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10年12月31日

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历次五年规划(计划) > “十一五”规划
河源市“十一五”城市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2008-10-24 00:00:00 来源:本站 作者: 阅读人次:-
【字体大小: 默认】  分享


河府〔2006〕59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河源市“十一五”城市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六年六月十五日    
 
 
河源市“十一五”城市发展规划
 
    《河源市“十一五”城市发展规划》是根据市政府《关于做好河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河府办[2004]91号文)编制的重点专项规划,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全市城市发展进行宏观指导的规划。本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06-2010年。
一、“十五”时期我市城市发展的状况
“十五”期间,我市城乡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城乡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城市对外形象和城市品位不断提高,城市居住环境和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主要表现在8个方面:
——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至2005年底,全市设市城市1个,建制镇98个(其中县城镇5个,民族乡1个)比“十五”初期减少17个建制镇。城市化水平达27.3%(按常住人口规模统计),比“十五”初期的21.0%,提高了6.3个百分点。
——城乡规划质量明显提高。完成了市中心城市总体规划新一轮的调整修编。科学调整了城市产业结构,确定了城市发展方向,城市性质定为:是粤东北地区中心城市,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贸易中心,是以发展新型工业和旅游业为主的新兴城市。同时,完成了市区25.6平方公里的商住开发小区详细规划,40平方公里高新科技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39个重大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加快17个中心镇总体规划的调整修编工作,全面完成了全市17个中心镇总体规划。完成了1135个中心村规划编制,占全市1251个中心村的90%。全市城市规划的覆盖率和质量明显提高。
——以中心城市和中心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成绩斐然。市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改造了建设大道、黄沙大道、新江大道、万绿大道、双桂旅游大道、河源大道南北出口和新风路、长安街、华达街等一批上等级、高标准的城市道路,市区形成了较为快速、便利、四通八达的城市交通体系;建成了河源火车站广场、河源文化广场、市体育馆、少年文化宫、全民健身广场、新丰江水利枢纽工程、老城九重门公园、青云公园、市政广场、鳄鱼湖改造等一批重点工程;完成了市体育馆、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市技工学校首期工程、市区跨东江的胜利大桥、东环路等工程建设;市美术馆、市群艺馆、市区生活污水处理厂、防灾减灾河堤景观工程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实施了城市绿化和亮化工程,加强了城市道路绿化、公共绿地和广场绿化,市区绿化覆盖率37%,人均公共绿地6.2平方米;建成了河源亚洲第一高喷泉、大同路“美食街”、太平“风情街”、化龙步行街、兴源路“彩虹街”、新丰江七彩数码灯柱,完成了市区380多栋建筑物的亮化工程。大大丰富了中心城市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城市品位,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中心城市的发展有力地辐射和带动了小城镇建设。“十五”期间,各县城镇和中心镇组织开展了“五个一”工程(建设一批高标准样板路、建设一批标准住宅小区,建设一批文明示范新村,建设一批省、市级优良样板工程,建成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广场)建设活动,龙川县以东江沿江路改造、主要街区改造、火车站新区开发和龙川一中新建校区为重点,扩大了县城规模,提高了建设档次;紫金、连平县以新区开发建设、“一河两岸”、公园广场建设和城市道路改造建设为重点,提高了城市的品位;东源县重视新县城景观设计,一批单体建筑设计新颖独特,成为城市景观的新亮点,新县城雏形已初步形成;和平县城市建设近年来取得重大突破,完成了新行政中心、福和大道、阳明大桥、防洪工程、福和中学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忠信镇、麻布岗镇、彭寨镇、古竹镇等中心镇的规划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城镇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十五”期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1.6亿元,是“九五”期间的2.8倍。河惠、河龙、龙梅、粤赣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京九铁路复线河源段开通;新建输变电工程17项,完成电网改造43162.7公里;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电信宽带高速互联网已覆盖市县;兴建了木京电站、新丰江水利枢纽工程等一批城市防洪堤水利项目;全市城镇教育、医疗、文化、卫生等公益性项目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十五”期间,加大了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力度,工程投标率100%。加强了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工程交付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32%。全市未发生一宗重大质量安全事故。
