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20年代初期,阮啸仙(左)与刘尔崧(中)、周其鉴(右)合影。
■刘尔崧(左)与阮啸仙(右)合影。翻拍于罗可群、何锦州《刘尔崧》一书。
“党旗正红——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 ②
在河源地区,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邑人,是紫金县的刘尔崧、原河源县的阮啸仙。早在1921年,作为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以下简称“甲工”)学生的他们,就加入了广州共产主义小组。他们也是中国共产党最早一批党员的其中两位,他们是同一年入读“甲工”的同学,是同一年入党的同志,同是为了革命英年牺牲的热血青年,亦同是为中国革命胜利和新中国成立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共产党员。
“恰同学少年”
阮啸仙和刘尔崧在“甲工”并肩战斗
1918年,阮啸仙和刘尔崧分别由河源县、紫金县赴广州,就读于“甲工”,分别在机械科和织染科就读。组织能力出众的刘尔崧,被选为学生会主席。
阮啸仙、刘尔崧1918年就读于“甲工”时,中华民国成立已7年,国人正掀起实业救国热潮,效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模式,走工业现代化之路。
从山区来到繁华的省城,阮啸仙、刘尔崧的眼界,一下子变得更加广阔。
民国初年的广州,得风气之先,正在慢慢往现代都市迈进,各种新思潮,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杜威的实用主义、还是罗素的基尔特社会主义(亦称行会社会主义)、抑或是无政府共产主义都在广州激荡,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引发出人们作出历史性的抉择。
承载着这些思想的各种报刊,像雨后春笋一样层出不穷。民国初年,广州一城之中发行的报纸达30多种,有《安雅报》《七十二行商报》《羊城报》《国报》《大公报》等,当时外地出版的报刊如《新青年》《每周评论》《政衡》等,在广州街头并不鲜见。
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为“甲工”的学生,阮啸仙、刘尔崧等在课余阅读着大量报刊,留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时出现的各方论战,新文化运动和东西文化的碰撞,也让他们大开眼界,作出自己的思考。
因为相同的理想,阮啸仙和刘尔崧很快成为莫逆之交。两人与同学周其鉴和张善铭经常聚在一起,探讨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形势与前途。除了阅读书报,他们如饥似渴地阅读《阶级斗争浅说》《唯物史观》《社会主义浅说》等小册子,广泛汲取新思想和新知识。
思想上的转变,让他们具有了冲击现行体制的力量。
阮啸仙、刘尔崧、周其鉴、张善铭4人,因为拥有了这种力量,在“甲工”学潮成功后,被称为“甲工四大金刚”。
1919年5月11日,广州国民外交后援会联合工商学各界人士,在东堤东园广场召开国民大会。阮啸仙、刘尔崧等率“甲工”同学从增埗赶来参加会议。5月30日,刘尔崧等组织了3万多名广州学生举行抵制日货示威游行,发现大新、先施、真光公司在售卖一批日本草帽,学生们愤怒地冲进公司彻底清查日货,警察将带头与军警搏斗的刘尔崧等3人抓捕。
阮啸仙、周其鉴等连夜组织了几百名学生到警察厅请愿,要求释放无罪被捕的爱国学生。警察厅不得不答应连夜释放刘尔崧等3人,但要求开除刘尔崧、阮啸仙、周其鉴学籍,因“甲工”师生的抗议未果。
阮啸仙和周其鉴、刘尔崧等人一起,组织群众读书会,参加了广州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于6月17日成立了“广东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
“永远的同志”
阮啸仙、刘尔崧于1921年同时入党
1921年3月,广州共产党小组在广州成立,在陈独秀的主持下,阮啸仙、刘尔崧与周其鉴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2年6月,中共广东支部党员人数已增至32人,其中河源籍的阮啸仙、刘尔崧成为这个时期中共广东支部最早的党员之一。
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之一、广东党龄最长的谭天度(1893年4月—1999年5月30日)回忆:“广东党组织成立的具体日期,我不清楚,只听谭平山说过,1921年初便已建立广东党组织”。“在陈独秀主持下,于1921年春‘开始成立真正的共产党’,当时取名为‘广州共产党’。广州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先由陈独秀任党支部书记,后由谭平山任党支部书记,陈公博负责组织工作,谭植棠负责宣传工作,成员有袁振英、李季等。”根据谭天度的回忆和相关史料考证,刘尔崧的入党时间是在1921年3月至7月上旬,这个时间是在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之前。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当时,出席大会的各地代表共12人,他们代表着当时全国的50多名党员,刘尔崧就是当时50多名党员中的一员。
