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报告
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22-12-15 09:57:44 来源:本网 作者: 阅读人次:-
【字体大小: 默认】  分享



     

——2006年2月17日在河源市第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河源市市长  吴锐成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五”时期的工作回顾

 

“十五”时期的五年,是我市坚定不移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取得显著成效的五年,是我市发展环境日臻完善的五年,是我市从农业阶段向工业化初级阶段转变的五年,是全市人民齐心打造“四个河源”高速高效发展的五年。五年来,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落脚点,大力推进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提前实现了 “十五”计划预期目标。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200.13亿元,比上年增长21.3%,五年年均增长1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0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7.9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9.1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2%41.3%15.2%。三大产业结构由“九五”期末的34.824.141.1调整为21.538.939.6,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了14.8个百分点,五年年均提高3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0.51亿元,比上年增长38.8%,五年年均增长33%;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94亿元,比上年增长17.2%,五年年均增长14.5%;外贸出口2.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9.9%,五年年均增长26.7%;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7%,五年年均增长26%;国、地税总收入17.18亿元,比上年增长50.7%,五年年均增长32.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52亿元,比上年增长41.5%,五年年均增长29.6%。五个县的财政综合增长率连续两年排在全省67个县的前列;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5.12亿元,比上年增长15.4%,五年年均增长15.7%。全市国民经济呈现总量增加、速度加快、效益提高、后劲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面推进“工业立市”战略,工业经济取得新突破

积极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培育和发展工业龙头企业为重点,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全社会工业总产值214.44亿元,工业增加值64.2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4.6%37.8%,五年年均分别增长29.1%28.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2.56亿元,增加值53.4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0.1%46.6%,五年年均分别增长35.4%31.8%抢抓机遇创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根据市委三届八次全会精神,在2003年成立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全面推进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并按照“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效益产出”的要求,努力把市高新区建设成为财源工程、示范工程、环保工程和阳光工程。在市高新区的带动下,各县区加快工业园建设,全市 “一区六园”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招商引资接纳能力进一步增强。至2005年,全市工业园区已完成开发建设38平方公里,落户项目423个。其中市高新区中心区首期开发面积6.5平方公里,引进项目80宗,合同利用外资5.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5亿美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以承办省第二届“山洽会”和举办“后发河源”经贸系列活动为契机,积极抢抓国际产业转移和省大力扶持山区发展的机遇,努力营造一流发展环境,吸引了海内外广大客商前来我市投资办厂。“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引进外资项目580个,合同利用外资17.2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05亿美元,分别比“九五”时期增长164.8%464.4%106.3%积极培育发展工业龙头企业。采取扶优扶强、资产重组、品牌带动等措施,大力培育优势行业和发展工业龙头企业。2005年,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40家,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23.5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67.7%。其中510亿元的企业有5家,1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2家。大力发展民营工业。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民营企业大力发展工业经济。2005年,全市个体私营企业达4.6万户,注册资金55.2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民营工业总产值达81.83亿元,比上年增长43.3%加强信息化建设和推进科技创新。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2005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5亿元,比上年增长62%;科技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5%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三农”工作取得新成效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大力发展绿色农业、规模农业和效益农业,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200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65.6亿元,农业增加值43.05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5.1%5.2%,五年年均分别增长5.7%5.8%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按照“主攻畜禽、扩大水产、调优粮经、提升林果”的思路,不断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2005年,粮食总产102.5万吨,实现了大灾之年稳产增产。特色水果、无公害与反季节蔬菜、畜禽养殖、优质米、茶叶和商品林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全市农业龙头企业103家,辐射带动农户12.62万户,户均增收2000元。农产品加工企业3400多家,年产值3亿多元。推进生态林业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从“九五”期末的72.1%提高到72.8%全面推进水毁工程修复、木石陂改造、水土流失小流域综合整治、中低产田改造、排灌渠道整治、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小水电建设及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等工作。加强土地管理,切实做好耕地保护工作。自然灾害监测、预测、预警能力进一步提高,多次成功实施了人工增雨。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积极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信息、技术培训、咨询的中介服务平台,鼓励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增加非农收入。2005年,外出务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1%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扎实推进“六子一水”工程。五年累计完成农房改造24.7万户。2005年,全市贫困人口由上年的6.74万户、33.86万人下降为5.45万户、27.76万人,分别下降了19.1%18.02%。东源县大往村被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公室评为“全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先进村”。

