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部门动态
河源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下一个贫困人口
发布日期:2020-11-24 10:39:54 来源:本网 作者: 阅读人次:-
【字体大小: 默认】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讲话指出,要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脱贫攻坚,群众动力是基础。必须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正确处理外部帮扶和贫困群众自身努力关系,培育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意识,组织、引导、支持贫困群众用自己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用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支撑脱贫攻坚。近年来,河源市认真落实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广大驻村干部率领全市贫困人口,战天斗地,风雨兼程,做到人穷志不穷,齐心协力干,向贫穷宣战,不让一个人掉队,走出了一条河源特色的脱贫奔康新路子。

       一、工作成效

       截至2019年底,河源市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648元,255个相对贫困村村集体收入平均达到25.79万元。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投入扶贫资金42.08亿元,相对贫困人口、相对贫困村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目标。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8568户、107372人,教育、医疗、住房和兜底保障等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全部达到省定脱贫标准(达到“八有”),全部完成退出手续。255个相对贫困村全部达到出列标准,完成出列手续,退出率100%,脱贫攻坚工作基本完成。

       二、主要做法

       (一)思想上深做,破解宿命难题。河源地处粤北山区腹地,群众视野不开阔,经济发展程度低,到目前,人均GDP仍不足全省的三分之一、全国的二分之一,是我省贫困人口较多的地区,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发展能力较强的群众,经过自身的努力,或一、二轮扶贫“双到”的帮扶,都已经实现脱贫。新时期精准扶贫对象,基本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不少人也曾经向命运抗争,最终失败告终,他们放弃了努力,选择了无奈,麻木于现状,习惯了“日求三餐、夜求一宿”的赤贫生活。河源广大扶贫干部,把做通群众思想工作、激发内生动力,作为做好精准识别后、精准帮扶前的第一件大事来抓。重点向贫困群众讲清楚两个问题:一是穷不是命,任何人都有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权利;二是这次脱贫攻坚是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全党动员的战争,政府帮扶力度大,只要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人人都能共享小康成果。这些宣讲时不时都要讲,让广大贫困群众树立“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的必胜信念。如:市委办公室驻村工作队坚持每月不少于1次,利用群众吃晚饭后休息时间,到贫困户家访,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有效地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

        (二)教育上深帮,夯实发展基础。总书记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群众贫困的根源,很大程度在于贫困人口的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差。帮扶之初,据我们调查,文化程度为初中及初中以下的占94%,高中及高中(含中专)以上不到6%,大部分还是在校生,有劳动技能职称的只有5%。四年来,我们不断夯实教育保障基础,稳步提高“两个率”。一是提高劳动技能培训率。人社部门每年对有就业意愿的有劳力贫困人口,发路费、发生活费,免培训费,要求最少接受劳动技能培训一次以上;先后为5814名贫困人口发放有资质的技能资格证书。二是不断提升高层次学历的入学率。通过免学费、补生活费、介绍就业等形式,鼓励只要愿意就读的孩子,都能接受高等教育(含高职),确保不因贫辍学,进而为能从事中高端行业奠定基础。四年来,河源累计有6583名学生获得了高中(中专)及以上学历证书,1165名贫困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考上公务员、教师或国有企事业单位。连平县元善镇醒狮村贫困孩子江泽银,在政府和帮扶单位的努力下,顺利地完成了学业,2017年考取了梅州市公务员,后被单位安排到挂钩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被当地传为美谈。

        (三)典型上深带,树立身边榜样。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典型示范引领,总结推广脱贫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示范带动,营造勤奋致富、光荣脱贫氛围。群众身边的榜样、典型,影响是巨大的、无穷的,通过比较,他们才会有进步。河源主要干好两件事。一是鼓励有自主脱贫意愿的贫困户,发挥他们的特长,给予一定的帮扶,让他们现行脱贫。进而让他们给其他贫困群众讲经验、讲做法,让大家坚定信心,看到希望。二是实施创业致富带头人行动,把帮助贫困户脱贫、镇村创办的企业(专业合作社),交给贫困户中的种养大户、致富能手管理,带领贫困户走上致富道路。四年来,河源累计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社763家,带动贫困户3753户,平均能为每户贫困户每年增收5763元。先后培育市、县两级创业致富带头人123名,其中10名还被评为省级创业致富带头人。东源县涧头镇大往村贫困户丘镜平通过个人努力,成为了村里的养兔大户,2017年率先实现了脱贫,并在河源市区购买了新房。他还先富带后富,组建了养兔专业合作社,带动该村10户贫困户也走上致富路。

