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后东特委机关旧址——老隆水贝黄氏大宗祠,曾是中共粤北省委老隆交通总站与星光染织厂所在地。资料图
■老隆水贝原莲塘小学内的红庙。1938年5月中共龙川党组织重建后,在此成立了第一个党支部。 资料图
龙川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1925年,龙川在佗城建立了龙川县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共龙川县特别支部(简称龙川特支)。此后,龙川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抗战时期,龙川建立各种抗日救亡团体,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解放战争时期,建立川南、川中、川北等人民武装队伍,积极开展武装斗争。1949年5月,龙川武装队伍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一举攻占佗城、老隆,解放了龙川,是广东省最早解放的县。
1 龙川特支成立早期党建活动活跃
1921年8月,陈独秀在广州创办了旨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干部的“宣讲员养成所”。黄觉群、黄雨村、邓冰和龙川知识青年黄日初、邓国章、骆汝骧参加宣讲所学习。结业后,他们积极投入广州的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
“东江三杰”之一的龙川青年黄居仁,在1921年秋考入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专科学校(简称甲工),结识该校东江籍进步学生阮啸仙、刘尔崧。1923年,经阮啸仙、刘尔崧介绍,黄居仁加入广东新学生社并成为该社骨干。是年秋,黄居仁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3月转为中共党员。1923年暑假,黄居仁乘返乡之机,积极宣传新学生社反帝爱国宗旨,宣讲广州青年学生反帝爱国运动情况。经一番宣传发动后,在家乡组织成立了广东新学生社龙川铁场支社。
这些共产党员、革命先行者,孜孜不倦地开展建党工作。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广州国民政府举行第二次东征并取得胜利。受中共广东区委派遣,龙川籍共产党员黄觉群随广东革命政府第二次东征军返乡,从事建党工作。同年11月,黄觉群、黄天泽发展了一批新党员,如黄日初、杨复生(杨福生)、黄鸿良、黄伯隆、邓国章、黄自强、陈增翼、罗一如(女)等,在县城(今佗城)建立中共龙川县特别支部委员会(简称龙川特支),黄觉群任书记,隶属中共广东区委。同时,身为国民党广东省特派员的黄觉群,还创建了国民党龙川县党部,开创龙川国共合作的局面。
此时,龙川党组织大力宣传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开展以“一切权力归农会,打倒土豪劣绅,实行二五减租”政策为中心内容的宣传活动。由于中共党、团组织刚创立,组织与活动均尚未公开,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一般都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且以农运特派员、国民党县党部筹备员、农民协会职员等公开合法身份开展工作。接着,该县成立了县农军总队、县总工会、县妇女解放协会和共青团龙川特别支部等群团组织。翌年,增设仙寨、鹤市、宦境、佗城4个党支部,全县党员90人。
在国共两党合作期间,龙川特支领导组织成立县、区、乡农民协会和各行业工会,使工农运动迅速发展。至1926年,全县先后建立45个区、乡农民协会(或筹委会)和9个行业工会。
1927年11月,鹤市地区东(东山)北(北山)桥(双桥)联乡农协办事处党支部成立。翌年,增设大塘肚、祠塘角、横江、岐岭、园田、陂下、上蓝、大岭党支部。1929年3月,成立中共赤(东光)龙(龙母)铁(铁场)联区委和龙(佗城)老 (隆)鹤(市)联区委,隶属东江特委。
民国十七年(1928年)4月,中共五华、兴宁、龙川3县党组织负责人会聚霍山太乙岩,协商成立中共五兴龙县临时工作委员会(简称县临委),推举叶卓任书记,蓝胜青、刘光夏、古海清为委员,隶属中共东江特委。这是1927年初冬五华、兴宁、龙川3县年关暴动失利后的一项应对措施,将革命重心转向三县边界山区,进行开辟根据地的艰苦斗争。
1929年1月,成立中共龙川县临时工作委员会,叶卓任书记,陈锦华任副书记。