——大力发展旅游业,第三产业取得新进展

以发展大旅游为目标,积极实施“旅游旺市”战略。2005年,全市接待入市游客393.52万人次,旅游收入18.2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4%21%;五年累计全市接待游客1346.5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5.95亿元,分别比“九五”时期增长219%160.5%全力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通过政府投入、社会筹资和招商引资等形式,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城市旅游功能,大大提升了旅游城市的品位和形象。200312月,我市被国家旅游局正式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加快发展特色旅游。万绿湖、桂山风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霍山风景区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区,新丰江大坝旅游区和苏家围客家乡村旅游区分别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首批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先后有四批共19个景区(点)项目被列为省重点扶贫项目,阮啸仙烈士陵园等景区景点列入了“活力广东·红色100”的旅游经典景点和精品线路。通过举办客家文化旅游节、组团参加省国际旅游文化节等活动,加大了宣传促销力度。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不断改善消费服务环境,促进连锁超市、购物广场、百货商场等现代流通业的发展。“十五”时期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7.5亿元,竣工面积140万平方米。金融业稳健发展,五年累计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227.7亿元资金支持。

——基础设施和城镇规划建设,城乡面貌有了新变化

大力推进能源、通讯、水利、城镇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1.63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175.9%加大交通设施建设力度。五年完成投资123.5亿元。惠河、河梅和粤赣高速公路全面贯通,市内高速公路里程达232公里。新(改)建国省道460公里,改造县通镇公路591公里, 70%以上的行政村实现了村道水泥硬底化。加快城乡防洪设施建设。建成了新丰江水利枢纽工程和市区客家文化堤廊,大大改善了市区水环境;风光水利枢纽工程已开工建设。新建水电站163宗,新增装机容量10.81万千瓦。加快电力设施建设。五年完成电网建设投资25亿元,建成投产3220千伏、22110千伏、635千伏输变电工程,增加35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122万千伏安,送电线路626公里。河源电厂筹建工作进展顺利。加快邮电通讯业发展。城乡电话普及率从“九五”期末的11.74/百人提高到20/百人。电信宽带高速互联网覆盖全市。加大城乡规划建设力度。完成了市区“两江四岸”概念性规划、17个中心镇总体规划的修编和1135个中心村的规划编制工作。新建了东环路、胜利大桥、市体育馆、文化广场、火车站广场等一批市政基础设施,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大力开展市区“三清理”工作,拆除了一批违法违章建筑和构筑物,有效整治了市区“六乱”行为。建设了一批设计新颖、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住宅小区。2005年,我市城市化水平达33.3%,比“九五”期末提高了5.3个百分点。

——不断深化各项改革,为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积极推进各项体制改革,进一步营造优质高效的发展软环境。建立激励机制。制定并实施了对市直单位、县区和乡镇的考核奖励制度,激发了加快市直、县域和镇级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革用人机制。坚持“以绩为准”,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公选副处级干部和实行公务员逢进必考制度。积极推进政府管理改革。取消了146项行政审批、核准项目,政府职能向社会管理、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方面转变。市、县设立了行政服务中心,为外来投资者、企业和市民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市、县、镇三级政府都实行了政务公开。深化国企改革。对全市142家国企实施了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市属85家国有劣势企业规范退出市场工作。推进农村税费改革。2005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全市农民直接得到实惠。推进其它各项改革。积极稳妥开展并全面完成了粮企改革,较好地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积极推进财政、农村信用社、电力、信息产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改革,促进了社会稳定。