在中共广东支部领导下,阮啸仙、刘尔崧积极参加创建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实施活动,并协助谭平山,会同谭植棠等人,创办了《青年周刊》、青年剧社,成立了演讲队、劳动通讯社等,号召青年们“应当从阶级斗争奋起,走到自由幸福的新社会来。”(《阮啸仙文集》第59至60页)
虽然毕业后不能经常在一起,阮啸仙、刘尔崧二人仍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1922年9月,刚出校门的刘尔崧与阮啸仙、冯菊坡等人,联络广东油业、轮船、革履、建筑等工会的先进工人,创办了爱群通讯社。他们都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南方(广东)分部的成员,社址位于广州惠福中路玉华中约二十号之二的二楼,此处亦成为该书记部对外公开活动的场所。
1922年冬,刘尔崧被委派到当时有着“南国丝都”和“广东银行”之称的顺德开展工农运动。他以爱群通讯社记者的身份走访工人,并在几位炭业、茶楼和建筑工人的帮助下,办起夜校,教工人识字、唱歌,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和国内工人运动形势,进行革命思想教育工作。同时,利用顺成隆碾米厂因阻止工人参加活动而不慎造成3名工人被烧死的惨案,联系阮啸仙,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南方(广东)分部名义发表宣言,争取到顺德县公署不再限制工人参加社会活动的权利。刘尔崧采取一系列行动,戳穿了资本家们针对工人罢工的“换”、“拖”阴谋,并于1923年夏成立了广东首个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县级工会——顺德县总工会。
阮啸仙牵头成立了新学生社。从1923年5月筹备,到1924年10月前后,新学生社都在阮啸仙的指导下工作,他是新学生社的倡导者、创建者,也是直接领导者,任新学生社执行委员会书记,刘尔崧任执行委员。1924年11月,广东新学生社改名为“新学生社”,去掉了“广东”二字,不再有地域限制,并出版《新学生》半月刊,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主张,报道工运、农运、青运、妇运、学运的情况,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不断走上党所指引的革命道路。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东山恤孤院后街一座普通两层小楼里,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与会正式代表30多人,阮啸仙、刘尔崧作为广东区的2名代表参加了大会。刘尔崧除了是“三大”代表,同时还兼做大会的会务工作。
1925年1月底,刘尔崧出席了在上海召开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决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刘尔崧当选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执行委员、团中央驻粤特派员、团广州执委书记,兼理广东团务;还担任中国共产党广东区执行委员会工委书记、国民党中央工人部干事、广州工代会主席等职务。1925年2月15日,刘尔崧与龙川人黄居仁(“东江三杰”之一)主持召开青年团广东区委临时大会,宣布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日,共青团广州地方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刘尔崧为广州地委书记,黄居仁任组织部长。同年3月,黄居仁转为中共党员;7月,任共青团广州地委书记兼组织部主任。
在刘尔崧、黄居仁合作时,阮啸仙则以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中共广东区委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等身份,参与领导广东地区农民运动,足迹遍及东江、西江、北江流域乡村,同彭湃一起,参与领导组建了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并担任第三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主任,为革命培养了大批农民运动骨干,点燃了农民运动的星星之火。
