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集约 > 河源市地方志办公室 > 通知公告
和平红色“工合”:抗战时期党组织的保护者
发布日期:2022-02-15 10:44:18 来源:本网 作者:凌丽 阅读人次:-
【字体大小: 默认】  分享


和平“工合”部分成员名册

1939年,中国“工合”东南办事处给叶景盛颁发的“学员培训证书”。

1940年,中国“工合”和平印刷社创办时使用过的印刷机。

  抗战时期,和平县成立了工业合作社,不仅发展生产,取得经济上的成就,还掩护了中共和平县地下党组织的活动。正如《广东工人运动大事记(1840年—1995年)》评论:粤北“工合”事业的发展,不仅发展了当时粤北后方的手工业生产,解决了人民生产生活的一些困难,更重要的是,由于“工合”是在党的领导和支持下发展的,它的发展,对保护粤北党组织和掩护革命同志,对为党印刷文件、进步刊物,以及为党筹措活动经费等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工合”引领抗战时期和平工业发展

  “工合”全称“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总会下设办事处,分管几个省的“工合组织”,有的县设事务所,分管邻近县的基层社。其基层社称为“工业生产合作社”,简称“工合”。“工合”是国际友人路易·艾黎及斯诺夫妇发起组织的,宋庆龄为名誉主席。1939年后,中国各大城市遭日机频繁轰炸,城市工业几乎被战火全毁,失业工人、难民人数与日俱增。当时组织“工合”的目的,是为了拯救从沦陷区逃出来的难民,安置抗战后方的失业工人就业,进行战时生产自救,解决抗日大后方人民的生产、生活必需品,稳定秩序,坚持抗战。

  路易·艾黎先后筹建起西北、西南和东南三个地区的“工合总部”,同时兼任设在江西赣州的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东南办事处主任。“工合”东南办事处在赣州建立后,得到中共信南中心县委的配合、支持,派出张石仁等20多位党员干部参与“工合”办事处工作。

  1939年春,中共粤赣边委和“工合”东南区办事处领导人,根据1937年冬罗响(方华)提供的情况,认为地处九连山下粤赣边境的和平县具有重要战略意义。1939年3月,张石仁(共产党员,南雄县人)和叶荣健(曾留学英国,工程师)来到和平县,找到在国民党和平县党部任职的地下党员陈仁,由陈仁介绍与中共和平县委书记罗响联系,取得中共和平县委的支持,成立了“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和平事务所”,主任叶荣健,指导员张石仁,中共和平县委派组织部长张觉青任秘书(后任指导员)。事务所一开始设在和平县城东坝街塘背巷赖屋,不久迁至大新纸行。

  从事务所的建立到县联合社的成立,直至基层社的发展布局、人事安排、干部培训、经费筹划等,都是由中共和平地下党组织研究决定的。“工合”的活动,与党的地下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是在中共和平县委领导下进行的。

  “工合”首先选定有党组织和有群众基地的热水乡横坑、罗香洞和辣菜坑三个地方建立造纸社,其负责人都是共产党员。1940年,基层社发展很快,在热水的同福坪、暗径、野猪窝和低湖建立造纸社,在眼坑水建立九连炼铁社;在青州、浰源、县城、合水、大坝、上陵、下车、彭寨、古寨、东水等地建立造纸、炼铁、石灰、伐木、砖瓦、榨油、供销、机缝、制鞋、雨伞、碾米、织染和棕笼等10多个不同行业的基层社;在连平县大湖建立石灰、榨油社,在新丰县石背建立炼铁厂。同时,派人在江西龙南县城建立“工合”指导站,由谢平波任指导员;梅县建立了“工合”指导站,建有皮革、抽纱等基层社。1940年春,为安置一批香港的失业印刷工人就业,在香港“工合”国际委员会任秘书的陈翰笙,写信给中国工合东南区办事处,建议在龙川县老隆镇建立印刷社,并于当年冬天,在香港“工合国际委员会”的支持下建立老隆印刷工业合作社。不久,在和平县城成立了“工合”印刷社。

  这段时期,和平县先后建立了60多个基层社和工合指导站,统属和平事务所领导,社员共800多人。至1942年夏,经过整顿合并,20多个基层社中,60%建立了党支部,70%有党员,100多名党员对“工合”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1940年秋冬,为适应“工合”大发展的需要,和平县成立了“工合”和平联合社,其权力机构是社员代表大会,执行机构是理事会,监察机构是监事会。陈仁为理事主席,叶吉祥任经理(后为王相文、叶金蝉),陈景文任副经理。联合社在老隆设门市部,在忠信设供销站,负责统筹各基层社的产品推销、原料供应和资金等业务。工合的业务蒸蒸日上。

