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河源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8”具体安排,认真贯彻落实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聚焦聚力扩大有效投资,制造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提速,多项指标改善好转,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良好开局。
一、固定资产投资运行基本情况
(一)固定资产投资稳中有升,回暖明显。
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3%,增速比上年全年高11.9个百分点,比1-2月高9.6个百分点,在全省排名第8、在粤北地区排名第1。其中,项目投资增长4.1%,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9.9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3.4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20.6%,降幅比上年全年缩窄16.6个百分点,拉低全部投资增速3.1个百分点。
分领域看,工业投资略有下降,基础设施投资由负转增。一季度,全市工业投资下降2.4%,拉低全部投资增速1.1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9%,结束自上年6月以来的负增长态势,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7个百分点。
投资额超过亿元的行业中,农、林、牧、渔业投资下降26.8%,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下降25.1%,批零住餐业投资增长255.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下降26.5%,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25.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投资下降8.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38.9%,教育投资增长17.6%,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增长72.9%,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增长4.1%。
分区域看,大部分县(区)实现正增长。连平、高新区、和平、紫金、东源、龙川分别同比增长8.3%、3.4%、3.0%、2.6%、2.2%、1.6%,源城、江东新区分别同比下降3.8%、23.2%。相比上年全年,所有县(区)增速均有所回升,龙川、源城、和平、江东新区回升幅度较大。相比1-2月,连平、东源、紫金、龙川由降转增,源城降幅收窄明显,和平、高新区增势基本不变,江东新区由增转降。
(二)制造业投资接近两位数增长,高技术产业投资活跃。
一季度,全市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8.7%,是工业三大行业中投资唯一增长的行业,连续27个月保持增长,增速在全省排名第5。从占比看,制造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升至35.9%。
制造业投资进一步向“1+3”支柱产业集中。一季度,河源“1+3”支柱产业投资增长13.7%,高于全部制造业投资增速,占全部制造业比重达到66.2%。电子信息产业投资增长67.7%,高新区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产业园、勤享科技、皇马实业、景旺电子三期等项目完成投资超亿元;水饮料及食品产业投资增长47.3%,农夫山泉三期、华润怡宝、白象食品、元渔夫食品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紫泉饮料、正能量饮料、品冠园食品、福源食品等项目接近竣工投产;先进材料产业投资增长24.2%,正信硬质合金、特诺玻璃高档化妆品容器等项目本年投资较大。
新领域投资活跃。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86.0%,增速在全省排名第3,拉动全部制造业投资增长13.9个百分点,占全部制造业投资比重突破至27.6%。其中,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分别同比增长184.9%、85.2%。
(三)基础设施投资由降转增,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带动显著。
一季度,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9%,重新回到正增长区间。10个主要行业中,虽有7个行业投资负增长,但体量最大的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有效发挥“压舱石”作用,同比增长52.8%,拉动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0.2个百分点,占基础设施投资比重提高至55.6%。
其他行业投资中,道路运输业投资由降转升,同比增长3.7%,和平、紫金、连平等县的“四好农村路”加快建设,路面提档升级。互联网和相关服务投资增长465.1%,总投资150亿元的阿里巴巴广东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加速推进,源城区、高新区的分部项目建设进度超过50%,江东新区的分部项目今年有望完工。
(四)民间、国有经济投资由降转升,部分领域恢复较快。
