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河源市低碳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3—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发展改革局反映。
2013年2月4日
河源市低碳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2013—2020年)
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营造良好低碳经济环境,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河源低碳试点城市的建设成果,根据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低碳城市和低碳县(区)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在“十一五”时期,全市上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型升级,遵循“生态优先、加快发展、注重民生、构建和谐”的发展思路,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低碳化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为“十二五”建设全省低碳示范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低碳发展理念广泛树立。
为做好低碳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组织相关部门赴中山大学、上海市崇明区、江苏省无锡市、新加坡学习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先进经验和主要做法,善引它山之石,促进我市低碳经济发展。此外,市委、市政府先后编制出台了《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规划》、《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工作实施方案》、《河源市开展低碳试点城市工作方案》等系列规划、政策文件,从规划和制度上加快建设以“四新”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明确了全市低碳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领域和主要措施。
同时,加强全市干部职工关于低碳知识的培训,广泛树立低碳发展的先进理念。多次举办全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培训班,邀请省委党校、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学校的著名教授、博士,通过电视电话会议、专题讲座等形式,传授和宣传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等方面知识,努力营造全市上下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良好氛围。
2.经济发展凸显低碳特色。
2005年以来,全市在国民经济、单位GDP能耗、低碳发展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成绩,各项指标都超额完成预定目标。
单位能耗逐年下降。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77.19亿元,是2005年的2.33倍,年均增长16.6%,高于“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2010年单位GDP能耗0.800吨标煤/万元,比2005年下降16.84%。
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五年来,三大产业结构比重由2005年的20.7︰39.3︰40调整为2010年的13︰55.2︰31.8。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886.7亿元,电子电器、模具、新材料、食品饮料等产业已成为我市的主导产业。服务业蓬勃发展,旅游接待人数和总收入快速增长,市场繁荣活跃,逐步形成能源低消耗、经济高增长的局面。
投资结构调整步伐加快。2010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42.74亿元,是2005年的2.2倍。其中第三产业投资快速增长,采矿业、水泥、钢铁等高能耗行业投资不断下降,能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电子、机械加工、食品等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
2005年以来,全市共拒绝了400多个、总投资额500多亿元的污染项目,取缔违法矿点463个,淘汰落后钢铁产能362万吨,20多家重点耗能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100多项,节能5万多吨标准煤。
3.低碳产业发展迅速。
我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坚定不移走“园区式、用地省、污染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确立以高新技术开发区、各县区产业转移园区为主战场,推动企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形成了以汉能薄膜太阳能电池、广东国华新能源太阳能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以富马硬质合金、海川国际建筑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以西可通讯、景旺电子为代表的新电子,以九天绿中药饮片、立国制药头孢菌素原料药为代表的新医药等低碳产业群,投资总额达600亿元,未来五年将形成约2000亿元的工业产能和若干产业集群,建成3至5家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航母”。
2009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01.12亿元,实现增加值58.66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3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约10亿美元。
4.低碳建筑不断推广。
我市早在2006年就建立了墙体革新与建筑节能工作领导小组。采取“政府补贴、以点带面”的形式,积极推广太阳能和深藏式沼气池应用,在市人民医院、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市广播电视台等公共建筑作为推广太阳能应用试点,并在每个县区选定部分镇或村作为试点,开展“节能减排”技术应用示范区建设。目前,市区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民用建筑工程节能审查备案率达100%,新型墙材使用率达90%,建筑节能标准施工阶段执行率达95%。
5.低碳技术平台日臻完善。
