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10年12月31日

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历次五年规划(计划) > “十一五”规划
河源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2008-10-24 00:00:00 来源:本站 作者: 阅读人次:-
【字体大小: 默认】  分享


 
河府〔2006〕108号
 
 
印发河源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河源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六年十二月十三日       
 
 
 
河源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打造“后发河源”的黄金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对于我市深入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规划根据《中共河源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河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编制,是促进我市“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我市紧紧围绕工业发展主战场,抢抓省委、省政府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珠三角产业转移加快的新机遇,深入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坚定走“园区式、低污染、好效益,带动能力较强,技术含量较高,投入产出规模较大”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抓好工业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培育重点产业、扶持龙头企业、推进科技创新与民营经济发展等方面工作,努力扩大工业经济总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工业经济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提升”的良好发展势头,成为全省山区市工业发展的一个“亮点”。
1.工业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高
“十五”期末的200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达到214.4亿元,是“九五”期末2000年(53.5亿元)的4倍,比上年增长44.6%。其中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82.6亿元,在全省各地级以上市的排位前移至第19位,增速达到50.1%,稳居全省各地级以上市第2位。全市五县一区工业发展全面提速、差距缩小,其中东源、源城、龙川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超过60%,紫金、连平增速超过50%,和平县增速达到全省各山区市县的平均水平。“十五”期间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到32%,高于“十五”预期目标15.8个百分点;GDP三大产业结构由“九五”期末2000年的37.2:26.5:36.3调整为2005年的21.5: 38.9 : 39.6,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18%上升到2005年的31%,工业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31.3%提高到2005年的48.8%,上升17.5个百分点。
2.“一区六园”迅速崛起,园区经济蓬勃发展
“十五”时期,全市各级以加快园区式工业发展为先导,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等可调配资源,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和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积极掀起以“一区六园”(即市高新区和6个县区工业园)为重点的工业园区建设,着力打造园区载体,构建“经济大棚”。截止2005年底,“一区六园”已完成建设面积38平方公里,共落户项目423个,合同利用外来资金270亿元,“一区崛起,六园争辉”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工业园区经济蓬勃发展。我市首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全市最大的工业园区——市高新区中心区自2003年7月开始建设以来,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开发运作,首期6.5平方公里已基本开发完毕,累计落户项目70个,合同利用外来资金45.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0.3亿元,19个项目已投产, 30多个项目可在2006年上半年竣工投产,项目主要来自香港、台湾、韩国、日本、加拿大、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以及深圳、东莞、中山、佛山等珠三角地区,行业涉及电子信息、模具制造、食品饮料、汽车配件、品牌服装等多个领域,其中不乏为高新技术企业,目前该区二期工程正在抓紧筹建。6个县区工业园中,源城工业园沿205国道和粤赣高速公路两旁规划建设13个工业村,现已开发面积5.2平方公里,落户项目70个;东源县工业园总计已完成开发面积5.4平方公里,落户项目67个,其中新开发的蝴蝶岭工业园已开发面积1平方公里,落户项目8个;紫金工业园重点开发临江、古竹一带,已完成开发面积5平方公里,落户项目63个;连平工业园已完成开发面积4平方公里,落户项目20个,成片开发建设生态工业园的力度不断加大;龙川工业园已完成开发面积3.3平方公里,落户项目19个;和平工业园已完成开发面积4平方公里,落户项目13个。
3.七大重点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工业龙头骨干企业加速成长
随着工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和优化升级,全市工业已逐步改变过去弱质分散的落后面貌,初步形成了食品饮料、矿冶、机械制造、电子电器、轻纺服装、建材、生物制药等7大产业为重点的新型工业体系。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七大重点产业产值达到147.4亿元,比上年增长54.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0.7%,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4.9%,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42.5个百分点。法国萨基姆、西可通信、农夫山泉、鹰牌公司等一些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外知名企业,以及“耐克”鞋、“阿迪达斯”服装等世界知名品牌相继登陆河源发展,以龙记模具、大顶铁矿、农夫山泉、西可通信、丰达萨基姆电子、以纯服装、鹰牌陶瓷等为代表的一批规模较大、效益明显的工业龙头骨干企业加速成长。2005年,全市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40户,其中超10亿元企业2户,5—10亿元企业5户,1—5亿元企业33户。随着七大重点产业和一批工业龙头骨干企业的兴起,拉动了全市工业生产的快速增长和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60%,增幅居全省地级市前列;累计实现利税总额18亿元,同比增长61%,其中利润总额10.5亿元,增长64.2%,税收总额7.5亿元,增长56.7%。
4.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
