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集约 > 河源市地方志办公室 > 地情研究
那些年,河源地区的革命武装——壮士当报国,振臂奋长缨
发布日期:2022-02-10 17:17:17 来源:本网 作者:凌丽 阅读人次:-
【字体大小: 默认】  分享


粤赣湘边纵队东江二支队干部,在河源县观稼亭合影。摄于1949年。

粤赣湘边纵队一部

  河源是一块英雄辈出的革命热土,是最早开展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地区之一,最早开展农民运动、最早组织农民暴动和建立农民武装的地区之一,最早建立县级革命政权、创建苏维埃政权的地方之一,最早建立革命根据地和组建能机动作战的正规武装的地方之一。

  上世纪2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河源各地工农武装就蓬勃建立,动摇了国民党的执政基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河源现辖区各地的人民武装蓬勃建立,获得了地区性的重重胜利。东江纵队、粤赣边支队、粤赣湘边纵队或在河源地区成立,或转战河源各地,先后解放了龙川、和平、连平、五华、紫金、新丰、河源等地,打通了河源地区与韶关地区,东江与韩江的联系,使三个根据地连成一片,为广东的解放和支援华东战场、推进全国的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河源最早的农民武装暴动

  现今河源辖区内,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早组建的武装队伍,是在紫金县。第一次举行武装暴动,也在紫金县。

  1923年,惠阳县高潭区农会骨干黄士龙(紫金好义人)、马英南,按彭湃指示,到好义组织农会,首先建立了樟良乡农会,不久,好义成立分区农会。直属紫金县农会领导。稍后,好义樟良乡建立起农民自卫军。好义分区农会建立后,好义农民自卫军也相继建立起来。好义农军以樟良乡农军为骨干,共300多人,从中挑选了30多个猎手,作为队伍主力。

  1924年11月,樟良乡农民自卫军80多人,由黄国璋任队长,练才任副队长,用盾牌、大刀、长矛、耙头、粉枪武装起来,还买回两支步枪。这事闹大了,曾田乡地主陈子云心慌慌地向国民党紫金县长陈侠夫报告“农民造反”,陈侠夫即派县政府的游击队长张汉彬于17日率队前去查处。农军获知后,于当天上午派出自卫军40多人埋伏在竹围顶等地,包围并俘虏了张汉彬及其手下10人。农军放了其他10人,独将张汉彬囚禁于竹围顶。此时正是国共合作时期,上级要求放了张汉彬。后来,东江各属行政委员周恩来派各江各属视察员刘琴西调查此事,将陈侠夫撤职。

  原河源县的第一支人民武装,是曲龙农民赤卫队。河源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曲龙支部建立后,1929年,在康禾曲龙白鸠坑建立了一支20多人的不脱产的农民赤卫队,赖民任队长。1930年5月,赤卫队袭击了康禾雅陶会场,国民党乡保长具文史等俱在座,曾镜波被当场击毙,俘获缪作英并予以枪毙。

  在龙川县,早在1925年2月初,随着国民革命军的第一次东征,四甲地区便兴起了农民运动。同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龙川佗城成立了龙川特别支部,领导龙川的农民运动。

  1926年,四甲先后成立了村农会和龙川四甲分区农会,成为龙川组织最健全、革命氛围最浓厚的地区之一。1927年4月12日,中共龙川特委、县农会、县农民赤卫队的主要骨干,从当时的县城佗城转移到四甲,四甲成为整个龙川县红色革命的中心。

  1927年12月,受中央农运部派遣,革命先驱黄克回到家乡四甲。经过卓有成效的努力,黄克在四甲村上印地带成立龙川县第一个苏维埃政府,重新组建中共龙川特别支部和龙川县农会,成立了东江工农革命军第一军,刘琴西任军长,黄克任总指挥,第一军迅速发展成一支拥有400余人的农民革命武装队伍。1928年3月10日,黄克率领该军攻打鹤市,举行了著名的“鹤市暴动”。

  盘点上世纪20年代河源各地工农武装

  现今河源辖区最早的人民武装,便是各地的工农武装。他们在刘琴西等中共早期党员的领导下,在紫金县及周边邻县边境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武装斗争。

  一、紫金县

  农民自卫军(赤卫队):在中共紫金小组领导下,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春,先后在炮子、南岭、龙窝、洋头、水墩等地组建农民自卫军乡中队。民国十四年12月,在中共紫金县特别支部领导下,在县城成立农民自卫军紫金大队。全县各区(乡)均建立中队。民国十六年(1927年)1月,改称赤卫队,共有3000多人。民国十九年后,区(乡)均设赤卫队调动队,随时准备补充工农红军或红军游击队。

  工农革命军紫金县大队:民国十六年(1927年)4月28日,在县城成立紫金县工农革命军总指挥部和工农革命军紫金县大队。工农革命军紫金县团队部:民国十六年9月,在惠阳中洞(今属惠东县)成立海陆惠紫工农革命军总指挥部和紫金县团队部。这两个大队的总指挥都是刘琴西。