我市已建成国家移动通讯终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新技术矿产研发检测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等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创建了省级孵化器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各级各类企业研发机构32家。20家企业与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创建了2个产学研示范基地;13家企业与高等院校建立入驻专家教授机制。
(二)发展环境。
1.发展机遇。
(1)碳汇优势明显。我市拥有得天独厚的碳汇丰富资源,现有林地面积122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4992.8万立方米,林木年生长量237.8万立方米,林木年消耗量71.8万立方米,是全省重点林业基地之一。全市森林覆盖率71.8%,建有面积2万多亩的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具备良好的水资源自然保护条件与环境,形成了强大的碳汇储备。
(2)能源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全市水力资源、日照资源十分丰富,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49.8万千瓦,占全省的18%,待开发潜力巨大。全市日照充足,平均年日照时数1658—1989小时,适合开发光伏电站,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拥有全省最大的优质石英砂矿,制造光伏玻璃原料充足。我市已引进了北京汉能薄膜太阳能电池、广东国华太阳能发电站等新能源项目。全市乡镇地区的生物质能源分布广泛,沼气推广已成规模,共建设沼气池3.4万多座,每年节省生柴6.8万吨,有效保护森林资源近28万亩。
(3)后发优势逐渐显现。我市在广东省地市经济中排名靠后,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向中期迈进发展阶段,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压力较大。随着“双转移”战略的深入实施,河源的经济模式和工业体系正向着低碳经济调整和转型,相比珠三角其他城市具有成本低、启动快的后发优势。
(4)外部环境支撑作用增强。我市地处东江上游,是重要的生态屏障,是全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同时河源的清洁发展机制(CDM)的交易对象充裕,在农业、林业和可再生能源等方面CDM交易上具有明显优势,河源电厂脱硫废水深度处理系统是我国第一套脱硫废水零排放系统,是全国第一个实现污水零排放的环保电厂,完全可以大量引进发达国家低碳资金和技术。目前,广东省关于主体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正在逐步构建与落实,碳交易的市场也在不断扩大,这都将为全市的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强大的外部支撑。西气东输三期工程河源段将于2013年动工建设,为我市优化能源结构、节能和提高能效创造了基础条件。
2.面临挑战。
(1)高耗能企业较多。全市高耗能企业耗能量占了工业企业总耗能量的60%以上,其中以钢铁、水泥企业为主,在耗能超5000吨标煤的30 家企业中,有一半以上是火电、钢铁、水泥企业;河源在建和计划新上的旗滨太阳能光伏玻璃项目、东源和兴水泥公司的120万吨旋窑水泥项目、河源电厂二期工程等建成投产后,客观上增加了全市能耗总量。
(2)能源结构不合理。煤炭、石油等一次性能源消费仍居主导地位,河源电厂机组投产后全市煤炭消费总量大幅增加。未来能源发展中,最大限度地利用水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加快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尽可能降低煤炭用于终端消费的比重,实现能源、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是低碳能源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选择。
(3)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以较慢的能耗增长和较低的排放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既是目标也是一大严峻挑战,随着新兴工业化、区域城市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能耗总需求呈持续增长态势,同时我市地处广东省北部山区,在基础设施、人才、技术、交通、信息等方面较为薄弱,增加了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难度,减排压力不断增大。
(4)低碳经济发展欠缺系统性。当前我市低碳产业发展进展顺利,但产业间、生活与生产间缺乏充分融合。突出表现在工业和第三产业融合不足,农业与服务业缺少联系,低碳发展呈“点”状,产业链和产业共生缺乏立体化与规模化。
(5)制度障碍。低碳发展的指标体系尚不明确,低碳发展未纳入行政考核目标。可再生能源市场体系还不够健全,能源价格不能充分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外部成本。生产、生活能耗监管还处于初级阶段,制度还未健全。扶持和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措施还不完善,统筹协调程度较低,扶持力度不足。环保执法部门的相对独立性尚待加强,生态激励机制尚未建立和实施。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遵循“生态优先、加快发展、注重民生、构建和谐”和“打造广东绿谷,建设幸福河源”的发展思路,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把河源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努力在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生活和碳汇建设等方面寻求突破,在促进低碳发展政策上先行先试,立足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探索一条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推动全市发展方式加速转变,实现“绿富双赢”。
(二)发展目标。
通过建立完善低碳政策、发展低碳产业、发展碳汇交易市场等措施,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碳汇充裕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构建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河源低碳发展模式,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
阶段目标:到2015年,全市单位GDP能耗降到0.664吨标准煤/万元,相比2010年基础上减少17%,全面完成省“十二五”要求的节能减排任务;建成和完善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绿色产业为先导、现代服务业等幸福导向型产业为主体、高效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为基础的低碳产业体系。初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运行,低碳产业规模化发展,社会发展低碳化管理。