“十五”期间,我市积极组织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创建技术及研发机构和争创名牌名标,集中力量扶持一批主业突出、行业优势明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工业龙头企业,不断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据初步统计,“十五”期间全市工业企业完成技改投资19.3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6倍。全市现有2家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有1家企业工程研发中心被认定为省级工程研发中心,有4家企业工程研发中心被认定为市级工程研发中心;有12种产品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产品”;有8件商标被评为“广东省著名商标”;2005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到24%,企业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
5.民营经济发展步伐加快,成为我市工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全市民营经济发展步伐加快,本土投资和外来投资的民营企业数量不断增多,行业覆盖面不断扩大,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已成为推动我市工业快速增长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主要表现在:一是民营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05年底,全市个体私营企业达到4.6万户,用工人数9.86万人,注册资金55亿元。民营经济经营领域已从传统商贸、餐饮、服务等行业逐步向工业、旅游业、教育、信息、农业产业化等行业拓展和延伸。据统计,全市现有2590户私营企业中,其中属第三产业的有1474户、占56.9%,第二产业914户、占35.3%,第一产业202户、占7.8%。二是上规模的民营企业不断增多。全市2590户私营企业中,注册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150户,500—1000万元的有800户,100—500万元的有532户。2005年全市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有80户,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5.7亿元,增长58.4%,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5.6个百分点;完成出口产品交货值2310万美元,增长115%。三是民营企业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全市民营企业中,有1户被评为“广东省百强民营企业”,有9户被认定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有26户被评为“河源市先进民营企业”,有85户被认定为广东省民营科技企业。全市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中,80%为民营企业所创。
(二)发展环境
1.发展机遇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经济全球化以及产业科技革命浪潮汹涌,国际产业尤其是珠三角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对山区的政策激励和扶持力度,有利于我市提高招商引资成效,扩大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项目;我市矿产、土地、水电资源丰富,交通区位不断优化,特别是随着惠河、河龙、河梅、粤赣高速公路的相继建成通车,为加快工业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我市工业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尤其是“十五”时期的快速发展,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七次全会和市委四届四次、五次全会的召开,全市上下创业氛围进一步高涨,发展工业的思路更加清晰,为加快工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2.面临的挑战
当然,我市工业也面临着加快发展与环境保护任务重、加快发展与资金投入不足、加快发展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加快发展与配套能力不足、加快发展与自主创新能力弱等方面的矛盾。能否有效化解这些矛盾,直接关系“十一五”规划工业发展各项目标的能否实现。
尤其是当前工业发展中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工业经济总量小,与先进发达地区和发展较快的同类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二是规模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少,工业产业结构不尽协调,产业发展不平衡,自主知名品牌不多,工业竞争力不强;三是工业园区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园区接纳能力不强;四是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五是工业发展配套能力不强,生产要素市场发展不完善。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打造“后发河源”为目标,以提升工业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七次全会和市委四届四次全会精神,抢抓国际产业和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机遇,深入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坚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和环境友好型产业的理念,致力推进工业产业和谐协调发展,壮大发展工业园区经济和七大重点产业规模,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和产业集群,推动全市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全面完成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和促进河源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而努力。
(二)发展目标
1.全市工业总产值。到201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650亿元,年均增长25%。
2.全市工业增加值。到201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173亿元,年均增长22%;全市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上升到42%;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38.9%上升到52%,上升13.1个百分点,年均上升2.6个百分点。
3.重点产业和龙头骨干企业。食品饮料、矿冶、机械制造、电子电器、轻纺服装、建材、生物制药等七大重点工业产业和一批工业龙头骨干企业发展规模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到2010年,全市逐步形成1—2个有一定产业规模、区域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超亿元企业达到100户以上,其中超5亿元企业20户以上,超10亿元企业10户以上,超20亿元企业2户以上。
4.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发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技术研发与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到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5%以上,比“十五”期末上升11个百分点以上;全市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达到10个以上,年均递增1—2个。
5.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和著(驰)名商标。“河源制造”产品品牌商标竞争力不断增强,市场外向度显著提高。到2010年,全市拥有50个(件)以上省级以上名牌产品或著(驰)名商标,年均递增6个(件)以上。

附件
河府[2006]108号附件(十一五项目表)河源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重大项目表(2006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