  此外还有工农革命军紫金独立营、紫河游击队、紫金龙(窝)炮(子)区连队等。

  二、河源县

  农民自卫军:民国十五年(1926年)秋,河源县农会按照中共广东区委要求,以共产党员和农会中的积极分子为骨干,组建河源县农民自卫军,共420人(其中警备队400人,义勇军20人),由县农会统一指挥,曾西盛任队长。民国十六年被解散。

  农民赤卫队:民国十八年(1929年)春,中共蓝黄区委在河源县康禾白鸠坑成立蓝黄区农民赤卫队,共50余人,由曲龙党支部书记赖民兼任队长。民国二十二年春被国民党部队打散。

  三、龙川县

  农民自卫军:民国十五年(1926年)6月,在中共龙川县特别支部委员会领导下成立,队员约300人。农军坚持革命斗争到翌年10月。

  东江工农革命军:民国十七年(1928年)2月,龙川县革命委员会成立的同时,将县革命武装和坪田、四甲农军共400余人合编为东江工农革命军,总指挥黄克。

  东江红军五十团:民国十九年(1930年)2月,刘光夏奉东江特委命令,将寻邬二十一 纵队2个大队、东江游击大队、兴宁红军第三营、红四军留在寻邬大田养伤的战士以及兴、龙、平、寻四县部分区联队共500多人组成东江红军五十团。

  红十—军独立营:民国十九年(1930年)3月,重建东江游击大队,队员50余人。8月,在上坪重建龙川游击大队,队员80余人。同年11月,将龙川游击大队、东江游击大队和平远、寻邬、龙川茶活游击队合编为红十一军独立营,500余人,营长彭城、政委罗屏汉。

  此外还有东江游击大队等。

  这些较早工农武装,极大地动摇了国民党统治的根本,为后来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底色。

  人民武装的汪洋大海

  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河源现辖区各地的人民武装蓬勃建立,获得了地区性的重重胜利。东江纵队、粤赣边支队、粤赣湘边纵队或在河源地区成立,或转战河源各地,给国民党部队致命“连环暴击”,取得了“五战五捷”的重大胜利,先后解放了龙川、和平、连平、五华、紫金、新丰、河源等地,打通了河源地区与韶关地区,东江与韩江的联系,使三个根据地连成一片,为广东的解放和支援华东战场、推进全国的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东江纵队开辟

  九连山军事活动区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东江纵队,是一支活跃在东江、韩江、粤北和港九地区的武装队伍,在抗日斗争中,英勇对敌,成为蜚声中外的华南战场一支坚强的武装部队。

  抗日战争胜利后,河源地区的中共党组织和革命力量及时进行整顿、健全、充实。1945年9月,广东区党委将全省划分为11个军事活动区,部队进行分散活动,在东纵司令部之下分设江南、江北、粤北、东进4个指挥部,实行分区指挥,其中建立以和平、连平两县为主要基地的“九连山军事活动区”的任务,由东江纵队第三支队去执行。1945年10月,东江纵队第三支队挺进九连山,开辟九连山革命根据地。

  建立“九连山军事活动区”具有重大的军事意义,这将与粤北地区的其他兄弟部队构成掎角之势,密切配合,相互策应,在九连山的广阔地带开展游击战争,以吸引、牵制和分散国民党军进攻东江惠、东、宝地区的兵力。

  在北撤前的8个月时间里,支队部与各地区部队之间,交通联络畅通,情报讯息不断,任凭敌军围困封锁,东三支却始终坚守九连山。

  1945年10月10日,共产党与国民党签订了《国共双方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随后又达成停战协定。

  1945年4月,根据上级指示,东三支挑选了以曾志云和王彪为主要领导的骨干64名,配备武器装备和留给款项,隐蔽留驻在九连山,等待时机,恢复武装斗争。1947年,恢复了武装斗争后,这60多人成为建立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的重要骨干,发动群众进行反“三征”(征兵、征粮、征税)斗争,吸引大量群众参军,为后来的“五战五捷”奠定了基础。

  粤赣边支队在上莞成立

  著名的广东人民解放军粤赣边支队,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8月,在河源县上莞成立。其成立宣言提到了当时的军事形势:

  “十五个月来的群众的斗争和武装斗争,已把在国民党和封建势力高压下的本区面貌,改变得焕然一新了,在破仓分粮,减租减息,分田废债的运动中,人民表现了无比的英勇和不可抵御的力量,十余万农民翻了身,建立了民主的秩序。人民武装联合民主义勇队、东江人民抗征队、和平人民义勇队、川北人民自卫队、龙和人民自救队、三南人民义勇队等,在领导与支持群众斗争中得到了百十倍的发展活动地区遍及九县,摧毁了百余乡镇的反动统治,并粉碎了反动派的多次进犯。”