总体目标:到2020年,努力实现低碳产业、低碳社会、低碳生态环境一体化的低碳城市,建设成为一流的低碳社会示范区,全力打造具有山区特色的广东省低碳示范城市,初步建成“广东绿谷”。
——低碳产业体系和低碳能源体系基本形成。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到0.664吨标准煤/万元;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耗比重达到15%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4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5%,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GDP的2%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置利用率达到10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
——低碳消费和生活模式全面施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大于30%;市中心公交设施500米半径覆盖率达到100%,公共交通分担率超过50%,每万人公交车辆拥有量达到10台;全市自行车绿道里程超过500公里。
——低碳绿色优势更加凸显。全年持续保持空气二级以上标准,空气质量全国第一;全市森林覆盖率保持在74%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15平方米;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大于80%,无害化处理率大于85%(市区大于95%);主要污染物排放增长率控制在5%以下。
(三)总体原则。
——坚持“两个促进”:低碳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与现行节能减排、生态之谷、生态环境政策相互促进;
——坚持“两个并重”:传统产业低碳化与低碳产业支柱化并重,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并重;
——坚持“两个导向”:部门推动、企业主动、社会行动一体的政策导向,重大项目低碳化、城乡开发生态化、目标考核差异化联动的调控导向。
(四)工作重点。
1.突出一个主题。
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实现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节能、减排、降耗,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广东绿谷”。
2.抓好六个重点领域。
重点抓好产业低碳化、清洁能源利用规模化、交通运输清洁化、建筑绿色化、低碳生活主流化、城乡生态优美化,构建具有河源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体系,建设“美丽河源”。
六大领域的重点建设行动纲领为:促进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清洁能源,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构建低碳交通体系;提高建筑能效,构建低碳建筑体系;倡导低碳消费模式,构建低碳消费体系;强化生态建设,构建低碳环境体系。
3.落实三项措施。
一是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在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领域节约资源,全面开展节能评估工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自然资源消耗,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减轻对居民健康和环境的危害,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是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更加注重开发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技术与装备,通过强化产业聚集和产业共生,着力构建低碳型产业链;全面提升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推进废弃物综合回收处理工作。
三、主要任务
(一)重点构建低碳产业体系。
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低碳化经济转型的战略重点,努力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绿色产业为先导、现代服务业等幸福导向型产业为主体、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的低碳产业体系,提高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加快实现绿色生态崛起,全力打造“广东绿谷”。
1.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为契机,降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实现新兴低碳产业的蓬勃发展和高碳产业的快速低碳转型。
巩固和突出河源手机生产基地的优势,完善电子信息产业链,发展壮大产业规模,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建设,推进风能发电项目建设,鼓励和支持农民建设沼气工程、农牧企业建设沼气发电工程,推进集环保和节能于一体的能源综合利用新技术快速发展。加快发展稀土产业,做大做强硬质合金特色产业,积极打造和建立完整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和产业链,力争国家和省认定我市为全国或全省重要稀土产业基地。支持重点医药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进龙头医药企业进驻河源发展医药产业,建设新医药产业基地。
坚持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积极培育壮大新能源、新电子、新材料、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建设,全力打造广东省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新一代移动通信终端制造产业基地、稀土产业基地和新医药产业基地4个省级特色产业基地,重点建设4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区。依托“一区六园”,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发展低碳产业研发、低碳生产和低碳化支撑体系三大板块的上下游低碳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在园区整体规划、低碳产业聚集、低碳技术转化、低碳科技成果孵化等方面探索低碳化新任务和新经验。力争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50%,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能耗处于全省较低水平。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依托河源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和重要交通区位,加快发展低碳化服务业,以低碳生态旅游业为核心,促进旅游与文化、商贸、休闲、度假、会展等领域融合发展,提升河源作为粤北赣南区域商贸物流中心的功能和地位。