——住宅与房地产业实现新发展。“十五”期间, 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约30.3亿元(市区21.6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456%;商品房屋施工面积319.34万平方米(市区228.85万平方米),比“九五”期末增长162%;商品房竣工面积180.9万平方米(市区100.04万平方米),比“九五”期末增长238%;商品房销售面积165.34万平方米(市区95.04万平方米);比“九五”期末增长271.6%;商品房销售金额22.3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490.5%,全市城镇人均居住面积26平方米,比“九五”期末增加9.8平方米;农村人均房屋面积20平方米,比“九五”期末增加了4.9平方米。
——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各级政府加大依法管理城市的力度,市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清理违法用地、违法建筑、河道设障的大行动,拆除违法违章建筑物1154宗,总面积297万平方米。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城市“六乱”(乱摆卖、乱停放、乱搭建、乱贴画、乱拉挂、乱种菜)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整治;加强在建工地现场、卫生“死角”和户外广告的整顿和治理,依法查处违法占地、违章建筑行为;认真抓好各单位、街道门店“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规范街道摆卖点和车辆停放点,实行定点和袋装上门收集垃圾,主街道取消垃圾桶,加强了以防治水污染、大气污染和以园林绿化建设管理为重点的环境保护与建设,整顿规范了燃气经营市场秩序。全市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2003年,我市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龙川县麻布岗镇、东源县新港镇、连平县忠信镇、源城区埔前镇被评为“广东省先进卫生镇”。
——农房改造成绩显著。“十五”初期,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基本完成24万户农房改造任务,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达到18平方米以上。2005年底止,全市完成农房改造25.1268万户、农民投入建房资金57.49亿元。其中龙川县完成63117户;紫金县完成55661户;连平县完成38043户;和平县完成45661户,东源县完成46432户;源城区完成2354户。
二、“十一五”期间我市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这也给我市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机遇
省委、省政府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备和构建“和谐广东”战略,进一步加大对山区的扶持力度;CEPA的实施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推进,珠三角产业加快向内地转移,我市正成为产业转移的新热土;交通环境明显改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竞争力明显增强;全市上下加快发展的热情空前高涨,打造“后发河源”的干事创业氛围初步形成。既扩展了我市城市发展空间,促进了我市城市综合实力的增强,也为我市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
(二)面临的挑战
我市城市发展在“十五”期间取得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面临新的挑战。一是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对城市建设和城镇化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真正把城乡建设发展摆上重要的位置;二是规划严重滞后。中心城市详细规划覆盖率和规划质量难于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全市98个建制镇中,除17个中心镇完成总体规划修编外,其他镇的总体规划还没有开始修编。有的镇原有的规划起点低、质量差、档次不高,难于起到指导建设的作用。不少地方没有编制详细规划、专项规划,致使规划不适应建设发展的要求;三是基础设施欠帐比较严重。城市承载力严重不足,有的城区建筑密度,人口密度日趋增大,城区绿地、空地减少,供水供电不正常,排水排污管道不畅通;四是城建资金严重不足,筹资办法不多,筹资渠道不广,经营城市理念没有真正确立;五是城镇建设和环境卫生管理薄弱,不少城镇卫生建设设施欠帐较大,没有垃圾屋、垃圾填埋场、垃圾中转站等设施,垃圾不能做到日产日清,有的地方垃圾满天飞,脏、乱、差现象较为严重;六是城镇规划建设队伍整体素质仍不够高,规划建设人才缺乏,难于引进,引进后难于留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乡规划建设的发展。
三、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和谐河源和打造“四个河源”,创建“五个城市”的要求统揽全局,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为重点,以增强中心城市和中心镇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水平,确保城市可持续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观念,全面提升城镇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注重城市发展的规律和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因地制宜,走灵活多样的城市发展之路;注重节约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要十分注重节约和合理使用土地;坚持中心城市、中心镇和各建制镇建设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和谐发展,人和自然和谐发展。总体上要通过实施城市发展战略,促进各城镇增强经济实力,完善市政、公共设施建设,大幅提高人均享有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增强中心城市和中心镇的辐射带动能力,促使全市人居环境日趋完善,成为建设和谐河源,实现打造“四个河源”,创建“五个城市”的重要载体。