——加强三个文明建设,社会各项事业上了新台阶

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加大建设和谐社会力度,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全面进步。努力推进依法行政。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并向其报告工作,坚持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自觉接受监督。五年共办理市人大代表议案5件、建议731件,政协提案493件。认真贯实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切实加强行政复议工作,依法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积极开展四五普法工作,加强了对企业、厂矿、学校、社区、农村的法制宣传教育。依法完成了村(居)委会换届选举。积极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以爱国、守法、诚信、知礼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和创建文明城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和文明家庭活动。去年我市被评为“广东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面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环境质量稳定在优良水平。全面完成省下达的人口计划目标十五时期年均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计划生育率分别为11.29‰6.48‰89.74%加快了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和薄弱学校改造及上等级工作,新建了一批学校,五年累计新增学位37367个。省、市一级学校分别增加了11所和38所。建成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和河源技工学校新校区。全市共组织实施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89个,获省、市科技奖励的科技成果85项,被省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1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85。完成了121个文化项目建设。认真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我市被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与古生物中心授予恐龙之乡,恐龙蛋化石馆藏量创吉尼斯世界纪录。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面启动市县疾控中心及四个县区传染病科建设,改造扩建了47所乡镇卫生院,有效防止了各种传染病发生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加快,获全国和国际性大赛奖牌29个。严厉打击六合彩赌博、双抢、吸贩毒和其他严重犯罪行为,维护了社会稳定。扎实开展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工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引进各类人才1300人。全面完成镇级档案目标管理和村级建档工作任务。全市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92%98%。民政、爱国卫生、外事侨务、人防、宗教、统计、史志、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各项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抗洪救灾和灾后重建取得重大胜利,全市人民经受住了新考验

去年6月中下旬,我市遭受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袭击,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11.64亿元。面对突如其来的灾情,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领导科学决策,沉着应战,严密组织,全民动员,全力以赴做好抗洪救灾工作,安全转移和安置受灾群众16万人,夺取了抗洪斗争的重大胜利。灾后重建工作全面、及时有效展开,积极争取上级和兄弟市救灾资金2亿多元,筹集社会资金6419万元;1776公里水毁道路全面恢复通车;7239处水毁水利设施得到修复;148家受灾企业迅速恢复生产;受淹农田及时补种作物并获得丰收;10034户受灾全倒户于今年元旦前全部入住新居。在抗洪斗争中铸就了“以人为本、高度负责、英勇无畏、众志成城”的河源“6·20”抗洪精神,涌现了一批抗洪英雄,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推进“十项民心工程”建设和实施“十件实事”,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

各级政府坚持执政为民,扎实推进省“十项民心工程”建设,市政府去年承诺的“十件实事”基本完成。完成通行政村公路水泥硬底化改造1148.6公里,累计完成2399公里;帮助15861户贫困户和移民户搞好危房改造,为符合条件的城镇特困居民解决住房困难问题;完成市区6所中小学校扩建、改造工作,新增3183个学位;110.25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占常住农村居民人数的56.6%;新建、改造和完善43所乡镇敬老院,完成五保对象扩保6386人;完成65宗饮水解困工程,解决了13.4万群众饮水难问题;新增2.8万名农民外出务工;种植1.5万亩生态景观林;完成省属水库移民生产就业基地13万平方米厂房建设;全面完成低保扩面任务,比上年增加了57885人,实现了应保尽保,城乡特困居(村)民最低生活救济标准人均月补差额分别提高到52.5元和30.4元。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3764元,城镇在岗职工年均工资1650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1%14%。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进一步改善。新增就业岗位3.5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3.12%,比控制目标低0.38个百分点。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绩,这是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人民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深圳等兄弟市和省直挂钩单位以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党政军民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关心和支持我市建设的各级领导和海内外各位朋友,向河源驻军和武警、消防官兵,向全市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十五”时期的各项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加快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必须始终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工业立市”促进市直和县域经济大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和创新,努力增强发展动力;必须始终坚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增强加快发展和应对复杂形势的能力;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力构建和谐社会。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同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不尽适应,投资软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经济总量小,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有待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化解社会矛盾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等等。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十一五”时期的奋斗目标、总体要求和

