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统计数据 > 统计分析
2025年上半年河源固定资产投资运行情况分析
发布日期:2025-08-27 09:24:41 来源:河源市统计局 作者: 阅读人次:-
【字体大小: 默认】  分享



今年以来,河源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8”具体安排,认真贯彻落实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基础设施、国有经济投资力度加大,高技术制造业投资持续较快增长,但受工业投资高基数、房地产市场调整等影响,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不如预期。

一、固定资产投资运行基本情况

(一)固定资产投资降幅扩大。

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7.5%,降幅比1-5月扩大1.4个百分点,增速比一季度回落7.8个百分点。其中:项目投资下降2.4%,拉低全部投资增速2.1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37.1%,降幅比一季度扩大16.5个百分点,拉低全部投资增速5.4个百分点。

分领域看,制造业投资承压下行,基础设施投资发挥挑大梁作用。上半年,全市制造业投资下降11.3%,拉低全部投资增速4.3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9.1%,增速比一季度加快14.1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5.9个百分点。


1 2025年上半年河源分产业分领域投资情况

分类

同比增速(%

增速比一季度增减(百分点)

增速比20251-5月增减

(百分点)

占全市投资比重(%

拉动全市投资增长(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

-7.5

-7.8

-1.4

100.0

-7.5

分产业






第一产业

-50.9

-17.5

13.1

1.9

-1.9

第二产业

-10.3

-7.9

0.9

50.4

-5.3

第三产业

-0.7

-5.2

-5.1

47.7

-0.3

分领域






制造业投资

-11.3

-20.0

-2.9

37.0

-4.3

基础设施投资

19.1

14.2

1.9

39.6

5.9

房地产开发投资

-37.1

-16.5

-6.9

10.0

-5.5


分区域看,全市八个县(区)固定资产投资“半升半降”。连平、和平、龙川、高新区分别增长8.0%3.3%3.1%0.2%,东源、紫金、源城、江东新区分别下降7.9%15.2%19.8%39.7%。相比一季度,大部分县(区)增速有所回落,其中紫金、东源增速由正转负,江东新区、源城增速下降16.616.0个百分点。


2 2025年上半年河源分县(区)投资情况

地区

同比增速(%

增速比一季度增减(百分点)

增速比20251-5月增减

(百分点)

占全市投资比重(%

拉动全市投资增长(百分点)

河源市

-7.5

-7.8

-1.4

100.0

-7.5

源城区

-19.8

-16.0

-10.6

13.0

-3.0

东源县

-7.9

-10.1

-4.0

20.3

-1.6

和平县

3.3

0.2

-3.2

10.7

0.3

龙川县

3.1

1.5

-1.7

12.3

0.4

紫金县

-15.2

-17.9

3.0

9.6

-1.6

连平县

8.0

-0.3

16.1

9.2

0.6

江东新区

-39.7

-16.6

0.0

4.4

-2.7

高新区

0.2

-3.2

-1.0

20.4

0.0


(二)工业投资结构优化。

上半年,全市工业投资同比下降10.3%,拉低全部投资增速5.3个百分点。工业投资下降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叠加影响:一是项目建成退库的短期冲击。2024年上半年德润钢铁二期、万洋众创城等制造业大项目加大投资力度,为全市投资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而本年两个项目已退库、无投资,带来16.7亿元投资缺口难以填补。剔除该因素后全市工业投资仅微降0.3%,与去年基本持平;二是企业生产端压力传导的长期影响。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数据显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增长11.9%,利润总额下降12.6%,企业面临“库存高企、利润收缩”的双重压力,投资决策趋于谨慎。一方面,市场需求不足导致产成品积压,企业为降低库存风险,主动暂停了传统产能的扩张性投资,如黑色金属冶炼、通用设备制造等行业投资下降均超50%;另一方面,利润下滑挤压了企业的现金流空间,企业更倾向于将资金用于维持现有生产或偿还债务,而非新增投资,上半年全市扩建类工业项目投资下降39.6%、改建类下降51.9%

