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集约 > 河源市地方志办公室 > 通知公告
培养新人才 建设新中国——记“干部摇篮”东江公学
发布日期:2023-04-03 16:11:42 来源:本网 作者:凌丽 阅读人次:-
【字体大小: 默认】  分享


■1949年3月7日,中共九连地委在船塘创办东公,随后,东公迁至龙川、河源、惠州,举办五期,共招收学员约5000人。 (资料图片)

■《文汇报》报道东公第四期开学盛况。

  革命已经胜利,干部亟须培养。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国民党政权土崩瓦解。为迎接全国和东江地区的全面解放,为部队和地方培养大批急需的干部和建设人才,当年3月,中共九连地委根据香港分局和粤赣湘边区党委的指示和要求,在船塘创办了九连地区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东江公学(下称东公)。其办学宗旨是:培养政权、财经、群运、文教之城乡干部,使之能基本上了解与掌握城乡政策思想,以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为目的。东公仅开办了一年时间,共分五期,每期培训时间约2个月,先后培养学员5000余人。东公的创办及其活动,为建立人民政权,接管城市准备了干部。

  东公第一期招收的学员有马鸣、黎明、刘亮、方征等40多人;1949年5月老隆解放后东公迁至老隆师范学校,第二期招收学员545人;第三期迁至位于龙川佗城的龙川第一中学,由东江行政委员会主任谭天度兼任校长,招收学员700多人;1949年10月15日,惠州解放,校址迁往惠州,与江南青年公学合并,第四期招收2182人;1950年2月,东公迁到河源县城,第五期招收学员约1000人,4、5月学员结业。这所为培养部队干部及新解放区各项工作所急需大批干部的新型革命学校的历史使命就此结束。

  革命胜利,培养战后建设人才

  在粤赣湘边纵队第二支队司令员郑群、政委钟俊贤、政治部主任黄中强的领导下,钟雄亚、董易(董世扬)、郭明、李明宗(李叶)等人开展了东公的筹备、创办工作。

  东公第一、二期由钟雄亚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钟雄亚早年就读于中山大学,毕业于上海公学,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8年转为中共党员。东公教育长(开始叫教导员,后改称教导主任,最后名为教育长)董易,广州人,毕业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后,回广东参加中共地下党工作。1947年参加九连地区游击武装斗争,曾任部队教导员、特派员;曾就读于贵阳师范学院的郭明任党支部书记兼教务主任(始称教导员,后改称训导主任,最后名为教务主任)。李明宗未任东公具体职务,他与钟雄亚、郭明当时都在东二支政治部工作。原在船塘逸仙中学任教的朱文,也兼一些筹备与开办东公的工作,5月老隆解放后,调到东公。

  1949年3月7日,东公正式开学。

  在船塘逸仙中学礼堂内,举办了隆重的开学典礼。主席台两旁,贴着用大红纸写的“公尔忘私,学以致用”对联,这是东公的校训。东公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为榜样,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

  开学典礼先由钟雄亚致辞,他阐述了创办东公的意义、目的,说明东公在精神上、目标上和陕北公学是一致的,强调学以致用,在斗争中学习。董易报告了教学方针和计划,魏南金、钟俊贤等同志作了讲话,勉励学员要下决心做一个革命者,去掉非无产阶级思想,成为优秀的革命干部。学生代表马鸣上台发言,表示要努力学习,保证完成学习任务,决心积极投身革命工作。

  东公主要课程设有:党的基本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形势与任务,群众路线与观点,革命组织与纪律,军事基本知识与武器使用,中国与世界近代和现代革命史,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以及各种专业技术知识等。要求学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养成严格的组织纪律性,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确立革命人生观,学习马列主义基本观点,培养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东公第一期学员有40多人,分两批录取,首批5人,为马鸣、黎明、刘亮、方征、许惠兰。学员们均具有高、初中学历,或相当于高、初中毕业文化程度,并经过语文、史地、政治常识考试合格的18—30岁的男女青年。他们多数来自游击区的船塘、上莞、漳溪、骆湖和蒋管区的大湖、三角,以及龙川、五华等地,还有慕名而来的原广州珠海大学学生黄月娥、旅居香港的林慕平,亦同时考入东公。

