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统计数据 > 统计分析
2024年前三季度河源市农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发布日期:2024-12-25 09:31:04 来源:本网 作者: 阅读人次:-
【字体大小: 默认】  分享


前三季,河源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聚焦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奋力推动全市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牢牢守住保障粮食安全底线,全力以赴抓好春、夏农业生产工作,全市蔬菜水果、特色经济作物持续增产,生猪、家禽产能稳中有进,造林、抚育面积大幅增长,水产品产量持续提升,农业整体发展保持良好态势。

一、农业经济总体运行情况

前三季河源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84.02亿元,同比增长4.6%,比上半年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三季度产79.28亿元,同比增长4.3%前三季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19.44亿元,同比增长4.2%,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2.3%,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17.1%,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0.5个百分点,河源农业有效发挥了“三农”压舱石作用。

1 2024前三季度河源农林牧渔业产值情况表


                                                单位:万元、%


指标

现价产值

贡献率

本期增长速度

拉动

本期产值比重

一、农林牧渔业

1840244

100

4.6

4.6

100

(一)农业

1113310

24.0

1.8

1.1

60.5

(二)林业

180951

26.0

13.8

1.2

9.8

(三)牧业

455711

41.6

8.2

1.9

24.8

(四)渔业

59370

4.5

6.8

0.2

3.2

(五)辅助性活动

30901

3.9

11.1

0.2

1.7

(一)分行业看,林业、辅助性活动增长超过10%,农业增速回落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4.02亿元,增长4.6%。林业和牧业是拉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的主动力,前三季林业、牧业产值分别为18.10亿元、45.57亿元,同比增长13.8%8.2%,占总产值9.8%24.8%,贡献率为26%41.6%,拉动总产值增长1.21.9个百分点;渔业、辅助性活动延续上半年较快增长趋势,产值分别为5.94亿元、3.09亿元,同比增长6.8%11.1%;农业(种植业)对农林牧渔业主支撑作用明显减弱,前三季农业产值111.33亿元,同比增长1.8%,增速比上半年回落2.1个百分点。

(二)分县区看,区域间农林牧渔业发展较不平衡。从总产值增长情况看,东源、连平增幅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分别增长8.8%7%,其他县区均低于全市分行业看,农业方面,和平、江东同比下降,东源、龙川低于全市;林业方面,龙川、紫金(不含临江、古竹,下同)、江东低于全市;牧业方面,源城(不含城东,下同)同比下降,和平、龙川、紫金、江东低于全市;渔业方面,龙川、紫金、连平、江东低于全市。

二、农业生产主要特点

(一)早稻面积产量双增长,河源夏粮喜获丰收。粮食安全,“国之大者”!近年来河源不断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大力推进设施农业、规模农业、品牌农业建设,全力抓好粮食生产,积极推动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持续加大撂荒耕地整治力度,进一步提高大豆、薯类等种植面积,有效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全市粮食生产呈现崭新局面。全市夏收粮食播种面积98.54万亩,同比增长3.6%,夏收粮食产量40.77万吨,同比增长2.4%。其中,早稻面积91.35万亩,同比增长2.4%,早稻产量38.69万吨,同比增长1.1%玉米产量1.56万吨,增长47.4%;豆类产量4344吨,增长7.0%;薯类(鲜薯)产量4093吨,同比增长36.2%

(二)蔬菜面积持续扩大,产量供应充足。河源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菜篮子”供应基地,大力推进蔬菜产业规模化、栽培设施化、生产标准化,着力打响“源城蔬菜”等绿色蔬菜品牌,全力推动河源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前三季度,全市蔬菜种植面积41.08万亩,同比增长2.5%,蔬菜及食用菌产量54.57万吨,同比增长2.0%其中三季度蔬菜种植面积8.42万亩,品种主要以叶菜类、瓜菜类、豆类、茄果类为主,主要有油菜、黄瓜、四季豆、茄子、辣椒等品种。其中叶菜类种占比最大,种植面积3.23万亩,占二季度蔬菜总种植面积的37.4%。受上半年持续降雨影响,加上西瓜作物轮作习惯等因素,三季度西瓜产量大幅下降,产量6695吨,同比下降15.7%,前三季产量7630吨,同比下降14.1%