工业投资虽呈下行趋势,但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高技术制造业投资成为重要增长引擎,同比增长38.5%,拉动全部投资增长2.7个百分点。其中,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因产品附加值高、市场需求大,成为企业投资的重点领域,分别增长157.2%92.7%;传统优势产业投资加快转型,同比增长11.6%,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2个百分点。其中,纺织服务服饰业、建筑材料业等行业通过设备更新、产品升级,应对市场需求变化,投资逆势增长497.8%52.3%

我市聚焦“1+3”支柱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和要素保障力度,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为产业发展培育新的增长极。上半年,河源“1+3”支柱产业投资增长2.6%,占全部工业投资比重达到47.5%。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投资增长29.0%,高新区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产业园、皇马实业、宝安吉盛实业、勤享科技、景旺电子三期、聚飞鑫等项目投资较大,助力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冲刺千亿级;水饮料及食品产业投资增长15.8%,农夫山泉三期、华润怡宝、白象食品、元渔夫食品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紫泉饮料、正能量饮料、品冠园食品、福源食品等项目接近竣工投产,彰显企业对河源优质水资源、生态优势的高度青睐。


3 2025年上半年河源影响较大的工业行业投资情况

行业

同比增速(%

占工业投资比重(%

拉动工业投资增长(百分点)

工业

-10.3

100.0

-10.3

采矿业

4.2

1.3

0.1

制造业

-11.3

73.4

-9.3

计算机通信和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

29.0

14.3

2.9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72.2

6.3

2.4

汽车制造业

114.1

2.5

1.2

造纸和纸制品业

207.1

1.6

1.0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71.7

0.5

-1.1

金属制品业

-47.6

1.9

-1.5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44.1

3.2

-2.2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99.9

0.0

-2.8

通用设备制造业

-56.2

3.4

-3.9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73.2

2.4

-5.8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8.0

25.4

-2.0


(三)基础设施投资提速显著。

上半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9.1%,是投资三大领域中唯一增长的领域,拉动全部投资增长5.9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比重达39.7%5月更是历史性突破四成(40.3%),成为我市投资增长的“压舱石”。

基础设施提速增长是政策驱动、项目推进与多领域支撑协同作用的结果:河源以产业建设“大会战”为抓手,推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速落地,如高新区跨江产业园完成第一阶段工程、学府大桥转入桥梁下部结构施工,带动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大幅增长58.9%,拉动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1.3个百分点;同时,交通基建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和平、紫金、连平、龙川等四县“四好农村路”加快推进,路面提档升级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0亿元,长深高速扩建项目路面工程完成85%,推动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75.4%;总投资150亿元的阿里巴巴广东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加速推进,源城区、高新区分部建设进度超60%,江东新区分部年内有望完工,带动互联网和相关服务投资爆发式增长637.9%

此外,电力领域投资的改善也为提速贡献了力量,3月《河源市分布式光伏总体实施方案》出台后,接连投资入库了一批光伏项目,太阳能发电投资自一季度下降28.5%转为上半年增长12.6%,推动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降幅收窄17.2个百分点,对基础设施投资负拉动效应从9.7个百分点减弱至3.3个百分点。


4  2025年上半年河源按行业基础设施投资情况

行业

同比增速(%

占基础设施投资比重(%

拉动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百分点)

基础设施

19.1

100.0

19.1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0.4

29.0

-0.1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94.2

0.1

-2.6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3.7

3.1

-0.6

铁路运输业

-52.3

4.1

-5.4

道路运输业

75.4

8.5

4.4

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

-41.3

0.9

-0.7

互联网和相关服务

637.9

4.9

5.0

水利管理业

-29.9

0.8

-0.4

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

-85.9

0.3

-1.9

公共设施管理业

58.9

48.3

21.3



(四)国有经济投资带动作用明显。

上半年,国有经济投资作为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稳定器”,持续发挥关键支撑作用。全市国有经济投资同比增长16.3%,增速较一季度加快4.7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4.0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比重达31.2%(较去年同期提高6.4个百分点),成为对冲民间投资下行、维持投资基本盘的核心力量。