一季度,全市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1%,增速比上年全年高8.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3.9%)16.0个百分点,在全省排名第3。分行业看,民间工业投资表现良好,同比增长6.1%,高于全部工业投资增速8.5个百分点,在和平蓝威新能源储能电站、河源项煦新能源屋顶光伏发电等项目的带动下,民间能源投资同比增长68.3%,拉动民间工业投资增长8.0个百分点。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恢复较快,分别同比增长465.1%、213.6%、161.7%。
一季度,全市加快重大项目建设,保障资金支付,国有经济投资同比增长13.5%,增速比上年全年高47.3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3.7个百分点。从基础设施领域看,全市各县(区)产业园区加快建设,第二批典型镇村加速培育,农村公路、污水治理、乡村振兴等基建工程持续推进,国有经济主导下的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3%,拉动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8个百分点。从社会领域看,国有经济在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上占据73.5%的投资额,教育投资同比增长23.8%、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同比增长72.9%,东源县“5080”学前教育、龙川县职业技术学校金安校区改扩建、龙川县医共体建设、紫金县第三人民医院建设等项目投资量较大。
(五)新入库项目规模扩大,为投资注入强劲动力。
一季度,全市新入库项目数量、规模显著扩大,计划总投资等投资先行指标大幅增加,亿元以上规模大项目激增。全市新入库项目104个,较去年增加42个,同比增长67.7%;新入库项目计划总投资85.3亿元,较去年增加40.3亿元,同比增长89.3%。其中,亿元以上规模的新入库项目有23个,较去年增加13个,计划总投资64.8亿元,同比增长97.6%。新入库项目明显改善我市项目储备情况,一季度全市项目数虽仍比去年同期少,但减少幅度较1-2月缩窄6.2个百分点,项目数量差距从67个缩小至25个。
从投资情况来看,中储粮(河源)仓储、盛世科技、维敏特科技、中恒智造、京泉华能源等大项目开工建设,提供了可观的投资支持。全市新入库项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02.5%,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0.1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比重达到19.9%,较去年同期提高10.0个百分点,是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转正的关键。
二、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能源投资下行,工业、基建领域受较大影响。
一季度,我市能源投资同比下降25.1%,分别拉低工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增速7.2、8.5个百分点,对两大领域投资造成较大影响。尤其是工业投资,虽然制造业投资保持了增长态势,但能源投资负拉动效应更大,工业投资增速承压下行,结束了两年的增长态势。
从光伏项目投资看,一季度我市出台《河源市分布式光伏总体实施方案》,明确坚持政府统筹、市场主导,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广泛参与分布式光伏开发建设,大力拓展分布式光伏开发利用,接连投资入库了项煦新能源、华耀顺新能源,紫金、和平、连平等县政府控制的屋顶光伏资源有偿使用等大项目。但总体而言,光伏投资项目规模仍不及去年,其中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下降35.4%,本年完成投资同比下降23.3%,拉低能源投资增速12.3个百分点。
从电力投资看,受电力供应能力渐趋饱和、新项目前期审批手续、已有项目建设进度提高等因素影响,河源供电局主导的主配网电力工程投资迅速减少,在库项目投资减少2.8亿元,同比下降87.0%,拉低能源投资增速16.1个百分点,占全市能源投资的比重从18.6%下降至3.2%。
(二)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虽有所收窄,但依旧低迷。
一季度,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20.6%,情况较1-2月、上年全年有所好转,降幅分别收窄14.0、16.6个百分点,但依旧是三大领域中负拉动效应最明显的领域,拉低全部投资增速3.1个百分点。
房地产开发投资低迷主要在于:一是市场需求不足。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43.1%,超过40%的房地产开发项目零销售,市场趋冷导致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回笼周期拉长,流动资金紧缺,开发投资面临较大压力。二是投资缺乏新增长点。近三年来新入库房地产项目较少、规模缩减、质量不高,2025年无新入库项目,2024年新入库项目仅10个,计划总投资13.0亿元,同比下降70.0%,且新入库项目中计划总投资最大的只有4.6亿元,项目平均计划总投资只有1.3亿元。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市房地产开发投资依赖2020、2021年开始建设的星河丹堤、宝豪御龙湾、河源万达住宅等大项目,一季度,2020、2021年入库项目完成投资占比分别达到35.7%、35.9%,而2022、2023、2024年入库项目仅达到2.1%、7.5%、9.8%。三是在库项目减投面广。122个项目中有51个项目投资负增长,其中龙光城五期、东源御景豪园、龙川骏景新城、河源碧桂园未来城等房地产开发大项目投资减少较多。此外,在库项目中有76个项目没有投资,较去年同期多12个,占全部项目数量的59.4%。
(三)跨区域项目投资总量减少,产生一定投资缺口。