(三)园林水果面积、产量持续增长。前三季全市园林水果面积59.58万亩,同比增长2.4%;全市水果产量35.27万吨,同比增长3.8%。河源发挥区位特点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抓好构建“万绿河源”品牌体系,围绕质量兴农的发展理念,做强做优做大河源农业品牌,打造河源特色品牌体系,前三季香蕉、桃子、蓝莓等水果作物持续增产,其中香蕉产量1.32万吨,同比增长8.0%,桃产量8.61万吨,同比增长7.2%,蓝莓等其他水果产量2661吨,同比增长76.8%

(四)特种作物快速增长,“特色”优势凸显。近年来,河源充分发挥生态、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按照“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等发展模式,做大优势特色农产品,提升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建成了如紫金蝉茶、东源仙湖茶等富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尤其是2021年河源发布了《河源市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化提档升级行动计划(2021-2025年)》,有力支撑了河源特色经济作物的快速发展。前三季度,河源茶叶实有面积和产量分别为19.48万亩和8859吨,同比分别增长2.5%4.1%,产值24.29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2%盆栽观赏植物产量857.91万盆,增长32.6%,河源盆栽产能主要源于和平县公白镇德福农业和龙川县七彩缤纷农业两家公司,和平县公白镇德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高标大棚花卉种植基地,引进高新技术种植盆栽,可以更高效繁育,实现自动灌溉、培育、除虫、管理一体化,产量比之前普通大棚人工管理更高,和平县盆栽产量637.08万盆,同比增长35.4%,占全市总产量74.3%;河源七彩缤纷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今年一季度开始转向销售爱达荷(小盆栽)等为主,订单数量增大,产量大幅上涨,龙川县盆栽产量214.80万盆,同比增长25.9%

(五)深入探索“两山”路径,林业产值快速增长。河源在全省率先出台《深入推进绿美河源生态建设十六条政策措施》,进一步探索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河源路径,建立健全林木常态长效管护机制和全民参与共建共享机制,建设义务植树基地9个、主题林611片。前三季,河源完成造林面积46.02万亩,同比增长21.6%,森林抚育面积175.60万亩,同比增长8.2%;木材采伐90.60万立方米,增长12.4%,大径竹采运450.73万根,增长16.7%

(六)生猪、家禽存栏大幅增长,出栏稳中有进。全市生猪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张,生猪及能繁母猪存栏规模持续增长,前期增加产能成熟,生猪供应稳中有进,价格回暖三季度末,河源生猪期末存栏110.23万头,同比增长18.8%,能繁母猪存栏11.72万头,同比增长21.6%;前三季生猪出栏117.42万头,同比增长3.7%。三季度末河源全市活家禽存栏2113.76万只,同比增长8.8%;前三季活家禽(含鸽子)出栏6256.5万只,同比增长22.7%。“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带动了养殖户扩大存栏,拉动河源肉鸡产能在前期迅速增长。

(七)工厂化养殖规模不断壮大,水产品产量进一步提高。河源积极推进现代渔业发展,大力推广工厂养鱼模式,以东源县灯塔镇的河源太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工厂化养鱼模式带动各县区积极挖掘工厂化养殖潜力,在有限的养殖面积上创造更高的效益。前三季,全市淡水产品总产量3.94万吨,增长7.3%,其中淡水养殖产量3.78万吨,增长7.6%;上半年渔业产值5.94亿元,同比增长6.8%,为近年来较高增长水平。

三、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农业(种植业)对农林牧渔业主支撑作用明显减弱。前三季农业产值111.33亿元,同比增长1.8%,增速比上半年回落2.1个百分点,其中第三季度产值55.25亿元,同比下降0.3%,第三季产值占前三季比重高达49.62%,第三季度农业产值下降直接拉动总产值下降0.2个百分点。农业产值增长放缓主要原因:一是受夏粮低增速(平常年份保持在1%上下)影响,三季度夏粮产值同比增长1%,占农业产值比重为23.6%,对三季度农业产值增长负作用明显;二是受上半年强对流天气造成的持续降雨影响第三季度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产量提升,部分种植作物产量下降,其中花生亩产下降,产量下降1.5%,西瓜下降14.1%;三是受中草药材下降影响,前三季中草药材产值同比下降55.1%,拉动总产值下降0.8个百分点。

