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尾大鲵的“身份证号码”是156008889200141 日报记者 黄春胜 摄
在昨日举行的2008年广东省大鲵(俗称娃娃鱼)增殖放流活动中,共有600尾人工驯养繁殖的大鲵鱼苗和20尾大规格大鲵在我市桂山大鲵自然保护区放流。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小川、省政协副主席周天鸿、省海洋与渔业局局长李珠江、农业部南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郭锦富等100多名领导、嘉宾出席了活动。市长刘小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法奎、副市长张丽萍、市政协副主席朱深寿参加了活动。
陈小川在活动仪式上作了讲话,刘小华、李珠江、郭锦富先后致辞。陈小川、周天鸿、刘小华、李珠江、郭锦富等共同为活动启动拉杆。
刘小华介绍了我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桂山大鲵市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的有关情况。他表示,河源市委、市政府将继续高度重视大鲵保护工作,并以这次增殖放流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总结经验、发扬成绩、提升水平,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做出更多亮点,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广东作出积极贡献。
据悉,此次增殖放流活动是农业部今年开展主题为“保护水生动物、建设生态文明”2008珍稀水生动物增殖放流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共在河源、陆河、连南和连州的4个大鲵保护区增殖放流大鲵1240尾,是我省首次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大鲵同一放流活动,也是放流大鲵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据了解,大鲵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动物,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管制物种。
活动还向捐赠大鲵鱼苗的企业授予了“水生野生动物保护贡献突出单位”牌匾。在大鲵放流活动结束后,参加活动的领导、嘉宾还在新丰江水库举行了四大家鱼放流活动。
相关新闻
桂山大鲵长1米重6.5公斤
记者昨日从2008年广东省大鲵增殖放流活动上获悉,我市桂山大鲵自然保护区于2003年放流的大鲵,最大的个体重量已经达到6.5公斤,体长接近1米。
据介绍,在昨天放流620尾大鲵之前,省海洋与渔业局在对全省范围内多方调查论证后,于2003年9月16日在桂山大鲵自然保护区内放流了人工繁殖子二代大鲵250尾,并全程跟踪检测。此举当时在全国乃属首例,并引起了学术领域的广泛关注。
据悉,5年来,经过保护区工作人员的精心呵护和管理,当年放流的大鲵生长态势良好,活动生猛,成活率达95%以上。截至今年6月底,这些大鲵的平均体重已达3公斤多。
一尾大鲵一个“身份证号码”
“这尾大鲵的‘身份证号码’是156008889200118。”昨日,在大鲵增殖放流活动中,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江海声拿着一个识别仪器靠近一尾即将被放流的大鲵身体,仪器上马上显示出“156008889200118”这个编码。
据介绍,此次在桂山大鲵自然保护区放流的600尾大鲵鱼苗,其中有100尾被植入动物个体标志微芯片,使这100尾大鲵都拥有独立的身份识别号码。
“每个号码在全世界都是唯一的。”江海声说。据介绍,被植入芯片的大鲵放归大自然后,行踪将完全掌握在科研人员的手中。“科研人员可以迅速对它们所在的位置作出定位,并找到它们。”江海声说,这有利于开展大鲵野外迁地种群的动态检测和建立大鲵种群数据库等科学研究工作,为今后更加科学有效地恢复和增殖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积累经验。
据了解,在广东,将动物个体标志微芯片植入动物身上,然后将其放归大自然,这还是首次。(日报记者 黄春胜)
信息来源:河源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