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安天下,地为根本。为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自全省全面推进“田长制”实施以来,河源市高标准扎实推进“田长制”落地落实落细,通过“人防+技防”方式,织密耕地保护网,端牢粮食“金饭碗”。
四级联动守田责
田长制是推动各级党委、政府扛牢耕地保护政治责任、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重要举措。自“田长制”工作开展以来,我市不断完善田长制制度体系,印发《关于全面推行田长制的实施方案》,坚持底线思维、分级负责、关口前移、防治结合的基本原则,着力夯实粮食安全保障基础,构建党政同责、部门协同、科技支撑、网格管理的耕地保护工作机制,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和农田生态保护水平。
全市共划定网格5041个,覆盖耕地159.13亩,设立市、县、镇、村4级田长共7741位,依托省“一巡一管一服务”平台,严格落实巡田任务。我市于2024年4月份在全省率先开展全面巡田,10月累计巡查网格数103876个,村级巡查量5159个,网格巡查率83.9%。完成制作4259张巡田“一张图”,让基层田长更好识别耕地位置,更好地发挥一线“瞭望哨”的作用。我市逐步形成了保护有力、机制健全、管理高效、监督严格的耕地保护新体系。
社会合力监管行
设立田长制公示牌既是明确田长制责任区的标志牌,也是履行耕地保护责任的宣誓牌。田长要定期对耕地进行巡查,及时制止、处理所辖行政区域内非法占用耕地的行为,保证耕地数量不低于国家规划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数量,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同时,田长还要负责落实补充耕地、耕地恢复、高标准农田减少管护和撂荒地整治,提升耕地质量。
全市各县(区)已陆续在各镇、村和耕地保护重点区域设立了统一规范的田长制公示牌和保护标识1077个,公示牌上详细列明了县、镇、村三级田长及网格田长的个人信息、监督电话和工作职责等信息,并印有“公众耕地保护服务小程序”二维码及“网格信息”二维码,群众只需轻轻一扫,就能随时了解耕地保护政策、查看耕地详情,并进行线索反馈,做到田长制信息公开和宣传引导,充分调动起群众保护耕地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耕地保护的“一键直达”。
宣教培训守“根基”
为推动形成耕地保护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市自然资源局制作了《田间道》《塘飚》《非田勿扰》等耕地保护短视频,分别向市民群众宣传“未经批准,不能占用耕地发展林果业”“未经批准,不能占用耕地挖塘养鱼”等知识,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工作。
做好耕地保护工作,不仅需要群众参与,自身本领也需过硬。为推动“田长制”落实落细,我市全覆盖开展巡田业务培训,于2023年12月在全省率先邀请省专家到我市召开田长制业务培训会,市自然资源局还于今年4月召开田长制政策培训视频会,约6500余人参加培训;9月开展省总田长令1号田长制三项配套制度宣讲,结合全市“百千万工程”自然要素保障专题培训班,组织各县区、乡镇共348人开展田长制政策培训,各县(区)局也已组成培训宣传小组,下沉镇、村开展业务培训及田长制宣传工作,通过理论+实操的方式全力提升各级自然资源部门、各镇(街)干部,村级田长、网格田长和村两委干部的护田技能。
接下来,河源市将继续加强上级田长对下级田长履职情况日常巡查检查,督促各级田长落实巡田责任,加快完成公示牌设立,建立健全田长制工作机制,并将强化考核指挥棒作用,将田长履职情况纳入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同时,将创新宣传方式,扩大宣传范围,提高宣传效果,让“田长制”工作深入人心,助推我市乡村振兴工作和“百千万工程”实施。
编辑| 张汉青
校对| 谢芳卉
审核| 黄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