2.具体目标和任务
——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到2010年,根据预测,全市总人口达370万,城镇人口148万,城市化水平为40%(户籍人口计)。市区(含源城区)和县城总人口102.1万,其中市区(含源城区)40万、连平县城9万、和平县城9.5万、龙川县城20万、紫金县城19.6万、东源县城8万,县城以上及市区城镇化率达70%以上,市区城市规模每年增加1平方公里。
——人均享有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大幅提高。到2010年,市区人均居住面积为25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2平方米,城市道路网密度5.6km/ km 2,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占GDP5%,城市供水普及率100%,水质全部符合国家用水卫生标准,供水量达14.3万吨/日,燃气普及率达98%,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10标台,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40%以上,市区绿化率达42%以上,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平方米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30%以上,排水管网老城区仍采用现行的合流制,新城区包括江东、白田区采用雨污分流制,污水处理量12.16万吨/日。
到2010年,中心镇(含县城)自来水普及率达95%以上,且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其中,县城供水量达38.52万吨/日;燃气普及率达90%以上;主次干道路面硬底化率100%,路灯安装标准化,亮灯率达98%以上;道路排水畅通并网络化,管道化;建成区绿化率达3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34%以上,人均公共绿地6平方米以上;市政设施配套,有完善的供电和通讯系统,线路架设电缆化、规范化、网络化,给排水系统管道化、网络化;文化、科技、教育、卫生、医疗和社会福利设施齐全,每万人拥有文化娱乐设施3个;垃圾日产日清,50%以上中心镇达到“省卫生先进镇”。
到2010年,一般建制镇自来水普及率达90%以上,且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燃气普及率达70%以上;主次干道路面硬底化率达95%以上,有路灯,亮灯率达90%以上;道路排水畅通并管道网络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绿地率达2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平方米以上;市政设施配套,有完善的供电和通讯系统,线路架设电缆化、规范化、网络化,文化、科技、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等服务设施齐全;中心镇和部分建制镇有垃圾处理场,垃圾日产日清,主次干道保洁率达100%以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消除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体制障碍,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到2010年,农村建设基本上消灭泥砖瓦房,90%以上农民住上砖混结构或钢筋混凝土楼房,农民居住面积达18平方米以上;全面完成中心村(1251个)规划编制、并组织实施;中心村全面实现“五通”,即通车、通电、通电视、通电话、通邮;有70%以上的中心村用上自来水,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绿化覆盖率达20%以上,要规划建设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试范点。
——建筑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十一五”期间,我市建筑总产值、施工产值增长25%,建筑业总产值达65亿元,施工产值达60亿元;“十一五”期末,全市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技术装备率和动力装备率分别达10000元/人和12千瓦/人。
 “十一五”期间,建设工程招投标率达到100%,交付使用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100%,其中优良工程率达到25%以上。
——住宅与房地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市房地产业保持健康持续稳定发展。要进一步加强住宅与房地产业市场宏观调控,培育房地产市场,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调整商品房供应结构,扶持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和普遍商品房;要精心设计,完善住宅小区配套设施,提高住宅小区品位。要大力推进“广东省绿色住区”创建工作,至2010年底,市区要有5个以上,各县2个以上住宅小区达到“广东省绿色住区”标准。要建立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合理体制,完善居民住房保障机制。要大力促进物业管理工作,全面提高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质量。

附件
河府[2006]59号附件十一五城市发展主要指标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