  县委领导捐出商行做“工合”厂房

  清代、民国时期,和平造纸业很是盛行,年产土纸1000余吨,是山地村民传统的手工业, 也是村民的第二产业,其系列产品——松香纸、东庄纸、玉扣纸、吊篙纸、油纸以及油纸制品阳明纸伞、阳明纸扇等,都曾通过水路,销往广东省内大部分地区并出口东南亚。

  在和平县城金带路,有一间老字号大新纸行。纸行老板,是和平大坝镇的曾吉胜。彼时,日寇在广东沿海一带燃起烽火,沿海城市相继沦陷。为避战火,曾吉胜的儿子曾源(曾镜湖)没法在中山大学继续求学,他返回和平,协助父亲打理纸行生意。在广州时,曾源秘密加入了党组织。回到家乡和平,他任县委宣传部部长,不久任和平县委书记。1939年秋,曾吉胜去世,曾源只得继承父业,经营大兴纸行。

  1940年,当时的和平县委决定创办和平“工合”印刷社,需要购置厂房和机器设备。和平县委负责人与“工合”事务所领导找到曾源一起想办法,曾源当即作出一个惊人举动:说服另外一个大股东,把大新纸行捐献出来。另一个大股东是袁步岑,他同意了。二人一起筹资了4480块银元,创办和平县工业合作印刷社。

  于是,大新纸行1500多平方米的楼房从此便做了和平印刷合作社。曾参与和平印刷工业合作社组建工作的陈景文先生回忆当时大新纸行的布局:地下左边(约占大房的1/3)是厂房和会客接见室;地下中间(约1/3)是“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和平事务所”的办公室,地下南片为联合社的闹市部和会客室;地下右边约1/3为厨房、饭厅、储藏室。二楼全部是宿舍,多个单位的“工合”同仁同吃同住同办公。

  大新纸行的义举,使和平县“工合”联合社提早成立,并以之为社址。同时,以大新纸行为联络点,形成了全县的“工合”网络,利用当地竹木资源丰富的条件,在粤赣边境的九连山组建了多个“造纸工合社”。

  此时的原大新纸行,挂牌的有和平印刷工业合作社、中国工合和平事务所、和平工合联合社,还有不挂牌的“中共和平县委”。许多在外地暴露了身份而受到国民党当局注意的党员干部,都秘密转移到“工合”来,以公开职业为掩护,坚持革命斗争活动。

  和平印刷社开业前的设备购置,还得到了县城“八一三”书店大股东陈荣中的支持。当时,陈景文前往书店寻求支持,颇具财力的陈荣中拨付了200罐火水(煤油)价款给书店经理黄唯泉(地下党员),作为投资印刷社的资金,还以自己经营的运输公司的汽车借给陈景文等人到兴宁购回全套印刷设备。1940年夏,印刷社开业。

  1941年秋,张华基任和平县委组织部长,在“工合”的掩护下,于和平城金带街租一小店,挂上“华记商店”招牌,经营当时闻名的东庄、尖皮、阳明三大纸张,以及笋干、冬菇、赣州红瓜等,转销老隆、惠州。同时,与共产党员黄唯泉经营的“八一三”书店密切配合,暗中推销马列主义等红色书籍。

  培训干部与技术骨干  支持党的活动

  “工合”一经成立,就很重视干部与技术人员的培训。东南区办事处在江西瑞金举办了第一期东南区“工合”讲习班,全班59个学员,分配给和平的就有6个名额。地下党选派了谢平波、黄维翰、骆春山、叶景盛等4名党员和2名群众参加。学习结束后,颁发了由区办事处主任艾黎等署名的结业证书。第2期“工合”讲习班,地下党派卢镜波、叶金蝉、罗盛鉴3个党员学习。在赣州举办的机械培训班,和平县也有党员林镜清、罗春锦和群众罗大吉参加。1942年,办事处在南雄举办会计训练班,薛学文、邓德辉被派往学习。

  “工合”和事务所自己也开办培训班,1941年,在横坑、低湖办了两期造纸技术训练班,30多人参加;办了两期会计培训班,也有30多人参加。

  从1939年到1942年,“工合”办事处先后在江西瑞金、赣州及广东南雄等地举办过多期讲习班、培训班、训练班,讲授机械、冶炼、造纸、会计诸类专业知识。

  在“工合”成立之前,和平县只能生产质差价贱的草纸,后来已能生产东庄、玉扣、松香、土报纸和色纸等,畅销东江、兴梅、港澳等地。港澳商人见有“和平工合”商标的东庄纸,即使价钱高点都要。

