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8日河源“民声热线”江东新区专场
上线领导名单
河源江东新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杨志
河源江东新区党委委员、总经济师 陈俊辉
河源江东新区社会事务局局长 胡勇章
河源江东新区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局长 李万睦
河源江东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 徐晟
上线提纲
一、江东新区作为河源未来城市发展核心、“融湾”“融深”枢纽门户和河源国家高新区跨江融合发展重要战略平台,请问,江东新区近年来在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的成效和亮点?
答: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江东新区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将工作重心由城市建设为主转变为发展产业为主,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通过不断努力,吸引了凯中精密、铂科新材料、坚宝电缆等一大批知名企业陆续建成投产,正在加快构建以新一代电子信息、先进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配件及食品健康五大主导产业为主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五大产业”不断集聚,制造业家底不断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取得新成效,展现新气象。
一是产业实力持续增强。全区现有投产工业企业13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家。2024年1-7月,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38.22亿元,同比增长4.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一方面,我们的招商引资成效明显,2023年,新签约项目27个,投资总额61.9亿元,其中工业类项目25个,亿元以上先进制造业项目15个。2024年以来,成功举办2次经贸活动,新增签约项目16个,总投资额38.1亿元(其中,亿元以上先进制造业项目9个,投资总额16.8亿元)。 另一方面,我们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推动11家企业开展增资扩产和技术改造,创建省级研发机构8家,市级研发机构34家,孵化器1家,实现了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存量达26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4家。
二是产业平台持续扩大。全力抓好产业平台四大空间。“总部经济”方面:18栋商务楼已完工14栋,推动产业、总部经济联动发展。“专精特新”方面:我们累计投入约32亿元建设产业集聚区,大力推进产业园区2.05平方公里东扩区扩展,已落户工业类项目23个,其中已摘地项目19个(今年新摘地项目6个),已投产2个,今年新动工项目5个。高铁新城控规修编已通过,加速释放产业空间。“跨江融合”方面:河源国家高新区跨江融合发展起步区1.3平方公里已基本完成征拆,正同步开展招商引资。“镇村集体”方面:我们把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总抓手,我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方案作为全省唯一一个非行政区编制方案被省自然资源厅正式批复同意,为全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的强劲动能。
三是产业服务持续优化。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线下我们实行“五个一”领导挂钩服务机制,区领导常态化一线服务企业、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线上我们在全市首创企业全生命服务体系,打造“e江通”政企服务平台,紧扣项目引进、审批、开工、推进、达产等关键环节,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无缝化、无漏洞服务。
二、江东新区一直坚定不移把服务提升和营商环境改善作为重中之重工作来抓,请问如何加强服务、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答:政务服务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在经营过程中的便利性和效率。近年来,江东新区紧紧围绕便民利企打造优质营商环境的目标要求,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窗”改革,扎实推进政务服务运行标准化、服务供给规范化、企业和群众办事便利化,努力构建江东新区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营造便民利企优质营商环境。
一方面,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企业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一窗综合办理”。一是以政务服务能力提升改革试点为契机,完成区政务服务大厅搬迁升级和综合改造,大厅设在产业园区内,并设立涉企服务专区、24小时自助服务区。通过整合服务资源,集中推进区政务服务大厅进驻事项610项,其中涉企服务事项310项,涉企服务事项进驻率100%,方便企业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所有涉企服务事项纳入综合服务窗口,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服务模式,打造审批不见面、办事不求人的政务服务品牌。二是集中开展政务服务事项对标优化和标准化梳理,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减时间、减环节、减跑动、减材料”,基本实现了政务服务办事标准、流程与深圳接轨。同时,区级所有政务服务事项统一在省政务服务网挂接,为企业群众提供清晰的办事指引。三是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帮办代办制,提供“中午不停歇”“延时办理”“咨询导办”“帮办代办”“免费速递”等服务,推动政务服务环境更加便民、优质。
