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部门动态
沃野织锦绣,“农”墨谱华章!河源全方位推进“三农”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2-05-19 17:10:13 来源:河源日报 作者: 阅读人次:-
【字体大小: 默认】  分享


  5月,迎来了农作物生长旺季。农田里,绿油油的禾苗长势旺盛,翠绿色的玉米已有腰身高,还有连片的花生、甘蔗、时令蔬菜……立夏时节,正孕育着农民丰收的希望。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回首过去5年,我市始终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来抓,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定不移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12046元增加到19000元,连续4年超全国平均水平。

  广袤田畴间,农民种地挑上“金扁担”。“农”墨重彩下,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图片


紫金客茶谷内,工人们忙着采茶。


投入46.32亿元

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声号令,尽锐出战。过去5年,遵从党中央的头号战令,肩负省委、省政府的殷殷嘱托,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上下同心,把脱贫攻坚作为“头号工程、首要任务”,2997名优秀干部长驻在村,形成一支“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扶贫铁军。

  一组数据,格外耀眼。“十三五”期间,我市累计投入扶贫资金46.32亿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8568户、107372人全部达到脱贫“八有”标准,实现“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落下”的目标,255个相对贫困村全部出列。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5年来,全市上下齐心,战胜“6·10”“6·12”特大洪灾,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奋力攻坚,全市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河源始终勇立潮头、破浪前行。

  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年收入达16618元,是2015年的4.68倍。255个相对贫困村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941元,是2015年的2.94倍;村集体年收入平均达38.56万元,是2015年的13.77倍。近5年来,我市在贫困群众中培育了创业致富带头人924人,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有1165名贫困学生毕业后考进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



农业产业稳步

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哒哒……哒哒……”近日,在龙川县鹤市镇土包子农业生产基地,基地经理罗霞英正操作着植保无人机为稻田施肥。“现在基地的农作物从种到收都实现了机械化,这样既节省人力,又提高了工作效率。”罗霞英说。

  无人机施肥,是河源农业走向产业现代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产业中的作用,科技不仅为全市粮食生产保驾护航,也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插上翅膀。

  作为我省的农业大市,5年来,我市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4个。今年,我市将再增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已在公示期);新增省级农业科技园区3个,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6家;培育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个、“粤字号”农产品104个、“圳品”14个,获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国家级示范镇村7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3个……一个个耀眼的数字,记录着河源农业产业发展迈出的坚实足印。


图片


灯塔盆地农高区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而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生产过程的现代化。

  作为河源乡村振兴的“主引擎”,河源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动力澎湃。今年3月4日,2022年广东首届油茶产业大会在河源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举办,大会集聚了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代表,我市打造的油茶全产业链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仓廪实,天下安。今年以来,我市按照全产业链、工业化的思维推进农业建设,稳面积、挖潜力、提质效,全力以赴抓粮食生产,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实现“双稳定”。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市农林牧渔业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全市春播春种农作物总面积14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00万亩。预计一季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79亿元,同比增长10%。



全力提升农民

生活幸福指数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2月22日,新的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其中最大的亮点便是“让种粮农民有钱挣、不吃亏”。

  如今,源城区埔前镇双下村的葡萄产业长势正好,东源县柳城镇的千亩稻田郁郁葱葱,东源县双江镇的状元西瓜甜到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


  图片


灯塔盆地农高区广东融和蓝莓庄园


图片


东源县顺天镇大坪村蓝莓种植示范基地

  上下同欲者胜。5年来,我市乡村产业拔节生长,就业优先政策持续发力,农民增收后劲越来越足。

  “今年春茶采摘期间,茶园最忙时一天有130多人同时作业。”紫金客茶谷负责人何东波说。多年在客茶谷务工的紫金县紫城镇蓝坑村村民钟利珍表示,采茶旺季,茶园按采茶量计酬,采茶收入完全可以满足家里的支出,日子越过越好了。


图片


紫金茶园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以前办宴席,村里的邻居们都会互相攀比酒席数量,铺张浪费很多,现在大家观念都转变了,大操大办少了,乡情乡谊浓了。”江东新区临江镇禾坑村村民罗育康说。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动移风易俗行动,红白喜事仪式简办蔚然成风。

  “小积分”撬动乡村治理大文明,村民积极参与村里的各项活动,凝聚向心合力;“四点半课堂”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扎根乡村,推进乡村文化活动向纵深发展……5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广大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加快美丽宜居

乡村建设步伐

  站在源城区“蔬香田园·静谧山水”示范带内放眼望去,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春沐源小镇、春沐·禾悦庄温泉酒店、蔬香公园、罗焕荣故居等网红景点,次第映入眼帘。

  “蔬香田园·静谧山水”示范带的建设和变化只是我市美丽乡村巨画中的一角。5年来,我市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的重大工程,加快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广袤乡村面貌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市分类实施、梯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美丽宜居村680个、特色精品村34个。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15条县级乡村振兴示范带、95条镇级美丽乡村风貌带和美丽乡村精品带,美丽乡村实现由点到面、连线成片的初步跨越。


图片


春沐源小镇

  今年印发的《河源市2022年村庄清洁行动方案》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对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要求,动员广大农民群众广泛参与,持续整治、着力解决村庄环境整治“反弹”问题,实现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村容村貌明显提升、长效清洁机制逐步建立、村民清洁卫生文明意识普遍提高。

  一个个村庄产业兴了,环境美了,人气旺了。

  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起点,河源人民初心不改、奋斗不息,全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幸福和谐美好乡村生活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