  “工合”九连、碓金石、石背等炼铁社,由回国工程师曾纪章负责技术指导,生产土铁、灰口铁,制造各种农具和大小铁锅供应东江、兴梅市场,灰口铁供应赣州、韶关等工厂铸造模型。因为重视技术人才的作用,推动了基层社的发展,使和平“工合”进入全盛时期。

  在财务管理制度上,经过培训的基层社会计人员把财务工作做得井井有条,保证了工合事业正常发展。在经济管理方式上,和平“工合”推行共负盈亏模式,员工在这种机制下激发出极大积极性。由于各基层社生产方向明确,员工生产积极性高,产品适销对路,和平“工合”不但保障了广大员工的生活,而且积累了大量资金用于发展生产和支持党的活动。

  东南区办事处很重视和平“工合”的建立与发展。1939年冬和1940年春,路易·艾黎先后两次从赣州亲往和平视察“工合”工作,勉励和平“工合”全体成员要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为“工合”事业的发展作贡献,还指挥大家高唱《义勇军进行曲》。

  1942年冬,粤闽赣“工合”办事处主任陈志昆到和平视察“工合”工作,徒步几十公里到大坝龙狮碓金石炼铁厂检查、指导。1943年夏,他再度到和平视察,并经和平到连平,后步行到新丰石背工合冶铁厂视察。

  红色“工合”掩护地下党员

  “工合”和平事务所作为抗战时期合法的社会生产团体,不但成为发展党组织的“摇篮”,而且成为隐蔽、联络各地地下党同志的可靠联络点。1939年春,刚建立的中共和平县委极为重视在“工合”发展壮大党组织,至同年冬,不但建立了“工合”党支部,而且在基层社积极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至1942年夏,已有100多名党员分布在各基层社,在“工合”起着主导作用。

  1939年冬起,国民党政府屡次掀起反共高潮,国统区的共产党组织根据党中央指示,逐渐转入地下活动,“工合”组织即在抗战时期起着掩护地下党活动的重要作用。和平“工合”联合社、印刷社成为和平地下党活动的基地,并一度成为中共和平县委机关所在地。1940年以后,在外地暴露了身份的地下党员,由后东特委转移到和平工作。如魏则鸣先在热水教书,后调联合社任辅导员作掩护,任中共和平县委宣传部部长,后任县委书记;当时中心县委负责人李家良,以“工合”事务所助理员为掩护,领导和平县委工作;陈福仑在老隆、和平印刷社负责党的领导工作,后任县委特派员;周志和担任“工合”和平联合社经理等。中共和平地下党负责干部,都是以“工合”公开职业为掩护,开展党的工作。中共和平县委利用地处九连山密林丛中的眼坑水的炼铁社,举办了两期党员干部训练班,由县委书记曾镜湖亲自主持,参加学习人数20多人。另外,1940年建立老隆印刷社以来,亦成为中共东江后方特委活动的重要据点。

  和平、老隆印刷社除印刷日常用品外,还为地下党秘密印刷了不少文件、传单,如1941年“皖南事变”后,这两家印刷厂就为和平县委、后东特委印刷了一批《“皖南事变”真相》的宣传品分发各地,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阴谋。人们称之为“红色印刷社”。

  “工合”基层社的生产力甚强,除保障工人的工资福利外,还为地下党提供了大量活动经费,如1941年春,和平“工合”联合社一次就从10万元贷款中拿出1万元(当时可购2000担稻谷)交给党组织。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地处游击根据地的“工合”社成为支援、掩护人民武装队伍的坚强堡垒。在东纵第三支队挺进九连山后的整个解放战争时期,活动于九连山的人民武装队伍得到这一带“工合”群众的支援、掩护,彻底挫败了国民党军对九连山的“清剿”与“扫荡”。

  在抗战后期,和平党组织想方设法保住“工合”这个肩负着经济和政治双重使命的组织,使之照常运转,其中一些基层社如九连造纸社与和平印刷社,被完整保存了下来。和平县解放后,和平县“工合”印刷厂由县政府接管,更名为地方国营和平县印刷厂,至今仍在正常运营。2017年10月30日,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授予和平印刷厂“工合血脉 红色基因——全国工合唯一现存红色印刷社”牌匾。前几年,该厂设置了历史展览室、工合印刷社纪念馆等红色纪念场馆,供民众参观。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浅谈抗日战争时期和平“工合”发展的原因及其历史》《“工合”在和平的建立及其历史作用》《红色印刷80年》《河源文史》(第7辑)。


(转载  2021年8月15日  河源日报河源史志栏目)

自动转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