2 中共龙川县委与五兴龙县委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1929年一二月间,东江特委巡视员刘琴西在临委领导人叶卓、刘光夏等的陪同下,多次到龙川的大塘肚,兴宁的二架笔、三架笔,五华的双头山等地勘察地形,决定选择大塘肚为五兴龙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
3月上旬,五兴龙三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刘琴西的指导下于大塘肚长塘面召开,正式成立了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选出曾不凡、潘火昌、罗屏汉等7人为常委,曾不凡任主席,潘火昌任副主席,县苏维埃下设4个区政府,区以下设乡政府。同时,把原东江游击大队等武装整编为五兴龙游击大队,罗柏松任大队长,潘火昌任政委,有80多人。
1929年12月,龙川县召开了第一次党代会,在廻龙园田禾场背成立中共龙川县委,陈锦华任县委书记,叶卓兼任组织部长,曾彪任宣传部长。改选县革命委员会,袁祥钦任主席,兼任同时成立的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三县仍由五兴龙县临委和县苏维埃政府统一指挥,进行革命斗争。
1930年8月,中共龙川县党组织隶属中共寻乌县委领导。10月,国民党龙川县警大队纠集兴宁、龙川、五华、平远、和平等县武装1800余人,分三路进攻大塘肚苏区,进行“五县大会剿”,中共五兴龙县党政机关和游击队被迫转移到兴宁南扒村。
在东江特委巡视员刘琴西等的领导下,12月,中共闽粤赣边五兴龙县委在南扒村成立,同时改组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古清海任书记。县委机关设兴宁新村南扒村,后迁月形屋、塔子里及江西寻邬县苏田村,隶属中共西北分委和东江特委,同时撤销中共龙川县委。
此后,龙川党组织改归中共闽粤赣特委西北分委管辖,正式纳入中央苏区组织系统。三县革命武装统一整编为五兴龙县游击总队。
1930年,中共龙川县委下辖党组织调整为上(上坪)贝(贝岭)泮(兴宁罗泮)区委和鹤市区委(辖鹤市、佗城、老隆),下设党支部20个,党员190人。
1931年,中共五兴龙县委由陈锦华接任县委书记。1932年6月,根据斗争实际,撤销中共五兴龙县委,另组兴龙县委,蔡梅洋任书记,机关驻兴宁新村黄沙溪。
其时,龙川中共党组织初隶属中共闽粤赣特委、江西省委,1933年8月改隶中共粤赣省委领导,1934年7月改属中共赣南省委领导。1935年6月,中共兴龙县委书记、军委会主任蔡梅祥牺牲,同年8月,县委、县革委解体。自1930年8月开始至1935年8月,龙川的党组织一直受中央苏区组织系统领导,时间长达5年之久。
经国民政府军队和地方武装的多次“围剿”,至1935年8月,革命根据地失陷。1935年8月,龙川革命斗争转入低潮,党组织活动停止。
3 抗战时期 重建党组织坚持革命
抗日战争爆发后,龙川各界迅速掀起抗战高潮。1938年3月,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派麦文到龙川重建党组织。在老隆,麦文由进步人士黄用舒介绍到老隆民众抗敌后援会任文书,随后到莲塘小学以教书作掩护,秘密从事重建党组织工作。同年5月,麦文在莲塘小学先后吸收黄慈宽、刘春乾、余进文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党支部,麦文任书记,隶属中共广东省委。
10月17日,黄慈宽、刘春乾、余进文、刘波、张民宪、黄太常、杨观林、方云生等8名共产党员,在老隆水贝龙台寺召开会议,改选支委,成立龙川中心支部(含和平)。经选举,黄慈宽任书记,余进文任组织委员、刘春乾任宣传委员。会上一致通过决议,大力发展党组织,并建立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龙川的党员人数迅速增加,先后成立了3个党支部:一区党支部,刘春乾任书记(兼);莲塘党支部,黄慈宽任书记(兼);永和党支部,魏南金任书记。
在党组织领导下,龙川人民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进一步扩大统一战线和巩固国共合作关系,建立“龙川青年抗日先锋队”,举办“青年自我教育训练班”,创办《龙川日报》,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政策,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并协助“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龙川分团”和“中山大学战地服务团”等抗日团体在县内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11月下旬,中共龙川县临时工作委员会(简称县临工委,包括和平县党组织)成立,黄慈宽任书记,李键行任组织部长,张凤楼任宣传部长,机关驻莲塘小学,隶属中共东江特委。县临工委的成立,是龙川重建党组织后第一个全县性党的领导机构。同年12月,中共龙川县临工委改为中共龙川县委,李键行任县委书记。1939年2月,改选中共龙川县委,黄慈宽任县委书记。
