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通知公告
教育专刊:2005河源教育回眸
发布日期:2006-01-06 00:00:00 来源:本站 作者: 阅读人次:-
【字体大小: 默认】  分享


   (记者 肖宇 彭志良 )2005年已随风飘逝,发生在河源教育领域的许多往事,宛如过眼云烟。

    但是,回头望望,你会发现,有一些事情是我们不该忘怀的,事实上也是难以忘怀的??

    这一年,河源教育界在高考中取得历史性突破,创下令人欢欣鼓舞的新辉煌;

    这一年,一项“免费上学”政策正式出台,全市农村30多万学童欢呼雀跃;

    这一年,政府投入巨资扩建、改造8所学校,市区学位猛增三千多,大批为“上学难”所困的适龄儿童特别是外来工子女破涕为笑;

    这一年,河源的省一级学校破纪录地激增5所,越来越多学子圆了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的梦想;

    这一年,“校校通”工程正式启动,信息化建设正在给河源教育插上现代化的翅膀;

    这一年,市技校等多所职业学校喜迁新址,河源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获得了整体性的改善;

    这一年,新闻助学活动再掀热潮,捐款数额空前之大,更大一批贫困学生在感动的热泪中,如愿跨过了曾经高不可越的大学门槛;

    ……

    当一件件往事在我们的记忆中被唤醒时,种种曾经的情感??振奋、喜悦、凝重、感动,也随之再次涌上心头。

    河源教育领域发生的每件大事,都值得我们在记忆里珍藏。因为,它们改变着不少家庭的命运,书写着新一代的明天,影响着河源的未来。

---------------------------------------------------------------

突破:高考创下新辉煌

    2005年高考成绩公榜时,河源百年一遇的“6?20”洪水刚刚退去。

    这次高考,河源取得了新的突破: 全市入围专科线以上的有12311人,比上年增加2013人,入围率高达76.30%。在入围人数中,第一批重点本科936人,第二批本科2960人,第三批专科8415人。龙川一中杨宇翔取得876分的全市最高分(比上年最高分多21分),全市取得800分以上的有9人(比上年多3人)。

    面对成绩榜,刚刚遭受百年大劫的河源人民感到无比振奋。

    教育界人士指出,这是我市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明显成效,是全市各级齐心协力抓基础教育取得的新成就。

    市委书记梁伟发接到喜讯后向全市教职员工表示祝贺,并作出重要批示,勉励他们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高考入围人数是第一个实现了‘比去年不低于’的指标,可喜可贺,望你们认真总结,再接再厉,发扬我市‘6?20’抗洪精神,创造新的更大的成绩,为全市人民争光!”


惊喜:村娃免费上学堂

    2005年9月底,我省在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农村开展免费义务教育试点工作,包括我市的紫金、龙川、连平、和平和东源县。

    按照有关政策,从2005年秋季起,我市5个扶贫开发重点县的中小学生免交杂费,小学每生每学年免交杂费288元,初中每生每学年免交杂费408元。

    这项“免费上学”政策的出台,让河源5个县的农村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欢呼雀跃。这意味着,如果这些政策能够真正落实,今后将不再有村娃因家庭贫困而徘徊在校门之外。

    据统计,我市符合条件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免交杂费的中小学生近32万人,其中小学生210784人,初中生108972人;享受“两免一补”的中小学生总人数103245人,其中小学生72272人,初中生30973人。

    据悉,全市5个贫困县免费义务教育试点工作目前进展顺利,待有关名单核实后,2005年秋季入学时暂收的288元(小学)或408元(中学)杂费就可返还到30多万农村娃手中。

    我市5个贫困县及其他粤北山区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经费由省财政给予大力支持。为此,省财政“买单”达数亿元。这样的结果是,“收费”义务教育首先在广东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画上了句号,为在全省农村全面铺开免费义务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从由老百姓“买单”到由政府“买单”,政府在义务教育中勇敢地承担起了应尽之责。

攻坚:市区学位增三千

    去年,市区实施“扩建、改造8所中小学校”工程,目标是新增2200个以上的学位,以解决市区群众子女上学难问题,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这项工程是市政府2005年初向人民群众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在市委市政府和源城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这项工程进展顺利,于当年秋季中小学开学时全面完成。

    这8所学校的扩建、改造项目包括:河源中学兴建一座图书馆、三栋学生宿舍,整治一个运动场;市直田家炳实验中学扩大校园面积13000平方米,兴建一栋实验大楼;市一中创建“省一级学校”(包括校园环境整治,功能室、计算机平台建设);娴兰中学完善场室设备;源城区东埔中学兴建一栋教学楼;源城区城南小学兴建一栋教学楼;源城区源西中学兴建一栋教学楼;源城区东升学校兴建一栋教学楼。