2006年工作安排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全面完成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的关键时期。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以及市委四届四次全会的精神,“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认真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发展县域和市直经济,坚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旅游产业化,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全力构建和谐社会,争取发展速度更加快、发展效益更加好、发展起点更加高、发展环境更加优、发展体制机制更加活,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为全面实现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和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大力推进交通、能源、工矿骨干项目、农业龙头企业、水资源开发、旅游资源开发、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文化、生态环保等“十大工程”建设,全力打造“四个河源”,创建“五个城市”,推进“五大发展”。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5%以上,实现人均生产总值五年翻一番;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23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递增2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下降15%以上,环境质量保持在“十五”期末水平。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依期实现“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市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交通能源为先导,加快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以工业化为核心,加快县域和市直经济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为动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手段,增强发展活力;以打造绿色河源为载体,促进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河源,全力推进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必须按照市委四届四次和五次全会的精神,围绕“三个不低于”、三个超百亿”和“五个更加”的工作目标,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为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预期目标开好局、起好步。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5%;工业增加值增长28%;农业增加值增长5%;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8%;外贸出口增长2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下;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6%;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3%

当前我市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世界经济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国际产业转移继续加快;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国民经济更加协调、健康发展;省委、省政府全力推进“和谐广东”建设,对山区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珠三角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我市区位优势凸现,已融入了“珠三角2小时经济生活圈”;全市上下奋发图强、不甘落后、勇当追兵的热情空前高涨,加快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极大增强,这些都为依期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只要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发努力,上述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为此,今年必须做好以下十项重点工作。

一、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全力推进市直和县域经济大发展

加快“一区六园”建设步伐。按照“快、好、高”和《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指引》的要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形成“一区崛起、六园争辉”的发展格局。市高新区要全力促进一期项目的投产,加快二期的规划和开发建设。各县区要集中力量加快工业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力促一批工业项目动工。同时要紧紧抓住省产业转移优惠政策的机遇,加强与珠三角的紧密合作,建立和完善产业转移园区。加快高速公路沿线出口镇的工业园规划建设。加强园区的产业布局和用地管理,做到产业集群、企业集聚和资源集中,使工业园区成为我市工业发展的主战场。

培育壮大工业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有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工业支柱产业,重点加快“七大产业”发展,即以农夫山泉等为龙头的食品饮料业,以大顶铁矿等为龙头的矿冶业,以龙记模具等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业,以丰达萨基姆电子等为龙头的电子电器业,以福新纺织、兴莱鞋业等为龙头的轻纺服装业,以鹰牌陶瓷等为龙头的建材业,以国医堂制药等为龙头的生物制药业。鼓励和扶持有品牌、有市场和规模较大的企业做大做强,力争今年全市年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50户,其中超10亿元企业达到3户。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紧紧围绕工业增效、财税增长、农民增收、后劲增强的目标,市、县(区)、镇三级联动,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壮大园区经济;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资源型工业,培育特色经济;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外出工商界人士回乡创办实业,发展民营经济;大力发展工业配套企业,推进配套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升劳务经济。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镇级经济的若干意见》,培育经济强镇,夯实县域经济基础。

提高招商引资工作水平。抢抓国际产业和珠三角产业转移加快的机遇,在重点抓好对港台招商的同时,扩大对日韩、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招商,力争引进一批上市公司、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来我市投资办厂。充分发挥招商小分队的作用,提高项目引进的成功率,确保实现今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长目标。继续做好2005年经贸系列活动“三个100亿”项目的跟踪落实工作,实行项目负责制和专人督查制,促使签约项目尽快开工。

加快民营工业发展。在继续做大做强商贸服务业的同时,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发展工业。鼓励民营企业争创“广东省百强民营企业”和“河源市先进民营企业”,并从资金上扶持其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对民营企业投融资、土地使用、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进企业扩规模、上水平、增效益。

扩大外贸出口。继续抓好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出口,进一步完善出口大户挂钩联系制度。鼓励有竞争实力的企业申报出口经营权,提高出口总量。加强海关、检验检疫等相关部门协调,改善通关环境,为企业出口提供便捷、规范的优质服务,确保今年一般贸易出口增长20%以上,加工贸易出口增长20%以上。

继续大力优化投资环境。在加快推进“一区六园”配套设施和以交通、能源为重点的硬环境建设的同时,把打造良好投资软环境作为各级各部门的“一把手工程”和市直各单位“三评议”活动的重要内容。全力做好企业用工服务工作,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充分发挥各级行政服务中心的窗口作用,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大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继续实行“只收税、不收行政规费”规定,奖励纳税大户和引资有功人员,大力营造低成本的政策环境。坚持依法行政,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大力营造公平竞争、有序经营的市场环境和安全保障的法治环境。严格落实各项环保措施,大力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弘扬 “重商、爱商、护商”的优良传统,大力营造文明诚信、和谐共进的人文环境。加强对窗口单位的检查监督,严格考核奖罚制度,严肃查处“吃、拿、卡、要”行为,全力打造“赚钱多、麻烦少、身体好”的良好投资环境。

