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统计数据 > 统计分析
工业运行稳中求质 结构调整逐步优化
发布日期:2025-03-10 11:05:13 来源:河源市统计局 作者: 阅读人次:-
【字体大小: 默认】  分享



——2024年河源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024年,全球局势风云变幻,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河源市面临着国内经济深度转型、国际逆全球化思潮涌起、原材料价格大幅攀升等一系列严峻挑战。在此艰难背景下,河源市委、市政府积极作为,精准发力,紧紧围绕政策落实强化服务质量,全力以赴推动各项工作落地生根,助力工业企业迅速恢复生产活力。始终秉持稳中求进、稳中求质的发展理念,持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为工业经济稳健发展筑牢根基。在各方努力下,河源市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稳定增长,经济运行态势呈现出稳中向好的积极局面。

一、工业经济基本运行情况

(一)工业生产稳健提质,制造业凸显支柱地位。2024年,河源市在工业领域完成全社会工业增加值达384.32亿元,同比增长2.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369.30亿元,同比增长2.6%,在全省地级以上市中排名第14位;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为15.03亿元,同比增长5.1%。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的稳健增长,有力地拉动了地区生产总值的提升,充分彰显了工业经济在宏观经济运行中不可或缺的“压舱石”作用。

从三大门类看:规上采矿业增加值为12.34亿元,受资源储备、开采政策调整以及市场需求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同比下降34.8%;规上制造业增加值高达326.82亿元,凭借其强大的产业韧性和创新活力,同比增长5.4%,成为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为全市工业经济增长贡献了3.5个百分点的动力;规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为30.14亿元,由于能源结构调整、部分项目检修等因素,同比下降2.4%

从主要行业看在全市纳入统计的34个工业行业大类中,行业发展态势呈现分化格局。其中,有19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同比正增长,展现出较强的发展活力与潜力;而15个行业增加值同比下降,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发展困境。在总量排名前十大的行业中,呈现出“64降”的局面。值得注意的是,总量排前2位的行业增速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受全球电子产业供应链波动、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同比下降2.2%,比全市平均速度低4.8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因煤炭价格上涨、电力供需结构调整等因素,同比下降2.3%,低于全市平均速度4.9个百分点 。

1    2024年全省各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增速

地区

累计

累计

排序

全省

41246.67

4.2

-

清远市

662.04

10.4

1

深圳市

12069.87

9.7

2

惠州市

2582.65

9.7

2

揭阳市

586.24

9.7

2

云浮市

153.28

9.7

2

珠海市

1648.42

9.0

6

东莞市

5340.71

6.9

7

江门市

1374.05

6.0

8

阳江市

401.50

5.5

9

中山市

1517.68

5.4

10

韶关市

360.00

4.9

11

梅州市

274.26

4.1

12

潮州市

235.46

3.2

13

河源市

369.30

2.6

14

汕尾市

139.76

1.1

15

茂名市

458.48

-0.6

16

肇庆市

808.37

-1.6

17

佛山市

6072.58

-1.9

18

湛江市

805.55

-2.7

19

广州市

4791.44

-3.0

20

汕头市

595.03

-18.0

21

(二)股份制企业运行较好,成为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力军。目前,河源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已达674家。其中,股份制企业凭借其灵活的经营机制、多元化的资本结构和强大的市场适应能力,在工业经济发展中脱颖而出。全市股份制企业有527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78.1%。工业经济能够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大中型企业尤其是股份制企业发挥了关键的拉动作用。2024年,股份制企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8.6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70.0%,同比增长3.9%。这一增速比全市平均增速高出1.3个百分点,为全市规上工业增长贡献了2.4个百分点的强劲动力,成为当之无愧的工业经济增长主力军。

(三)先进制造业不断升级,经济结构持续优化。2024年,河源市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战略,先进制造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全市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98.07亿元,同比增长4.8%,增速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53.6%,充分体现了其在工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先进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了3.1个百分点,成为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核心力量。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河源市近年来持续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的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和技术创新引导,吸引了一批高端制造企业落户,培育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本土先进制造企业,推动了产业集群化发展,不断提升先进制造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和影响力 。

