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民互动 > 在线访谈 > 往期回顾
2022年8月31日 市文广旅体局、市科技局上线
日期:2022-09-08 16:51:55   来源:本网   作者:本站编辑   阅读人次:-   
【字体大小: 默认】  分享:


文广新局5.jpg

2022831日市文广旅体局、市科技局上线

上线领导名单

市文广旅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骆满星   

党组成员、副局长 张美芳   

群体科科长 刘华   

市科技局四级调研员 陈海洋   

高新科科长 钟辉昌          

社农科科长 伍文彬    

市文广旅体局上线提纲

一、随着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深入推进,市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到全民阅读的行列中,沉浸在公共文化场馆中,收获知识之美,感受文明之光。那么,我市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具体做了哪些卓有成效的工作?

答: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文化是核心。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局持续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上下大功夫,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努力为市民提供更丰富、更便捷、更“对味”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一)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持续扩大文化惠民成效。一是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今年来,我局联合市发展和改革局、市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总体目标和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按照该《方案》要求,今年我局将对全市188个村级文化服务中心进行提档升级。二是加快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这是我市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一项创新举措,旨在通过县域文化公共设施的资源共享,加大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为基层的人民提供更加便利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目前,全市五县一区均已建立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成率达到100%。三是完成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方面,我们实现了市、县(区)公共图书馆资源流通共享、通借通还。另一方面,建设了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同时,在市区、大型景区建设了14个“源·悦”书屋自助图书馆,并逐步推广到县();全市建设馆校共享图书点13个,今年计划新增40个。

(二)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质。一是加强红色文物保护利用。我市共有革命遗址685处,其中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307处,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地和人物活动旧址215处,革命领导人故居、旧址74处,烈士墓17处,纪念设施72处。目前,部分革命遗址经过修缮开始对外开放,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打卡点、网红地。如:紫金县苏维埃政府旧址、龙川“福建会馆”、九连工委旧址、阮啸仙故居等等。二是加强恐龙文物保护利用。目前,河源恐龙博物馆已经抢救发掘约20000枚恐龙蛋化石,馆藏恐龙蛋化石数量为世界之最。同时,我市恐龙遗迹公园保护开发得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目前已开始项目前期工作。三是加强考古文物保护利用。我市东源县康禾镇仙坑村八角楼修缮工程入选2021年度广东省文物保护工程优秀案例,仙坑登云书院遗址保护荣获中国建筑学会“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奖”,东源乐村石楼等8处不可移动文物成功申报广东省第十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机制,颁布实施《河源市革命旧址保护条例》。

(三)加强非遗传承利用,不断增强城市文化底蕴。目前,全市共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11项,其中列入国家级代表性项目2(花朝戏、灯彩-忠信花灯)、列入省级代表性项目29项;共有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2人,其中列入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钟石金),列入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7人;省级非遗传承基地3所(花朝戏、忠信花灯、龙川手擎木偶戏);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河源市绿纯酿酒厂)。一是实施“河源非‘遗+’融合创新接力计划”。推动非遗项目以固定展方式落户在景点、街区、民宿等常态化运营的文旅空间。目前,首批河源“非遗+”接力点为3家客流量较大的民宿,5个全域旅游点。如将“客家娘酒”结对“仙塘山居”,从空间装饰、产品开发,形成非遗主题特色民宿;“忠信花灯”结对“万绿客家驿站”,从一隅非遗展区到项目体验、产品包装,逐渐扩展至整个民宿空间。结合节假日,邀请传承人到民宿现场展示与游客互动。二是实施“传统文化艺术体育进校园三年行动计划”。从2020年开始,以“1+1+N”的活动模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的传承。目前,试验点康宁路小学已经创建了“传统文化传承校园”,以客家猫头狮舞+传统武术为主要内容,从编排“狮舞操”开始拓展至各类艺术课堂;推动墩头蓝纺织技艺、忠信花灯等非遗项目创新转化,推动建立“非遗进校园”传习基地;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体育进校园实践”,通过教师讲授、实地考察、传承人进课堂等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艺术类课程。三是推动非遗传统工艺项目发展。通过建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彩扎(楼镇彩扎)项目带动周边51361户村民参与流水作业,2021年产值达480万元;依托“石坪茶制作技艺”项目,辐射带动周边村民300多户约1000多人参与种茶、采茶、制茶及研学,2021年总产值约5000万元;依托“客家糯米酒传统酿造技”,在河源市绿纯酿酒厂建立非遗工作站,2021年孵化带动6家企业,带动200多人就业,产值约1800万元。

