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公报 > 2016 > 2016年10期 > 市政府办公室文件
河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十三五”时期市区重点文化建设项目的规划意见
发布日期:2016-10-08 00:00:00 来源:本站 作者: 阅读人次:-
【字体大小: 默认】  分享


 

 

河府办〔2016〕40号

 

 

源城区、东源县人民政府,市高新区、江东新区管委会,市府直属有关单位:
    近年来,我市加大力度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市区(含源城区、江东新区、市高新区和东源县城)建设和改造了一批文化设施,改变了公共文化服务滞后的状况。但总体而言,市区的文化设施布局还不够合理,功能还有待完善。根据省委办公厅、省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精神和市委办公室、市府办公室《河源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的要求,“十三五”期间,围绕建立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特色突显、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目标任务,着力建设一批文化设施,打造一批文化景观,保护一批历史文化街区,进一步完善城市文化功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经市人民政府同意,提出以下规划意见:
    一、重点建设项目
   (一)文化艺术场馆。
    1.河源书城及书吧。拟在市区建设1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书城。书城按现代化大型综合购书中心和知名文化品牌进行打造。采用城中设店布局,经销各类书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文化艺术品、PDA产品等,并配套餐饮、商务等功能。通过业态组合和功能复合,河源书城不仅是书的大卖场,还有各种各样的文化生活、创意产品、论坛讲座、培训活动,成为文化的大空间、教育的大舞台和休闲的大载体。在建设书城同时,按照一街道一书吧的要求,建设富有特色、服务优质、市民喜欢的现代街区书吧。
    2.河源报业文化创意基地。位于江东新区河源理工学校南侧,总用地面积4.5万平方米,分两期建设。首期项目已于2014年1月立项,用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5亿元,已完成初步设计。项目将成为河源新闻信息集纳发布平台,传媒文化产业发展载体;并建设集人才资源平台、产业对接平台于一体的文化服务综合体。
    3.市“两馆两中心”。拟选址于市民广场和全民健身广场北边,建设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市科技馆、市规划展览馆。
    4.河源市会展中心。江东新区起步区详规中已规划建设市民活动中心与会展中心。该项目与江东新区文化中心可根据江东新区征地拆迁和开发建设情况适时启动建设。
    5.原面粉厂改造成文化艺术馆。原河源面粉厂位于江东新区东江之畔,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是河源市区老工业最后的遗存。此建筑造型厚重独特,可通过对建筑物的改造,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其打造成主题文化艺术馆。
    6.高新区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在市高新区规划建设一个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功能包括区级展览馆、青少年宫、图书馆、艺术中心等。
    7.恐龙文化主题公园(恐龙遗址公园)。位于源城区风光村三王坝,占地2.26平方公里,属白垩纪红砂岩地带,丹霞地貌,具有丰富珍贵的恐龙化石资源。将此规划建设成集科研、学术、文博、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恐龙遗址公园。
    8.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市图书馆旧馆置换的老建筑,位于源城区下角东堤路17号,始建于1972年,为独栋3层的建筑,砖混(局部砖木)结构,占地面积约55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150平方米。通过保护修缮,改造利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通过实物、图文、音像、模型、场景体验等形式,形象生动地展示我市非遗的丰富资源和保护成果。同时设立“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将我市非遗的传播、普及和活态传承工作融入其中,使其成为我市非遗传承的示范基地。
    (二)人文风情街区。
    1.打造双下客家民俗文化村。源城区源南镇双下村位于新丰江畔,区位优越,拥有古建筑群、古树、湿地公园等独特资源,拟打造成集产业、旅游、商贸、加工制作、展示、零售于一体的“双下客家民俗文化村”。
    2.改造上城北直街。河源县建制于南齐年间,有着1500年的历史,旧时分上城和下城。下城大部分地方现已改建,唯上城尚存古邑风物。古宅建筑量最多的属上城北直街。北直街位于上城中心区域,有500年历史,是最早建立上城时修建的,街道长约900米。北直街是市区历史文化积淀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有李焘故居、宣城侯邝屋、草行丘屋、马屋等众多古建筑。保护开发上城北直街意义重大,很有价值。拟规划打造“河源市历史建筑风情街”,集风情旅游、贸易、文化产业于一体。
