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集约 > 河源市地方志办公室 > 通知公告
东纵骨干潜伏九连山
发布日期:2022-07-12 10:01:40 来源:本网 作者:凌丽 阅读人次:-
【字体大小: 默认】  分享


连绵不绝的九连山脉

美丽的九连山常年云雾缭绕

  1946年4月,东江纵队奉命北撤山东,64名骨干奉命留驻九连山。1946年11月,东江流域恢复武装斗争后,这批留驻人员成为建立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的骨干力量,领导九连地区人民群众揭开解放战争的序幕。他们发动群众开展反“三征”(征兵、征粮、征税)斗争,动员群众参军,为后来的“五战五捷”奠定了基础。

  64名骨干留驻九连山

  东纵北撤,是为了实现和平民主,不是斗争失败。1946年4月,东纵第三支队在大部队北撤后,留下的骨干人员这样向群众宣传。他们为什么没有随大部队北撤?留下了多少兵员?

  1946年4月初,粤北指挥部给东纵三支队发来电报,要求部队做好集中南下,准备北撤的工作。中共九连工委与东三支支队部多次研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工作部署。首先,把分散出去的部队收拢集结。由于部队以连、排、班、组、武工队等形式,分散在和平、连平、河源、龙川及江西的定南、虔南、龙南等县的广阔地区,加上当时通讯落后,没有电话可用,也没有车船可乘,只能依靠地方党组织的大力支援帮助,多方调派交通联络人员,将命令及时送出,把部队调集回来。

  他们决定组织一支坚强的队伍,留在九连山继续坚持武装斗争,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一开始准备留下120人,配备充足武器,但考虑到隐蔽期间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将留驻名额缩减至原来的一半,确保留驻人员政治坚定可靠、思想觉悟高,并配备一个坚强有力、能独当一面的领导班子。

  经支队首长再三研究挑选,留下58人(后来增加到64人),配备轻机枪2挺、冲锋枪2挺、步枪58支、手枪20支,由吴提祥(原名吴毅,曾化名吴提祥、曾志云,原二大队政委)、王彪(王士光,原一大队政委)、陈实棠(原三大队副队长)、林镜秋(原第七支队第五大队政委)4人组成领导班子。

  保存力量 不硬杠

  后东特委的领导班子成员也受命或北撤或转移,组织部部长钟俊贤经过考察,被留了下来,委任为后东特派员,领导后东地区各县地下党及留在九连山的武装队伍继续坚持斗争。

  此时,后东地区的党组织都做了调整,中共和平县(和西)工委由林启连任特派员,中共连平县工委由邓基任特派员(曾献章任副特派员),紫金县由范佛榴任特派员,龙川县由黄克光、黄素任特派员, 河源县(河东)由周立群任特派员。

  5月6日,东三支政委曾源与彭沃、翟信、陈一民一起,与吴提祥、王彪、陈实棠、林镜秋在鹅公寨召开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会议。

  会议上,曾源传达了粤北指挥部和支队部关于坚持斗争的决定和意见,经讨论后作出部署:留下的人员组成一支队伍,以连(平)和(平)人民自卫大队作为番号,待东纵北撤山东烟台任务完成后,可改称“东江纵队复员军人自卫队”;领导干部职务分工如下:大队长王彪,政委吴提祥,副大队长陈实棠,政治处主任林镜秋;成立“中共九连山临时工作委员会”,吴提祥任书记,王彪任副书记,林镜秋、陈实棠为委员。

  为什么要叫连和人民自卫大队?那正是因为要进入隐蔽状态,不能以东江纵队或其他中共领导的武装队伍形式公开活动,就是说,不能打共产党的番号与旗号活动。面对国民党当局大规模的“绥靖”“清乡”,共产党并不正面硬杠。中共广东区委确定了“保存力量,保存骨干,长期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斗争方针,具体部署为:已复员而有安全保证的地区,绝对隐蔽,勤业,勤交友,与群众共同进退,斗争采取群众路线的公开合法方式,不随便拿出武器;已消化在地方团队或乡族自卫性武装,维持治安,强调地方化、职业化,逐渐肃清过去民团生活方式;未声明撤退地区武装,在安全条件下自动复员,如部分复员不安全又有生产条件的,则保留短小精悍的小部队作自卫,不要随便行动,万不得已时也应以群众身份出现;仍受进攻地方,利用社会上层缓和局面,掩护隐蔽;群众斗争应以和平合法为主,不轻易使用武器;队员流入灰色武装不愿回家生产的需要领导,但应建立另一系统,另作联系,可能是找到生产基金后设法生产,避免乱碰,连累群众遭“清剿”。

