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和汗水让每一个学生拥有一片蓝天,这是川中老师对自己的要求。图为该校老师正在给学生上化学实验课。
团结协作是川中教师们在教学中集众人智慧、发挥团结力量的一大法宝。图为该校教师正在研讨教学方面的工作。
人才聚,校方兴。
百年名校龙川县第一中学(以下简称“川中”)以其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出色的办学风格,成为了人才会聚的热土。
今天的川中,拥有一支业务精湛、无私奉献、善教乐教的团队,成为了该校教育教学创新的主攻手和质量提升的有力保证。
明天的川中,将继续在“人才强校,科研兴校”发展战略的引领下,从优秀走向卓越,演绎着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的光荣历史。
团队智慧唱响教育之歌
走进川中校门,在写着“光荣的川中,川中的光荣”墙壁上,整齐排列着的众多荣誉牌匾异常惹人注目。
这是一所头上有着众多耀眼光环的学校: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广东省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广东省南粤校园模范基层党组织……
“所有荣誉的取得,都凝聚了全校师生的智慧,是我们这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晶。”龙川一中校长杨日华指着“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的荣誉牌匾说,“这是我们4000多名师生用心血和汗水换回来的。”
289名专任教师,289支教学生力军。在川中的289名专任教师中,有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88人,一级教师130人。其中,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19人。
“无私奉献,团结拼搏,奋发图强,力争上游”,这是川中精神。在普通的岗位上,289名专任教师继承发扬川中精神,用他们的辛勤劳动和青春才华谱写了一曲“点燃青春,照亮学生”的教育之歌,在川中的历史上涂抹上浓墨重彩的一页。
据悉,2004年以来该校有1人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人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2人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荣誉称号,8人被授予“广东省优秀青年”、“广东省先进工作者”、“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和“南粤教坛新秀”等荣誉称号。
人才被重视,必将发挥更大的光和热。在省、市、县的人才培养名单和教研名单中,川中教师的名字成为不可或缺。据了解,该校有1人入选“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名校长”培养对象,10人入选市普通高中学科中心教研组成员,7人入选龙川县教育系统学科带头人,4人入选龙川县优秀科技人才,96人被评为县级以上学科竞赛优秀指导老师。
人才强校促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一流师资才有一流的教育质量。“引进优秀的人,用好现有的人,留住关键的人,培养未来的人”,这是川中教师队伍建设的精辟之处。
众所周知,川中这支教师队伍的形成和壮大并非一蹴而就,多年来龙川县委、县政府下了血本,川中下足了工夫。
为了引进更多优秀人才,龙川县委、县政府对教育人才出台了“高看一眼,厚爱三分”的优待政策,先后建设了两个教师居住点300多套住房,主要用于解决招聘教师的住房问题。
秉承“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的发展战略,川中实行“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加大引进优秀教师的力度,另一方面加大对在职教师的培养。据不完全统计,从2004年至今该校先后引进了90多名教师,发展壮大了教师队伍。
对在职教师的培养方面,川中更是下足工夫发挥造血功能,努力给教师提供一个和谐、愉悦的专业化发展平台。一是完善中青年骨干教师的继续教育制度,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和建设,大力开展“名师工程”、“强师工程”、“青蓝工程”建设等。二是加强与华师附中、省实验中学、广雅中学等省内重点中学的联系,结成教研互助单位,不定期邀请专家来校讲学,帮助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三是制定教师外出学习交流活动制度,拓展视野,进一步树立正确教育观。四是发挥网络教育丰富资源优势,与多个知名教育网络资源站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优势互补,促进教师学习教育网络资源的制度化、经常化。五是加强常态课题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问题案例化、案例课题化、课题工作化。六是建立由单一向多元发展的教师评价体系,突出强调过程评价、阶段评价、细节评价与终结评价的原则,不断在过程、阶段、细节评价中发现教师的每一个工作亮点,促进教师专业技能和个人智能的全面发展。