  学习时间为两个多月,采取上大课方式,由魏南金、钟俊贤、郑群、黄中强、李辉等讲课。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一边学习,一边参加农村调查研究。

  东公校长钟雄亚还创作了校歌:“五岭东起粤赣边,九连结成坚固的围屏……正气浩然吐长虹……啊,东公,您多么光荣……”

  学习期间,学员或坐或蹲在地上听课、吃饭,地板铺上草席就是床。在这样的环境下,学员仍认真学习,磨炼了革命意志,经受了考验。

  第一期培训于1949年5月12日结业,学员到各单位接受工作任务。

  第一期校址船塘逸仙中学,原名船塘中学,由开明人士欧阳仲琴等人发起创办,1941年9月正式开学,以原第八区第一小学为校址。1947年6月,中共九连工委派欧阳涛接管并出任校长。1948年春开始,九连工委先后派多名共产党员前往任教、职员,船塘中学成为九连地区第一所解放区中学。6月间,船塘中学改名逸仙中学,以纪念孙中山,免遭破坏。

  1949年5月14日,龙川解放,边纵总部及东二支队指挥机关移驻老隆,东公随迁。

  第二期在广东老隆师范学校上课。除原有校领导不变,增加了李曼晖为副校长。这期除普通科外,还增设研究班,招收大学程度的学员。附设青年班,招收初中程度的学员。从5月下旬开始,再次报考,第一次报考于5月23日开始,第二次报考于5月26日开始,先后录取学员545人,有普通班、青干班、医务、通信、文工等专业。彼时兴梅地区已解放,除九连地区学员外,兴梅学员亦不少。学习内容与方法与第一期基本相同。学员无现成课本,用的是经教育长董易亲手刻蜡版制作的“油印本”,如《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论联合政府》等。后因国民党胡琏兵团窜扰龙川、兴梅地区,九连地委与东二支队将学员分成9个中队,一部分到东二支队做文教宣传政治工作,大部分到龙川、和平、连平、河源等地,边学习边工作,深入农村宣传解放战争的胜利形势,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清匪反霸,建立乡村政权工作,从各方面支援前线。第二批于8月上旬结业,分配工作。

  东公的学习和生活虽然艰苦,却是欢欣而热烈的。“我们是被派到铁场来的。”东公学生“鸣”在1949年6月14日的《粤赣报》撰文描写了前往龙川铁场的生活和学习经历。他们由老隆乘车到岐岭,休息了2个小时,继续步行前往铁场,在夜色中进入龙川县立第二中学,受到了热烈欢迎,并参加了欢迎晚会,晚会节目丰富,有《乡民对唱》《好消息》《蒋介石倒台》《送郎当红军》等。

  东公扩招,大量培养粤东北干部

  1949年8月,东江、韩江地区均获解放,东公第三、四两期改由东江行政委员会主办,扩大招生人数,校领导更换,由谭天度任校长,副校长黄中强、李曼晖,教育长董易。第三期校址从老隆师范学校迁至佗城龙川一中。

  1949年8月9日的《粤赣报》刊登了东公的招生简章,招收名额逾千人:“男学员1000名,女学员120名”,学习内容是“农村及城市政策、时事、思想教育、中国革命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基本政策”,待遇是“训练期间,由校方供给膳宿、讲义,结业后按学习成绩分配工作”。

  经笔试、面试后,实际招生700多名,学员来自梅县、兴宁、五华、龙川、紫金、和平、连平、新丰等县,因解放地区日趋增多,部队与地方急需干部开展工作,这期学习时间被缩短为一个月。9月6日正式上课,11日于佗城龙川县人民礼堂补开开学典礼。在典礼上,谭天度校长勉励学员“为革命,为农民大众”而努力学习,“使东江各地变为繁荣昌盛的新农村”,副校长李曼晖报告了分四个阶段的学习计划,教务主任陈晚帆宣布了公学的教育方针,董易宣布本期成立公学青年团筹委会,详细说明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与国民党三青团的区别。

  开学后,学员组成3个大队,各大队、中队、小组之间开展竞赛活动,争取在学习和生活上都成为模范。

  9月25日,在龙川人民礼堂举行欢送迎军学员北上暨东公50多名青年团员入团宣誓典礼。次日,北上迎军学员编成3个中队进发,留校学员列队热烈欢迎,直送到佗城老塔下才握别。

