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5日上午,河源市选送的神舟十三号航天搭载种子交接仪式暨科普活动在我市中小学校园科普馆举行。此次航天搭载活动由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源创新研究院组织,所选送的作物有香型丝苗水稻、花生和紫云英三类,其中河源市东源县涧头镇大往村的花生种子—“火豆”是我市特色作物,也是河源首次利用航天育种手段进行品种改良的作物。交接仪式后,上述作物将全程在河源市开展航天育种各个世代的科研活动,对于提升我市农作物生物育种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据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下称“航天中心”)副主任、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源创新研究院(下称“河源研究院”)院长郭涛介绍,河源研究院此次共选送花生、紫云英以及丝苗米三类品种搭载神舟十三号前往空间站,经历了6个月的航天旅程。其中,花生为河源本土品种——火豆,来自东源县涧头镇大往村,是名副其实的“河源”牌特色花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将种子转交给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经公证、记录等流程之后送到航天中心。航天中心对少量样本进行取样留存,其余种子再送回河源培育。
郭涛表示,航天育种分为不同的遗传世代,“遨游”太空后的河源花生种子属于“第一代”。依托河源研究院,研究团队将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对第一代进行生物学效应鉴定、第二代进行大规模的优良性状和基因鉴定,再到第三代小面积示范和展示,所有的航天育种科研活动都在河源进行,这在广东尚属首例。其中,攻坚难度最大的为第二代的选育过程,该过程需针对上万个个体进行单独分析和观察,从产量、品质、抗性、有效成分等方面进行鉴定,同时借助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基因序列进行比较,该过程中将产生系列航天生物育种关键技术。郭涛介绍,预计明年年底前完成对河源航天花生的第二代筛选,选出部分优良个体和品系。未来,河源研究院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河源打造成为“政府+高校+企业”三方联动的现代种业科技创新高地,助力广东现代农业发展。
交接仪式现场,同时举行了香型丝苗水稻“华航香银针”的成果转化签约仪式,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慧教授和广东兆华种业有限公司王华镇董事长进行签约。此次成果转化,是河源研究院落实国家种业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河源市首个落地转化的香型丝苗水稻,对于提升河源市水稻产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据了解,“华航香银针”香味浓郁、口感优良、丰产性突出、适应性好,河源研究院将进一步利用航天育种技术对“华航香银针”进行选育,形成河源特色系列航天丝苗水稻。
交接仪式后,河源研究院院长郭涛做了《植物航天育种现状与展望》的科普宣讲。在宣讲会上,郭涛教授科普的航天育种概念、基本原理,并介绍了利用航天育种培育的作物品种,以及航天育种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参加宣讲会的师生被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开拓创新精神深深吸引,进一步加深了对粮食安全、种子安全的理解,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教育课。
据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河源研究院是河源首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分支机构,也是河源首个按“共建、共治、共享”模式组建,实行市场化运作的新型研发机构。以新模式组建新型研发机构,是我市探索创新平台建设和运营机制的一次创新之举,改变了过去由政府全额资助建设创新平台的做法,政府仅在平台建设初期给予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该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以及高校院所科研技术资源和人才团队力量,能最大程度激发科创平台创新活力。下来,市科技局将导入更多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吸引更多科创平台机构落地建设,不断提升我市科技创新应用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