  粤赣边支队下辖三、四、六、七团和直属(独立)第一大队、直属(独立)第二大队、直属(独立)第三大队、直属第五大队(即江防大队),支队司令员钟俊贤,政委魏南金,副司令员郑群,政治部主任黄中强,参谋长曾志云。原河东分工委领导的东江人民抗征队改编为粤赣边支队第四团,团长王彪,副团长张惠民,政委张华基,政治处主任张日和,下辖主力营、青龙队、白虎队、锦州队、四平队、第一大队(原五河大队)、第三大队、紫金大队;原河西分工委领导的河西人民自卫大队改编为第七团,团长魏麟基(未到任),副团长黄日,政委李辉(吴震乾),政治处主任郑风,下辖铁流队、火球队、长江队、捷克队、猛龙队、上莞队、白狼队、长虹队;原龙河大队改编为粤赣边支队直属第五大队(江防大队),大队长兼政委邹建,下辖飞马队、飞鹏队、飞虎队、飞豹队、前锋队。1949年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领导。

  在龙(川)、河(源)、五 (华)边境的五河大队改编为粤赣边支队四团第一大队,副团长兼大队长张惠民、政委陈华 (后钟忠)。下辖洛阳队、拓荒队、火光队、川南队(后改川南武工队)。1949年隶属东二支领导。1948年8月,龙河大队改编为粤赣边支队直属第五大队,大队长兼政委邬建。下辖飞鹏队、前锋队。1949年隶属东二支领导。

  粤赣湘边纵队

  “五战五捷”威震华南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取得了“五战五捷”的重大胜利,建立了威震敌胆的粤赣湘边纵队,先后解放了龙川、和平、连平、五华、紫金、新丰、河源等地,打通了河源地区与韶关地区、东江与韩江的联系,使三个根据地连成一片,为南下大军解放广东全境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49年1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与闽粤赣边纵队、桂滇黔边纵队联合发表宣言,宣告粤赣湘边纵队在惠东安墩镇正式成立,旋即对东江各地的部队进行改编,将江南、江北、九连、滚江、五岭及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所属部队统一改编。江南支队编为东江第一支队;粤赣支队改编为东江第二支队;江北支队改编为东江第三支队;北江支队改编为北江第一支队;粤赣湘边解放总队(五岭支队)改编为北江第二支队;赣南支队,湘南支队也进行了改编;珠江三角洲部队待条件成熟后编为独立团。为了迅速建立和巩固以东江、韩江为中心的战略基地,粤赣湘边纵队发动了强大的春季攻势,歼灭了国民党广东省保安第四师师部和保五团,先后解放了龙川、五华、连平、和平、新丰、紫金等县城。东二支的主要活动范围在河源、紫金、连平、龙川等地。1948年8月,九连地区武装部队正式打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边支队(后为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的番号。1948年下半年到1949年初,粤赣边支队在九连地区一连打了5个漂亮的歼灭战,被称作“五战五捷”,从此扭转了整个九连地区的局势。1949年5月,国民党保安第十三团少将团长曾天节率部在蓝口起义,根据粤赣湘边纵队总部命令,保安第十三团改编为粤赣湘边纵队第四支队,为解放河源作出了贡献,对后来的解放广东也作出了巨大贡献。当年7月之后,粤赣湘边纵队各部队乘胜出击,迅速解放了江南、九连、江北和五岭的广大乡村和十余座县城,解放人口增至400余万,作战部队从初期的470多人发展到后来3.8万多人,建立了400多万人口、纵横千里的解放区,为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进军广州、解放广东铺平了道路。1949年八九月间,解放军迅速解放了整个粤赣湘边地区。史料记载,粤赣湘边纵队是一支继承发扬东江纵队革命传统的战斗部队,自建立武装队伍开始至全区解放3年多时间里,武装队伍发展到3.8万多人,参加较大的战斗848次,解放了全区所管辖的县份,并配合第四兵团、第十五兵团、两广纵队一起解放了广州市及广东一大片地区。1950年2月,粤赣湘边纵队番号撤销。此外,河源各地的人民武装还有:黄村地区武工队(又名锄奸队)、古岭人民抗日游击大队、龙和河边境人民武装工作队、东江人民抗征队、河西人民自卫队、古竹民众抗日自卫大队、蓝塘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人民抗日武装自卫总队(代号“龙飞队”)、紫河人民抗日自卫大队、紫五人民抗日自卫大队、紫五大队、惠紫人民自卫大队、紫金县人民抗征队独立大队、紫五龙河抗征大队、江南支队第四团、惠紫蓝塘人民自卫大队、紫南中队、紫金人民抗征大队、江南支队第四团、紫金燎原武工队、九连人民自卫总队、北极游击小组、新连河边区游击中队(又称连南游击队、飞虎队)、江北人民自卫总队、鸿雁队 (桂林队)、农民自卫军、东江工农革命军、东江游击大队、东江红军五十团、红十—军独立营、九连人民自卫总队短枪队、川南大队、龙川民众自卫队、川中大队、东江人民抗征队新生大队、龙和人民自救队等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这些人民武装就像汪洋大海,使国民党部队受到了连环“夺命暴击”,终于全线溃退。

  参考资料:《河源县志》《紫金县志》《龙川县志》《连平县志》《和平县志》《紫金党史资料 第二辑》《河源红色革命记忆》等。

 

(转载  2021年8月1日  河源日报河源史志栏目)

自动转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