  10月1日,南下大军两广纵队从江西赣州出发,经信丰、定南,于8日进入和平县。9日,与边纵领导机关会师于佗城。东公抽了二三百人编入东二支组织的迎军工作团,前往连平、忠信、翁源、龙仙(在翁源)等地迎接大军,一部分则派到南下大军做联络工作,随后与南下大军一起奔赴广州。9日,留校的学员亦举行结业典礼,随即分赴各地工作。

  学员邓存辉被分到第一大队第三中队第三小队。数十年后,他还记得当年与同学们一起学习、辩论、谈天说地的情形。他记得,在龙川的礼堂开晚会,表演节目,唱红歌比赛,很多居民围观。他们跑步、操练时经过佗城街道,也有很多男女老少出来观看。体育比赛时,也吸引了不少佗城群众出来围观。

  在东公学习锻炼了四周后,东公号召一批尚未毕业的学员去迎接南下大军,邓存辉递交了申请并被批准参加迎军支前工作队。9月28日,工作队从佗城步行出发,30日到达龙仙镇,他与另一人被分配到43军129师,开展筹粮、筹马草、写标语、开展宣传等工作。他跟随大军南下,到广州、江门、台山、阳江,直到活捉了从汕头撤退到水东的国民党军师长喻英奇。东公支前工作队一路协助做后勤、宣传工作,跟随43军追歼国民党的残军败将,直到把他们赶出广西境内。1950年3月,海南岛解放,支前工作队胜利完成任务,大部分队员直接加入43军,一部分人到广州做公安工作。后来,邓存辉入职广西南宁第十中学。

  第四、第五期在惠州、河源举办

  第四期在龙川佗城开始招生。在第三期学员开始上课时,就已着手进行第四期的学员招生工作。此时,东江地区乃至广东全境绝大部分地区都已先后解放,学员来源范围扩大,人数猛增。9月上旬,东江第二行政督导处派出干部到解放区各地招生,在五华、龙川、兴梅等地录取了学员200多名,并到设于龙川一中的东公校本部报到与学习。

  1949年10月15日,惠州解放,东江地区党政领导机关从老隆迁往惠州,东公校址亦随同迁往惠州,与江南青年公学合并。原招收的200多学员编成几个队,徒步经河源、博罗,用时近一个星期抵达惠州,与后来在惠州招收的第四期学员(两批,招考分甲、乙两组,甲组具备高中或相当高中毕业程度,乙组为初中或相当初中毕业程度。)一起上课,第四期共招生2182人;并于11月23日在惠州中山公园广场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临开学时,校长谭天度及副校长黄中强、李曼晖因政务繁忙无暇兼顾东公工作,改由容克任副校长,负责实际领导工作。

  在开学典礼上,中共东江地方委员会书记梁威林、副书记王鲁明、东江行政公署专员叶锋、副专员刘宣等党政军领导讲话。

  该期学习内容做了一些调整,主要有:“政治常识”“城市与农村政策”“论人民民主专政”“社会发展史”“青年运动与修养”等。王鲁明、容克、刘宣、周大洲、陈晓帆等授课,并邀请黄中强给全校干部、学员作《目前形势和任务》的专题报告。学习方法仍是理论联系实践,以小组讨论和自学为主,集中上大课为辅。

  原定学习两个月,但因工作需要,中途陆续派出一批学员去工作,到深圳海关、广州公安战线,随后分批组成工作队,前往增城、东莞等地发动群众,建立乡村政权,收缴枪支、清匪反霸。还有一批学员到南方大学学习。

  第五期于1950年2月开学,迁往河源县城开办,副校长容克,实际负责人是周大洲,还有陈晓帆、傅明、朱文等人参加领导工作。主要是进行干部培训,设有师资班、青年班、政干班,招收学员约1000人,均为各县派来的区、乡干部、教师和一些机关单位干部,其中以东莞、宝安两县最多。4、5月间学员结业,东公就此完成了它的办学使命。

 

  本文参考资料:

  《中共龙川县地方党史》(第一卷)、《中国共产党河源县地方史》(1919.5—1949.10);1949年《粤赣报》,《惠州党史资料汇编》(第一辑 ),《龙川文史》第6辑、29辑等


(转载  2021年12月26日  河源日报河源史志栏目)

自动转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