从投资方向看,国有经济重点聚焦基础设施补短板和民生领域强保障,精准发力带动相关领域投资增长。其中,基础设施领域是国有经济投资的主要战场,投资增长14.4%,占全部基础设施投资比重达61.5%,拉动全部基础设施投资增长9.2个百分点。具体来看,各县(区)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第二批典型镇村加速培育,农村公路、污水治理、乡村振兴等基建工程持续推进,这些项目的集中投入,有效支撑了基础设施投资的高速增长。

在社会民生领域,国有经济投资同样表现亮眼,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8%,其中卫生和社会工作领域实现大幅增长60.4%,成为民生投资的“亮点”。龙川县医共体建设、紫金县第三人民医院新建、和平县精神病专科医院改扩建、源城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二期等一批民生项目加快推进,不仅提升了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也为社会领域投资注入了稳定动力。

(五)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

上半年,全市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7.5%,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0个百分点。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15.6%,比上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

全市大力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工作,尤其是激励工业企业通过设备更新带动生产降本增效,工业领域是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的主要拉动点,同比增长8.9%,占全部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比重高达92.4%。分行业大类看,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购置投资增长23.5%,占全部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比重25.5%,其中,和平县蓝威新能源储能电站以及华耀顺新能源、项煦新能源等光伏项目本年设备工器具购置额较大;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购置投资增长84.9%,本年新开工的铭昱达电子、力泰电子等项目设备工器具购置支出较大。

二、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新入库项目规模扩大,但在库项目储备仍显不足。

上半年,全市以产业建设“大会战”为抓手,掀起新一轮产业建设新热潮,推动产业规模能级跃升,全市新入库项目数量、规模显著扩大,计划总投资等投资先行指标大幅增加。全市新入库项目342个,较去年增加102个,同比增长42.5%;新入库项目计划总投资271.5亿元,较去年增加83.8亿元,同比增长44.6%。从投资情况来看,全市新入库项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48.5%,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1.0个百分点,为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提供了有力支持。

但受去年亿元以上大项目批量退库、续建项目规模减少等因素影响,全市在库项目储备较去年同期仍显不足,虽然项目个数同比增长3.3%,但计划总投资、剩余投资双双减少,分别下降10.7%12.6%。其中,亿元以上项目作为投资中坚力量,项目个数、计划总投资、本年完成投资、剩余投资均两位数减少,分别下降12.0%12.4%11.2%16.7%

(二)第一产业投资降幅扩大,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负拉动效应逐渐明显。

上半年,全市第一产业投资同比下降50.9%,降幅较1-5月收窄13.1个百分点,但仍较一季度扩大17.5个百分点,自2月以来连续5个月呈现快速下降趋势(2-9.3%3-33.4%4-56.3%5-64.0%6-50.9%),拉低全部投资增速1.9个百分点,对全市投资的负拉动效应较一季度(0.9个百分点)显著增强,成为拖累投资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分行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滑主要受种植业、林业、畜牧业三大板块共同收缩影响:其中,种植业投资下降60.1%,主要因传统种植项目收益较低,企业和农户主动收缩种植规模;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未能接续开工,扩大了投资缺口。林业投资下降27.5%,源于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绿化工程投资额减少。畜牧业投资下降67.7%,主要受东源东瑞船塘现代农业综合体项目、南海种禽中国国鸡种业基地项目等两个大项目退库影响。

(三)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逐月扩大。

上半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37.1%,降幅比1-5月扩大7.0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扩大16.5个百分点,拉低全部投资增速5.5个百分点,是三大领域中负拉动最明显的领域。3月以来,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持续扩大,市场需求匮乏、开发商投资信心不足仍是主要原因,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41.7%,近四成房地产开发项目零销售,市场趋冷导致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回笼周期拉长,流动资金紧缺,开发投资面临较大压力。

(四)民间投资处于下行通道。

上半年,全市民间投资同比下降9.7%,降幅比1-5月扩大1.8个百分点,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1.7个百分点,拉低全部投资增速5.7个百分点,对投资产生较大影响。民间投资是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的“主力军”,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一直超过50%,但全市民间投资呈现持续下滑态势,成为制约投资稳定增长的关键短板,显示市场预期转弱、市场主体投资信心不足等问题仍较突出。

