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集约 > 河源市自然资源局 > 自然资源
广东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2020—2022年)圆满完成
发布日期:2023-04-04 16:14:14 来源:广东自然资源 作者: 阅读人次:-
【字体大小: 默认】  分享


  自然灾害威胁群众财产生命安全,影响经济社会发展,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和水平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强调,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关系国计民生,要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近年来,广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力防范化解重大自然灾害风险,切实保护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2019年1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全省在册威胁100人以上的482处大型及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和6.5万处(户)农村削坡建房风险点综合治理,基本建成地质灾害大数据管理平台,建成更加完善、覆盖全省的地质灾害防治群测群防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

  这是一项生命工程、民心工程。三年行动以来,广东各地各有关部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地质灾害防治责任扛在肩上,坚持“两手抓、两并重”,一手抓好汛期防御,做到“一守三防”(守住不发生重大地质灾害底线,做好群测群防、做好重点地区防御、落实快速预警响应防御措施),一手抓好综合治理,不折不扣完成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强化组织保障

  压实地灾防治责任

  《三年行动方案》印发实施后,广东省、市、县三级政府召开部署会议,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联席会议制度,并成立领导小组,为实施三年行动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为进一步明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求,广东省自然资源、住房与城乡建设等部门认真制订本单位管理领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措施,先后印发了避险搬迁、工程治理、专业监测、预警预报、削坡建房等62个制度文件,切实抓好组织实施。

  广东各市、县政府担责于肩,认真落实属地责任,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民生事项组织推动,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建立起市、县、镇领导干部挂点负责制度,推动地质灾害防治领导挂点全覆盖,确保防治责任层层落实到位。

  三年来,全省合计筹措资金约58亿元用于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取得了良好成效:29.1万名群众免受地质灾害威胁,减少潜在经济损失82.8亿元,未发生地质灾害群死群伤事件,2021年实现地质灾害首次“零伤亡”。

  目前,广东基本形成“政府主导、分级负责、部门联动、全民动员、防治结合”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新局面。同时,创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式,以三年为一个周期,统筹谋划,从综合治理向能力提升转变,全方位推动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聚力重点任务

  提升灾害防御应对能力

  避险搬迁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避险搬迁任务重、选址难、资金需求量大等困难,各地充分利用拆旧复垦、生态修复等政策筹措资金,加大财政经费支持力度,顺利完成了105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避险搬迁,解除了2.9万余名群众受地质灾害威胁,实现了昔日旧村换新貌,村民生活、生产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河源龙川县米贝村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该村经历2019年“6.10”“6.12”特大暴雨袭击,发生多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6处,全村转移377人,直接经济损失约1.1亿元。仅仅一年后,总投资4500多万元、包含三栋14层楼房的安置小区拔地而起,57户337名村民喜迁新居。

  图片

  图片

  河源市龙川县米贝村避险搬迁新居

  工程治理方面,广东各地探索出了不少好经验、好做法。河源市创新采取了EPC项目勘查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缩短项目周期,取得了较好成效;珠海市建立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工程参建队伍储备库,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快项目实施进程,实现地质灾害隐患“即发现即治理”。三年累计完成大型以上隐患点工程治理399处,中小型隐患点工程治理3626处。

  图片

  河源市和平县新屋仔工程治理

  图片

  珠海市高新区港湾大道工程治理

  专业监测方面,广东分4批次组织对2330处隐患点安装1.26万套专业监测设备,实现了实时监测预警。

  广东的东西北地区地形多为中、低山和丘陵区,人多地少,居民建房多依山削坡而建,存在大量削坡建房风险点。因此,农村削坡建房风险排查整治是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年来,广东着力开展农村削坡建房风险排查整治工作,完成了6.6414万处(户),解除受农村削坡建房风险点边坡威胁群众26.6万人,超额完成削坡建房风险点综合治理任务。

  “人防+技防”

  形成地质灾害防治“一张网”

  根据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和自然资源部统一部署,广东完成了122个县(市、区)的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实现全省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全覆盖。此外,广东还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在粤北和粤西选取2个区域开展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典型地质灾害隐患的综合遥感识别试点和地面验证;在广州市黄埔区开展“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试点,探索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管理新模式;在2022年受灾严重的河源市龙川县开展1:1万乡镇地质灾害精细调查试点。通过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和试点,广东基本摸清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家底,为实施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和精准防控提供了基础资料支撑。

  在此基础上,广东全面提升“人防+技防”能力。“人防”方面,建成领导干部挂点、各部门协调联动、市县镇快速预警响应、群测群防巡查监测的人防体系;“技防”方面,为各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配置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装备,并为5865名群测群防员配置简易监测工具,建成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新技术手段运用、新技术装备配备、综合治理措施应用全覆盖的技防体系。

  图片

  地质灾害大数据管理平台

  广东充分依托省政务大数据中心的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建成了“四级联动”“四维连通”“四位一体”“三员共管”的地质灾害大数据管理平台。通过信息整合与共享展示,实现一体化地质灾害信息采集、监测、预警预报、应急指挥等功能,促进省、市、县三级信息互联互通,实现“智慧防灾”,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数据支撑。

  防灾减灾,关键在“防”,目的在“减”,做好灾害防控,宣传教育还需走在前头。三年来,广东各级自然资源部门组织开展防灾知识培训783次,培训人员7.8万人次,开展防御演练498次,参演人员4.7万人次,开展“进村入户”宣传活动1859次,通过多渠道播放地质灾害防治微电影、宣传片、警示片和科普动画片,极大提高了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推动实现从“要我防”到“我要防”的观念转变。

  积极应对雨情

  及时做好汛期地灾防治

  2020年以来,广东经历了多轮强降雨过程。在严峻的地质灾害防御形势下,全省各级各部门以最大努力和最严措施防范重大地质灾害发生,有力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据统计,三年来成功避让地质灾害27起,避免人员伤亡675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2692万元

  三年来,全省各级各部门严格落实“六早”措施,早巡查排查、早监测预警、早分析研判、早信息更新、早防灾培训、早科普宣传,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员和技术支撑队伍作用,提早在全省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全覆盖、零遗漏、拉网式排查;完善地质灾害大数据管理平台的地质灾害立体化监测子系统,提早完成普适性监测设备布设,实时监控和智能分析地质灾害隐患点稳定性;结合地质灾害调查结果、历年灾情数据和当年气候趋势预测,提前划出地质灾害重点防御区域;提早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信息更新和抽查核对工作;提早以县(市、区)为单位组织群测群防“三员”巡排查业务知识培训;提前深入辖区内居住在山边、水边、路边村民家中,讲解宣传普及地质灾害危险性和危害性、前兆识别和逃生避险知识。

  图片

  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专家深入受灾地区调查灾情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接下来,广东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组织实施《广东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2023—2025年)》,紧紧围绕“少伤亡、少损失”的总目标,实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汛期防御、科技支撑、防治管理等6项重点工程,探索构建以“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为主线的综合防治体系,深化各部门协同防御,整体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最大程度减轻地质灾害风险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提供地质安全保障,为奋力推动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广东自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