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集约 > 河源市农业农村局 > 政务公开
河源市农业农村局2020年重点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计划
发布日期:2021-05-17 10:22:38 来源:本站 作者: 阅读人次:-
【字体大小: 默认】  分享


2020年,在市委坚强领导下,我市农业农村部门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三农”工作等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省委书记李希在河源调研时讲话及省委十二届、市委七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发展精细农业、建设精美农村、培育精勤农民”为主攻方向,着力把“三农”短板变成“潜力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出有河源特色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路子。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6.53亿元,同比增长5.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13元,同比增长8%

一、2020年重点工作情况

(一)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双统筹”工作部署,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一是坚持“防”的主线。成立农村疫情防控专班,落实四级包干及每日信息报送制度,“三人小组”严密排查人员车辆,保障疫情防控信息渠道畅通。印发《河源市农村疫情防控工作指引20条》等系列指导文件,疫情常态化防控各项机制落实落地。派出12支疫情防控指导组,挂钩县区开展农村疫情防控指导工作。多形式开展农业农村领域疫情防控、健康生活宣传,全市农业农村防控形势稳定有序。

二是落实“稳”的要求。及时出台“农九条”等系列支持举措,加大家禽蔬果等收储补助力度遴选“菜篮子”应急供应基地。推广农副产品“无接触式”配送服务,订单超过37万余单,配送量超过3000吨。开通农业企业诉求专线,发放“民生保供企业资质证明”196农业龙头企业全部复工复产,员工返岗率100%

三是守住“安全”红线。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及产量,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98.17万亩总产量80万吨。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耕地地力保护农机购置报废更新等各类惠农补贴。加快推进建高标准农田项目新增垦造水田2731.73亩。累计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94.44万亩,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稳定“菜篮子”农产品供应,新增省级“菜篮子”基地13、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7家、省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2家。新建或扩建生猪规模养殖场23。大宗农产品供应足、价格稳,新增出栏生猪数量,年出同比增长18.17%,提前完成省下达任务。

形成态势创建“平安农业”“和谐农村”加强综合执法和质量安全监管全市农业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强化春秋季动物疫病防控集中免疫,非洲猪瘟红火蚁、草地贪夜蛾得到有效防控。开展农资打假和渔业专项执法行动,推进农业农村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二)抢抓“融深”“融湾”区域协调发展机遇,着力构建现代生态绿色农业体系

一是支持灯塔盆地建设成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平台。获评国家优秀农业科技园区。新建合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8,引进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及加工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驻河源监测站、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河源分院、华南农业大学河源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站。完成新增2平方公里土地调规方案的制订和4万亩农用地流转工作。

二是推动现代农业体系提质升级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园2个;新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94新增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2印发《河源市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化提档升级行动计划(2021-2025》,因地制宜推广发展优质水稻、高山油茶2市级主导产业。

三是拓展区域品牌效应。发布、运营“万绿河源”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品牌知名度和溢价值提升12茶入选2020年广东十大好春茶新增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有机食品9个、绿色食品9个、无公害食品18个、省名特优新产品16,新增认定“粤字号”农产品39、备案入库49家,累计88

四是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新增省级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547家,比增80.77%、87.50%新增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3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7家。新建县级农民合作社服务中心3家。

(三)全心助力打好脱贫攻坚战,联农带农体制机制发挥新作用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全局工作核心任务之一,围绕健全体制机制、夯实产业基础、强化平台建设、推进科教兴农等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

一是“千企帮千村”脱贫帮扶机制成效显著累计注册帮扶企业995家,实现村企对接1334对。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帮扶下的东源县仙坑村被评为全省十大美丽乡村之一。

二是产业带动脱贫机制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化运营机制带动农户38.5万户,户均增收3100元。9个省级农业现代产业园园区覆盖37个镇353个村,直接带动农民就业5.26万人辐射带动农户6.05户均增收3620元。

三是科教兴农战略助推发展。保质保量完成全市第一批598名高素质农民培育目标。加快种试验、示范推广,新建灯塔镇优质甘薯高产示范基地。组织开展农技推广科教活动接受群众答疑咨询500余人次,受益群众3000多人。

(四)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注入新活力

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及宅基地审批管理工作,进一步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一是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清查核准、成员身份确认和登记赋码工作,全市农村集体资产核实数为57.78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核实数为14.34亿元,非经营资产核实数为43.43亿元),22208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数达310万人,全部颁发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

二是扶持集体经济发展。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试点村172个,预计今年集体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占全市村总数将达到70%

三是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规范流转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试点实施意见》等文件,启动6个乡镇土地股份合作制试点