  住石洞、吃山果的“山居岁月”

  粤赣边境历来是国民党政权鞭长莫及之地。留在各地的武装人员,根据中共广东区委的指示,分别进入粤赣边境偏僻山区,以各种方式进行分散隐蔽斗争。由于国民党军队的围困和封锁,在各地区分散隐蔽的武装小分队,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他们躲在深山野岭中,住的是石洞、茅屋,吃的是山果、野菜,风餐露宿、饱受伤病折磨。

  5月中旬,吴毅、王彪率领着留下来的五六十人,离开江西全南乌桕坝。撤离前,大家遵照命令,把机枪、长枪涂上凡士林油,分别装进棺材里,埋在定南县属古地深山。支队原来与上级、外界联系的电台,也已随支队撤走,留驻人员须等待上级来联系,在此期间,如有特殊情况需要向上级汇报请求,则按规定联络方法,到香港《华商报》社找饶彰风。

  起初,东三支秘密转移到江西定南、龙南边境深山隐蔽约半个月,因粮食紧缺,于7月中旬又回到广东境内九连山地区。部队被分为3个部分,由吴毅率领的28人仍留在九连山腹地,由林镜秋、陈实棠率18人小分队到和(东)林镜秋家乡隐蔽,另由王彪率领的12人的手枪队(又称短枪队)到河(西)、老隆至河源公路沿线活动,袭扰敌人,以减轻对潜伏部队的压力,并相机搞些收入。王彪率手枪队10多人,突围到河源、老隆一带与地方党取得联系后进行活动(此3部小分队人数,不同史料略有差别)。

  留在河东坚持斗争的周立群和原拟北撤,后返回河东坚持斗争的张惠民,带领李奇、李展、李作新、黄发仔、邹汉、朱志雄等人,分为3个小组,分别由张惠民、李奇、黄发仔带领,在黄村坳等地隐蔽斗争。

  武装小分队将长枪和重武器埋藏起来,只留短枪和手榴弹作自卫。他们白天隐蔽在深山开荒种养,以维持生活,晚间出来活动,打击敢于迫害东江纵队复员人员和革命群众的顽固势力。

  由政委吴毅率领的28人小分队,有伤病号、女同志和“小鬼”班,隐蔽在深山嶂里,上山下山都有一二十里路。他派人到热水乡了解情况,原来与部队联系过的地下党员、积极分子,在国民党的“清乡”活动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吴毅不愿拖累老乡,领着队伍到离山村更远的深山老林栖身。

  天晴时,在山头设瞭望哨。晚上睡觉,战士们用被单连头到脚裹起来,以防蚊虫叮咬,蜷缩在石板上睡觉,自嘲为“吃荷包蛋”。下雨时,战士们戴上竹笠,用油纸、山芭蕉叶披在肩上,背靠背坐在树下,自嘲是吃“冬笋炖滑鸡”。遇上暴风雨,竹笠、油纸、芭蕉叶通通披不住,他们索性站起来,在暴风雨中放声歌唱。山里还有许多毒虫、山蚊、蚂蟥、毒蛇,尤其是山蚊,咬破之处奇痒无比,挠破皮肤就溃烂成疮。夜间山里还有虎、狼、山羊、黄猄、山猪突如其来的嚎叫,令人毛骨悚然。不过日子久了,大家也就慢慢习惯了。有次,哨兵向吴毅报告,说对面山坡有电筒火光,估计是敌人深夜出洞搜索,全体战士马上起身准备战斗,吴毅带着几个老战士伏在哨位察看,果然见对面山坡有两盏蓝绿电光,从半山坡向山坑慢慢移动,不一会那两盏电光突然像箭一样向上冲,射向对面山顶隐没了。吴毅长出一口气说:“没事了,回去睡吧。”有人不解,吴毅说:“只有老虎或山豹才能跑这么快。”

  长期日晒雨淋,许多人的衣服都烂了。有的人只有一条裤子,脱下来洗后晒在石板子,身子蹲在溪水中或草丛里,等裤子晒干后再穿上。但是,这种天当房地当床的日子,使得感冒和虚弱的病号逐渐增加。队员们决定在深山搭竹棚,动手砍竹伐木,割草,很快搭起了竹棚。住进后,战士们开始学习,不但读书写字学文化,还上政治课。政委给他们讲革命战士气节,革命斗争的前途,讲战争故事,肚子饿得咕咕响的战士,依然听得津津有味。

