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时政新闻
紧抓快干 加压奋进 加快实现绿色崛起
发布日期:2025-02-07 10:44:11 来源:河源日报 作者: 阅读人次:-
【字体大小: 默认】  分享


  昨日,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第一时间落实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聚焦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动员全市上下深入开展产业建设“大会战”,齐心协力推进河源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各县(区)党政负责同志表示,将全面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按照市委“138”具体安排,振奋精神抓落实,把产业建设“大会战”的“施工图”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实景画”,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和成效,奋力推动河源加快实现绿色崛起。

  源城区

  扎实推进工商并举的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源城区委书记曾宪旺表示,源城区将紧扣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以产业建设“大会战”为契机,扎实推进工商并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力争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

  一是抓工业厚家底。深入实施“拓空间”行动,高标准推进市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建设,全力推动产业园区争创省级特色产业园。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建立健全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引育机制,发挥华润怡宝、特区建工等“链主”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建强和延伸主导产业链。强化企业梯度培育,推动更多企业加快向50亿级、10亿级企业进军。

  二是抓商贸添活力。巩固发展传统商贸业,扎实推进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提振大宗商品消费,力争带动消费突破30亿元。加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力争今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超10亿元。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楼宇经济、数字经济,增加优质消费供给。

  三是抓项目强投资。深入实施“大招商”行动,探索以商引商链条式招商等新措施,力争全年引进超亿元制造业项目22个以上。大力推动增资扩产,全力支持京东方精电等优质企业增资扩产,推动10家以上企业开展技术改造、10家以上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分级分类推动实现74个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53.3亿元以上。

  四是抓改革增动力。深入实施“优服务”行动,构建“企业点单、部门接单、督查跟单、办结销单”的企业诉求闭环管理体系。深化机构改革和放权赋能改革,优化事业单位布局,深入推进强镇强街放权赋能改革,全方位提高党政服务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龙川县

  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

  “四梁八柱”

  龙川县委副书记、县长朱以威表示,龙川县将扎实推进现代化的工业、农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奋力推进龙川新城建设。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赋予龙川“干出一个像样新城”的重大使命任务,聚焦打造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粤东北新中心、大湾区工业(转移)承接示范地、秦汉岭南文化体验目的地、区域现代贸易物流节点城市等“四大发展定位”,加快推进起步区首期16个项目建设,加强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全力以赴打造现代化县城示范样板。

  奋力提速“百千万工程”。加快推进典型镇村创建,突出抓好“七个一”建设,发展强村公司、建设富民工坊,加快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以油茶、丝苗米两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整县推进实施“一镇一园”全覆盖试点工作为抓手,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全链条升级,推动“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做好农房风貌管控和改造提升,塑造别具一格的乡村风貌,打造更加宜居宜业的城乡环境;谋划推进“古邑新川”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推动“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

  奋力打好制造业“大会战”。深入实施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五大提升行动”,围绕电子信息、现代轻工纺织、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景旺电子、丹尼玩具、中建二局等头部企业,加快打造百亿级、五十亿级产业集群;做优做强龙川(宝安)科技创新中心,大力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产业体系。

  江东新区

  奋力实现“绿色崛起示范区产城融合标杆”高质量发展目标

  江东新区党委书记朱永生表示,将全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实现“绿色崛起示范区产城融合标杆”高质量发展目标。

  一是推动“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做强做优县域产业,扎实提升城乡风貌水平,不断强化改革动能,持续汇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百千万工程”,推动区、镇、村高质量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二是推动“五大平台”建设。大力实施“东扩、南拓、西优、北调”战略,推动产业园区平台继续拓展空间、城市起步区平台优化公共配套、高铁新城平台释放发展潜力、临江圩镇平台完善基础设施、古竹发展平台整体提升环境,把“五大平台”打造成为产业强区的主引擎。

  三是推动产业建设“大会战”。扎实开展“产业建设‘大会战’年”活动,加快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坚持需求和供给两侧同向发力,大力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坚持增收和节支并举,全力增财力强保障。

  四是推动绿美江东生态建设。深入推进“六大行动”“六千工程”,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文旅体融合发展,大力培育绿色经济增长点,加快打造“绿富双赢”江东样板。

  五是推动加快“融湾”“融深”。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软联通”,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硬联通”,加强与大湾区共联共建,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塑造关键新优势加速“融湾入珠”。

  六是推动民生事业发展。加快推进凤凰山学校、临江中心幼儿园、十里东岸五期幼儿园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医疗硬件设施,健全养老、医疗和社会救助等民生制度体系,让群众幸福更有“质感”。

