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河源市2015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河府〔2015〕19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江东新区管委会,市府直属各单位:
《河源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业经市六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河源市人民政府
2015年3月27日
河源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着力增强工业经济实力。加快“一区六园”、深河产业城等项目建设步伐,推动工业园区扩能增效,促进全市工业园区扩容10平方公里以上,确保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以上。继续推动南山(连平)产业园申报省级产业转移园。培育发展以中兴通讯、广东汉能、美晨通讯、金源绿色生命等企业为重点的新电子、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聚集。重点扶持现有大企业加快增资扩产或达产达能,进一步盘活工业经济存量。牢牢树立招商引资“一盘棋”思想,健全全市招商信息台帐管理制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科学开发利用铁矿、稀土、钨、瓷土、水等资源,积极推进资源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加快“四个一批”、“三个50”、“三个100”和“双百亿”工程建设,两年培育新上规、新上限企业各100家。完善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重点扶持发展骨干企业,助推企业向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产值规模迈进。谋划实施一批重点产业项目,促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以上。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主动融入国家“一路一带”发展大战略,重点推进粤苏皖赣四省物流大通道河源节点、深河产业城“无水港”、市高新区物流园、龙川铁路编组站物流园等建设,构建“一核、七园、十中心”物流业发展格局,增强区域商贸服务能力。加快岭南健康休闲旅游名城和万绿生态旅游产业园建设,继续推进巴伐利亚庄园二期、东江源观光休闲中心、康泉养生休闲度假区、佗城温泉等项目建设,继续推进市旅游景观大道、太平古街等一批景观道路建设,办好第十二届客家文化旅游节,积极开展全媒体、立体式旅游宣传促销,确保入市游客和旅游总收入均增长15%以上。搭建政策性融资担保平台,鼓励发展互联网金融,引进外部风险投资、信托等基金,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推动商业网点规划纳入城镇发展规划,加快乡镇物流配送和商贸中心项目建设,提升乡镇流通网络现代化水平。积极推广“三网融合”,发展4G网络和光网络,加快“宽带河源”和“智慧河源”建设。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新型服务业态,力促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
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核心区和功能区建设,加快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吸引一批实力强、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落户示范区。落实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政策,新增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80个。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发展种植特色农产品。狠抓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新增“三品一标”认证15个以上。加强“米袋子”和“菜篮子”工程建设,重视粮食安全与生产,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挖潜生态资源和农业资源,鼓励和规范发展家庭农场,放大现代庄园经济的集聚、催化和辐射效应。积极培育农产品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流通领域的农民专业合作,培育农产品代理商、中间批发商组织,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多渠道拓展农产品交易流通平台,推进“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等产销对接及平价商场建设。加大扶持发展畜牧业,推动畜禽养殖标准化、规模化,提高畜禽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动物疫情监测预警和检疫监管。
增强科技创新驱动能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科技型企业、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和指导,创建一批省市级工程中心、企业技术研究院和区域性产品检测检验机构。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产业市场发展需求为导向,发挥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载体作用,深化科技合作与交流,推进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要素高效对接,提高技术成果落地转化率。积极引导科技与金融“联姻”,组建企业化、市场化的科技创新基金,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推动金融创新服务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科技园区的培育和认定,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大力开展农民种养技能培训活动。强化科技项目产业化导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性产品。建立和充实科技项目申报储备库。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动力。办好第30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二、加快项目投资建设,扩大内外市场需求
夯实重大发展平台。加快推进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深莞惠+河源汕尾新型都市区、粤赣经济合作试验区等区域平台建设,全面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快深河产业城“双港双谷一区”的开发进度,完成2平方公里土地“三通一平”工作,实现动工项目合同投资100亿元以上。强化县区共建园对接建设,扩大县区工业发展平台。完善工业园区和手机产业基地、新一代移动通信终端制造业基地、光伏太阳能产业基地、硅产业基地等产业平台,创建空气能产业基地,夯实新电子、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基础。严把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关,盘活存量土地和闲置土地,挖掘土地潜力。研究落实促进粤东西北地区、中央苏区和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政策,主动谋划储备一批新兴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对接上级扶持政策,增强加快发展支撑力。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实施“月统计、月分析、月通报、年考核”及各级领导挂钩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加强重点项目目标责任制管理,确保完成年度计划投资242亿元的98项省、市重点项目建设任务。掀起高速公路建设大会战,全面完成汕湛高速公路、大广高速公路建设任务,实现县县通高速。力争赣深高铁、河惠莞高速公路、沿江路庄田段等项目动工建设,确保汕昆、武深高速公路河源段全线动工,完成国省道改造50公里,确保G205柳城至骆湖段改造全面完工。市区迎客大桥建成通车,加快大环市路龙川四都段、和平东水至彭寨段建设。全力推进中兴通讯(河源)基地建设,抓好通用机场、龙汕铁路、杭广铁路项目等前期工作,积极推动河源电厂二期项目立项审批。谋划龙川、和平、连平等中央苏区县对接中心城区、珠三角地区的交通能源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加快500千伏上寨变电站扩建、220千伏方红输变电工程、110千伏高新4输变电工程建设。编制完成全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努力谋划“十三五”时期重点建设项目。
扩大对外贸易总额。积极落实国家和省、市支持外贸稳定增长政策措施,确保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5%以上。利用国内外大型展会平台,引导企业抢抓订单,扩大出口规模,力促出口总额增长7.3%以上。以进口贴息政策为导向,有针对性地扩大关键设备和先进技术进口,稳定进口贸易总额。加快电子口岸建设,优化口岸信息化协作流程,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力促活猪基地建成现代农业外贸重点平台,硬质合金出口基地建成省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市高新区建成省级外贸转型升级综合型示范基地。