二、旅游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高层次消费方式,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和重视。我市作为旅游城市,力争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休闲旅游业重要承载区,请问河源在旅游产品打造、旅游服务提升等方面如何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答:(一)深挖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产品供给。一是始终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群众受益、永续利用”原则,为文化添翼、为旅游铸魂,促进我市文化、休闲体育、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二是推动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基地建设和康养产品开发,整合绿色食品、粤菜师傅工程、山地运动、文化体育、中草药种植基地、森林康养等资源要素,打造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温泉康养项目。三是依托两江四岸夜景观及太平古街、大同文创园及各大商业综合体、南片区旅游集群;深度挖掘文化资源,推进节庆、非遗、文创、演艺、娱乐、购物等叠加,打造河源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二)优化旅游环境,加快全域旅游创建。一是大力推动源城区和东源县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紫金县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二是推动霍山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源城野趣沟旅游区、龙川绿油花果树小镇、苏区革命旧址群景区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三是全力推进佗城景区、黄龙岩景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林寨古村和仙坑古村等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三)提升服务质量,助推旅游高质量发展。一是打造更多“一晚两天”“两晚三天”精品旅游线路。以源城南片区为核心打造河源“入户大堂”,推动全市核心景区、特色小镇、特色乡村串珠成链。今年来,新评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3个、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3条、首批广东省驿道乡村酒店1家、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点县1个、示范镇2个、示范点6个,“河源‘相约源城’美丽乡村之旅”入选国家文旅部首批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连平县乡村振兴南部片区示范带入选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二是打造更强河源民宿IP。近年来,我市民宿业发展如火如荼,在全省竖起了良好口碑,走出一条“民宿微景区化+”的特色发展之路。今年来,我市持续推进民宿登记备案(全市已有172家民宿完成登记),并通过编制《河源市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战略与路径》,开展民宿等级评定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东源县义合镇被评为省乡村民宿示范镇,杨家小院等8家民宿被评为省乡村民宿示范点。三是全面提升旅游基础设施。着力推进旅游厕所建设,全市完成新建和改扩建旅游厕所461座,今年计划改扩建旅游厕所18座;加快打造全域无障碍旅游标识体系、建立综合性旅游服务平台;利用赣深高铁开通的契机,构建互联互通的旅游外部交通网络,提高可进入性和通达性。

 