另一方面,创新打造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线下建立“五个一”领导挂钩服务企业机制(即一个企业由一个领导挂钩、一个部门一把手负责、一个联络员专门联系、一个方案专门服务),并在区产业转移工业园管理委员会设立企业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全过程服务。线上打造江东新区“e江通”政企服务平台,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对工业企业进行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目前,已纳入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的企业有71家。在项目管理方面,以“五大专班”为抓手,建立重点项目全过程监管体系。线上依托“e江通”对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挂图作战,线下建立招商引资管家服务团队,为企业从投资意向到投产运营全生命周期阶段提供“店小二”式、管家式服务,推动重点项目达效。目前,共录入和更新项目489个,已推进完成项目96个。在企业开办方面,企业通过线上系统或线下大厅涉企服务专区一次申办、一表填报,即可实现企业设立登记、印章刻制、银行开户、申领发票、参保登记、公积金缴存登记等事项“一窗通办”服务,“一窗通取”营业执照、公章、发票、税控Ukey企业开办“大礼包”,将开办企业时间压缩到1个工作日,其中设立登记环节仅需0.5个工作日,极大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度。目前,企业开办一站式办结1006宗。在工程建设方面,实现与河源市工程建设管理系统数据互联互通,实时掌握工建事项办理全过程,并在系统进行亮灯及督办。在企业诉求方面,线上通过“e江通”对企业诉求进行闭环管理,线下由企服专员全过程跟踪,解决企业在项目落地及投产全过程遇到的各种瓶颈问题。目前,共收到企业诉求61宗,答复率达100%。在政策兑现方面,通过全面梳理推送国家、省、市和新区惠企政策信息,为企业提供“梳理发布、精准推送、解读解答、申报兑现、评价跟踪”一站式惠企政策兑现服务。目前,动态录入惠企政策16条。以涉企服务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方式,打造资源集聚、服务协同、快速响应、统一规范、高效便捷的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全面塑造高品质“江东服务”。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要求,持续做优窗口服务,用好“e江通”政企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企业服务中心“店小二”式、管家式服务作用,加快我区办事成效与珠三角地区接轨,打造更加优质的政务环境和营商环境。
三、随着赣深高铁的开通,乘坐高铁出行已成为不少市民和游客的选择。有旅客反映:河源东站出站口,经常会聚集一批司机进行拉客,有时乘坐的车辆还不打表宰客。希望江东新区运管部门加强管理和打击,以免影响河源形象。
答:江东新区党委、管委会高度重视加强对高铁河源东站周边交通秩序的综合整治,为广大旅客营造和谐舒适的出行环境。
一是配强管理队伍。专门成立了高铁河源东站综合管理办公室,配强了管理队伍,增加了管理人员,坚持“协同联动、齐抓共管,堵疏结合、综合治理”,保持高压态势,严厉非法营运行为。
二是开展联合执法。针对违规喊客、拉客现象,根据实际情况,由铁路派出所、高铁新城派出所、交警大队、交通执法和城管执法等部门依照职责分工进行联合执法。
三是开展专项行动。我区联合市交通运输局、公安交警严厉打击非法营运、不打表、议价等不文明行为,对涉嫌非法营运的私家车进行调查取证,依法严肃处理。
经统计,2024年度共出动了1460人次,查处了26宗,大幅提升了高铁站周边站场服务保障能力。
这些措施和数据充分体现了我区对于维护高铁河源东站周边交通秩序和乘客安全的高度重视,但即使严厉打击也仍难杜绝司机违规“拉客、不打表“宰客”、与执法人员打“游击战”等现象。这表明,高铁河源东站交通秩序整治并不是一个短期的工作,需要在整治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总结汲取经验,形成更加常态化、长效化的管理机制。
下一步,我区将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业务能力、增强服务水平,更加积极主动与铁路车站管理部门、市交通运输局等部门对接沟通,完善铁路车站与地方政府紧密联系、各执法部门之间密切配合、值勤人员跨专业从事辅助性工作的多方协同管理机制,持续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全力以赴做好河源东站管理工作,共同创造一个安全、有序、文明的交通运输环境。
四、有家长咨询:华南师范大学附属河源江东星河学校目前生源较少,招生区域能否放开,不仅仅局限星河丹堤小区?
答:凤凰台小区规划设置了凤凰山学校(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共60个班),由碧桂园公司按合同约定条件完成建设,移交江东新区开展设备采购安装后投入使用;但2023年12月份至今,项目由于碧桂园公司自身原因停工,导致学校未交付投入使用。
2023年凤凰台小区交楼后陆续有业主入住,我局参照2019年凤凰山小区学位划分方式将凤凰台小区一并划入碧桂园学校。同年秋季学期,碧桂园学校接收凤凰台小区适龄儿童,相关做法得到了业主的支持和认可。鉴于碧桂园公司因自身原因造成凤凰山学校无法按时移交的现状,本着对小区业主负责的态度,按惯例继续将凤凰台小区划入新区目前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最好的碧桂园学校,学校的师资力量和办学规模能够容纳划定区域内的学位需求。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河源江东星河学校目前办学规模仍然有限。截至2024年秋季,学校起始年级一年级和七年级分别开设了3个班、2个班,非起始年级不增班,仅能解决目前学区内的学位申请。鉴于星河学校当前的师资配备,暂时无法增加学位,学校无法接收学区外的学生,属地的村民子女也暂未能安排入读该校。
一审:郭梅森 二审:张文裕 三审:黄世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