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通知公告
解读《河源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发布日期:2006-12-06 00:00:00 来源:本站 作者: 阅读人次:-
【字体大小: 默认】  分享


城区充满自然气息

    城区有着青山环抱、绿水萦绕的天然而优越的自然环境,城区外围的桂山、梧桐山、石牙头分布于西、东、南三面,新丰江、东江在城区中心汇聚。

    除了优美的自然环境,近年来城区绿化也有了较大的改善。据统计,城区建成区绿地面积882.45公顷,绿地率34.99%,城区绿化覆盖率38.81%,基本接近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市区建成各类公园10多处,占地面积193公顷。两江四岸成了城区的核心景观地带,河源文化广场、九重门公园、青云公园等滨河公园深受市民喜爱,大大提升了我市城市形象。

    有庭院空间的居住区和单位用地基本进行了庭院绿化,城区主要道路绿化效果好,不少大建筑物的门前广场均设有花坛等植物构筑,城区不乏自然气息。在植物种类方面,大部分绿地都做到了乔、灌、草相结合,绿化层次多样,基本做到了适地种树。

绿化面积新市区大老城区少

    就目前而言,新市区绿化环境较好,绿化面积较大,绿化景观整齐有序,植物生长状况良好,园林设施也较为完善。老城区绿化面积较少,多数单位用地紧张,只能见缝插绿,成规模绿地较少。但由于老城区发展时间长,树木与周边环境大多已有较好的融合,古树名木较多。

景观单调植物品种不丰富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城区园林绿化工作,并把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作为工作目标之一,为此加大了城区园林绿化的建设、改造力度,进行了东环路、华达街、市二小三角绿地、中山大道电信大楼前绿地等建设。

    但是,对照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我市园林绿化尚有诸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绿地空间分布不均,新市区绿化面积较大,老城区绿化面积较少;较大型的公园均分布在新市区且主要集中在滨江一带,服务半径过大,不方便市民使用;在已建成的绿地中,管养不足、植物生长状况较差、景观过于单调、各单位园林绿化水平参差不齐;老城区公园建设设施较为陈旧,道路绿化较差;生态绿地面积太少,目前生态绿地面积约30公顷、仅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1.13%,以致本地苗木生产不能满足城区苗木生产的需要。

    另外,城区应用植物品种较少。据了解,城区常用植物乔木共69科93种,常用灌木共46科95种,常用草本、藤本植物共20科29种。与绿化先进城市相比,我市植物多样性建设处于较低水平。

规划亮点

市区规划新增公园20个

    公园绿地是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最重要的因素。根据《河源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确保居民出户500米内就能到达公园绿地,这就要求至2020年市区须新增公园近20个。目前,市区已有综合公园8个,专类公园2个,小区游园26个,主要街旁绿地32处。

老城江东白田各需增加一个大型公园

    市区的公园绿地主要分布在新城区,占总面积的67%,公园数量不多但规模较大,如茶山公园、河源文化广场,均在两江沿岸,服务半径大。老城区公园数量多但面积较小,如上西塘公园、九重门公园等。
   
    根据规划,市区将大量拓展城市公园绿地,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健身等功能的生态绿色空间,提升城市形象。除现有人民公园(位于东埔)外,在老城、江东、白田各需增加一个大型综合公园,包括江东区中心绿地、白田公园等。这些公园绿地的建成,将为各分区分别提供市民活动的公共绿心,将城区外自然环境引入城内。同时,公园布局应大、中、小均匀分布,使居民出户500米之内便可享受公园绿地。

应引导公园个性化发展形成特色

    老城区的公园由于建成时间早,公园环境较乱,很多植物有病虫害或受到恶意破坏,公园景观也缺乏层次,更有部分绿地改作商业用途。因此,新增公园绿地时,还需加大对老公园的整治,提高园林绿化和管理水平。

    规划提出,在建设综合性公园的同时,应引导公园个性化发展形成特色,如建专类公园。目前市区有两个专类公园--龟峰塔公园和烈士陵园。专类公园应恰当组织园内的活动内容和经营项目,综合考虑居民的需求,力求达到景观丰富性和功能多样性相结合。

    社区公园最好与居住区内的公共建筑、社区服务设施相结合,形成社区的公共活动中心,其中居住区公园面积须大于2公顷,小区游园面积须大于4000平方米。

老城改造要见缝插绿

    街旁绿地量大面广,是散布在城区的中小型开放式绿地,是城市中富有生活气息的重要场所。老城区应结合旧城改造,见缝插绿建设街旁绿地,改善旧城面貌。根据规划,市区主要街道和河流两侧设置15-20米宽的绿带,局部加大面积建设成为小游园。街旁绿地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南方气候特点,以遮阴蔽日、纳暑乘凉、休闲娱乐为主要作用。各类城市公园建设用地指标,应符合国家行业标准的规定,如新建公园绿地率不低于70%,街旁绿地的单体面积宜大于400平方米,绿地率不低于70%。