四是加强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建立乡村农房管控、风貌提升和宅基地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印发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工作指引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全市宅基地管理工作实现良好开局,基本建立了审批管理机制。启动灯塔镇、登云镇宅基地管理信息化试点工作

(五)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描绘农村新图景

今年全市共有3个村入选广东特色名村,1条线路入选广东美丽乡村精品线路。主要是: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2020累计拆除破旧泥砖房4.96万间686万平方米,截至202010月底,全市自然村干净整洁村率70.96%推进省定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所有自然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开展环境整治示范创建活动全市514个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覆盖率41.15%。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建立农房管控制度机制和乡村风貌提升1+N”政策体系。启动农村“四小园”建设的自然村2207个。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新建、改造公厕1900农村无害化户厕普及率提升99.9%。推进生活垃圾处理村庄保洁覆盖面100%村庄保洁员6619,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资源化利用比例43.36%39.6%。推进生活污水处理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54.6%,自然村雨污分流、污水排放管道收集或暗渠化比例85%,省定贫困村20户以上自然村雨污分流比例97.2%。开展“五清”专项行动清理河道长度2918.8公里;347个疑似规模以上“四乱”全部销号,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目标。

二、存在问题

一年来,全局各项工作成果来之不易。目前,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产业精深加工水平不高。总体上看,我市农产品加工业仍处在起步阶段,规模小、分布散、链条短,生态绿色优势未全面有效发挥,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还存在不相适应之处。农村面貌有待进一步提升,农村“脏乱差”长效管理机制存在短板,部分行政村未严格按照要求配足保洁员,农村垃圾“户集、村运、镇收、县处理”体系建设需进一步推进;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村污水处理问题未能得到全面有效的解决;符合农村实际的无害化卫生厕所长效管护机制仍未形成,部分镇村公厕日常管理、设施维护还不够及时到位,存在易建不易管情况。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衔接不够紧密,双向统筹、协同性需加强。“上热下冷”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基层干部存在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工作推进积极性不高,人居环境整治、综合改革等重点工作落实落地迟缓。

、2021年重点工作安排

(一)抓产能,提升粮食及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坚决完成省定不少于198.17万亩指标任务。提升耕地质量,组织实施好2021年高标准农田13.73万亩及高效节水灌溉5.35万亩项目,接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强化优质特色种质资源保护,探索创新种业管理新机制加快恢复生猪生产,确保2021年底生猪存栏任务圆满完成接续培育一批市级以上“菜篮子”基地。落实政策性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目标要求,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二)强产业,推动农业由增产向提质转变

一是支持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建设。推进核心区乡村振兴示范带“三百园”建设,形成一批产业特色明显、产业链条完善、创新能力突出、辐射带动力强的产业集群。建设好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灯塔盆地分中心,实施好高端人才发展计划、“扬帆计划”、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

二是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区,培强优质水稻、高山油茶等市级特色主导产业,引导发展级优势主导产业谋划创建1个以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项目实施好2021新增77“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建设任务。

三是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财政、金融、税收方面扶持政策落实落地,新增一批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家庭农场及农民合作社。培育壮大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四是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依托客家文化底蕴和生态资源优势,打造集文化体验、生态农业、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产业,提升农业附加值。

(三)补短板,夯实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基础

一是持续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抓紧补齐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水平,健全公共厕所长效管护机制。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留住传统“客家味”。扎实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及“四小园”建设工作,提高村庄绿化美化水平。

二是推进重大补短板项目建设。对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争取增加地方政府债券用于农业农村规模支持河源市农产品批发中心和河源绿然灯塔农产品物流园落地运营各项工作推进田头冷库项目建设流通难、收储难”缺口。推进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发展,提升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三是提高绿色发展水平。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力争实现试行主体及试行产品合格证使用全覆盖。逐步建立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和种养循环发展机制,新建一批现代化美丽牧场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持续落实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

数字农业发展。试点推广数字农业综合化信息应用。加快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每县区落实完成1个益农信息社县级运营中心和若干个益农信息社示范社建设,实现村级益农信息社全覆盖。

深入实施科教兴农、人才兴农战略。创建2个县级农技推广服务驿站。继续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加快推动出台我市紧缺农村实用人才培育政策,强化制度保障及资金支持。

(四)深改革,接续释放乡村振兴新活力

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成果,提高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质量。深入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试点工作,抓好6个乡镇土地股份合作制试点工作,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制多种经营模式。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释放更多的改革红利。实施土地出让收入优先支持乡村振兴政策,按照“取之于农、主要用之于农”的要求,调整土地出让收益城乡分配格局,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

(五)促衔接,推动防返贫体制机制实现创新突破

    扎实推进工作衔接,做好过渡期内体制、规划、政策等有效衔接,实现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推广企农联合型、利益分红型、股份合作型等合作模式,强化“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