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10年12月31日

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历次五年规划(计划) > “十一五”规划
河源市“十一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2008-10-24 00:00:00 来源:本站 作者: 阅读人次:-
【字体大小: 默认】  分享


河府〔2006〕60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河源市“十一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六年六月十六日       
 
 
河源市“十一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时期,为全面打造“四个河源”、创建“五个城市”,努力推进城市化建设进程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按照“立足当前、长远规划、突出重点、适度超前、效益优先”的原则和“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宗旨,编制我市 “十一五” 综合交通发展规划。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时期,我市交通事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健康、全面的发展,初步改变了我市的公路基础设施滞后的面貌。 “十五”期末,实现了“市通县基本达二级以上公路、县通镇基本达三级以上公路和消灭省道砂土路”的目标,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和保障。
(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全市交通环境明显改善
“十五”时期是我市交通建设史上投入最多、规模最大、成效最显著的时期。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约达133.3亿元(其中高速公路建设投资约98.9亿元),是“九五”期间交通建设投资总和的4.8倍。到“十五”期末,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3416.764公里(含通机动车的等外公路里程3228.354),其中高速公路232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公路密度达64.5公里。
——高速公路建设速度快速发展。2003年12月26日建成通车的河惠高速公路,结束了我市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2005年底,河龙、河梅、粤赣等三条高速公路全面竣工通车,至此,河源市的高速公路里程长达232公里,成为全省高速公路里程最多的地市之一。
 ——国、省道干线公路改造基本完成。全面完成G205河源南北出口工程63公里和S242河汕线河源至紫金段、S120惠水线紫金县至惠州交界段、S230忠定线、S229米骆线、S341官灯线等10条省道约416.3公里的改造。
——县乡道公路通达工程取得突破。“十五”时期完成县通镇公路改建工程478.5公里,实现全市县通镇基本达三级以上公路的目标,完成行政村公路硬底化建设2747.3公里,全市有987个行政村实现了村道硬底化。
——公路站场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完成了新改建客运站场7个,完成投资10511万元。其中紫金县城南汽车客运站、河源市桂山客运站已竣工投入使用,社会效益明显。
——港口航道建设进展顺利。完成东源县新港新安码头、古竹港船埠码头和东源县木京码头的改造,新增泊位12个,全市乡镇实现横水渡船舶改造;河源—秋香江(河源至惠州河源段)航道整治工程2005年正式立项并已通过了初步设计评审,预算总投资1.55亿元。
(二)交通运输业健康发展
我市交通运输业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坚持放宽搞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运输生产力,运输市场空前活跃,使运输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个以旅客运输、货物运输、车辆维修服务等市场组成的交通运输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运力增长迅速,从根本上解决了“乘车难、运货难”的矛盾。同时,运输结构也发生了积极变化,豪华、高档运输工具陆续投放运输市场,快客、旅游专线等运输方式在综合运输总量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十五”时期完成公路客运量8508万人次,年均增长12.4%,旅客周转量1588286万人公里,年均增长8.5%;完成公路货运量4158万吨,年均增长18.3%,货物周转量308908万吨公里,年均增长15.5%;完成水路客运量138万人次,年均增长21.3%,旅客周转量6774万人公里,完成水路货运量238万吨,货物周转量73220万吨公里,完成港口吞吐量212.3万吨。
(三)“十五”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五”时期,我市着力抓好以高速公路建设为龙头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了投资环境,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随着大工业、大旅游城市格局的逐步形成,我市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省对山区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标准偏低,地方配套资金筹集渠道越来越少,导致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2.路网结构不够合理,低等级公路比例偏大,网络建设也不够完善,影响了河源公路网的功能和作用的发挥。截止2005年底,河源市国省道总里程只占全市公路里程的10.6%,作为珠江三角洲发展腹地,与周边的经济发达城市联系不够紧密。