    3.提升仙塘南园古村。南园古村共有“大夫弟”、“新衙门”、“古炮楼遗址”、“老衙门”和“柳溪书院”等36座客家民居古建筑,始建于明末清初,整个古村落是同姓聚居,历史上捐授的官宦有23名之多,留下众多的官宦、商贾巨宅,是河源市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客家古村落之一。近几年,该村已成为一个旅游景点,但由于开发力度不足,功能欠缺,还未形成应有的旅游景气。要通过挖掘历史文化,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成为市区的一个重要文化旅游景区。
    (三)城市雕塑景观。
    为提升城市文化品味,提高城市景观建设水平,在市区塑树一批艺术性与特色性相结合的雕塑作品。
    1.雕塑的主题:挖掘展现河源历史人文、乡贤名人、民间艺韵、故事传说等,融会时代精神、民族气质、地方特色。
    2.雕塑的类型:主题纪念性雕塑、广场标志性雕塑、公园绿地雕塑、建筑装饰雕塑、景点园区环境雕塑等。
    3.雕塑的设置:总体布局以公园为中心,以城市道路为纽带,以两江水系景观带为重点,以庭院、街心花园、小游园、城市出入口、重要的城市接点为基础,整体景观与环境相融合,保持自然清新的风格,彰显自然生态特色与地域人文特色。
    二、规划建设原则
    (一)统筹规划,整合功能。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对市区文化设施进行统筹规划,优化布局,集聚要素,有效整合,建立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特色明显、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形成市区范围内公共文化设施共建共享“一盘棋”格局。
    (二)政府主导,多元投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等部门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5〕37号),积极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引导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运营,在完善财政扶持政策的基础上,拓展公共文化设施的投融资渠道,将财政资金与社会组织的人力、技术、运营管理等资源优势相结合,形成多元联合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对各文化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可结合各自的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PPP模式,鼓励企业、社会力量参与。
    (三)融合发展,壮大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应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丰富旅游的内涵,通过旅游不断扩大河源文化的影响力。通过政府主导和社会化运营,推动文博、图书、美术、群众艺术、教育展览、恐龙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和教育、出版、娱乐、旅游、休闲等产业融合发展。
    (四)彰显特色,擦亮品牌。在项目规划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做好文化遗产保护、挖掘和利用,彰显河源历史风情和生态文化,擦亮“客家古邑 万绿河源”城市文化品牌。
    三、组织实施要求
    (一)属地负责,共建共享。项目组织实施以市直和县区为单位,根据各项目的管理权属,按照属地负责、共建共享方式进行建设。河源书城、河源报业文化创意基地、“两馆两中心”、恐龙文化主题公园、市非物质遗产展览馆、城市雕塑景观项目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住房城乡规划建设局等市直相关单位负责组织实施;市会展中心、原面粉厂改造项目由江东新区负责组织实施;高新区职工文化活动中心项目由市高新区负责组织实施;双下客家民俗文化村和上城北直街项目由源城区负责组织实施;仙塘南园古村提升项目由东源县负责组织实施。(详见附件)
    (二)科学论证,精心设计。各建设项目责任单位要着眼长远发展,对项目进行认真的可行性论证,包括项目选址、建设规模、功能设置、投资模式、资金来源、建设时间、运营管理等,确保项目规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拓展规划设计思路,创新规划设计理念,精益求精,确保规划设计富有新意、体现特色,打造精品。
    (三)拓展渠道,保障投入。拓宽文化项目投资渠道,除财政安排资金外,要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特别要善于运用PPP模式,充分利用民营资本,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四)讲求实效,稳健推进。按照五年建设规划,各责任单位对每个项目的规划设计、实施步骤和建设运营方式等,要拟定具体工作方案。较为成熟的项目,要先行组织实施。条件还不成熟的项目,要抓紧进行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融资招商等前期工作,创造条件,稳妥推进。

 

    附件:“十三五”时期市区重点文化建设项目一览表.doc

信息来源: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