(四)工业投资稳健增长,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工业投资作为投资领域的关键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在总量上直接左右着经济增长的速度,更在结构上深刻影响并决定着经济结构,尤其是工业产业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演变,进而对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产生深远影响。2024年,河源市工业投资展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实现投资额同比增长7.6%。具体来看,采矿业投资同比增长8.2%,这得益于河源市对优势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以及相关产业政策的引导,促使企业加大在采矿业的技术改造和产能提升方面的投入;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2.7%,制造业作为工业经济的核心,持续受到政策鼓励和市场青睐,企业纷纷加大在智能化生产设备购置、新技术研发、新产品生产线建设等方面的投资,以提升自身竞争力;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同比下降5.5%,主要原因是该领域前期基础设施建设已相对完善,投资进入相对平稳期,同时受能源结构调整和部分项目投资周期影响,投资增速有所放缓 。

(五)自主研发不断加强,自动化程度不断提升。在当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工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核心驱动力,而工业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则离不开核心技术研发和机器自动化水平的提升。近年来,河源市高度重视并全面贯彻落实“机器换人”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加大在技术研发和设备更新改造方面的投入。这一系列举措促使河源市工业企业机械自动化程度显著提高,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成效显著。企业通过加大自主研发投入,不断攻克技术难题,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同时,随着自动化设备的广泛应用,企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生产成本有效降低,产品质量更加稳定可靠。在企业核心技术研发和企业机器自动化程度中:有53.3%的企业有自主研发或引进和模仿;有46.7%的企业没有研发团队。有7.8%的企业没有实行机器自动化,有92.3%的企业有机器自动化。其中:自动化程度20%以内的企业占8.8%;自动化程度20%-50%的企业占30.4%;自动化程度50%-80%的企业占28.1%;自动化程度80%以上的企业占24.8%

二、当前工业经济需关注的短板

(一)减产企业较多。2024年,河源市工业领域面临着减产企业众多的严峻挑战。全市工业减产企业多达263家(减产额度达到5000万的企业就有53家),减产面高达39.0%。全年累计减产额高达184.45亿元,占全市总产值的比重为11.5%,这一数据直接拉低全市规上企业产值增速11.6个百分点 。从企业规模来看,减产企业主要以中小微型企业为主。这些中小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本身就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而导致它们减停产的因素复杂多样。国际市场方面,出口销售渠道受阻,全球经济形势不稳定使得海外需求锐减;国内市场层面,市场疲软导致订单不足,企业生产任务不饱和。此外,季节性停产因素也对部分企业产生影响,如一些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受原料供应季节性限制不得不停产。资金链断裂问题更是成为压垮部分中小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一旦资金周转出现问题,企业便难以维持正常生产运营。总体而言,中小微企业所面临的发展形势异常严峻,亟待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帮扶 。

2    2024年县区减停产企业情况表

单位:户 %

区域

减产企业数

减产面

关停并转企业

全  市

263

39.0

7

源城区

41

39.0

0

高新区

50

31.8

0

东源县

46

36.5

1

和平县

10

21.7

0

龙川县

26

36.6

0

紫金县

31

47.7

4

连平县

29

53.7

2

江东新区

30

60.0

0

(二)工业经济增长后劲乏力。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依赖于现有存量企业的稳定贡献以及新增企业的有力拉动。然而,从存量企业角度分析,2024年河源市减产、停产企业数量仍然较多,这部分企业不仅自身无法为经济增长提供正向助力,反而因产能下降对整体工业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从新增企业方面来看,受需求不振、企业资金紧张、市场不确定性增加以及天气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许多工业项目推进缓慢,甚至处于半停滞状态。这直接导致新增企业入库数量较少。2024年,河源市虽有65家企业成功上规模,但同时有36家企业下规,净增仅29家。这65家新上企业本年度实现工业总产值46.3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仅为2.8%,仅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9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新增企业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上,都显得十分有限,工业经济增长后劲明显不足,难以支撑工业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 。

(三)企业深陷“订单困境”。近年来,受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的影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国际市场需求呈现出明显的收缩态势。与此同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也在不断调整,呈现出本土化、区域化、近岸化转移的趋势,这使得河源市企业的生产经营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前景不容乐观。