二、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市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灯塔盆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推动全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继续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建立具有河源特色的现代农业。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在我市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专业批发市场。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检和疫情报告、预警、应急机制,确保人民群众食品安全。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认真实施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等4个省人大水利议案。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实施优质稻工程,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开展农业名牌产品的创建工作,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今年新建4个以上省级标准化农业示范区,完成2个省级名牌农产品、4个绿色食品、12个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引进、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发展蔬菜业、禽畜养殖业、果品业、林特产业和加工流通业等“五大农业产业”。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城镇化为载体,以劳务经济为着力点,促进农民增收。今年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10家,带动农户13.5万户以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31个,辐射带动农户18.5万户以上。

加快城镇化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加大城镇化建设力度。加快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的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周边小城镇加快发展。推进中心镇建设,建立健全省管到县、市管到镇、县管到村的规划管理机制。积极开展村镇建设“三四五”工程竞赛活动,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引导和鼓励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促进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办实业。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抓点带面、分步推进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实施过程中,做到高度重视,统筹协调;规划先行,分类指导;典型引路,注重实效;突出重点,解决热点;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坚决防止出现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急于求成、“等靠要”和弄虚作假等错误倾向。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今年继续加快农村“六子一水”(强班子、修路子、盖房子、健身子、控孩子、挣票子和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和“五改”(改水、改厕、改路、改灶、改造住房)工程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迈出坚实的一步。

三、加快构建大旅游格局,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全力构建大旅游格局。以政府为主导,以文化为灵魂,以“万绿河源、温泉之都、恐龙故乡”为亮点,以开展“旅游管理年”活动为契机,加快构建“一湖两带”的大旅游格局。按照全市旅游总体规划的要求,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打造一批规模大、档次高的旅游项目,提升旅游市场竞争力。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推进生态旅游、客家文化旅游、红色旅游和史迹文化旅游,扩大我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影响。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引进工作,提升旅游城市形象。切实做好“创优”复检和旅游强县创建工作。办好第三届客家文化旅游节。确保今年入市游人数、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20%以上,旅游业产生的税收及提供就业岗位分别增长15%以上。

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我市日益凸现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便利条件,大力发展仓储运输、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及其相关配套服务业,健全配套物资市场。以市场化和专业化为导向,发展会计、审计、评估、法律等中介服务业。

扩大消费需求。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农村市场工程建设,形成以城区为龙头、乡镇为骨干、村级为基础的城乡消费网络。强化物价监管,加强部门协调,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消费氛围。重点发展房地产等大宗消费以及生活和休闲服务性消费,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四、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全面启动“十大工程”

按照市委“十一五”时期推进“十大工程”建设的要求,今年全面启动“十大工程”建设。交通建设工程:积极配合做好广河高速公路的前期工作;加快庄田大桥、西环路一期、仙塘东江大桥和东江流域河源至惠州段53公里五级航道建设。能源建设工程:加快2×60万千瓦河源电厂项目建设;新(续)建3220千伏、12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工矿骨干工程:重点推进市高新区二期和县区工业园以及大顶铁矿二期技改、丰达萨基姆电子、农夫山泉二期、西可通讯、达航科技等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重点推进行政村道路硬底化改造、17个中心镇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和农村沼气等工程建设。农业龙头企业工程:加快灯塔盆地现代农业示范区、瑞昌外向型商品猪养殖加工示范基地、商品林基地等工程建设。水资源开发工程:加快风光水利枢纽等7个东江梯级电站建设。旅游资源开发工程:重点加快大桂山生态旅游度假村、响水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及温泉项目等工程建设。城市化工程:重点加快市区防洪二期和东江、新丰江“两江四岸”、东城西片区等工程建设。进一步强化城市管理,提升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建设和管理水平。文教卫体工程:加快市广电中心等工程建设。生态环保工程:重点加快市污水处理厂、城南生活污水处理厂、市区生活垃圾气化处理厂、新丰江库区污水处理厂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工程建设。