促进内需稳步增长。培育乡村旅游、文化休闲、体育健康等消费热点,扶持企业强化产品营销开拓本地市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的目标任务。加快市农副产品批发中心建设和朱门亭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增添和改善群众消费平台。研究出台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工作意见,打造电子商务集聚区。运用互联网思维鼓励有实力的电商加快发展县域电子商务,充分激发城乡消费增长潜力。强化消费市场预测监测,确保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加强房地产市场引导与调控,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扩大刚性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积极推动城区扩容提质。加快推进市区主路网骨架建设,完成双下路、红星东路、沿江路宝源段、西环路北段(至规划新港路)、纬六东路等“断头路”贯通工程建设,升级改造大桥南路、永福路、大同南路、环城西路、北直街。全力实施“西优”战略,提升市区西片区功能水平。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启动客家文化公园三期、儿童公园、市民广场、太阳广场(老城)、中心城区地下管线改造等工程建设和东江湾公园升级改造,规划建设公共停车场。加快市区水源工程建设和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启动市区城北水厂和城南水厂首期工程,全面推进市区天然气置换工作和天然气主管网建设。稳妥推进“三旧”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加快推进市区老城区、宝源片区等雨污分流工程建设。推进各县区产城深度融合,做大“以产旺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的新格局。强化城区规划政策执行力,加大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力度,实现城市“六乱”、“三违四抢”整治常态化,确保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完成中心城区城市给水工程系统专项规划、中心城区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和生态控制线划定规划等编制任务。
全面推进江东新区建设。主抓江东新区起步区建设,完成起步区4.5平方公里的拆迁和产业园区3.4平方公里的土地平整工作。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采取BOT、PPP等多元化融资发展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新区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在江东新区布局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力促华联物流公路港、国盛基业城市综合体、派拉蒙世纪影视城、鸿海科技等项目落地,推动嘉丰集团百城百汇粤东北区域总部、润唐智能电器河源总部、华电新能源、河源嘉应商会大厦等项目早日动工建设。加快省道S242线东环路口至公安基地段改造、东江东路、东环快线和东江东岸生态绿化景观带建设步伐,启动江东新区安置房小区、污水处理厂、污水主管网建设工程和固体废物处理中心建设。力争签约项目20个,动工项目10个,完成项目总投资40亿元。
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县城扩容提质步伐,提高中心镇的辐射带动能力,致力打造以各县城为核心、中心镇为支点的城镇化新格局。加强村镇规划编制,确保完成村镇规划编制年度任务。努力创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结合实际定位路网、功能分区、特色产业等要素,确保整村成片推进和融合连线发展。深入实施“创建幸福村居五年行动计划”,完成2个名镇、26 个名村、73个示范村建设任务。强化城市经营理念,善于借力驱动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镇城建工程建设。充分盘活镇村闲置集体资产,运用市场化手段壮大镇村经济。稳妥推进“产权转换、集中安置”征地拆迁安置模式,着力解决失地农民生产生活出路。逐步放开城区落户政策,健全异地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住房保障、城乡社会保险制度衔接等方面配套政策,鼓励支持外地人员及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促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
提升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加快创建全国低碳示范城市、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完成“一灭三改”碳汇林建设任务83.42万亩。实施乡村美化绿化工程和森林进城围城工程,推进市区及各县城建设或改造提升1—2个郊野森林公园,力争每镇建成1个镇级森林公园。继续实施“治采复绿”工程,重点整治高速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点,完成园地山坡地、开发补充耕地和裸露山地的复绿任务。坚决打击“三偷”行为,依法严查各类破坏生态环境案件。深入实施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全面开展整治畜禽养殖、水浮莲、东江沿岸餐饮场所和非法采砂等专项行动。完成船塘、蓝口、忠信、彭寨等镇污水处理厂及龙川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建设,全面推进和平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东源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和麻布岗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确保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5%,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氨氮排放量分别下降1.4%、1.9%、3.6%和2.4%,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9.5%。建成连平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促进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含县城)达100%。积极推进低碳试点城市建设,着力推进企业节能生产和清洁生产,重点监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降耗行为,完成万元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4%、单位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6.9%的目标任务。做好东江流域47条河流50个断面的水质监测比对,对县区水质最差河流实行挂牌督办,重点整治劣Ⅴ类、Ⅴ类水质河流。全面完成东江中上游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二期)、60宗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4宗中小河流治理、和平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136宗农村小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和东源、紫金2个水利示范县的48宗农村重点小型机电排灌工程等任务,扎实推进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启动实施4条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和新丰江河道市区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四、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努力增进民生福祉
全力促进充分就业。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完善就业创业工作新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园区产业发展与扩大就业创业更加紧密的联动机制,鼓励引导企业用工与本地毕业生双向对接,促进本地毕业生就地就近就业。完善工业园区生活配套,吸引珠三角回流的人力资源,有效解决园区企业“用工荒”难题。充分利用县区职业技能培训平台,结合企业用工和劳动者求职需求,加大免费培训力度,强化技能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举办第四届创业创富大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城乡统一的大病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99%以上。继续提高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率和征缴率,实现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人数60.55万人,城乡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38万人。拓宽社保卡服务范围,实现社保卡“一卡通”。继续维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做好优抚安置工作,深入开展新一轮“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活动。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确保新开工城镇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3695套(户)。推进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深入开展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完成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建目标和省下达我市“两不具备”村庄搬迁安置任务,确保省定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万元以上,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100%实现脱贫。