  东源县

  坚持“五抓”建强“五链”

  东源县委书记秦卫民表示,东源县将在坚持“五抓”建强“五链”上下功夫,确保全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均增长5%以上,高质量完成年度经济目标任务。

  一是坚持抓聚焦,在补齐“产业链”上下功夫。大力发展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以富马等企业为“链主”,进一步延链补链、集群发展,确保全年先进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三大主导产业总产值达132亿元。

  二是坚持抓平台,在补齐“创新链”上下功夫。建强“产业平台”,抓好园区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实施“管委会+公司”模式,持续推进园区三期启动区建设等,力争今年完成场地平整1100亩以上;提质“创新平台”,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力争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家以上,新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75家以上。

  三是坚持抓招商,在补齐“服务链”上下功夫。用好产业投资母基金,探索实施基金招商模式,打好资本招商、链式招商、乡情招商等“组合拳”;落实“首席服务员”和“县领导联系服务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等制度,强化项目跟踪问效。

  四是坚持抓配套,在补齐“人才链”上下功夫。加快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强化园区与医疗机构合作联动,破解园区职工子女教育问题;优化人才政策,深化招才引智行动,建立健全企业科技特派员机制,引进更多高层次人才。

  五是坚持抓环境,在补齐“资金链”上下功夫。持续推进政务服务“就近好办”改革,推行园区项目带方案出让及“标准地”出让等新模式,破解企业用地等问题;落实市“金融十举措”,推广新型融资模式,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协助企业争取上级专项资金,鼓励引导企业加大在技术改造、扩大产能等方面的投入。

  紫金县

  打好“五大攻坚战”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紫金县委书记黄春彭表示,紫金县将坚定不移把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以“大会战”的决心、力度,集中精力抓产业建设,着力打好平台建设、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企业培育、科技创新“五大攻坚战”,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打好平台建设攻坚战。大力推进河源紫金产业园区及新材料产业园、水产业园等平台建设,力促龙紫共建产业园、禾远明德科创城年内建成运营。优化提升农业发展平台,提前布局工业养鱼等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茶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提档升级。加快建设文旅融合发展平台,系统谋划区域协同、山水统筹、城乡一体的旅游空间布局。

  二是打好招商引资阵地战。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深化“3+16+21”招商工作机制,坚持补链强链,纵深推进大招商行动,力争引进更多大项目、好项目。

  三是打好项目建设主动战。坚持“项目为王、落地为要”,提前介入做好规划选址、土地预审和能评、环评、安评、立项等工作,千方百计推进项目落地建设,确保形成有效投资。

  四是打好企业培育持久战。一手抓传统产业、优势产业的巩固和优化,把产业根基扎得更深更厚更实,一手抓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培育和壮大,围绕先进材料、新制造、新电子等产业集群,加强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培育,特别是发挥好金盛兰优特钢项目牵引带动作用,引进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企业,加快打造百亿级先进材料产业集群。

  五是打好科技创新突破战。抢抓“双百行动”机遇,大力推进紫金县科技创新中心提档升级,注重创新主体培育,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科技成果转化领域。

  河源国家高新区

  以“六大攻坚突破”

  打好产业建设“大会战”

  河源国家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骆世文表示,将紧密结合“百千万工程”工作要求,在六大方面攻坚突破,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5家,推动企业技改20家以上,新引进投资超亿元项目30个以上,新动工、新投产项目各25个以上。

  一是推进产业集群能级提升攻坚突破,推动华勤(河源)项目、禾望电气、京泉华等项目稳增长,力促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堆头及龙头项目双增长,促进形成汽车注塑模产业规模堆头。

  二是推进产业项目招引提效攻坚突破,力争2025年招引投资超亿元工业项目30个以上,超5亿元项目6个以上,超10亿元项目3个以上,投资总额超60亿元。

  三是推进产业空间拓展攻坚突破,推动跨江融合发展转入落户项目建设期,加快完善“一线三区”食品饮料产业空间及配套建设、厂房空间建设使用和盘活产业用地空间等。

  四是推进产业项目建管产提效攻坚突破,在签约动工、联合验收,以及在建项目投产上规达产方面再提速,全面强化龙头项目全程专班服务和卡壳项目处置盘活。

  五是推进产业园区运营提质攻坚突破,协同推进主平台建设发展,力争2025年完成主平台承接项目超50个。

  六是推进产业环境优化提升攻坚突破,持续深化“一会三专班”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等制度体系,持续完善群众生产生活服务功能配套,实施以2025河美共赢篮球联赛高新区大区赛为牵引的系列联企旺区行动,全力打好产业建设“大会战”。