五、发展科技、教育和人才事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科技进步。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富有活力的自主创新体系和多出成果的科技运行机制。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支持和引导企业利用高新技术积极开展技术改造。加快建设以产学研结合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以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为主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今年建立1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每县区发展3家以上民营科技企业或高新技术企业。鼓励外来企业在我市设立技术研发机构,促进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加强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工作。鼓励和引导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和著(驰)名商标,今年新增5个省级以上名牌名标产品。继续实施“种子工程”、“植保工程”、“畜禽良种工程”,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推进“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增强全民科技素质,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加快教育发展。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保障机制(即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正常性收入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和对贫困学生的“两免一补”政策,积极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水平。积极推进“五○”班额工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生活设施改造工程、普通高中“扩容促优”工程、学校新装备工程和强师兴教工程。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进一步完善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和市电视大学配套设施。河源中学、市技工学校力争年内分别创建为国家级、省级学校。

重视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积极实施党政人才、企业家、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队伍。高度重视和使用好现有人才,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认真落实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各项配套政策,建立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长效机制,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

六、千方百计增加财税收入,提高财政综合增长率

着力增加财政收入。贯彻落实省、市各项财政激励考核政策。大力推进财源建设,确保各县财政综合增长率在全省排名不低于上年。加强政府垄断性、公共资源占用经营等非税收入管理,壮大财政实力。全面推行综合财政预算,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确保应收尽收。继续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财政收支管理水平。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和审计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执行公务接待标准,加强公车管理,减少会议费支出,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加强税收征管。全面推行税源精细化管理。加快税源监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对重点税源企业和行业的监控机制。严格实行以票管税和加强专用发票管理。加强税务稽查和监督,严厉打击偷逃骗税等涉税违法行为。完善部门协税工作责任制,确保完成国、地两税收入增长目标。

提高融资服务水平。鼓励银行与企业之间加强沟通,增加信贷投放,发挥金融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职能作用。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提高支农服务水平。鼓励和保护民间资本进入融资市场。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支持优势企业上市直接融资。

七、建设绿色河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加快生态建设。抓好市区周边、县城周围、中心镇、景区景点及境内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铁路两旁荒山、火烧迹地绿化和残次林改造工作。推进市区生态景观林工程、商品林基地建设。做好新丰江省级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项申报、验收工作。加快林业生态县、镇(场)、村创建步伐。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抓好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加强林地、林木和木材检查站管理,严防乱砍滥伐现象发生,促进森林资源持续稳定增长。

加强环境保护。积极开展“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创建工作。继续抓好东江中上游、新丰江和枫树坝及各饮用水源的水质保护和综合利用。加快固体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建设步伐,实现全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90%以上。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严格控制农村污染源。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引导企业使用清洁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加强矿山管理,严格完善环保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确保生态环境安全。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修编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抓好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工作,合理、有计划地开发矿产资源。积极推行清洁生产,鼓励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倡导健康低耗、节约资源的消费方式。

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严格执行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计划生育工作“一票否决制”。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确保今年征收率达65%以上。加强以规范流动人口管理和平衡出生人口性别比例为目的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加强计生服务网络建设,不断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

八、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继续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大力弘扬“6·20”抗洪精神,为打造“四个河源”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积极开展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活动,加大建设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旅游风景区的力度。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按照 “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实现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乡镇文化站和市群众艺术馆建设。积极开展社区大型文化活动,推进文化下乡,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加强文物保护。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强化网吧和出版物市场管理。

发展卫生、体育等社会各项事业。完善市、县、镇三级疫情报告网络体系。全面加强禽流感、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疾病的预防控制。上半年全面完成市、县疾控中心改造和传染病房建设任务。继续稳步推进农村合作医疗。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强化卫生监督执法和医疗市场监管。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认真做好第12届省运会备战工作。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积极推进殡葬改革,加快公益性墓园建设。积极做好边远分散老区村庄的搬迁安置工作。继续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认真做好外事侨务、防灾减灾、史志、档案、民族宗教、人防、气象和统计工作。关心支持老龄、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

