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河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1月18日河源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六次会议审议批准)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河源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全面落实中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乘势而上、率先崛起的关键五年,科学制定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纲要根据《中共河源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对今后五年河源市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的总体战略部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也是编制本级和下级各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我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遵循“生态优先、加快发展、注重民生、构建和谐”的发展思路,实施“依托珠三角、服务珠三角、融入珠三角”的发展战略,践行反传统发展路径依赖、反经济周期操作、反梯度产业承接等“三反”理念,大力发展新电子、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四新”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就,为“十二五”时期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预计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477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6.6%,高于“十一五”计划目标0.6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15985元,年均增长14.6%。三大产业结构由“十五”期末的20.7∶39.3∶40.0调整优化为13∶55.2∶31.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5.1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4.1%。
2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发展潜力持续提升。“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11.2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12倍,年均增长15.2%。公路密度由“十五”期末的64.5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到“十一五”期末的86.6公里/百平方公里。电网建设快速发展,电力供应质量不断提高,新投产电源达143万千瓦。投资近30亿元,建成了市区“六路一桥”,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升。水利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快“三网融合”步伐,实现了城乡通信传输数字化、网络化、宽带化。
3
.承接产业转移取得重大进展,工业主导地位逐渐凸显。全市经省认定的产业转移园达到4个,在全省21个地级市中排名第一,其中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园成为全省首批示范性产业转移园。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886.7亿元,工业增加值接近翻两番,年均增长28.6%。电子电器、模具、新材料、食品饮料等产业已成为我市工业的主导产业,工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7.6%。
4
.农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2010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100亿元,年均增长4.9%,农产品合格率提高到 96%,比“十五”期末高11个百分点。农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全市农业龙头企业216家,带动农户20.13万户,带动户均增收2600元,分别比“十五”期末增加113家、9.5万户和1000元。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强农惠农政策有效实施,支农投入力度加大,“千村脱困”政策全面落实。
5
.生态旅游成效显著,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以打造广东省生态旅游示范区为目标,着力打造“客家古邑、万绿河源、温泉之都、恐龙故乡、红色经典”的特色旅游品牌。2010年全市接待游客106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6.1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分别为19.7%和17.6%。商贸流通、运输仓储、连锁经营、金融服务、物流配送、餐饮食宿、信息中介、社区服务等服务业进一步发展。
6
.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宜居城乡建设效果明显。完成了《城乡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修编,进一步编制完善了《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市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城南污水处理厂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县区11座污水处理厂、市区七寨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建成投产。完成了国控重点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系统安装,淘汰落后钢铁产能362万吨的任务。“十一五”期间,全市空气环境质量保持在国家Ⅰ级标准,新丰江、枫树坝水库水质保持在国家地表水I类标准,东江干流河源段水质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Ⅰ-II类标准。森林覆盖率达71.2%,居全省第一位,是全省21个地级市唯一没有酸雨的城市,先后被评为“中国节能减排二十佳城市”、“全国绿色经济十佳城市”。启动了“公园城市、万绿水城”规划建设。
7
.城镇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支出稳步上升。预计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7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523元,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51.5%和46.9%。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进展,贫困人口由“十五”期末的28.36万人减少到20.3万人。2010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3.1亿元,比上年增长17.2%,是“十五”期末73.02亿元的2.21倍,年均增长17.2%。
8
.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社会民生事业全面进步。全面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全面落实,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6.34%,提前一年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参加新农合人数260万人,参合率达到98.2%;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人数36.42万人,全市基本保险覆盖率达到88%;全市达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城乡居民实现应保尽保。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全面加强,平均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1.3人。
9
.文化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加快市县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的改造建设,加强镇乡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户外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了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投入大批资金修缮改造一批文化旧迹,成功申报了一批国家级、省级文化遗产。全市可拥有公共文化设施达到2700.75万平方米。成功举办世界客属第23届恳亲大会,对外形象进一步提升。
10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外向型经济稳步发展。全方位、多渠道、多领域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外贸出口稳步增长。“十一五”时期外贸进出口总额93.8亿美元,累计比“十五”期末增长4.49倍。外贸出口总额58.12亿美元,比“十五”期末累计增长5.65倍;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3.06亿美元,比“十五”期间累计增长66.5%。全市工商登记在册的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519家。
11
.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效率显著提高。完成了新一轮机构改革、林业体制改革和第四轮行政审批事项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和电子政务建设正在深化。进一步理顺了市与区的管理体制。加强了应急管理机制和廉政建设,社会各界对市政府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建设的总满意度全省排名第5位。国企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投资体制改革和流通体制改革力度加大,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已经启动,社会保障、金融、外贸等领域的改革正按计划有序推进,行政效率显著提高。
(二)发展环境
1
.发展机遇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诸多发展机遇。一是全球经济格局与增长模式深度调整,世界经济逐步复苏,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给我市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带来了新机遇。二是国内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结构升级有利于我市进一步承接珠三角和国内外产业转移;国家和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为我市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较快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与活力。三是广东已进入人均GDP6000-10000美元发展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市化、国际化高水平推进,有利于我市经济加速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决定》、《关于促进粤北山区跨越发展的指导意见》、“双转移”和扶贫开发“双到”等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全面实施和加快推进,对我市发展的辐射带动力度和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大;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为我市招商选资提供了机遇。四是我市“十一五”规划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顺利和提前完成,为经济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陆续动工和投产,为我市加快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五条高速公路建设将使我市全面融入珠三角“1小时生活圈”,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