1939年2月至1941年冬,中共龙川县委(后扩大为中心县委)下辖龙川县党组织有老隆(一区)、鹤市(登云)、龙母(永和)、黎咀(川北)等区委,区委下设38个党支部,全县有党员320多人。1939年7月,撤销中共龙川县委,成立中共龙川中心县委(辖龙川、五华、和平三县党组织),陈祥任书记,机关设在水贝红庙,隶属中共东江特委。其领导成员大多分布在龙川各地乡村学校,以教员职业作掩护开展党组织活动。至翌年9月,龙川中心县委辖区扩大至7个县,包括龙川、和平、连平、河源、五华、紫金、新丰等县及兴宁、揭阳部分党组织,机关设水贝、龙母永和两地。
中共龙川中心县委范围扩大后,恢复中共龙川县委,刘春乾任县委书记;隶属中共龙川中心县委。1941年2月,撤销中共龙川中心县委,成立中共东江后方特别委员会 (简称后东特委),辖龙川、五华、和平、河源、紫金、新丰县委及连平县工委,党员1100多人。后来,随着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后东特委辖区一度扩展到兴宁、惠阳、揭阳等地,其机关驻地虽然一度迁离龙川,但特委部分领导人仍在龙川继续坚持地下斗争,指导当地党组织开展各种革命活动。
同年11月,龙川党组织取消委员制,改为特派员制,实行单线联系。
同年12月,香港沦陷后,龙川地方党组织协助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抢救被困的著名文化界人士和知名人士邹韬奋、茅盾、柳亚子、夏衍、廖沫沙、千家驹等,并分批经龙川护送到韶关、兴梅等地。
1942年8月,龙川各级党组织暂时停止活动,党组织之间与党员之间改为单线联系。
沉寂两年后,到1944年9月之后,龙川党组织活动逐步恢复。
1944年秋,韶关沦陷于日军之手,国民党广东省政府迁至龙川,分驻县城、老隆、黎咀。与此同时,日军重兵集结惠州,准备随时进攻东江上游。龙川是东江抗日大后方,地下党员区长黄用舒利用其公开合法身份和社会关系,协助国民党龙川当局筹划防卫应急计划,组建“龙川抗日后备大队”,建立了一支由中共以合法名义掌握的抗日武装——龙川县抗日自卫大队第一中队。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龙川县抗日自卫大队第一中队成员成为解放战争时期创建的人民游击武装骨干力量。
4 解放战争中 党领导人民武装率先解放龙川
1945年8月,后东特委任命郑强民为龙川鹤市特派员,恢复和发展党组织,组建武工队。
1945年10月,成立中共紫(紫金)五(五华)龙(龙川)河(河源)边区工作委员会,卓扬任书记。
川南工委(县临委)积极配合九连人民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一批小块革命根据地,并在“东江抗征队”的帮助下,建立武装工作队,发动群众开展反抗“三征”(征兵、征粮、征税)和减租减息运动。
1946年元旦,依照后东特委的指示成立中共川南县工作委员会,郑强民任书记,隶属中共后东特委。5月,黄民接任川南县工委书记,7月由黄素接任。8月,撤销川南县工委,成立中共龙川县临时工作委员会(简称龙川县临工委),黄素任书记,机关驻梅城小学。同时成立老隆区委、鹤市中心支部。县临工委成立后,基本恢复和建立了各地党组织机构。
随着武装斗争形势发展,为适应游击武装斗争需要,结合龙川地形特点,龙川没有建立统一领导全县的党组织,分别成立了中共川北、川中、川南工作委员会。建立川北、川中、川南和江明4个人民武装大队,广泛开展游击活动。至1947年7月,全县党支部恢复发展到20个。
1947年8月,成立中共川北工委(翌年8月改称龙和边区工委),骆仰文任书记,隶属中共和东分工委。同年10月撤销中共龙川县临工委,成立中共川南工委,陈华任书记,隶属中共河东分工委。11月,中共川中工委成立,魏洪涛(后郑忠)任书记,隶属中共九连地委、和东分工委。
1949年4月,川北工委策动“车田起义”后,龙川地方党组织配合东二支主力部队先后解放了佗城、老隆等地。1949年5月14日,龙川解放。6月,成立中共龙川县委,魏南金任书记,刘春乾任副书记,县委机关初设水贝洋楼,同年7月迁老隆中山东路。县委机构设秘书室、组织部、宣传部。县委迅速成功接管龙川,彻底摧毁国民党在龙川的党政军警机构,建立和发展各级中国共产党组织,组织和领导建政工作,组织政治工作队,帮助建立政权、农会组织,开展收缴民枪、清匪反霸、迎军支前等工作,开展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
[本文依据资料:《龙川县志》《中共龙川县地方党史》(第一卷)等]
(转载 2021年11月28日 河源日报河源史志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