3.公路技术标准要求偏低,国、省、县道公路都存在弯急、坡陡的危险路段,公路网等级水平指数很低,高等级公路所占的比例很少,二级以上公路只占总里程的12.4%。由于超载、超限车辆无法有效控制,很多公路超负荷运行,以致一些改建过的公路往往通车不久路面就出现破损,道路损毁现象日益严重,影响了行车的安全及快速畅通。
4.路面质量较差、抗灾能力弱。公路沥青、水泥路面比例较低,仅占公路总里程的38.6%,同省内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市相比,有较大差距,而碎石、砂土铺筑的中低级路面以及无路面的公路占公路总里程60%以上,尤其是每年雨季后,公路水毁严重,路况下降,直接影响安全行车,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5.网络内部缺乏横向联系,公路通达深度不够。我市的公路多是由市区向四周县乡辐射或者由各县中心向周围乡镇辐射,呈中心放射状;不在同一辐射线上的各乡镇之间缺乏横向联系,有些乡镇即使有县乡道相通,其等级也很低,不能满足现代化交通与经济的发展。众多的乡村道路仍是自然形成和自发修建的板车道、人行道或便道,小部分为简易的机耕路等。
6.公路建设与养护未能做到均衡发展。虽然公路等级逐步提高,但养护方式落后,公路等级与养护技术水平之间、养护水平与养护资金供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7.运输结构不尽合理,经济效益偏低;内河航运发展缓慢。
二、“十一五”时期我市交通发展环境和要求
经过“十五”时期的努力,我市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全省山区市平均水平;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良好进展,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工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明显提高;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信息化进程逐步加快;农业开创产业化发展新格局,服务业明显壮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并逐步完善,对外开放上新水平,科技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加快,生态环境保持优势并形成显著效应,精神文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随着我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外交流的日益广泛,交通需求的增长将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公路交通增长的速度总体呈上升趋势。我市地处珠三角经济区的北部,是江西、湖南及其以北省份地区进入珠三角的交通要冲,“泛珠三角”战略的实施,使我市由原来的小珠三角的边缘地区变成泛珠三角的前沿地区,成为南接深穗港,北连大内陆的交通枢纽城市,过境物流和过境客流需求将持续增长,公路交通运输量的弹性系数将继续保持较高的水平,水路运输量也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时,随着农村公路通达程度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与之配套的农村客运站建设势在必行。
三、交通发展的目标
我市“十一五”交通发展总体目标为:在我市公路网总体规划“三纵四横三连”的总框架内初步形成主骨架公路网络,缓解公路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等级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1400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公路密度达72.1公里;以提高路面质量为中心,加速农村公路建设进程;加快公路运输站场建设步伐;加快东江航道等级改造和重点港口(码头)建设,提高公路、水路运输设施服务水平。
具体目标:
——构建公路主骨架网:做好汕昆高速公路龙川至连平段115公里的前期工作,特别是争取京珠—粤赣段早日动工;完成省内干线清远—河源—紫金段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建设重要的对外联系通道以及各县市之间的连接通道,市县之间实现二级以上公路连接,县县之间全部实现二级公路连接。
——国省道干线公路达到二级或二级以上公路:完成国道路面大修工程和东环路(第三期)的建设;完成省道S227、S228、S339等8条线路351公里的二级路改造;对“八五”、“九五”期间建设的项目进行路面大修。
——提高农村公路的服务可靠度:县通镇公路达到三级或三级以上公路;到2010年消灭县道沙土路,全面完成重点县道的路面等级改造;全市1256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村道通水泥路;同时,抓好农村“出口路” 和“经济路”建设,即镇通镇及连接外市、外县等出口公路和旅游公路等经济效益较好、交通量相对较大的重要农村公路建设。
——加快公路运输站场建设步伐:“十一五”期末,全市客运车辆保有量比“十五”时期增长5%,货运车辆保有量比“十五”时期增长15%;市区要建成一级客运枢纽站场和较具规模的货运站场,全市中心镇和人口3万人以上的城镇要建设四级以上的汽车客运站场,2010年前全市所有乡镇要完成汽车客运站场建设,有条件的行政村要建设招呼站或候车亭,基本实现全市行政村通客车,形成以公路运输主枢纽为中心、各县区、乡镇站点为连接点的客货运输网络。努力创造条件,逐步采用现代通讯与网络技术,实现运输信息收集、处理、加工一体化和运输组织网络化、智能化,做到货畅其流、人便于行。“十一五”时期,完成市、县、镇共128个公路运输站场的新改建工程。
——加快航道、港口(码头)建设:完成东江流域河源—惠州段53公里五级航道建设任务;2010年前,建成河源港务局件杂货码头和紫金临江集装箱码头,完成全市31个乡镇横水渡口码头改造。

附件
河府[2006]60号附件河源市十一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