市科技局上线提纲

一、市科技局在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答: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为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进科技融湾、融深,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借助“双区”科研力量和创新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在河源落地建设,布局建设了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河源分中心(灯塔实验室)、国家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源创新研究院、河源市湾区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中心、木本油料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岭南联合实验室等一批高端科技创新平台。灯塔实验室目前已组建了智慧农业、生态种植、生态养殖、质量安全和食品加工等5个科研团队,125位科研人员入驻实验室。二是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组织专家对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一对一”精准辅导服务,推动企业补短板、强弱项。今年上半年,组织专家对全市150家企业开展“一对一”精准辅导服务,辅导企业补短板、强弱项,提高企业申报高企通过率,完成了第一批34家、第二批48家高企申报推荐,第一批34家中33家企业通过省科技厅网评。目前,全市高企存量291家。三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举办企业家精准培训班,引导企业建设研发机构,不断提升企业家创新意识,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今年上半年,组织专家对全市176家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开展“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与R&D统计”专题辅导,特别是对营收5000万元以上的77家规上高新技术企业采取一对一现场辅导方式,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纳统。四是加快“双区”科技成果在河源转移转化。推动设立高校院所科技工作站,举办技术经理人培训班,设立技术转移平台、引进孵化器运营管理机构,吸引湾区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五是发挥科技对现代高效农业的引领支撑作用。配合支持灯塔盆地管委会推进创建河源国家农高区,深入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今年上半年,约有500人次的农村科技特派员深入河源农业企业、农村基层开展“三农”服务,共服务农业经营主体252家次,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培训338场次,培训服务农户约3000人次,推广农业新品种61项、新技术60项,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难题62项。有效助力河源乡村振兴。六是加大科技信贷力度,推动科技金融融合发展。为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低利息、高效率贷款,今年上半年,实现科技信贷1.11亿元,科技信贷累计贷款总额达6.391亿元,有力有效助企纾困,促进企业创新。七是营造更优创新创业氛围。加大科技创新政策宣贯,想方设法引进科技人才,组织实施院士杰青河源行、科技人才沙龙等活动,营造良好科技创新创业氛围。722-24日,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颜德岳,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国家杰青闵永刚,广东工业大学方岩雄教授等高水平专家在我市举办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题论坛,为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二、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市科技局在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中做了哪些努力?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答:作为政府科技职能部门,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配合支持灯塔盆地管委会推进河源国家农高区创建。摸清全市头部农业企业情况,支持头部农业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鼓励引导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向灯塔盆地集聚。二是深入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面向湾区涉农高校征集入库农村科技特派员达1597名。今年上半年,约有500人次的农村科技特派员深入河源农业企业、农村基层开展“三农”服务,共服务农业经营主体252家次,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培训338场次,培训服务农户约3000人次,推广农业新品种61项、新技术60项,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难题62项。有效助力河源乡村振兴。在“龙舟水”期间,约有60多人次农村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基层指导农户开展防御“龙舟水”和灾后复产技术指导13场次,最大限度减少农户的损失。创新农村科技特派员服务模式,在组织特派员开展面上服务的基础上,通过“项目化”模式推进农村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工作。2022年,面向“三农”征集296个项目,遴选并组织实施项目40个。

接下来,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我局将继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导入更多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涉农创新平台等科技创新资源在灯塔盆地集聚,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我市农高区创建注入更多的科技力量。二是进一步完善市农村科技特派员之家建设,探索建立农村科技特派员之家县(区)工作站,为农村科技特派员赴我市开展“三农”服务提供精准对接、食宿等服务。三是做实做细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按“项目化”模式推进农村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工作,抓好已立项“三农”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确保取得实效。四是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举办农业技术成果精准对接会,引导高校院所的农产品精深加工、禽畜生态养殖等重大农业技术成果在河源落地转化。

三、市科技局在构建“双区研发+河源孵化产业化”创新链条,加快“双区”科技成果在河源落地转化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河源毗邻大湾区,具有承接湾区创新资源外溢的独特区位优势。在构建“双区研发+河源孵化产业化”创新链条,将河源打造成“双区”科技成果转化地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推动设立高校院所科技工作站,与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高校院所合作,设立了8家科技工作站。二是依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河源校区开展技术经纪人培训,组织全市从事科技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相关公共创新平台成果转化负责人、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第三方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约150参加技术经理人培训班,着力破解我市技术转移人才缺乏问题,助推湾区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三是推进孵化育成体系建设,通过委托运营方式引入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运营管理江东新区孵化器,推进现有孵化载体做实做强。四是在市高新区布局建设技术大市场,为技术需求和技术成果的对接提供“线上+线下”的优质服务。


绿色发展,节能先行,低碳行动,保卫蓝天 x 关闭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打造人民幸福“心城”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