一季度,省跨市项目投资额减少,对基础设施投资影响较大。其中,梅龙高铁建成通车、长深扩建建设进度超六成,两者本年投资额减少2.9亿元,导致铁路运输业投资同比下降58.4%,拉低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增速6.6个百分点。两个项目减投对部分区域也产生一定影响,其中长深扩建拉低源城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5.5个百分点,梅龙高铁拉低龙川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7.5个百分点。天然气管网县县通工程“兴宁-和平-连平”项目建设停缓,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同比下降95.7%,拉低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增速1.8个百分点。
以上跨区项目对本市固投影响较大,如按当前减投趋势看,全年将影响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6个百分点左右,影响基础设施投资增速7.5个百分点左右,投资缺口需要依赖其他项目填补。
(四)资金收紧问题显现,制约项目推进速度。
一季度,全市项目本年到位资金同比下降4.3%,比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少4.7亿元。从近五年同期资金情况看,2021年到2024年的一季度项目资金投资比分别为1.15:1、1.10:1、1.11:1和1.01:1,而2025年一季度项目资金投资比0.96:1,成为近五年最低点,首次跌破1:1平衡,极大地制约了项目的推进速度。
房地产资金紧张、企业自筹资金回落,是到位资金减少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商品房销售金额、销售面积同比分别下降36.6%、43.1%,对销售资金的回笼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定金及预收款同比下降28.5%,个人按揭贷款同比下降42.8%,合计拉低全市项目到位资金增速2.7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企业股东受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对资金投入呈谨慎态度,自筹资金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同比下降6.7%,拉低全市项目到位资金3.6个百分点。
(五)工业技改投资力度弱,占工业投资比重小。
一季度,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同比下降11.6%,增速较全部工业投资低9.2个百分点。从占比来看,工业技改投资仅占全市工业投资比重12.2%,既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4.1%),也低于粤北地区平均水平(24.9%)。
工业技改缺少大项目支撑。一季度投资额超3000万项目仅7个,与去年同期相比项目数量减少5个,本年投资同比下降45.4%,拉低工业技改投资增速32.1个百分点。高岭土、粤东钢铁合金钢技改、农夫山泉生产线技改等项目减投较大。
三、未来投资形势展望
2025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开局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随着众多重点项目开工,产业建设大会战正式打响,一季度多项指标回暖,全市投资运行面临积极因素:一是新入库项目指标表现良好。个数、计划总投资超50%增长,展望二、三季度,龙川新城起步区首期建设、和平县恒阳国利新能源光伏发电、江东新区OVU河源智谷产业园等大项目即将开工建设,可带动投资持续增长。二是政府投资明显复苏。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投资提供了资源保障,全市投资项目到位国有预算资金同比增长73.8%,国有经济投资增速实现由负转增。
但同时也要看到,投资稳增长仍面临较大压力:一是大项目投资减少。总体来看,一季度全市投资驱动力主要在于计划总投资亿元以下项目,亿元以下项目投资同比增长32.6%,拉动全部投资增长4.9个百分点;而计划总投资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则同比减少5.5%,拉低全部投资增速4.6个百分点。目前,亿元以下项目投资进度已达70%,下来难以提供持续的投资支持,我市投资当前的增长形势具有短期性,不容乐观。二是工业投资形势不明朗。2024年我市工业投资总量突破300亿元,成为固定资产投资中份额最重、影响最大领域。从开年局势看,工业投资增速不乐观,未来伴随着美国特朗普政府对华加征关税影响,不确定性因素将进一步增加。三是房地产市场仍在调整中。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虽收窄,但对总投资的负拉动效应仍旧很大。不少开发商存在资金紧张、经营亏损等困难,亟需纾困解难。
总体来看,下阶段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仍面临较大的压力。
四、对策建议
为保持全市固定资产开局形势、推动投资持续实现正增长,要强化项目招商、推进和储备工作,特别是源城、东源、紫金、连平、江东新区等在库项目数量、规模下降的县(区),要深入推进产业建设大会战,精准有效开展招商引资,力争引进投资规模大的项目。做好省市重点、重大项目的支持和保障,最大限度满足各类项目对各投资要素的需求,确保各类重点、重大项目按时落地、开工建设和投产达效。房地产方面,要贯彻落实好国家、省、市出台的一系列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正确引导开发企业科学营销、扩大销售、促进投资,保持房市平稳健康运行。加大对民间投资的融资支持,抢抓各阶段国家政策机遇,提高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支持项目建设的力度,疏通项目融资渠道,为投资稳增长、增后劲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