  和平县

  壮大主导产业

  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和平县委书记邓卓文表示,和平县将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8”具体安排,全力打好产业建设“大会战”,加力提速推动“百千万工程”,力争全年GDP增长5.5%,以新业绩为全省、全市高质量发展大局作出新贡献。

  一是在产业发展上攻坚发力。发展壮大“三个六”主导产业,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一产接二连三,着力构建具有和平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高标准推进北扩工程建设,实施工业用地“带方案”“标准地”改革,储备“工业净地”不少于1000亩,力促产业转移园等平台提级赋能;全面开展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力争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8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

  二是在项目建设上攻坚发力。加强项目谋划储备,积极争取更多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扶持,紧盯27个省市重点项目,确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狠抓项目落地建设,加快保特新材料、华胜塑料等18个项目开工建设,推动恒阳国利新能源、信禾食品等12个项目建成投产;完善土地、资金等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健全项目全流程服务机制,提高项目落地率、建设率、投产率。

  三是在招商引资上攻坚发力。创新招商模式,完善县绿色发展创业投资中心“以投代引”基金招商机制,以资本合作加快促进优质项目落户;严格执行县领导同志挂钩联系服务项目制度,进一步擦亮“项目代办制”“首席服务官”等金字名片,全力打造更优质营商环境;抢抓“双区”产业外溢机遇,加强以商引商、基金招商,力争引进超亿元先进制造业项目12个以上。

  连平县

  五大举措奋力跑出

  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连平县委书记邓小强表示,将紧抓快干、加压奋进,确保今年GDP增长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为河源加快实现绿色崛起贡献连平力量。

  一是大抓产业集聚,做强产业“主引擎”。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新材料、食品医药、矿产、玩具、家具等“6个10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力争主导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前瞻培育新型储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动上坪抽水蓄能项目纳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引擎。

  二是大抓工业平台,夯实产业“硬支撑”。做大做强园区、共建、国资、社会等四大工业发展平台,投入5亿元推动工业园区扩容提质。加快智能家具专业园、玩具特色专业园建设,推动城东园区打造绿色低碳产业园示范点。

  三是大抓项目建设,牵紧产业“牛鼻子”。力争全年引进超亿元制造业项目15个以上,推动15个以上制造业项目落地建设、15个以上制造业项目建成投产、完成工业投资27亿元以上,推动27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32亿元以上。

  四是大抓科技创新,激活产业“源动力”。加大企业培育升级力度,新增一批创新型企业、高新科技企业,力争新上规企业4家以上,推动10家企业实施15个技术改造项目;推动连平(南山)产业共建创新中心高效运营,建设一批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研学合作基地、“人才飞地”。

  五是大抓营商环境,构筑产业“磁力场”。深入开展营商环境对标提升行动,完善项目帮办代办服务机制和“视频办”“兜底办”“园内办”等便企服务模式,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灯塔盆地农高区

  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灯塔盆地农高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张春慧表示,将聚焦建设现代农业产业高地,加快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优化产业发展体系,培育更多现代化农业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一是主攻重点抓项目。以扩规模、抓龙头、全链条、增效益为“主方向”,围绕我市农业“1+3”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推动产业升级,提升集聚水平;加大招引力度,确保今年签约超亿元产业项目5个以上;坚持链式发展,培育多个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打造一批10亿级农业产业集群。

  二是夯实基础抓保障。夯实项目落地基础,加快土地收储进度,确保土地储备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积极谋划申报地方专项债券,争取政策性资金支持,完善园区水、电、路、气等配套设施;盘活国有资产,创新融资方式配套建设居住、商业、娱乐、休闲等设施,全面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

  三是激发活力抓科创。扎实推进灯塔实验室建设,建立以产业贡献为导向的省实验室投入机制,探索粤东粤西粤北欠发达地区省实验室运营、利用新模式;集中优势力量,推动肉牛绿色养殖、零亚硝酸盐发酵菜技术实现产业化,增强“造血”功能;抓好“中试熟化”关键环节,依托生物农业中试平台,争取浮萍蛋白动物饲料产业化开发中试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省内农业科技成果在农高区中试转化,打造岭南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策源地。

  ■统筹:谭绍丁

  ■采写:本报记者 李建华 李成东 叶春雨 陈小玲 彭冲 刘永菲

  朱晓颖 王亚娇 谭绍丁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曾祥太

  黄从高 甘建楼 欧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