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福和产业转移园是经省政府批准的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是和平县的“一号工程”。两年多来,和平县委、县政府把联手打造福和产业转移工业园当做加快和平工业发展的主战场,当做催生产业、培植税源、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母鸡工程”,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产业转移园。
□福和产业转移园坚持以钟表制造业为龙头,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发展方向,以商补工、以商养园为经营理念,目前,已入园的68宗项目总投资近30亿元,预计至年底还可新增竣工投产企业10家,可增加就业岗位5000个,增加税收2000万元。
经过两年多地努力,福和产业转移园在荒地上落地生根。 冯晓铭 摄
日前,和平县已正式启动钟表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申请认定,并制订了工作方案,成立了工作组,以确保全面完成省钟表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申请认定工作,加快和平县钟表产业集聚基地建设,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福和产业转移园是经省政府批准的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是和平县的“一号工程”,是发展县域工业经济的主战场。该园创建于2006年1月,位于县城新区粤赣高速公路出口处,交通便利,规划总面积8平方公里。两年多来,和平县委、县政府坚持科学发展,以环保为前提、以民生为根本、以效益为中心、以经营为手段,努力建设工业园区,朝着打造“母鸡工程”、催生效益园区的目标迈进。
目前,已入园的68宗项目总投资近30亿元,其中竣工投产项目14宗,开工建设项目25宗,待开工项目29宗。预计至年底还可新增竣工投产企业10家,可增加就业岗位5000个,增加税收2000万元。随着园区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园区的吸纳能力将不断增强,入园企业不断增多,福和产业转移工业园将成为全县孕育主导产业,培植骨干税源,能下“金蛋”、“银蛋”的“母鸡”工程。
5月7日,省长黄华华率领省直有关部门领导到和平视察时,对福和产业转移园建设工作给予了“三好一快”(经营理念好、支柱产业好、解决当地群众就业好,建设速度快)的高度评价。
投资兴业理想之地
和平县工业发展起步晚、水平低,是全省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2005年秋,新一任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敏锐觉察到,粤赣高速公路的开通,泛珠三角战略的实施,使和平县由珠三角“后花园”变成进军内陆的“桥头堡”;另一方面,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产业急需向外转移。和平北靠内陆,南向沿海,区位具有沿海的内地、内地的前沿两重性,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明显梯度优势。
和平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主动出击,把联手打造福和产业转移工业园当做加快和平工业发展的主战场,当做催生产业、培植税源、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母鸡工程”。该县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产业转移园,迅速完成论证和规划,组织工程队昼夜奋战,很快完成1.6平方公里土地的“三通一平”,及时保证了一批先行转移的落户企业的用地需求。同时,该县还积极实施省级转移工业园的审查认定工作,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审查认定工作,成为第十九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
福和产业转移园坚持以钟表制造业为龙头,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发展方向,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管理”的要求设计,各种功能区域齐全,内设有工业区、商业街、员工住宅区、绿化区、休闲广场、学校、医院、酒店、通信、邮政储蓄等综合配套设施,是集工业、商业、居住、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工业园区,并建设与之相配套的110千伏变电站1座,日产4万吨供水厂1座,污水处理站1个,水、电供应充足。
“一号工程”常抓不懈
为促进福和产业转移园争创新发展,和平县委书记李扬达表示,要长期将福和产业转移园当做“一号工程”来抓。“首当其冲的,是要抓好经营。”李扬达认为,土地经营是经营产业转移园的核心内容,以经营商业用地的利润,填补工业用地的差价是经营产业转移园的主要手段。因此,要规划经营好产业转移园内的商住配套用地,通过规划经营商住配套用地,解决园区开发成本,实现以商补工,促进良性循环;同时,要经营好产业转移园内的工业用地,要继续实施效益评估机制,用经济附加值和社会附加值倒算工业用地的供地量、供地方位和供地价格。