以高端化、低碳化为导向,把河源建设成为广东生态旅游示范区和旅游强市,旅游业打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幸福导向型产业。建设具有低碳特色的东江DD庄园、康泉十八、东江源温泉等起点高、规模大的项目。改造提升万绿湖、桂山、野趣沟、苏家围、镜花缘、越王山等景区,充分利用丰富的温泉资源,深度挖掘河源独特的恐龙文化资源和红色革命文化旅游资源,大力扶持和培育特色文化品牌。
全面开展服务业节能减碳行动,加快提升传统服务业低碳化发展水平,促进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和优化升级,发展竞争力较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大力发展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会计、知识产权、技术、咨询服务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社区服务业,加快教育培训、养老服务、医疗保健等领域的产业化发展。规范和提升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生活服务业,推进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代理制、多式联运、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的发展,不断拓展服务业新领域,扩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
3.稳步推进生态农业。
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扶持综合性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和综合效益。大力发展生态型农业和都市型农业,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低碳化农业转变。
大力推广节水、节地、节能农业,大幅度减少农业化学品使用,推广使用有机肥料。推动有机农业基地建设,提升农业的生态和休闲功能,增强科技、绿色、文化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做大做强农业产品品牌,以绿色蔬菜、茶叶、水果、油茶等经济附加值高和生态效益明显的经济作物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低碳农业、有机农业和观光农业。
创新农业生产形式和经营形式,以集中节约为原则,积极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和生产基地,重点推进“三个园区”(生态柠檬示范园区、现代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灯塔盆地国家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四个基地”(河源光伏并网发电综合农业应用示范基地、名优特稀水果引种试验示范基地、农产品物流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示范基地)、“六个中心”(河源市国家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南方柑桔类水果无病毒育种中心、蓝塘猪国家级繁育保种中心、超级水稻育种推广中心、蔬菜研发培育中心、花卉育种推广中心)建设。提高农业产品知名度,加快名牌产品的培育和传统特色产品的保护、挖掘,培育开发一批名牌产品,形成市场优势。
4.构建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体系。
强化与珠三角地区高新技术研发生产技术、信息和市场的联系,大力培育高新技术的创新能力,开发对经济社会低碳化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适用高新技术,支持特色重大产业低碳技术创新。探索开发利用建筑节能新技术,日光照明技术,垂直绿化、屋顶绿化技术,地源、湖水源热泵技术,太阳能风光互补路灯,适应性维护结构技术,智能遮阳技术,绿色生态展示技术等低碳适用技术。
加快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政策,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职业高校合作培养专业人才,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推动相关院校、大型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之路。到2020年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5%、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大于2.0%,新增10个以上省级技术中心或工程研发中心,力争实现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研究中心“零”的突破。
5.促进资源综合高效利用。
全面推进清洁生产,设立清洁生产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实施能源审计、完善内部物质流和能量梯级利用体系,实现节能、减排、降耗。以推进清洁生产、狠抓节能减排、能源合同管理以及提升企业能效准入门槛为抓手,引导企业通过提升技术设备、优化监督管理、采用可再生能源等方式,提升企业能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全面完成省下达的碳排放下降18.5%的总体指标。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大力开发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和产品。
鼓励发展环保产业,环保投资保持占GDP 3%以上。以提高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为目标,以细化垃圾分类为抓手,规范流动收购人员管理,完善城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重点围绕水污染治理、噪声与振动控制、环保材料、环境检测监控等五大领域,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提升,实现资源低碳循环利用。
加快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做好规划,推动相关专业园区的建设。加大与央企的合作力度,合理布局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做到有序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附件 |
河源市低碳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重大项目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