       (四)发展上深干,增强战贫信心。俗话说,为什么穷,是因为没钱;为什么没钱,是因为穷。也就是说,收入多少才是衡量群众是否脱贫的最重要指标。只有收入提高了,群众的志气才会增加,脱贫的信心、内生动力才会进一步增强。为此,河源做到长短结合,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帮扶前期,我们首先通过开展一些见效快、收益高的“短平快”项目,让群众收入在短期实现快速增加,增强其脱贫的信心。而后再逐步建立能够带动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的项目。同时,鼓励镇村在帮助贫困户脱贫时,尽量做到就业、产业、资产项目相融合,收入来源尽量多元化,实现贫困户收入从来源少、渠道单一向多样化、复合型过渡。如:和平县林寨镇楼镇村为实现贫困户长效脱贫,利用该村有生产舞狮头的传统和优势,整合扶贫专项资金和帮扶单位自筹资金600万元,成立福楼醒狮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带动48户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每人每月可获得3000元左右的收入;贫困户每年还可获得约6000元的资产性收益。另外,该村还与深圳鸿济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福和直通车”平台协议,形成定向采购、定量收购、定标促产的生产模式,群众可以通过参与产业获取收入。

        (五)制度上深管,杜绝好吃懒做。为避免出现“干多干少一个样”,防止“养懒汉”行为,河源各级出台了不少措施,强化从制度上予以保障落实。一是大胆剔除好吃懒做的人群。对那种屡教不改,群众反映强烈、不愿意通过勤劳致富脱贫的183名贫困人口,按照有关程序,坚决终止其贫困人口的资格。二是制定村规民约。对行动上迟滞、作风上散漫、工作中顶牛的贫困户,通过小组会、宗亲会、党小组会等形式,对其开展批评教育,并对改正缓慢的,通过减少帮扶资金和分红等,给予一定处罚。对内生动力强、积极支持工作队开展帮扶工作的贫困户,树立为正面典型,评为“脱贫之星”,通过增加一定数量帮扶资金、政策优惠等,给予一定奖励。三是通过资产分红进行二次分配。对镇村统筹入股企业,所获得的资产性收益,不直接平均分配给贫困户,而是先拨付到村帐。村两委通过开设公益性岗位的形式,让贫困群众通过劳动获取报酬。有效避免“一股了之”“一分了之”的不良现象。如:紫金县建立起了一套“积分制”产业分红激励机制。该机制围绕贫困户参与务工生产、发展种养业积极性、参与乡村文明建设、自我环境管理、联农带农效应等多方面的内容,每项考评标准以量化积分的形式进行累计,年终进行积分结算,并与具体分红金额挂钩,有效调动了农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逐渐探索出了一套科学的长效脱贫机制,同时极大地激发了村集体自治活力。

        三、几点经验

       一是要相信人民群众巨大的创造力。勤劳、节约、致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性,谁都希望过上美好的生活。在开展扶贫工作中,我们有这样的底线思维,才能激起不断帮助贫困户寻找脱贫的路子,解决贫穷的法子。

       二是要始终做到对贫困群众的不离不弃。幸福的家庭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有各自的不幸,而贫穷则是不幸家庭的最大不幸。面对深度贫困的人群,我们要把他们当亲人,当成自己人,一心一意为他们谋发展,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获取贫困群众的信任,我们就一定能带出他们走出贫困,走向富裕。

       三是一定要选派得力的驻村干部。驻村干部的选派,不能拉郎配,硬上弓,不愿意来的,干不好的,要坚决予以召回。按照革命自愿的原则,要把真正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扶贫干部派驻基层,脱贫攻坚才能高质量打好打赢。

来源:河源市扶贫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