据了解,该校领导班子成员皆身先士卒,在提高教学水平上做好表率带头作风。南粤教坛新秀、省优秀青年、中学高级教师的校长杨日华坚持参加或主持教研活动,带头主持承担国家级和省级课题研究。今年,杨日华主持承担的课题《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顺利通过评审,成为省教育厅“十二五”规划第一批科研课题,其他校领导在做好管理工作的同时,也担任着学科教学工作甚至多个班的教学工作,成为该校的学科带头人和学科建设的核心力量。
全力打造一支专业教师队伍的决策,使川中的教育教学水平突飞猛进,被称誉为“河源教育的一张名片”、“东江教育的明珠”、“古邑大地的一朵奇葩”等称号。在2008年的省普高教学水平评估中,该校以高分评为“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川中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桃李满天下”的喜人态势正在日益成形:从2002年至2010年这9年间,先后有17名学子从川中进入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8500多名学子考入其他本科院校,历年高考升学率高居96%以上。2011年川中再续辉煌,1145名学子入围本科线,其中178名学生入围重本。
“用智慧和汗水让每一个学生拥有一片蓝天”
“在学校,老师就是我们的父母,不仅为我们解疑释惑,也在生活上、思想上给予关心和引导。”高三毕业生黄聪说起自己的老师时充满了感激之情。他说,他在今年的高考中能够以274分的高分夺得全市理科综合科第1名,完全得益于各科任老师的悉心指导。
而担任黄聪生物课的叶石辉就是他要感恩的老师之一。叶石辉老师是一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对教学工作非常认真的执教者,教学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学生都喜欢他的课。作为高三理科综合备课组长和学校生物科组长,他在组织老师认真制定备考方案的同时,还兢兢业业地做好日常教学工作。据悉,备考期间他因病需要住院治疗,而他却没有从高考“火线”上撤下来,一边打针一边上课。在他及其他科任老师的共同努力下,他所带的班今年高考理科综合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绩:理科综合以平均分198.19分位居全市首位;他所带的高三(18)班,在今年高考中发挥出色,全班49人全部入围本科线(38人入围重点本科),635分以上的有4人。
叶石辉老师对教学工作的执著仅仅是川中教师“一切为了学生”教师职业价值观的缩影。在川中,爱岗敬业、关心学生早就成了教师美德的风向标,他们缘于一种爱岗敬业的责任,倾注了燃烧的激情;缘于一种爱生如子的热情,在学生心灵深处播撒自己的温情。
在高考备考期间,川中的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用对学生的爱心和对事业的执著诠释了“教师”这个天底下最阳光的职业。
杨日华校长是学生最信任的老师之一,有困惑,有问题,有疑难,川中的学生会用手机发短信或是直接打电话给杨日华请教,而他每次都耐心解答。分管高三年级工作的副校长钟永忠一直坚守岗位、率先垂范,尽职尽责做好管理和教学工作。在高考期间,他的岳父不幸辞世,可是他强忍住心中的悲痛,只请了3个小时的假,参加完追悼会马上就回到学校全力以赴投入到高考工作之中。
担任高三年级教学的蔡丽华、冉进莉夫妇,在川中任教的7年里,先后3年任教高三年级,夫妻俩早上6时多到校,晚上11时才回到家,全身心扑在教学工作上。面对只有4岁的孩子,夫妻俩心中满是愧疚。但在今年的高考中,他们却收获了喜悦:蔡丽华任教的高三(8)班,有31人入围本科线,超额完成了学校下达的任务,其中黄剑锋同学更是以126分的高分夺得全市文科数学单科第一名,冉进莉任教的高三(16)班语文科也取得了满意的成绩。
事实上,日出入校、披星归家在川中教师中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川中领导和教师们总是在自己孩子未起床时就出门,而晚上回去已是深夜。“川中能有今天这样辉煌的成绩,关键在于学校领导与全体教师的无私付出,一种与学生共成长、共奋斗的职业精神。”副校长廖其焕说道,川中位于城郊,大部分老师住在县城中心,每天早上5时多起床,6时30分赶到学校,直至晚上10时50分后才能回家。
“再苦再累也值,教师就是要用智慧和汗水让每一个学生拥有一片蓝天”,这是担任高三(10)班班主任的马萍对自己工作的要求。
我们充分相信,在“无私奉献,团结拼搏,奋发图强,力争上游”的川中精神激励下,在一代又一代川中人的辛勤耕耘下,百年名校川中必将独领风骚,桃李满天下。
采写:日报记者 小玲 特约记者 伟东 通讯员 志群 均侦 摄影:晓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