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10年12月31日

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历次五年规划(计划) > “十一五”规划
河源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发布日期:2008-10-24 00:00:00 来源:本站 作者: 阅读人次:-
【字体大小: 默认】  分享


 
河府〔2006〕54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河源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贯彻落实。
 
 
 
 
二○○六年六月五日       
 
 
河源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十一五”时期是我市打造“四个河源”、争创“五个城市”、完成“八大任务”,全面推进我市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编制这一时期的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对于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建设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河源市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从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及《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实施意见(2004—2010年)》,结合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为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乃至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和机遇
(一)“十五”时期教育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河源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五”计划,开拓进取,积极推进各项教育改革,全市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我市教育事业在“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基础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2005年,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 1813所(其中普通中小学1579所,学前教育215所,特殊教育1所,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12所,普通高等职业院校1所,成人高等院校5所),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 660148人(其中大专学生5790人,中职学校在校生14096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640262人)。由于“十五”时期我市基础教育进行了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对比“九五”期末的2000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减少24所,但在校生增加37367人。
2.学前及九年义务教育得到巩固和提高。
2005年,全市有幼儿园215所,比2000年增加93所,在园幼儿61287人,幼儿入园率为48.74 %。2005年,全市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99.88%,比2000年提高0.25个百分点;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8.02%,比2000年提高1.63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65.24%,比2000年提高14.97个百分点。
3.高中阶段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
“十五”时期,我市的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速。“十五”期末,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53%。2005年,全市普通高中在校生50476人,比2000年增加23217人,净增长85%;每万人口普通高中在校生151.48人,比2000年增加66.82人。同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4096人,比2000年增加2582人,净增长22%。
4.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01年,老隆师范学校升格改制为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招收全日制大专生。2004年,占地1500亩、位于河源市区的河职院新校区正式落成。2005年,河职院实现了办学规模的飞跃,在校全日制大专生达到5790人。
5.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全市教育系统大力实施基础教育“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高校“特聘教授岗位计划”和“千百十工程”,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的数量逐年递增,学历水平明显提高,职称结构渐趋合理。2000年至2005年,全市小学专任教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由 14.38 %增加到61.31%;初中专任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从2.79%增加到20.39 %;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从34.85%提高到67.08%。2005年,全市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92.46%,比2000年提高22个百分点;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67.08%,比2000年提高32个百分点。
6.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办学体制改革取得新的进展,办学主体日趋多元化,民办学校得到较大发展。全市已批准的社会力量办学机构185所,其中高中2所(含1所中职学校),初中3所,小学5所,幼儿园176所,在校生(幼儿)31603人。管理体制改革有了新的突破,“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新体制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7.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2005年,全市中小学校舍建筑总面积410万平方米,比2000年的357万平方米增加53万平方米。小学生均图书13册,中学生均图书22册。全市教学仪器总值达 10595.7万元,比2000年增加5805.2万元;拥有电脑室405个,计算机17641台,语言实验室253个,电教室158间,多媒体教学平台550多个,基本配齐教学仪器学校962间,占全市中小学总数的61%。2005年,全市拥有省一级学校 13所(含2所省重点中职学校),市一级优质学校 70 所,市一级幼儿园11所。中小学在市一级以上学校就读的学生115198人,占中小学生在校生数的19.9%。“十五”时期,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进一步得到推进。2005年,河源教育信息网络中心正式开通,教育资源库建设和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初见成效。
8.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显著提高。
2001至2005年,全市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入各级各类大专院校共48842人,其中升入本科院校13436人。2002年,我市启动源城区、连平县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4年秋季,我市全面启动普通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健康、稳步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全社会和学校的德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05年底,全市拥有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所。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新的进展,校企合作办学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的特色更加鲜明。
9.教育投入明显增加。
教育经费逐年增长,初步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2000年以来,全市教育经费投入呈较快增长趋势,“三个增长”基本上得到落实。全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由2000年的16.2%上升到2004年的23.3 %。积极贯彻执行教育收费政策,全面实行“一费制”,规范中小学收费行为,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十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五”期间,全市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从规模、质量、水平和效益来看,仍然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迫切需求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
1.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
区域、城乡、校际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严重制约全市高质量、高水平“普九”工作的推进。农村教育发展依然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差异较大。
2.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滞后。
高中阶段教育总体规模偏小,结构不够合理。2005年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仅为65.2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53 %,远远落后于先进市。普通高中教育资源短缺,优质学位依然紧张,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规模质量仍未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高。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其普通高等教育规模仍然偏小,层次结构有待调整,学科专业不尽合理,办学、教学质量有待提高。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偏弱,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数量偏少,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偏弱,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率亟待提高。
4.师资队伍总体素质亟需提高。
教师队伍建设与教育改革发展仍然不相适应。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数量不足,老龄化问题较严重,整体水平不高。中学专任教师学历水平仍然偏低。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缺少高水平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5.教育投入仍然不足。
“十五”期间,我市教育经费投入虽然增长较快,但仍然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稳定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形成。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渠道单一,保工资、保运转、保发展的保障水平较低;普通高中发展资金缺口大;职业教育投入少,机制不活;高等教育经费不足,使用效率有待提高。
6.终身教育体系有待健全。
县城以上城市各级各类社区教育机构尚不健全。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需求与物质投入之间存在着较大矛盾。农村社区教育发展严重滞后,农村三级成人教育网络有待健全。终身教育观念尚未真正深入人心,尤其是未能真正成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自觉意识。非功利性的终身教育内涵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三)“十一五”时期教育事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十一五”时期,我市教育在面临困难和挑战的同时,也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我国国力的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推进,教育战略地位必将越来越突出,国家的财政和投资政策也必将进一步向教育倾斜;提高国民素质、培养高质量人才是我省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加快教育发展必将摆在现代化建设的优先位置,推进我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必将为我市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政策和经费方面的保障;随着我市工业立市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市场需求,必将推动教育结构的调整,为教育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二、指导思想与总体要求
“十一五”时期,我市教育事业发展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以人为本、体制创新、协调发展、分类指导的原则,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及其《实施意见》的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构建适应我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教育体系,为我市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十一五”时期我市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是:进一步贯彻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加大对教育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着重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高中等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大教育体制改革力度,大力发展民办教育;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加大培训力度,打造素质优良师资队伍,加强教育督导,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三、“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
(一)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007年,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5%以上。至2010年,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100%,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0%,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分别入学率达到98%以上;全市建立6所独立设置的特殊教育学校(每个县区各1所)。
(二)加快普通高中教育发展
2010年,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5%,全市普通高中在校生达75000人,市一级以上普通高中在校生占普通高中在校生的90%以上。至2010年,全市新建或扩建完成12所符合《广东省普通高中办学基本标准》、在校生2000人以上的普通高中学校(市区2所,各县各2所)。至2010年,全市省级以上示范性普通高中达到12所(其中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3所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