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河源 > 河源概况 > 源城区
社会事业
发布日期:2018-05-01 00:00:00 来源:本站 作者: 阅读人次:-
【字体大小: 默认】  分享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2010年,源城区创建教育强区工作扎实推进,源西街道通过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新建金沟湾小学,整合组建源南学校,新增学位2000个;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1.39%,提前一年实现“普高”目标。成功创建“南粤锦绣工程文化先进区”,完成20个文化站(室)建设。人口计生水平再上新台阶,源城区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人口自然增长率7.88‰。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区人民医院新院和源南卫生院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圆满完成亚运会和世客会安全保卫工作任务,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区、镇、村三级综治信访维稳平台建成使用,一批涉法涉诉、重点信访和老信访问题得到依法妥善处理。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无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产品质量、食品安全得到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扎实有效。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处置能力不断提高。源城农村信用联社改革顺利完成,组建了全市首家农村商业银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进展顺利。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双拥工作得到加强,创建新一轮省级双拥模范城有效推进。科技、审计、工商、物价、供销、统计、外事侨务、人防、对台、民族宗教、档案、史志、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财政】  2010年,源城区财政局按照“保运转、促发展、惠民生”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财政对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投入,促进财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保障“三农”、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就业、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支出。全面推行完善部门预算,细化预算约束,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和管理水平。严格执行预算追加审批制度,控制一般性支出,确保财政收支平衡。
2010年,源城区财政总收入完成102934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5815万元,为年度预算32950万元的108.7%,比上年增收7163万元,增长25%。财政总支出完成94816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完成80514万元,比上年增支16997万元,增长26.8%。收支对比结余8118万元,其中一般预算结余4198万元(专项结转4000万元,净结余198万元)。
 
    【农业】  2010年,源城区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完成农业经济指标。农业总产值3.83亿元,比上年增长2.2%,农民人均收入8028元,比上年增幅13.7%。全年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600公顷,总产量1.33万吨。其中主要农作物水稻2000公顷,总产量1.12万吨,亩产370公斤,亩产比上年增长约5公斤;花生606.87公顷,总产量1423吨,亩产158公斤;蔬菜种植面积1600公顷,总产量2.67万吨,亩产约1117公斤。
    中央、省有关强农惠农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是年,区农业部门通过做好补贴的面积统计、张榜公布、核实检查等各项工作,核实发放种粮直补资金234.87万元,良种补贴资金53.74万元。
    广泛开展,推广农业科技应用  是年,为促进城区农业生产的稳定增长,全区推广应用农业实用技术措施面积1.87万公顷,主要有良种优质杂交稻、水稻抛秧技术、因土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治、化学除草、农作物微肥控制应用等等。通过推广应用,全区全年种植优质稻面积1900公顷,占全年水稻种植面积92.7%。举办或协办各种类型培训班15场,农技咨询2场,培训人员1800多人(次),接受咨询1.3万人(次),印发宣传资料1.2万多份。
    加强监督,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通过对各大小市场、超市做好不定期抽检工作,切实保障城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全年派出行政执法人员58人次,对辖区内的16间农资门市进行不定期检查。截至11月30日检测样本3906个,超标数24个,合格率99.4%,比上年提高0.6%。
    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双到”工作    是年,全区投入到扶贫“双到”工作专项资金1900万元(其中对口扶持项目资金1100万元,帮扶单位自筹资金约450万元,发动企业等社会力量落实扶贫资金370万元)。
    大力推进危旧房改造工程  是年,对全区196户贫困户进行危旧房改造(其中结对帮扶户100户,五保户及低保户96户),实现贫困户“住房好”的目标。
    扎实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  城区组织培训农村劳动力4369人次(其中技能培训2503人次),贫困户新增劳务输出127人。发动社会扶贫力量,为贫困村、贫困户改善生活生产条件,发展经济项目,各挂扶单位发动企业等社会力量落实扶贫资金370多万元。6月30日“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募捐扶贫资金260万元。
 