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加强财政统筹,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加快教育创强步伐,提前一年完成创建教育强市目标。启动东江教育城新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万绿大道东新建一所小学,完成市直属机关幼儿园迁建、高莲小学扩建、市一中高中部和市高新区实验学校建设。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完成和平县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力争适龄“三残”儿童少年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均达100%。推进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启动市卫生学校创建河源护理职业技术学院和新校区三期工程建设。扩大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覆盖率,实现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0%以上,小学和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均达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3%,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数45000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数12200人。加强城乡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人民医院内科大楼、市妇幼保健院门诊大楼、市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建设步伐,启动建设市中医院二期、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实现每千人口医院和卫生院病床数达4张。全力推进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创建“三甲”医院工作。加强计生工作,完善计生利益导向机制,确保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2‰以内。完善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成市博物馆新馆建设和“两馆一宫”外立面改造,动工建设河源报业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开展“多彩河源?欢乐广场”、“书香河源”全民阅读、客家山歌擂台赛等品牌活动。加强公安系统基础信息化、警务实战化、执法规范化、队伍正规化“四项建设”,完善治安防控布局,创造良好社会治安环境。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保障公众安全。拓宽畅通信访渠道,组织开展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和带案下访活动,促进群众合理诉求化解在基层。完成“六五”普法规划任务。加强质量监督、消防安全、国民经济动员、动物防疫等工作。
五、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有效释放发展活力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建立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制度并向社会公开。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推动事业单位改革。推进市妇幼保健院、市图书馆、市文化馆、市博物馆等单位正式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优化完善网上办事大厅平台系统,加快推进全市电子政务数据中心机房建设,有效整合市、县区现有资源。深化外商投资管理服务体制改革,拓展网上办事大厅功能,推行“一站受理、十证联办”,提升审批效率和服务水平。强化依法行政思维,着重规范依法行政方式。强化效能监察和行政问责,落实政府工作目标责任制,实现工作落实项目化、具体化、责任化。全面完成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深入推进经济领域改革。全面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扩大零基预算改革试点,实行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库管理制度,强化对财政资金绩效的监督。推进财政投融资制度改革,加强公平配置公共资源机制建设。深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继续推进“营改增”改革。加大非税收入规范管理和执行落实力度,增加财政收入。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出台商事主体行政审批事项权责清单,力促市场监管朝“清单化”、“标准化”迈进。完成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编制和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推动市与省信用系统互联互通。积极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改革,狠抓国资国企优化整合,研究制定加强国企财务管理的指导意见。稳步推进居民阶梯电价、水价和气价改革。完善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招投标服务平台,全力推动公共资源交易业务全流程网络化。鼓励和扶持企业上市。继续抓好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工作,建设农村普惠金融体系。
促进城乡综合改革。探索建立农村信用平台和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依法流转,促进释放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效应。逐步扩大镇村社会综合服务平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的覆盖面,实行县镇两级社会综合服务平台网上行政审批。深化农村金融改革,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村承包土地使用权、农民宅基地抵押试点。加快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扩大财政支农投入规模,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市场主体、专业大户参与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农民合作经营模式,支持试点发展股份制合作社。统筹均衡城乡之间的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配置,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深化社会民生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扩大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范围,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继续推行“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等制度,完善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快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持续开展食品药品专项整治。推动底线民生统筹发展,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提高低保、五保、孤儿供养保障水平,力争完成1所省二级以上的养老福利机构、1个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建设。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制改革,完善临时救助和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
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专项计划由市有关部门根据需要另行下达。
附件:1.河源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表
2.河源市2015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表
3.河源市2015年重点建设前期预备项目计划表
附件 |
河府[2015]19号附件1—3:关于下达河源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