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信息 > 乡村振兴信息公开 > 乡村振兴工作动态
河源“媒体+”赋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以传播之力激活乡村全面振兴新动能
发布日期:2025-08-20 17:42:07 来源:河源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 阅读人次:-
【字体大小: 默认】  分享


8月13日,河源正式印发《河源市“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锚定绿色崛起目标,依托“媒体+”新业态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通过精准内容创作与多渠道传播,体系化赋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图片

万绿湖渔民捕鱼

根据《行动方案》,河源将通过实施“媒体+”行动,探索形成符合河源实际的推进模式,形成“媒体+渠道拓展+品牌塑造+文化传播+地域名片+公益扶持+资源整合+乡村创客+科技创新”的价值共生体系,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化运营主体,特色农产品产销顺畅衔接、优质优价,农民就业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农产品出村进城更为便捷、顺畅、高效,“万绿河源”“河你有源”区域公用品牌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品牌价值深度触达消费市场,进一步实现“出山融湾”、走向全国。

这场以媒体力量驱动的变革,正从渠道重构、品牌塑造、文化融合等多维度发力,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新动能,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渠道重构:从田间到云端的产销革命




河源将以“媒体+政务+服务+电商”融合发展新理念为核心,构建高效畅通的农产品产销链路。通过联合举办“农超媒合会”,邀请连锁商超、餐饮企业等市场主体深入河源考察,促成稳定的采购合作,让本地优质农产品直接对接终端市场。同时,整合现有平台资源,打造集产品浏览、质量溯源、购买交易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消费体验。

图片

农户上茶山采摘茶叶

河源农产品资源丰富多样,特色鲜明。作为全省油茶种植面积与产量的“双料冠军”,全市油茶种植面积超100万亩、产量1.9万吨,产业总产值达35亿元。在茶叶方面,凭借370平方公里万绿湖的Ⅰ类水质、昼夜温差明显的山地气候,孕育出独特茶基因,全市茶叶种植面积约20万亩,产量近1万吨,综合产值39亿元,其中紫金蝉茶、东源仙湖茶声名远扬。河源还是全国供港澳活猪量最大的地级市,2024年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5.9%、达到161.4万头,增速领跑粤北五市。此外,全市120万亩丝苗米种植面积年产出50万吨优质稻谷,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好产品,自然需要好平台。“媒”好河源供需平台的搭建,进一步联动大湾区城市广电系统、社区团购平台等开设“农特对接专场”,建立“河源农产品客户群”,通过定制化服务拓展流通链路。在直播电商领域,河源着力打造土特产馆、京东河源馆、深河消费帮扶平台等云上产销平台,推动入驻抖音、京东、淘宝、小程序、视频号、快手等电商平台,借助媒体宣传渠道扩大覆盖面。

依托“1个广电主直播间+N个村级直播点”体系,组建专业团队与青年直播联盟深入镇村,开展“河”你相约“源”产地系列直播活动,实现“媒体引流—直播下单—基地直发”的闭环,以订单需求带动农业产业提档升级,推动从单一带货向全产业链“带链”转型。



价值重塑:从“土疙瘩”到
“金招牌”的品牌跃升




河源注重农产品品牌打造,成效显著。紫金蝉茶连续被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品”、粤字号“优秀品牌”、粤港澳大湾区最受消费者喜爱区域公共品牌,“紫金蝉茶・蜜香万家”品牌形象深入人心;东源仙湖茶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广东省著名商标”称号。龙川山茶油成为国家级区域公用品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些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提升了河源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图片

河源丝苗米

品牌化建设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关键。未来,河源将依托各媒体自有营销平台,打造“媒体+特色农产品”品牌传播矩阵,通过制作从田间到餐桌的溯源微纪录片,展示种养环境、绿色安全食品的制作过程和质量检测情况,在各类媒体平台投放,塑造“好山好水出好品”的品牌形象。

系列宣传推广活动同步推进,包括开展“万绿河源”优质农产品专题报道、发布优质农产品指南、在公众号和视频号推送“源”味无穷系列短视频、策划“助农接力”话题互动活动等,将媒体公信力转化为农产品的信用值,形成“媒体信用—市场认可”的价值转化链。

为保障品牌健康成长,河源充分发挥权威媒体“舆情护航”作用,密切监测涉农舆情,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不实谣言,坚决遏制虚构“滞销”等“标题党”行为,避免“谣言伤农”,引导维护区域品牌形象,护航产业良性发展。


文化赋能:从卖产品到传文脉的价值延伸




河源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客家文化遗产。在长期发展中,客家文化的坚实基础也赋予当地发展农耕文化的先天条件,为农产品讲好故事带来“近水楼台先得月”。

河源将挖掘客家传统农耕技艺、特色饮食文化、古村落生态智慧,以短视频、微短剧、纪录片等形式讲好乡村故事,同时打造一批集文化展示、互动体验、产品销售于一体的沉浸式乡村文化体验地,培育“小红书村”“抖音村”“拼多多村”等网络强村。

图片

游客采摘蜜李

结合季节性农产品特点、传统节气文化和媒体传播规律,构建“媒体+四季农产品”整合营销体系,打造“万绿河源・四季丰物”IP,策划“春醒・时令尝鲜、夏长・瓜果狂欢、秋收・丰收购物、冬藏・年货盛典”主题推广活动,让特产与文化深度融合,赋予产品更丰富的内涵。