    【工业】  2010年,源城区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全区完成全社会工业总产值89.5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实现全社会工业增加值20.4亿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82.58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8.2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5.4%和22.9%。全区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6家,其中新增9家。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税收入库1.73亿元,比上年增长28.7%。
    产业转移园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   2010年,源城区围绕“增实力,促效益”的目标要求,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步伐和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区新签约工业项目22个,投资总额11.94亿元。开工(含在建)的工业项目33个,投资总额25.02亿元,到位资金5.93亿元。其中今年新开工工业项目19个,投资总额11.69亿元,到位资金8.44亿元;竣工的工业项目25个,投资总额8.44亿元,到位资金4.1亿元。11月24日举行的广东省专业性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竞争性扶持资金评审会上,深圳罗湖(河源源城)产业转移园成功竞得省专业性产业转移园1亿元财政扶持资金。
 
    【林业】  2010年,源城区推进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继续抓好林业重点工程,不断提高全区林业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全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高效推进,重新依法发放林权证300份,主体任务完成率居全市首位;资源培育力度不断加大,全年完成营造林333.33公顷,落实义务植树22.3万株,幼林抚育416.67公顷;全区有林地面积1.47万公顷,比上年净增113公顷;森林覆盖率46.1%,比上年增长0.3%;森林绿化率47.2%,比上年增长0.3%;活立木总蓄积86.22万立方米,比上年增加4.86万立方米。
    生态建设有力推进  严格种苗管理,强化生态工程建设措施。全年出圃苗木40万株,完成东江水源林造林333.33公顷,抚育416.67公顷;设立封育区19个,封山育林11100公顷;依法收取义务植树以资代劳费5万元,组织7.1万人(次)完成义务植树22.3万株;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工程3公里;市县级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完成规划和界定200公顷;“万村绿”建设工程,完成1个省级示范点和1个县级示范点的绿化建设,种植绿篱景观带3条。
    森林防火工作扎实开展  源城区林业局为确保亚运会、亚残运会和世客会期间不出现火灾,维护市区林区秩序的稳定,落实森林防火责任追究制度,在全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全年出动森林防火宣传车120天(次),张贴防火标语5000条,刷新永久性防火标语60幅、制作防火宣传牌50个、发放防火宣传围裙12000条、防火知识宣传画册100份、《森林防火条例》单行本、张贴品各6000份,增设耐久性宣传防火搪瓷牌16个,防火宣传木牌6个。在特别森林防火期,全区常年聘请的82名一线护林员,接受岗前业务培训15期(次)。在高火险天气,全区设置森林防火工作检查岗11个,实行严防死守,预防各类火灾隐患。是年排查森林火灾隐患10宗,下发森林火灾隐患限期整改通知书10份,检查值勤63天。
    专项行动有序开展  是年,源城区林业执法部门开展“2010春季行动”“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 全年出动林业执法人员562人次、车辆156台次,检查集贸市场21个次,石场7处,宾馆、酒楼、饭店经营场所182间次,依法查处、收缴野生动物164只;查处各类林事案件24宗。其中刑事案件2宗、林业行政案件22宗;刑事拘留2人、追逃1人、逮捕2人、追究刑事责任2人、行政处罚22人,收缴木材19立方米,罚款13.4万元。
 
    【旅游业】  2010年,源城区旅游局以“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为主线,围绕“世客会”接待任务,全面推进旅游要素建设、市场渗透拓展、服务质量提升、作风效能深化等四大工程建设,旅游品牌形象不断提升。是年,全区接待游客259.65万人(其中接待港澳台游客近2.3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11.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4.7%、24.5%。
    强化景区升级改造,增强旅游竞争力  源城区辖各旅游景区抓住“世客会”的良好契机,围绕满足世客会的接待要求为目标,加大投入,重点推进景区各项设施建设。龙源温泉以创AAA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先后投入1500多万元,完善景区规划,强化旅游服务功能。野趣沟景区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完成大门改造、景区绿化、停车场扩容、客房建设,改善漂流水道。
 
