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由河源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河源市教育局主办,河源市文化馆承办的2025年河源遗珠耀南粤“客家童谣”师资培训班在市文化馆二楼培训室成功举办。河源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邬晓霞、河源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公共服务科科长林伟国、河源市教育局体卫艺科艺术专干吴剑锋、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音乐学教授陈菊芬、市文化馆馆长肖蓼、市文化馆副馆长陈裕红、杨俊峰出席了开班仪式。全市各(县)区文化馆(站)文艺业务骨干、各大中小学音乐学科骨干老师等100多人参加培训,共同学习、探讨客家童谣的传承与创新,为非遗文化注入新活力。
本次培训班特别邀请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陈菊芬老师,以及河源市客家童谣传承人赖伟军老师授课。
陈菊芬老师以《客家童谣的教学和传承发展》为主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客家童谣的文化内涵、教学技巧及传承策略,并结合实际案例,分享了如何将传统童谣融入现代美育课堂。
赖伟军老师则聚焦《客家童谣音乐创作及作品赏析》,带领学员们赏析经典作品,探讨如何通过音乐创作赋予客家童谣新的时代魅力,并现场指导互动,激发学员们的创作灵感。
在培训期间,学员们积极参与互动交流,围绕"客家童谣进校园"和"方言保护与美育结合"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表示,通过此次培训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教学能力,更深刻认识到客家童谣作为非遗文化的重要价值。学员们纷纷表示要将所学知识带回课堂,让更多学生感受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在音乐与文化的交融中播撒文化认同的种子。
为系统推进客家童谣传承工作,河源市文化馆已正式启动《河源客家童谣教材》的编制工作。目前,教材的前期研究和框架搭建已完成,这本教材将以文化传承为脉络,涵盖河源客家童谣的历史背景、歌词解析与实践指导,将河源本地特色方言融入现代音乐进行创作,力求为学校美育和非遗教育提供一份兼具学术性与实用性的教学依据。教材内容不仅包括传统的经典童谣,还有针对新时代编写的创新改编童谣,鼓励教育者将童谣与现代音乐艺术相结合,让非遗文化焕发持久生命力。
此次培训是河源市文化馆深化“馆校合作”、推动非遗进校园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培养专业师资队伍实现双重目标:一方面促进非遗文化与学校美育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为河源市优秀客家童谣创作大赛和河源遗珠耀南粤“客家童谣表演赛”储备优秀作品,将我市创作的优质客家童谣推送参加广东省少儿艺术花会和河源市群众文艺作品创作大赛。
2024年12月,河源市源城区中英文学校凭借客家童谣《月光姊》在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音乐节获奖的案例,印证了该模式对挖掘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有效性。
根据2025年广东“文化馆服务宣传月”系列活动安排,此次培训也是重要内容之一。河源市文化馆通过公益培训、文艺演出等形式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包括非遗进校园师资培训、客家童谣展演等活动,进一步扩大非遗传承的社会影响力。
未来,河源市文化馆将继续携手教育部门,开展更多非遗传承活动,搭建资源共享平台,让客家童谣的悠扬旋律传遍校园,让文化自信根植于青少年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