阮啸仙牺牲于江西信丰
1933年,阮啸仙辗转进入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1934年2月,他被中华苏维埃临时人民政府任命为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成为中共第一任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
阮啸仙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的岗位上时间不长,但理论上卓有建树,实践上硕果累累。主持审计工作期间,他在诸多方面进行了开拓性工作, 提出了依法审计,建立健全审计制度;依靠群众,民主审计;深入调查,抓住重点;审计公开,舆论监督等审计思想。他还拟写了《审计条例(草案)》,该条例后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审查通过并公布实施。
为配合苏区开展的反贪污浪费斗争,中央审计委员会开展了专项审计,查出一批贪污腐败分子,推动了“节省运动”的开展,整顿了苏区财政秩序、巩固了红色政权。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开始长征,时任赣南省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的阮啸仙奉命与项英、陈毅等领导人留在赣南坚持游击斗争。翌年2月,因形势严峻,阮啸仙率领赣南省党政机关部队向赣粤边界方向突围,至信丰牛岭一带时,遭敌军重兵阻击,虽经奋力冲杀,却终因敌人封锁严密而未能杀破重围,队伍也被冲散,伤亡重大。1935年3月6日,部队在穿越牛岭、畚岭之间的封锁线时,阮啸仙不幸被流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8岁。
刘尔崧殉难“四·一二”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对共产党的“四·一二”政变。刘尔崧不顾个人安危,仍然坚守战斗岗位。4月15日,在李济深组织下,广州全市戒严,军警抓捕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2000余人,封闭工会等进步团体、学校200多个。4月15日,刘尔崧不幸被国民党特务武装逮捕。4月19日,刘尔崧被国民党秘密杀害于珠江白鹅潭,时年28岁。
对刘尔崧等“四·一二”殉难人士,1928年11月25日,中共广东省第二次扩大会议决议指出:“他们都是全国的伟大的革命领袖,他们为了中国无产阶级与贫苦工农的解放流血……他们虽然先后在壮烈的战斗中被我们的敌人屠杀,但他们的精神永远鼓励我们……”
难以忘却的纪念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刘尔崧纪念馆位于紫金县紫城镇安良居委会广场路中山公园正面,是紫金县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86年始建,2008年4月维持原貌重修,总建筑面积为235平方米。门楼两条圆柱,楼顶四周装饰黄色琉璃瓦,墙用花岗岩石砌成,置前廊、麻石栏杆。聂荣臻元帅亲笔题写馆名,馆内陈列刘尔崧生平事迹史料、照片以及革命早期用过的驳壳枪、步枪等。
如今,紫金尔崧中学的新生,都会上一堂特殊的入学第一课——他们在学校的组织下到刘尔崧纪念馆了解和学习刘尔崧的事迹。
在阮啸仙的家乡,亦是处处可见纪念阮啸仙的建筑。1984年,为纪念阮啸仙,原河源县创办了“啸仙中学”,校名至今未改。
今河源市烈士陵园,原名啸仙烈士陵园,2002年12月起改为现名。陵园内有阮啸仙汉白玉塑像和阮啸仙纪念亭。每年清明,源城各校师生与各机关单位工作人员都会前往祭拜。
在阮啸仙牺牲之地——江西信丰县安西镇(原名安息)上迳村枫树庵,当地为阮啸仙建起了一座墓。2013年初,信丰县文广局在“三送”工作队进驻安西镇上迳村开展“三送”工作,在走村入户开展村情调查时,当地群众反映了上世纪30年代阮啸仙在此英勇牺牲的革命事迹。2013年3月22日,安西镇、虎山乡在上迳村阮啸仙牺牲地联合举行缅怀革命先烈清明祭扫祭典活动。
2010年5月,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由中央纪委宣教室、中央纪委监察部电教中心和武汉市纪委联合拍摄的电视文献纪录片《热血忠诚——中央监察委员会诞生纪实》摄制组一行,专程到信丰县上迳村拍摄阮啸仙烈士英勇牺牲的事迹。
阮啸仙、刘尔崧这两位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斯人已去,但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却历久弥新。
(转载 2021年1月17日 河源日报河源史志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