府直属各单位)


        河府[2020]45号附件2-4:2020年市《政府工作报告》督查重点任务清单.xlsx


       河府[2020]45号 附件5:2020年市《政府工作报告》督查重点任务(含市十件民生实事)落实情况反馈表.doc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