2
.面临挑战
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牢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依然存在,投资和贸易保护加剧、贸易摩擦纠纷增多,围绕人才、科技、资源等的竞争加剧;加工贸易层次低,出口商品质量与结构不够优。全国经济回升基础不够扎实,地区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增长仍然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使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从内部环境看,《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对我市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环境保护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人才短缺、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将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缺乏支柱产业、自主品牌和龙头企业,产业集聚程度偏低,我市的产业竞争力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探索山区科学发展新模式为主线,坚持“生态优先、加快发展、注重民生、构建和谐”的发展思路,按照全省主体功能区基本定位,充分发挥山区资源禀赋优势和后发优势,积极探索实现河源科学发展的新理念,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继续深化机制体制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全力打造广东省手机生产基地、新兴高端制造基地、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优质饮用水资源开发基地、生态旅游度假基地和泛珠三角物流基地,着力创建现代生态园林城市和全省低碳示范城市,努力实现乘势而上、率先崛起,争当全省山区科学发展排头兵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000元,比2010年翻一番,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生态优势进一步提升,民主法制进一步健全,民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宜居环境进一步优化,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中心城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县镇经济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到202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重大跨越,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市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服务业全面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三大产业比例达到9∶55∶36。
──生态优势更加凸显。全面推进林业生态市建设,巩固全省重要饮用水源地和生态屏障地位。加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入,到2015年,各县城镇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逐步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5%以上。初步完成镇村环境整治工作,全面推进重点河流和区域的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村重点集中水源地管理与保护,以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生态环境继续保持优良,全面完成省下达的万元GDP能耗(吨标煤)指标,森林覆盖率达到71%,初步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宜居城乡加快建设。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和“三规合一”规划编制,重点推进中心城区概念规划实施、“一湖两江三园四山五城”规划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公园城市”和“万绿水城”,把源城区打造成为“首善之区”,带动全市生态宜居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加快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的生态宜居新城乡。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到2015年,教育、民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0%,普及学前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保持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8%,实现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户籍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分别达9%和9.5%,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人口期望寿命达到78岁。城镇化水平超过5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左右。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初步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均等化和城乡全覆盖。
──文化底蕴更加深厚。到2015年,建立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全市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市区、县城建成“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建成“十里文化圈”。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建立完善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客家古邑特色的文化产业。打造客家古邑文化品牌,建设文化河源,提升文化软实力。
──民主法制日趋健全。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坚持依法行政,努力做到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加强城乡基层政权机关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到2015年,初步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目标,依法治市水平不断提高,民主法治建设指数显著提高。
──体制机制充满活力。到2015年,体制创新有突破性进展,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公正透明、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完成社会事业领域和公共事业领域各项改革。
继续践行“三反”理念,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动力,实现经济、文化、生态崛起,努力争当全省山区科学发展排头兵,必须做到“六个坚定不移”:
──坚定不移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增强核心竞争力。以结构优化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全力加快新兴产业的聚集发展,打造全省重要的“四新”产业基地和粤北赣南区域物流中心。继续以工业园区为主战场,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壮大,按照打造效益园区的要求,强化园区规划,扩大园区面积,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配套服务,推动全市产业转移园建设上规模上档次。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努力把我市的旅游业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打造旅游强市。
──坚定不移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发展生态产业。继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充分依托生态资源优势,以发展生态产业和低碳经济为重要抓手,提高环境质量,创建全省低碳经济示范城市。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谋发展,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全面构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坚定不移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地区吸引力。切实加大投入,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与珠三角在交通、产业、市场和城市等方面的全面对接,使河源中心城区率先融入珠三角都市圈。着力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维护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着力打造现代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宜居城乡。着力优化政府服务,提高行政工作效率。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政策,创新培养人才工作机制,实施人才引进工程,增强地区吸引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政策人才支撑。
──坚定不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富民强市和科教兴市战略,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使全市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全面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各项工作。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收入,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坚定不移推进文化河源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以创建省级“客家文化(河源)生态保护区”为目标,以挖堀河源的历史文化、客家文化、恐龙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为主题,打造特色鲜明的客家古邑文化品牌,建设文化河源。着力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建设,整合文化资源,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加大文化领域体制改革力度,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坚定不移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以率先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加大改革力度,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建立健全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