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时政新闻
8家科技创新平台在河源落地建成
发布日期:2021-08-23 09:50:38 来源:河源日报 作者: 阅读人次:-
【字体大小: 默认】  分享


走进位于河源高新区的新一代通信及万物互联应用芯片及模组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万级无尘车间内一台台精密仪器正开足马力,通过复杂的封装工艺流程,一颗颗先进的芯片及模组走下流水线,中试基地所运用的技术突破了低能耗、高线性、稳定性等全球行业性难题,实现我国在5G通信及无线局域网射频前端部分核心产品的国产替代。


这是我市依托创新平台,将“河源制造”升级为“河源创造”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我市继续推进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扶持和评价机制改革,在以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创新生态,培育创新主体,引进一批一流创新平台,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插上科技“翅膀”。


创新平台为企业发展“撑腰”


近日,记者在河源鹏翔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展示厅内看到,一台拥有“三臂”的智能化机器人正在自动雕刻模板。企业相关负责人高佳丽说,过去由于没有核心技术,企业只能生产传统的“水切割机”,无法实现产品价值和销量突破。


在市科技局的推动下,公司与广工大研究院合作,通过引进广东工业大学“百人计划”的王峰教授团队,开发了一款“高精度高速机器人运动控制卡”,将控制软件、机器视觉、多轴联动等10多项专利技术应用到“水切割机”上,传统“水切割机”升级为“六轴水切割机器人”,实现了产品关键技术自有化。


“通过创新服务平台的牵线搭桥,让企业走向转型之路,发展信心十足。”高佳丽说,现在产品竞争力大大提升,产品单价提升4倍多,年产值从原400万元提升至1500万元。


无独有偶,广东立国制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文津说起与科研平台的合作也竖起了大拇指。通过与广工大研究院的合作,该公司突破了因生产合成过程中使用的活性炭再生困难、溶媒回收工艺复杂等关键技术。罗文津说,几项技术难题解决后,将大幅提高公司的回收溶媒质量,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升产品制造工艺等,预计每年可降低生产成本800万元,减少环保处理费用600万元,节约后端处理费用200万元。


8家科技创新平台落地建成


河源缺乏高水平的大学和成建制的科研院所,创新基础薄弱,创新资源匮乏。面对困境,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大力推进科技“融深”“融湾”,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机遇,导入更多的创新资源,努力把河源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重要拓展区。


“我们着力将创新平台打造为企业联通湾区创新资源的桥梁,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技术、人才瓶颈,推动湾区科技成果在我市转化落地。”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两年,一批创新平台在我市落地建设:挂牌启动建设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河源分中心,实现我市省级实验室零的突破;鹏城实验室河源节点项目落户河源高新区;合作共建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天津大学院士工作站、河源市省科院研究院、河源市深大湾区研究院、河源市广师大研究院、华南农业大学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站等综合性科技创新平台。公共创新平台实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虚到实的历史性跨越。


同时,我市率先推行公共创新平台扶持方式和评价机制改革,对科创公共服务平台采取“建设补助专项资金”方式予以定额资助,并实行“分类管理、动态监测、绩效评估”评价考核。根据评估考核结果,对照绩效目标设置,动态调整奖惩措施、优惠挂钩、优惠期限和产权移交等政策,进一步激发公共创新平台活力。


截至目前,我市公共创新平台累计服务科技型企业300家以上,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20余项,直接降低企业研发成本6000余万元,为企业新增销售额超5亿元,新增利税超5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