民间投资下行主要由民间工业投资和民间房地产投资共同拖累:民间工业投资下降11.0%,拉低民间投资增速6.9个百分点),传统制造产业因产能过剩、利润压缩,企业扩大传统产能意愿降低;民间房地产投资下降31.7%,拉低民间投资增速6.7个百分点,受市场需求匮乏、房价预期转弱影响,开发商资金回笼周期拉长,投资意愿减弱。

(五)企业投资资金压力依然较大。

上半年,全市投资本年实际到位资金同比下降8.8%,降幅比一季度扩大4.5个百分点。从资金总额来看,全市投资本年实际到位资金比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少19.7亿元,资金投资比0.931,相比一季度(0.96:1)更加不平衡,长此以往将制约项目的后续推进速度。

企业自筹资金回落、国内贷款减少,是到位资金下降的重要原因。自筹资金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占到位资金比重的55.1%,上半年同比下降17.2%,降幅比一季度扩大10.5个百分点,拉低全市投资到位资金10.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企业股东受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在贷款融资上趋于谨慎,国内贷款同比下降41.1%,拉低全市投资到位资金5.5个百分点。

三、未来投资形势展望

展望下半年,投资面临的积极因素主要有:一是新入库项目动力强劲全市新入库项目个数、计划总投资、本年完成投资超过40%增长,展望下半年,宏胜饮料(娃哈哈)、中船鹏力、龙川新城等各类重点、重大项目如能按时落地开工建设,有望带动投资增长二是基建投资势头正盛。今年以来,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从-2.9%19.1%,已连续5个月实现提速增长。计划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中,高新区跨江产业园、紫城工业园、蓝塘产业新城、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园等平台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进度仅有30%,投资潜力仍有较大释放空间。是政府投资明显复苏。国有经济投资增长16.3%,全市投资到位资金中国家预算资金增长53.6%,在当前严峻的形势下,政府性投资的增长能较好对冲民间投资下行带来的投资影响。

但同时也要看到,投资仍面临较大压力:一是大项目投资储备不足计划总投资亿元以上项目无论从项目个数或是计划总投资来看,都处于大幅下降趋势。同时,剔除房地产项目,我市今年仍未出现计划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入库,而去年同期已有4个(源德润钢铁二期、学府大桥、白象食品、大阳电工),预计下半年该情况也难以改善。二是房地产市场仍在调整中。上半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费下降95.2%,房地产开发到位资金下降35.1%,待售面积增长4.0%。对比一季度,各项指标表现更加不佳。从市场预期看,大部分开发商对投资意愿不大。三是工业投资压力较大。相较去年同期,全市工业投资项目呈现小型化特点,项目总投资下降18.4%,平均计划总投资从2.18亿元下降至1.67亿元,同时剩余投资也下降8.1%,投资空间缩小。下半年,随着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工业投资同期基数持续抬升,工业投资增速将面临更大压力。

总体来看,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要实现增长仍面临较多挑战。

四、对策建议

(一)抓项目储备、强要素保障。

项目是投资增长的关键,全市各县(区)、各部门要针对当前新入库项目规模增长但在库项目储备仍旧不足的现状,继续强化项目招商、推进和储备工作,进一步强化对省市重点、重大项目的支持和保障,确保等各类重点、重大项目按时落地、开工建设和投产达效,最大限度满足各类项目对各投资要素的需求,为全年投资发展后劲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抓薄弱环节、强投资信心。

一是加强工业和工业技改项目投资。进一步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开展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充分发挥数字技术赋能作用,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提升先进产能比重,释放传统产业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二是加强房地产开发投资。进一步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跟踪监测、分析预警和走势预判,增强分类指导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引导开发企业根据市场供求变化积极调整供应结构,增强投资信心,促进开发投资企稳回升,保持房市平稳健康运行。三是加强民间投资。稳定民间投资预期,不断完善投资回报机制,鼓励企业探索新的投资模式和合作方式,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效益,充分激发民间投资潜力。

(三)抓融资渠道、强资金结构。

进一步强化资金等要素保障,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广泛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等国家资金,用足用好融资政策,把地方政府专项债、中长期特别国债和其他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作为投资建设的重要资金筹措渠道,积极协调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投资建设。进一步扩大税收减免等支持政策的惠及面,有效降低企业投资成本,提升企业的投资热情和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