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东南亚国家在疫情全面放开后,凭借其在劳动力成本、关税政策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吸引了大量国际订单,极大地挤压了河源市企业的海外订单份额。其二,疫情期间,企业外出拓展业务受到极大限制,许多企业无法通过传统的参展、拜访客户等方式展示产品和设备,这对新产品的销售和新客户的开发极为不利,进一步削弱了企业获取订单的能力。其三,国内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内卷”现象严重,导致订单在国内企业之间频繁转移。根据近期对企业经营情况的深入调研发现,国内订单市场竞争近乎白热化,企业手持订单普遍维持在3个月以内。部分在其他地区设有分厂的企业,出于利益考量,会选择将订单转移至有更优惠政策的地区。例如,部分地区为了推动企业稳产达产,纷纷出台一系列极具吸引力的产值税收奖励政策,包括出口奖励、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根据产值给予税收减免或场租减免以及现金奖励等,企业在利益驱动下,往往会将订单向这些地区倾斜 。

(四)高端产业支撑能力欠缺。长期以来,河源市工业产业结构存在偏重的问题,产品附加值普遍不高。以2024年为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为170.02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46.0%,与深圳等发达城市高达86%的占比相比,差距十分悬殊 。在高端产业领域,河源市的短板尤为明显。在高端装备制造方面,对于核心部件、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环节,河源市企业仍高度依赖进口,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大型成套终端装备制造能力也较为薄弱,难以在高端制造业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此外,在国家纳入“三新”统计的14种新产品领域,如轨道交通、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工业机器人、3D打印、稀土磁性材料、石墨烯、新能源汽车、动车组、光纤光缆、太阳能电池、智能手机、智能电视、集成电路等,河源市企业涉足较少,产业布局相对滞后,无法形成对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

(五)资金短缺严重制约企业发展。当前,流动资金短缺已成为制造业企业面临的普遍难题。受国内需求疲软、经济增长放缓等因素影响,制造业企业面临着原材料价格上涨、产品库存积压、应收账款回收周期延长等多重困境。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企业营业收入下滑,生产成本却不断攀升,资金周转陷入困境。例如,某机械制造企业由于原材料价格在短时间内大幅上涨,企业采购成本增加了30%,同时产品销售不畅,库存积压资金高达数百万元,应收账款也比以往增加了50%,企业资金运转陷入僵局。

另一方面,制造业作为重资产行业,固定支出项目繁多。即使在停工期间,企业仍需按时支付人员工资、金融机构利息、各项税费以及电费等费用。加之库存积压导致资金占用增加,回款金额减少,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到期还款压力。许多企业为了维持运营,不得不背负高额债务,进一步加重了财务负担,形成恶性循环。资金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河源市制造业企业发展的关键瓶颈,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有效解决,将严重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进而阻碍整个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

三、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展望未来,河源市需坚定不移地将“调结构,促效益”作为核心任务,持续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为导向,在培育一批具备“专、精、特、新”特质的新增规模工业企业的同时,着力打造一批竞争力强劲的企业集团与高科技企业。积极引导企业朝着规模化、集团化、品牌化方向迈进,推动工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同共进,实现工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制造业当家,推动河源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兴盛是百业繁荣的根基。河源市应牢牢锁定高质量发展目标,秉持制造业当家的理念,以时不我待的奋进姿态,紧抓经济复苏的宝贵契机,持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拓展全新市场领域,全面释放工业经济活力。一是强化现代化产业体系根基:始终坚守制造业当家的核心优势,稳固产业体系基础。紧密围绕“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核心城市”的战略定位,积极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区域分工合作中找准自身位置。将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以及合作模式创新作为对接大湾区的关键路径,充分利用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政策机遇,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推动河源与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二是构建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系统规划产业发展布局,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新业态与新模式,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推动食品加工、轻纺加工、现代建筑等传统制造业向绿色化方向改造升级,积极引导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实现高起点绿色发展。建立健全工业绿色发展长效机制,着力降低实体经济运营成本,彻底摒弃传统粗放式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在高水平环境保护下的高质量、高速度发展。