远景规划

    河源城市三面临水,四岸相对,犹如镶嵌在东江之畔的一颗明珠。为充分发挥绿地系统生态调节功能,《河源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简称《规划》)采用“城市空气通道与绿地集中布局模式”,因此将城区绿地系统的空间结构定为“两江四岸铺翡翠、三山四楔嵌绿城”。

一城风景半城水

    “一城风景半城水”是河源独特的城市风光。“两江”是蓝色生态枢纽,是生物通廊和航运经济的承载体,也是组织河源整体城市空间格局的重要纽带。“四岸”是河源市的景观核心和生态价值最高的区域,更是体现河源城市山水生态景观特色的代表性地段。“两江四岸”的建设是提升河源市城市形象的关键,是河源市城市魅力所在。规划将保留现有河滩于原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连续的滨水绿化带和亲水公共活动空间,营造可赏可亲的滨水绿化空间。通过产业调整、污染治理等措施,保持水体质量,建立水上游览路线,提供观赏城市风貌的流动界面。

    河源历史悠久,古迹众多,规划将浓郁的文化色彩与绿化景观相结合,以绿地为文化载体,可以凸现河源的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城市内低丘散落、水体丰富,规划通过对马落塘水库、黄子洞河、东埔河、逍遥岩、马枯顶、步狗岩、石夹顶等这些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使其作为城市绿地建设的核心和重点。通过绿地生态扩散的效应,通过绿地与自然环境、与名胜古迹的相互结合,建设城市中星罗棋布的犹如翡翠的城市绿色空间,共同建构良好的人居环境。

构筑“迎山接水”格局

    市区坐落在河源盆地中,三面环绕着山地和高丘。三山即是位于市区西面的桂山、与桂山隔江相望的梧峰山和市区南面的牙石头,三山共同组成了城市外围的“绿环”和城市绵延起伏的背景轮廓。规划将最大限度地保护山体植被和原生态环境,使三山成为保持河源市生态环境良好的绿化基质和氧源地;在桂山风景区的基础上适当引入郊野活动,重塑源城老八景的辉煌,为市民提供季节性休憩旅游用地;结合利用山体在市区内的余脉,形成公共绿化活动空间;将连绵不断的山体纳入城市整体轮廓范围,突出城市特点,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三山环抱的山体与城市良好对景关系。

    规划在河源市各片区中心附近建成四个大型绿地,即人民公园、笔架山公园、恐龙公园、高尔夫球场,这些绿地的建成,将为东埔、江东、白田各区提供市民活动的公共绿地,也通过这三山和带状绿地、水带空间相联系,分别形成四条绿楔。桂山--人民公园绿楔以贯穿东埔中心区的绿带为连线,连接两江交汇处的文化广场,近观两江,远看龟峰塔、燕岩,将自然山水景观引入城市中心;石牙头--恐龙公园绿楔与龟峰塔--鳄湖通廊相接,将自然之绿引入老城人文风貌中,也同时将城市景观轴向南延伸;梧峰山--高尔夫球场绿楔紧接江东区中心绿地,构筑“迎山接水”的格局,是山水间联系的纽带和通廊;桂山--笔架山公园绿楔沿新丰江景观带向城区延伸,是市区与郊野亲密联系的通廊和纽带。

四片区各有重点各具特色

    根据河源市区的地理特点和城市特色,以及河源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空间布局,将河源市绿地划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老城区、东埔区、江东区和白田区。

老城区:拓展绿地面积突出文化特色

    老城区三面环水,南部丘陵起伏,是源城区政府所在地,也是市区副中心,以发展旅游观光、商业贸易为主,集政治、文化、商贸、居住为一体。老城区也是河源市的文化中心和文化发源地,龟峰塔、鳄湖等均是河源历史文化底蕴的沉积。因而,老城区的绿化建设应与城市文化紧密结合,突出文化特色。

    目前老城已建的公园绿地有北门塘公园、西门井公园、龟峰塔公园、烈士陵园、九重门公园、文化广场等。老城区公园绿地分布均匀,但绿地总量较少,现状人均公园绿地3.8平方米/人,尚不能满足市民需求。

    老城区以鳄湖为中心,半环状的水面与鳄湖两岸的成荫绿树,形成老城内最主要的开敞空间。宋代龟峰塔是老城内著名的风景名胜,是市区的制高点之一,也是文化绿地的主要构成要素。规划以见缝插针的方式拓展老城区绿化量,并通过老城风貌的保护和改造,形成富有历史文蕴的绿化景观环境。其中,重点改造鳄湖以及龟峰塔周边地段。