李扬达认为,项目是工业园的生命,没有项目,工业园就没有支撑。因此,在抓好经营的同时,也要积极做好项目的引进和建设,签约的项目要促开工,开工的项目要促竣工,竣工的项目要促投产,投产的项目要促扩产。同时,要抓好配套,突出抓好污水处理及钟表电镀处理工程和供水工程建设,同时抓好路网建设、电网建设、信息化建设、绿化工程、物流中心建设等重点配套设施建设。
配套建立钟表检测中心
目前,广东省质监局和国家质监总局拟联合在福和产业转移园内建立钟表检测中心,具体情况正在洽谈之中。该检测中心如建成,将成为全国仅有的少数几个中心之一。和平县工业园管委会负责人说,钟表检测中心的建设将给和平工业园区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和平县有关人士还认为,灯塔盆地的开发建设,我省新一轮产业、劳力双转移,广河高速公路建设,以及我市着力打造广佛招商圈等,都将为该县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据悉,目前来该县考察投资环境的外商仍络绎不绝。
县委书记访谈
推进“双转移”
是和平未来5年中心工作
“省出台的‘双转移’政策是促进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调整和优化广东省产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的重大决策,是全省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的成果。”日前,就如何贯彻落实省“双转移”工作会议精神,和平县委书记李扬达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出台这个政策后,和平县该采取什么措施来抢抓这个历史性的机遇呢?我认为,首先,必须学习文件,领会精神。”李扬达说。就在省“双转移”工作会议召开后的第二天,该县立即召开四套班子会,传达贯彻会议精神,并要求各相关领导、相关单位负责人必须吃透文件精神。同时,在6月中旬理论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上,该县组织相关部门、各个镇集中学习这个政策,全面理解政策、消化政策。李扬达认为,在吃透文件精神之余,要结合和平实际,找准有利于该县的政策,勤跑动,筹资金,争取分到的“蛋糕”最大化。日前,该县各相关领导、相关部门已积极行动起来,到省经贸委等部门了解相关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
“在推进‘双转移’的过程中,县委书记、县长应该成为合格的产业转移园的主管和劳动服务公司的经理。今后,和平的工作将以承接产业转移和组织劳动力转移为抓手,促进和平经济和社会发展。这起码是5年内的中心工作,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把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路子走到底。”李扬达说。
产业转移园:既要做大,又要做优
和平提出扎扎实实做大、做优、做特产业转移园,打造产业转移承接平台。在做大福和产业转移园方面,该县将力争于今年下半年新征土地2000亩以上,使产业转移园在现有2个多平方公里的基础上,扩大一半;同时,将深度规划福和产业转移园第三期工程(规划4平方公里)和着手规划合水彰洞第二产业转移园(规划10平方公里),目前已与省规划设计院签订了合同。
在做优福和产业转移园方面,该县将继续以“以商补工”、“降低成本”、“捆绑政策”等城市经营的理念经营产业转移园,实现经营开发成本效益最大化。
该县还将通过努力实现引进项目长期所发挥作用的最大化来做优、做特福和产业转移园。因此,该县将坚持招商选资,打造支柱产业,把福和产业转移园建设成“小而专”的“专科医院”,而非“小而全”的“中药铺”,扬长避短选择钟表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我们的长处是劳动力充足,而钟表企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我们的短处是运输成本大,但钟表产品重量轻,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李扬达说,第一个目标是用5年左右的时间力争100家钟表企业入园,第二个目标是用10年左右的时间力争200至300家钟表企业入园,第三个目标是用15年左右的时间形成钟表集聚基地。
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问题,尤其是年龄偏大、不便外出的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高群众收入,是该县做优福和产业转移园的第三个体现。
劳动力转移:从“愚公移山”到“愚公移民”
关于劳动力转移,该县提出从“愚公移山”到“愚公移民”观点的转变,即由过去一家个别几个人出去打工转为全家、全村甚至一个地区的集体劳动力转移。目前,该县部分镇个别村已出现全村“移民”的现象,如上陵镇的“铲车村”、青州新塘的“电脑模具村”、阳明梅埔的“钢琴村”等。
为抓好劳动力转移工作,该县将实现“三个结合”,即“愚公移山”与“愚公移民”相结合、个别转移与整体转移相结合、外出务工与“离土不离乡”相结合;打造“两个平台”:一个是组织平台,在劳动力输出地和输入地分别建立组织平台,解决能不能转移的问题;另一个是培训平台,解决劳动力的高收入问题,可以通过县职业技术学校、县培训中心和珠三角地区的异地培训来解决。
为创造一个良好的劳动力就业再就业培训环境,该县去年开始修建一幢建筑面积4400多平方米的劳动保障综合大楼,预计今年8月全部完工。同时,和平县技工学校正在紧张施工中,也将于今年8月面向社会招生。据了解,该校建成后,一次可实现500人培训计划。
信息来源:河源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