(二)狠抓工业园区建设,做强做大园区主平台经济。工业园区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招商引资与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平台以及企业成长壮大的孵化器,对其建设工作必须常抓不懈。通过进一步提升配套服务能力、要素保障能力与产业竞争能力,全力推动园区主平台经济做大做强。一是强化园区平台载体:创新园区建设投融资机制,持续优化园区公共配套服务,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园区汇聚,合理规划园区空间布局,营造宜居宜业宜商的现代化工业小镇环境,确保园区能够吸引并留住人才。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方式,积极承接珠三角优质项目转移。摒弃“等靠要”思想,遵循市场规律,充分激发各园区平台的主观能动性。凝聚发展工业的共识,强化工业在园区政绩考核中的权重,园区主要领导亲自抓工业项目,密切关注珠三角优质企业动态,构建产业转移承接体系,吸引优质项目落地。三是推进产业合作共建:全力实施产业合作共建行动计划,与深圳各区积极探索“飞地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两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四是增强服务企业意识:组建专业服务团队,重点扶持现有骨干企业,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产业发展整体水平。招商引资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河源市应充分发挥电子信息、模具制造等现有产业优势,遵循国家产业政策、契合市场需求以及本地资源实际的原则,积极吸引中高端企业前来投资兴业,提升产业集群的质量与效益。一是抓好项目工作:主动对接国家产业发展方向与资本投资趋势,从优势资源开发、市场需求变化、产业链延伸以及产业转移趋向等多维度挖掘、捕捉、派生和对接项目。精心做好项目的包装、储备与推介工作,力求引进并建成一批带动性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重大优质项目。二是优化发展环境: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提升招商引资成效的重要保障。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投资、破除发展瓶颈、激发市场活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务服务质量与效率,打造工业经济发展的便捷通道。加大对企业的减负力度,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商业贿赂、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四)保障生产要素供给,支持减产企业恢复正常生产。深入开展“进企业,访企情、解企难、增企效”的暖企活动,将减产企业列为重点服务对象,及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面临的问题,为企业排忧解难。一是统筹减产企业生产:在确保企业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引导企业更新管理理念,制定科学发展战略,依据市场规律灵活调整经营策略。二是保障生产要素供应:强化大局意识,打破部门壁垒,建立健全市级要素供应部门上下联动机制,促使煤、电、油、气等生产要素向减产企业倾斜,助力企业充分发挥产能优势,实现满负荷甚至超额生产,提高产品销量,为经济发展多作贡献。对企业反馈的问题进行梳理分类,逐一解决落实,协调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尤其要做好骨干企业和新增长点企业的服务工作。

(五)实施出口多元化市场战略,加大新兴市场开拓力度。目前,河源市外贸出口主要集中于美国、欧盟、日本、中国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其中在欧美市场的出口占比近50%。这种过度集中的出口市场结构,使河源市工业企业面临较高的市场风险。一旦主要出口市场出现经济波动、政策调整或贸易摩擦等情况,企业的出口业务将受到严重冲击。为有效降低这种风险,提升工业经济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必须实施出口多元化市场战略,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一是深入开展市场调研:组织专业的市场调研团队,深入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盟、非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的经济发展状况、消费需求特点、贸易政策法规以及市场竞争态势等。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市场数据,精准把握新兴市场的潜在需求和市场空白点,为企业开拓市场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二是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政府应制定一系列针对新兴市场开拓的优惠政策,如出口补贴、税收减免、信贷支持、出口信用保险补贴等。鼓励企业参加新兴市场的国际展会、商务洽谈会等活动,对参展企业给予展位费补贴、人员差旅费补贴等支持。设立新兴市场开拓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企业开展市场调研、品牌推广、产品认证等工作。三是搭建贸易促进平台:积极搭建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组织开展新兴市场贸易对接会、行业研讨会等活动。加强与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促进机构、商会、行业协会等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企业提供市场信息、贸易机会、法律维权等服务。利用互联网平台,建设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帮助企业拓展线上销售渠道,降低贸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四是推动企业创新与品牌建设: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根据新兴市场的需求特点,开发具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技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自主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支持企业开展国际认证,如ISO质量体系认证、CE认证等,使产品符合新兴市场的准入标准。通过品牌建设和产品创新,提升河源市工业产品在新兴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