    将北门塘公园、西门井公园整合为鳄湖公园,并尽量拓展沿湖绿化和休憩空间;打通鳄湖与龟峰塔之间的视线通廊,强化原有文化景观特色,将东门塘绿地部分向东南方向扩展,新建百花公园,与龟峰塔公园相连,分散游人量,向东与烈士陵园相接,形成文脉与视线景观廊道。规划改善龟峰塔周边环境,结合周边水体设计成龟峰塔公园并扩大河源市博物馆的规模,以形成城市的重要景观点。另外,在老城区南部结合现有水体和山体余脉新建活水公园、新兴公园、燕岩公园三处区域性公园绿地,增加老城区公园绿地总量,并为市民出行500米范围内享用公园绿地提供方便,也力争在近期(2006-2010年)内达到“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5平方米以上”的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借河源市“中华恐龙之乡”之名,在老城区南部恐龙蛋发掘地新建大型恐龙遗址公园,规划其成为河源旅游新亮点。整治岸线绿化,梳理老城区沿江景观。保护新丰江上游沿江林地和湿地景观,严格控制沿江建筑密度和高度。加强保护老城区内保留的大量古树名木。结合旧城改造,更新完善居住绿地、附属绿地布局,推广垂直绿化、屋顶绿化、拆墙透绿等进行城区立体绿化,增加绿量,丰富绿化景观层次,充分改善老城区的生态环境和市容面貌,营造优美的生活、工作环境。

东埔区:应多样化绿化体现现代气息

    东埔区是现有的新城区,是文化、经济、政治的复合功能区,由城市中心组团、宝源休闲度假组团、百子园工业组团、科研文教组团等组成。东埔区在全市各区中面积居首,复合功能多样,且是市区新中心,因则东埔区绿化建设应类型多样化,体现河源市区新兴繁荣的现代气息和城市特征。

    目前东埔区绿化面积总量与老城区相比较大,但公园绿地分布不合理,较大型的城市公园主要集中在滨江一带,服务半径过大,不方便市民使用,且由于布局较为规整,局部景观过于单调。

    规划在东埔区中北部新建以人民公园为中心,向四周均匀分布,新建上园湖公园、体育公园、东埔滨江公园等十余个公园绿地,以满足市民的休闲需求,完善东埔新区的现代休闲环境塑造。人民公园以贯穿东埔中心区的道路绿带为连线,连接两江交汇处的文化广场,形成城市新区的景观轴线和桂山氧源向城区输入清新空气的绿色通道。整合茶山公园及周边环境,改造电视塔的视觉形象,加强景观岸线的可持续利用;增强江园的可达性和亲水性,结合新丰江水坝景点综合设计该地区的景观系统;改建笔架山公园,增强其可达性和增加环境设施。整治东埔河、黄子洞河两条河涌,改善和恢复其周边绿化环境,建立城市水系,完善城市生态系统。加强道路绿化建设,形成绿色的交通网络,最大限度地保护东埔区周边的桂山等山体植被和原生态环境。

江东区:保持自然生态展示天然山水

    江东区紧靠航运码头,是以批发商贸流通业和无污染工业为主,兼具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新型商住区的综合性组团。江东区背山面江,天然生态环境优良,规划其绿地以生态自然为主,呈现天然山水格局特色。

    江东区目前建设量较小,区内梧峰山山体余脉及其植被大量良好保留。规划在保护江东区周边山体环境的前提下,结合区内现状山体余脉进行公园绿化建设,以体现自然生态为原则,尽量利用原有植被和山体景观营造特色景观。在江东区中心规划新建中心带状绿地,横跨东江、梧峰山之间,是山水间联系的纽带和通廊,构筑“迎山接水”的格局,与江东区东侧的高尔夫球场相连,形成梧峰山--高尔夫球场绿楔,为城区输送清新的山野空气。新建的公园绿地还有江东滨江公园和江东公园。加强沿江绿带建设,在东江中段东岸结合江东区中心绿地建成风格统一的沿江绿化带,强调自然生态优势。区内工业与居住兼有,为保护居住环境优良,在工业用地附近必须建立宽度在30米以上的卫生防护绿地。

白田区:降低建筑密度增加绿地空间

    白田区是新型的工业园区,居住和工业相对集中。白田区绿地建设应以工业厂区绿化为主,通过绿地建设改善和丰富工业园区环境。

    白田区绿地以工业园区附属绿地为主,因而要鼓励公司、工厂乃至居民住宅进行空地绿化,降低建筑密度,增加绿地空间,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回归自然的感觉。为保护白田东部的居住区环境,在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规划宽度在30米以上的卫生防护绿地,对污染进行生物防治,避免污染源扩散。规划新建的三块公园绿地依现状水系均匀分布,其中较大型的是白田公园,既为工业园区居民提供了休闲游憩场所,也通过绿化手段保护了工业园区内的天然水体。

 

信息来源: 河源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