(二)全市中草药材产量大幅下降。2024年三季度全市中草药材产量1588吨,同比下降55.3%。全市中草药材下降主要受和平县中草药材大幅下降影响,和平县三季度中草药材只收获产量4吨,对比上年减少1703吨,同比下降99.8%,影响全市中草药材产值下降55.1%,拉动总产值下降0.8个百分点。和平县大宗中草药材主要品种为五指毛桃,五指毛桃一般在种植四年后采收,和平县上年采收的五指毛桃主要集中在2018-2019年份种植,到2023年下半年正值五指毛桃采收期,同时应2023年三季度市场需求,种植户进行了大面积采收。而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的防控措施等因素影响劳动力流动和生产资料购销流通,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当年中草药材种植面积下降,今年下半年正处于采收相对“空窗期”,另外受中草药材市场行情影响,今年三季度中草药价格回落,市场表现疲软,部分有采收条件的种植户采收意愿下降,导致和平县今年三季度中草药产量断崖式下滑。

(三)设施农业发展水平滞后,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设施农业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表现,总体上看,河源设施农业布局不够集中,生产规模小,且比较分散,没有集中连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施农业经济效益的发挥。从设施农业情况看,全市蔬菜播种面积626678亩,而设施蔬菜面积仅为1185亩,设施蔬菜面积仅占总的蔬菜面积的0.19%。

三、相关意见建议

(一)突出抓好粮食生产。接下来要抓好秋粮保收工作,确保秋粮颗粒归仓。从夏粮收获情况看,早稻面积增长2.4%,面积增加2.12万亩,但亩产下降5.3%,早稻产量增长1.1%,早稻面积虽然有较大增长,但因亩产下降,产量没有得到相应提升。从全年来看,秋粮占比较大,上年秋粮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50.8%,秋粮保收工作仍是当前农业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市正陆续进入秋粮收获期,各级农业生产部门要精心组织收获准备工作,确保秋粮颗粒归仓。另外要抓好大豆、油料生产,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种植任务。持续推动撂荒耕地治理,提供代耕代种等服务模式,确保来年粮油面积产量增长。

(二)稳住重点产业发展。全力以赴做好冬种生产各项工作,突出抓好冬种蔬菜生产工作,因地制宜挖掘冬种蔬菜种植面积,使“冬闲田”变“增收田”。强化果园生产管理,预防突发气候异常对柑橘等水果造成的影响,提前谋划好柑橘、橙子、柚子、百香果等一批河源时令水果流通和销售,确保全年水果产量提高。以实施绿美河源生态建设“6+1(“六大行动+林业产业”)为抓手,持续推动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生猪家禽产能调控,围绕全市能繁母猪保有量等核心指标,及时收集发布产能、生产、价格等信息,引导养殖场(户)合理调节产能,确保畜禽项目稳产释能。

(三)挖掘培育新增长点。挖掘设施渔业、大水面生态渔业等生态养殖潜力,抓好河源草鱼、鳙鱼、罗非鱼、鲈鱼、养殖虾等主要品种生产。全面摸清河源南药种植分布、种植规模和种植结构,深入挖掘河源南药产业发展潜力。深挖林业增长点,尤其是林产品中松香类、竹笋类等与其他地市差异较大的林产品。进一步挖掘油料、盆栽、茶叶等产业发展潜力。

(四)进一步引导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通过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升级,突破种植业发展瓶颈,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一是进一步完善现代设施农业发展配套政策,依托传统优势产品探索设施升级改造模式,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二是统筹相关财政政策,实施现代设施农业贷款贴息等政策支持现代设施农业发展。三是推动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布局现代农业设施,合理安排现代农业设施用地,鼓励利用“四荒地”等闲置资源发展现代设施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