  隐蔽初期,他们依靠北撤部队留下来的钱向山里群众买粮食、番薯片、芋头干,后来钱用光了,甚至有钱也买不到粮食,战士就采野果充饥。没多久,不少人肠胃不适应,腹胀、拉肚子、水肿、夜盲各种病症的人也多了起来。断粮的日子里,战士们也不去偷群众的蔬果。为解决粮食困难,队伍又移到粤赣边深山老林去。吴毅派陈贵友、江培荃(吴毅之妻)带上仅存的一点金戒指等金器化装下山,通过堡垒户赖日阳换来一斗米和十来斤番薯片。又找到江西三亨乡“白皮红心”的乡长和热水的黄新,搞到一些粮食,队伍靠少量粮食和野菜、竹笋煮稀粥度日。不久,赖日阳被国民党当局抓获杀害,黄新之妻也被抓走。但队伍也只能强忍着,因为东纵北撤部队还没到达山东,怕大干起来,给国民党制造借口,影响北撤部队安全。

  手枪队出击 威震国统区

  王彪率手枪队突围后,以连和人民自卫总队名义,发表宣言,张贴标语告示,昼伏夜出,警告地主豪绅和国民党乡保长不许迫害群众。河源船塘的国民党乡长欧阳超凡被手枪队镇压后,船塘、上莞一带的乡保长都老实起来,有的还主动搭线,掩护队员活动。

  手枪队先是在河西的李田、上莞一带找到了地下党员,配合地下党员开展统战工作,先后争取了上莞乡的保长陈坚、船塘乡长欧阳仲琴和龙川四甲保长黄锐等。他们还瓦解了河西、紫金“三点会”势力,三南“大刀队”不少成员后来还参加了游击队。

  手枪队活动到老隆一带时,经过严密侦察,决定袭击国民党金融机构——老隆银行,后因行动暴露未达目的,但也迫使国民党不得不收缩兵力防守,减轻对九连山的“围剿”和封锁。

  手枪队在国民党统治区,逐步与一些分散的地下党取得联系,争取了一些两面政权和开明士绅的支持。部队的几个卫生员为群众免费看病,加强了与当地人民的联系。凭着这些条件,短枪队频繁活动于老隆、佗城、河源、灯塔公路沿线圩镇。后来,他们与后东特委留在黄村隐蔽的10余人武装队联系上了,这支队伍正在那里烧樟树油,编织竹器,开荒种红薯度日。两个队伍联系上之后,在河东地区也开始活动起来,让国民党陡感威胁,像是一支铡刀,插在国民党的脊背上,慢慢地打开了局面。

  7月初,吴毅率小分队返回和平热水,此时形势已有所变化,国民党部队大部已撤走,和平尚有152师一个团;九连山广东境内的国民党63军亦已撤走,仍留有小部分驻在山关要道。

  隐蔽,仍在缺粮的情况下艰难地继续。从1946年的初夏到深秋,连和人民自卫总队的战士们在深山老林里熬过了130多个艰难的日日夜夜。

  猛虎下山 重举战旗

  1946年秋,国民党政府为打内战,恢复“三征”政策,引起群众强烈不满,“民变蜂起”。8月16日,《解放日报》发表《全国解放区人民行动起来,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社论。广东区党委也先后通过《华商报》发表谈话,并以东江纵队北撤人员曾生等人名义发表通电,给隐蔽在各地的党员和武装小分队指明了斗争方向。

  1946年10月上旬,从《华商报》获悉东纵已于7月5日抵达山东烟台的消息,平素沉静的吴毅乐得跑到门外大喊大叫:“准备下山了!”他率这支小分队急行军一日一夜,到达和平东水的大公庙。

  第二天,吴毅以中共九连临时工委名义主持召开全军大会。会上,他感慨道,“在乌桕坝和北撤大部队分别到现在,已经过去了4个多月。北撤大部队6月29日从大鹏湾登船北上,7月5日到达烟台,仅用了7天,但我们在隐蔽了130多天后才得到消息。我们没有饿死、困死、病死,我们必将胜利!”

  当天,大家即以“粤赣边人民义勇总队”名义发表宣言、张贴标语,开展“反三征、反清乡、反迫害”斗争。

  11月27日,广东区党委作出关于恢复广东武装斗争的决定,并对华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作出部署。

  九连山上的战旗,再次举了起来!

  多年以后,严尚民在九连地区武装斗争史座谈会上发言谈及当年的“潜伏”经历时说:“我认为九连地区的建军路线是正确的,从小到大,从民兵到主力,从东纵留下的64人发展到1万多人。”


  本文参考资料:

  《中国共产党和平县历史(1919—1949)》《中国共产党河源县地方史》《九连山黎明前的战斗》《龙川文史(第23辑)》《东江历史系列丛书 从东江纵队到粤赣湘边纵队》等。


(转载  2021年9月19日  河源日报河源史志栏目)

自动转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