    根据去年秋季开学后统计,市区扩建、改造8所中小学和市区其余9所中小学校合计新增学位3183个。

    不过,有关人士指出,去年市区虽然通过扩建、改造学校新增3183个学位,但是中小学学位短缺的矛盾依然非常突出。仅靠对现有学校扩建改造,是远不能解决学位短缺问题的。

    据透露,为进一步解决市区学位短缺问题,市政府已决定由财政出资,今年在市区新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同时将积极鼓励民间投资新建中小学校。


振奋:五校跻身省一级

    2005年,全市教育系统在全力抓好“普九”攻坚的同时,通过多种渠道突破高中教育瓶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这一年,全市共有市一中、龙川一中等5所学校通过省一级学校评估,新增省一级学校优质学位1.1万个,增长率达61.1%;新增市一级学校12所,新增市一级学校优质学位1.5万个,增长率为30%。

  到目前为止,我市省一级学校共13所,省一级学校优质学位共3万个;市一级学校共70所,市一级幼儿园11所,市一级学校优质学位共7.3万个。市一级学校以上优质学位占总学位数的28%。这些宝贵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培养更多的优秀学生创造了良好条件。


坚强:灾后校园书声朗

    去年六月,河源遭受百年一遇特大洪灾,全市中小学校受灾面积332769平方米,受灾害影响学校1614所,受淹学校578所,校舍倒塌的中小学校共有46所,受影响学生达51万人;全市有157所学校发生外围山体滑坡共252起;全市中小学校受暴雨影响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累计达7404万元。

    我市教育系统广大教职员工奋起抗洪救灾,全市无一例学生因灾死亡。市教育局争取省拨款2650万元,全力开展中小学学校灾后重建(修)工作,确保了全市所有中小学校都在秋季按时顺利开学,无一学生因洪灾而辍学。


牵手:强力推动“校校通”

    2005年5月18日,总投入430万元的市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第一期工程正式开通,实现了上与省厅资源中心连接,下与各县区教育局、重点学校、市直中小学校连接,为实现我市“校校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半年,市教育局组织各县区教育局分别与中国电信河源分公司、TCL教育互联事业部签订了“校校通”建设项目合同,启动了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目前正在全面组织施工,其中第一期工程规划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各级各类学校400所于2006年3月底完成校园网络建设,并通过电信提供的网络连接到市教育信息中心,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感动:助学行动“热烘烘”

    有阳光,总会有阴霾;有梦想,也会有梦碎。每年的七月,本报记者就开始面对着一双双无助而忧愁的双眸。贫寒家境和高昂大学费用之间的巨大落差,使这些寒门学子从接到大学通知书的那一刻起,就得做出痛苦的选择:读还是不读?读,学费对贫困家庭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不读,多年寒窗之苦付诸东流不说,回头还得重复父辈越没知识越穷的老路……
    由于贫困人口的存在和大学费用的高企是无法改变的现实,河源日报社年复一年倾力新闻助学。 2005年7、8月,当雪片一样的求助信寄到本报时,我们的记者们顶着炎炎烈日出发了,走向山区小县的寻常巷陌,走向稻浪翻滚的田间地角,把一个又一个需要救助的寒门学子,带到充满爱心的读者面前。

    让人欣慰的是,每一轮助学行动都会有无数充满爱心的读者积极参与、慷慨解囊,苦涩的阴霾最终将逐步散去。8月底,由团市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河源日报社、河源广播电视台等10家单位在暑期发起的关爱助学行动,共接受社会各界捐款达170多万元,落实资助上学的贫困生365人次。

    这种非正常的救助方式,是目前解决贫困人口子女就学的主要途径。在倾力为特困大学生铺平前行之路的同时,期望以后能有更有效更具有操作性的方式,彻底解决贫困人口升入大学难的问题。


喜庆:多所职校迁新居

    2005年8月30日,河源市技工学校新校区落成,标志着我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步伐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几乎与此同时,市卫生学校顺利迁到原河职院龙川老校区,市体育学校迁到原东源县成人中专。今年九月份,原市技工学校产权收归市体育学校。全市中职学校的育人环境和教学条件得到了明显完善。

    据透露,2005年,全市累计投入近3500多万元用于中等职业学校校舍建设和添置教学设备设施,比2004年增加了2000万元。全市已有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所,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为2856人,占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人数的23.3%。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全市各中职学校不断加大对校园、校舍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教学设备的投入。截止至去年底,全市中职学校校园面积已达565857平方米,比2004年扩大了106560平方米。

信息来源:河源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