九、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构建和谐河源

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城乡统筹就业。继续落实和兑现国有企业下岗失业再就业的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等优惠政策,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加大职业培训力度,确保免费培训通过率不低于80%、就业率不低于95%。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启动实施女工生育保险。加大社保基金征缴力度,确保各项社保基金总额比上年增长10%以上。稳步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管理工作。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继续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大力帮扶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确保集体经济年收入3万元以上村新增200个以上。加大农村贷款贴息、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力争年人均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户数比上年减少20%,贫困农户下降到4.5万户以下。深入开展“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和机关定点扶贫工作,力争市直单位定点扶持的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干部挂钩扶持的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建设步伐,切实解决中低收入家庭和城镇特困家庭住房困难。

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加快劣势国有企业退出市场步伐。大力培育发展各类社会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完善市场体系。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严厉打击无证勘查开采、非法转让采矿权等各种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规范国有房地产权登记和交易行为。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交通秩序、农资打假、打击传销和变相传销等专项整治行动,打击走私贩私等经济犯罪活动。规范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信用担保公司发展,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进一步强化拍卖、典当、报废汽车、生猪屠宰、酒类等特种行业的经营监管,提高行业整体素质。

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以铁的手腕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把安全准入关,做好矿山、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民爆器材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审核和发证工作。重点抓好道路和水上交通、建筑施工、人员密集场所整治,加强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民爆物品、旅游景点、学校等行业的安全管理。督促指导企业定期检测、评估、监控重大危险源和消除重大事故隐患。加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年内各类事故死亡总人数、工矿事故死亡人数、亿元GDP死亡率、10万人死亡率各下降2%以上,道路交通死亡人数下降2%以上,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3%以上。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建立市、县、镇、村、组自下而上的人民内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实现调解工作重心下移。健全集体督查督办信访案件制度以及领导包案制度,有效化解社会纠纷。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立和完善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严重刑事犯罪、经济犯罪,特别是“两抢一盗”、黑恶团伙、毒品、“六合彩”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按照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的“六好”要求,积极创建“平安和谐社区”。

办好“十件实事”。在巩固去年“十件实事”成果基础上,今年继续办好“十件实事”:一是实现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的目标;二是创建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三是新建通行政村水泥硬底化道路800公里,基本完成全市行政村水泥硬底化道路建设任务;四是完成1.3万户贫困户(其中移民7000户)的农房改造;五是动工建设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新院,改造和扩建乡镇卫生院41间;六是加快河职院二期工程和市技工学校二期工程建设,新增市区中小学学位2000个以上,培训农民工3万人;七是加快市区两江四岸建设,建成市区防洪堤(景观带)15.6公里,完成龟峰公园扩建工作;八是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从人均30元提高到50元,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60%以上;九是完成市区西环路一期工程建设,完成市区周边1.55万亩景观林建设工程;十是改造和完善30间乡镇敬老院。

十、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构建创新型、法治型和服务型政府

推进政府管理创新。进一步把政府职能转到为社会提供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和创造良好环境上来,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和经济社会事务管理水平。创新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实行“定量考核”,体现“以绩为准”。继续实行对市直单位和县区、乡镇年度工作考核制度。鼓励县区、乡镇以及各单位大胆创新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依法行政和科学民主决策水平。继续推进《行政许可法》的贯彻实施工作,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加强普法宣传,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完善人民群众建议征集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促进决策法制化、科学化、民主化。

加强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和政风建设。按照《河源市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方案》的要求,扎实推进廉政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改革,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严肃查处学校乱收费和挤占、挪用、截留教育经费行为。认真清理整顿医药购销和服务中乱加价、乱收费等问题。坚决纠正在征收征用土地、城镇房屋拆迁、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损害群众利益,拖欠建设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以及对农民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等问题。深入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增强公务员的公仆意识和服务水平。继续开展“行风评议”活动。弘扬求真务实之风,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以及急功近利行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切实精简会议和文件;倡导节约之风,勤俭办一切事业。

各位代表!依期实现“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深感责任重大而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努力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振奋精神,求真务实,锐意创新,扎实工作,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