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集约 > 河源市乡村振兴局 > 通知公告
水稻病毒病的识别与防控
发布日期:2024-10-15 16:37:17 来源:本站 作者: 阅读人次:-
【字体大小: 默认】  分享


  随着晚造水稻插后进入回青封行,感染了水稻病毒病的植株症状也开始突显,请认真做好识别与防控工作。


  一水稻病毒病的传播介体和识别


  水稻病毒病为带毒的稻飞虱和稻叶蝉传播所致,其中稻飞虱传播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稻叶蝉传播橙叶病、瘤矮病和条纹花叶病。

  二水稻病毒病的防控措施(一)农业防治。保护天敌昆虫,创造有利的稻田生态环境;选用抗病虫品种,统一时间浸播种;秧田选择远离早造病田或病毒病历史病区,最好在早稻收割后7-10天播种,可有效减少虫源基数。

  (二)药剂拌种。选用具有内吸性的药剂进行拌种,可选用25%吡蚜酮悬浮剂、35%吡虫啉悬浮剂或20%呋虫胺可溶性粒剂等,每斤种子用2g药剂兑水250ml调制成药浆,然后与稻种均匀搅拌,直至所有种子表面均匀附着药剂,晾干2小时后播种。

  (三)防虫网覆盖育秧。使用2米宽40目的防虫网,播种后马上用防虫网覆盖,防虫网四周用泥土压紧,防止稻飞虱和稻叶蝉进入传播病毒,移栽前3-5天揭网炼苗。

  (四)喷施“送嫁药”。揭网后马上叶面喷施“送嫁药”,在“送嫁药”加入防治稻飞虱的保护性药剂,如吡蚜酮、吡虫啉、呋虫胺、烯啶虫胺、噻虫嗪、三氟苯嘧啶等具内吸性长效型药剂。

  (五)返青期防护。

  1. 拔掉病株补插健壮秧苗。把发病的病株清理掉,取健壮秧苗或本田健壮株的分蘖苗进行补上。2. 结合其他病虫害,施药防治稻飞虱和稻叶蝉。对于水稻病毒病,在做好秧田期防控的前提下,一般不提倡本田期施药防治,传毒昆虫(稻飞虱或稻叶蝉)虫量超过防治指标时,在移栽后12-14天综合施药防治1次,主要防治稻飞虱和稻叶蝉,兼治钻蛀性螟虫、稻纵卷叶螟和叶瘟病,注意速效性药剂与长效内吸性药剂结合使用。



   参考药剂如下:1. 稻飞虱、稻叶蝉。呋虫胺、噻嗪酮、吡蚜酮等。2. 钻蛀性螟虫、稻纵卷叶螟。氯虫苯、杀单·三唑磷等。3. 叶瘟病。三环唑、稻瘟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