以“媒体视角+沉浸体验”为核心,利用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和产业优势,开展“四季村宴”“跟着微短剧游河源”等文旅活动,通过主流媒体、新媒体、KOL全渠道传播,吸引客流体验乡村文化、购买特色农产品,实现文化传播与产品销售的双向促进。

其实,河源农产品与当地文化紧密相连。当地特色美食众多,如东江酿豆腐、韭菜炒河虾、上汤桂花鱼、东江盐焗鸡、酿三宝、薯丝煲等客家名菜。河源米粉生产已有多年历史,以“霸王花”米排粉为代表的产品,因外形美观、有爽滑感、不沾牙、不夹生、不易断条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河源还拥有丰富的水果资源,早熟大果型枇杷、红肉火龙果、红肉蜜柚、蜜枣等几十个品种的名优水果,确保一年四季都有水果可摘,这些农产品背后蕴含的文化元素,为文化赋能农产品提供了丰富素材。

图片

和平猕猴桃



体系支撑:从单点突破到
系统作战的协同效应




“媒体+地域名片”战略聚焦“1+3”现代农业产业及县域特色优势产业,构建“市级公用品牌+县域公用品牌+产品品牌”体系。河源各县(区)选取代表性农产品作为拳头产品,媒体通过资源嫁接、项目共建、运营合作和品牌打造等方式提供支持,邀约美食博主、乡土网红、旅游达人等深入产地开展内容创作,讲述品牌故事、解读产品价值。

同时,选派资深记者、主持人组成“土特产推介官”团,深入产地走访,整理产业背景,孵化特色品牌,制作宣传视频,将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转化为流量价值,推动拳头产品形成市场竞争力。

在公益扶持方面,河源搭建“滞销信息直报通道”,接到农户求助后启动帮扶机制,通过电视媒体拍摄滞销现状短片、发布信息、发起“公益认购”活动,联动爱心企业、社区开展定向采购,并对接外部助农平台和加工企业解决销路问题。每月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手机Vlog直播技巧”“AI赋能短视频、直播”培训,采用“理论+实践”及广电团队一对一指导模式,培育“河源农特推荐官”,形成“培训一人、带动一片”的效应。

科技创新与媒体传播的结合,成为提升产业品质的重要路径。河源依托广东兆华种业、广东万绿智慧农业科技等企业发展订单式水稻制种,强化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源创新研究院科研支撑,通过媒体科普优质种源价值和种业成果,提升产业科技形象。同时,运用短视频、VR/AR等技术,以“云直播”形式展示智慧大棚、水肥一体化、无人机植保等农业智能装备场景,提升生产透明度和消费者信任度,促进智能化设施设备建设。

《行动方案》特别提出,围绕“媒体+乡村创客”,河源聚焦“十带百坊千创客”培育行动,设立“媒体+”乡村创客工作室,为返乡青年、本土创客提供媒介素养培训指导,以全案营销助力农产品实现品牌化升级,打造“人才引育+创意转化”支点。在主流媒体客户端开设“乡村创客故事汇”“坊间‘欣’闻”“创客有内‘涵’”等专栏,以生动叙事为创客项目引流,并联动市、县媒体,为创意落地提供全流程支持,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

图片

广东省首个“媒体+”乡村创客工作室揭牌现场 曾育文 梁喻 摄

广东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广东省委宣传部联合在今年7月中旬印发《“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后,7月22日,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就联合河源市东源县成立广东省首个“媒体+”乡村创客工作室,通过农产品 IP 孵化、全域传播联动、人才培训反哺三大关键路径,构建“创意孵化—传播赋能—销售转化”完整闭环。这样的联手,不仅可让媒体深入地方充分挖掘产品文化内涵,更携手地方政府孵化标志性农产品IP,培育本土“新农人”队伍。

图片

东源县柳城智慧无人农场无人收割机现场作业

记者获悉,近年来,河源积极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聚焦生态畜禽和丝苗米、油茶、茶叶“1+3”农业龙头产业集群。在种业创新上成果突出,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源创新研究院落户,推动“华航香银针”航天水稻优良品种通过省品种审定,河源本土第一个自主选育品种“万绿华晶占”通过国家品种审定第二轮区试。在农业生产智能化方面,如东源县柳城镇万绿智慧农场,无人机搭载多光谱相机监测作物长势,无人农机群完成从耕到收全流程作业,大大提升生产效率。这些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成果,为河源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破局之道:媒体深度融合的乡村实践启示




这场“媒体+”行动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融媒体矩阵建设,打通农产品上行“最后一公里”,搭建城乡要素流动“快速通道”。为保障行动落地,河源建立由市分管领导为组长,多部门组成的“媒体+”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协同联动机制,各县(区)同步建立工作机制,实现“媒体+”工作项目化、制度化、常态化、平台化、品牌化。

河源的这个《行动方案》表明,以媒体传播力激活农产品市场活力,以文化穿透力提升产业附加值,以机制创新力保障可持续发展,能够有效破解“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难题。随着“媒体+”行动的深入推进,河源正从“农产品输出地”向“品牌价值高地”转型,为乡村振兴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样本。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