    【教育事业】  2010年,源城区围绕打造“首善之区”目标,推进创建“教育强区”工作。是年,全区有中小学校60所,在校学生48896人;幼儿园76所,在园幼儿16079人。其中公办中小学54所,在校学生40112人;民办中小学6所,在校学生8784人。公办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389人;民办(含集体办)幼儿园75所,在园幼儿15690人。全区有公办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2354人。其中高中205人、初中798人、小学1315人、机关幼儿园36人;民办中小学校教职工803人,民办幼儿园教职工1665人。
    “普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10年,全区小学入学率100%、毕业率100%,初中入学率99.2%、毕业率97.48%,辍学率0.63%,17周岁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98%,各项“普九”指标均符合国家和省要求。
    教学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是年,在金沟湾新建金沟湾小学,该校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总投资约5000万元。该项目是2010年市、区两级政府的重点民生工程。该校于9月1日正式开学上课,首年招生937人;市工业学校搬迁合并至市理工学校之后,该校校址整体交回源城区。区委、区政府决定在原市工业学校旧址新办源南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以彻底解决河紫路区域及源南镇学生的读书难问题。源南学校于是年9月1日正式开学上课,水运小学整体迁入源南学校,首年招生1125人;全面完成文昌中学、南陂小学、双头小学扩建等工程。文昌中学二期工程占地面积2954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0多平方米,总投资1300多万元。文昌中学建设塑胶运动场投资350万元;南陂小学占地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总投资130多万元;双头小学占地面积800平方米,改造校门和围墙,总投资130多万元。以上工程是年全部竣工并交付使用,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新增学位2000多个。
    各类学科竞赛成绩显著  组织开展论文汇集和评比活动、中学青年教师说课竞赛、初中语文优质课教学竞赛。2010年,论文评比获国家级奖项50人,省级奖项68人,市级奖项230人。课件制作评比获广东省级二等奖1人、三等奖2人,获市一等奖6人、二等奖8人、三等奖12人。教学评优和教学展演获省特等奖1人,省二等奖1人,市一、二等奖各1人。有201人次获国家、省、市级的一、二、三等奖。其中初中学生在参加数学、化学、物理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3人,二等奖5人,三等奖8人,获得广东省一等奖1人,二等奖1人,三等奖10人,获河源市一等奖86人,二等奖53人,三等奖6人。高中学生参加广东省生物、化学等学科竞赛有8人获二、三等奖。参加河源市地理学科小制作小发明竞赛获一、二、三等奖分别为3人、5人、8人,共16人,占全市获奖总数61.9%。
    教学成绩有新突破  是年高考全区有1893人(含河源中学源城籍考生)参加高考,其中入围专科以上1444人,入围率76.2%,入围本科604人,本科入围率31.9%。全市文理科最高分均为河源中学源城籍学生,前10名中河源中学源城籍学生分别占6人和5人。东埔中学高考创近10年来最好成绩,专科以上入围人数451人,入围率69.4%,实现与啸仙中学高中部合并后本科入围人数翻一番的目标。
 
    【文化】  群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2010年,源城区抓好重大节日系列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元旦、春节、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实施文化惠民行动,区文化馆在鳄湖公园组织15场文艺演出,参加全市“文化遗产日”的山歌比赛,获得第一名。各单位在中山广场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27场次、参与演员约6000人次、观众数约13万人次。免费为农村和社区居民放映电影360多场(次)。
    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秩序  是年,源城区文化执法部门组织开展文化市场、歌舞娱乐场所、演出团体(单位)等专项整治行动5次。检查网吧、音像店、文化娱乐场所2700多间次,书店(书报摊)200多间次、电脑城8次;没收盗版音像制品200多张、盗版书籍100多本、“六合彩”类码报100多张;查处无证演出团体2次、违规网吧13间次。
    创建《南粤锦绣工程》文化先进区工作取得实效  自2009年源城区启动申报第四批广东省实施《南粤锦绣工程》文化先进区工作以来,城区进一步完善基层文化设施以及覆盖全区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和城市社区“五个一”工程;建立区、镇、村三级图书阅览服务网络。是年,全区完成42个村(居)委会文化室建设,实现乡镇、街道(社区)文化站(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覆盖率100%。省政府6月下发《关于表彰第四批广东省实施〈南粤锦绣工程〉文化先进县(市、区)的通报》中,源城区成为河源市第一个被评为文化先进区的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