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集约 > 河源市地方志办公室 > 通知公告
河源人物志① :广东之文始尉佗——首任龙川县令赵佗小传
发布日期:2020-01-06 09:18:07 来源:市委党史研究室 作者: 阅读人次:-
【字体大小: 默认】  分享


  

  开篇语

  在河源客家文化公园里,有32座名人名贤雕像,包括我市现辖各县区历史上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较大成就、产生了较大影响的本土俊杰,一些虽非河源籍但在河源为官从政、游历传学或戍边屯兵等产生了较大影响的人物。

  司马迁云:“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世。”河源地处粤东北,历史上涌现了不少可传于世的人物,并不一定都是“人臣”,也可能是普通读书人或普通民众,但他们都有着可堪传世的事迹与精神。在辛亥革命时期,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河源大地上涌现的仁人志士、无畏战士,也是堪为作传者,其战斗经历亦堪记录。2020年,本报推出“河源人物志”系列报道,敬请广大读者垂注。

  赵佗是龙川、河源、广州乃至岭南历史上一个最值得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历史人物。他在任龙川县令、南越王期间,使古龙川越人从原始社会末期跨过奴隶社会直接进入更高一级的社会形态——封建社会,极大地推动了古龙川大地及岭南地区的文明进程。

  从中原来到岭南的赵佗,使原本“蛮荒蒙昧”的岭南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开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获得了飞跃式发展。赵佗细心呵护了早在新石器时代以前就萌动绽放的岭南文化的嫩芽,并大量施予了中原文化中有益的养分,为兼具中原文化与海洋文化之美的岭南文化的形成、发展打下了坚实牢固的基础。

  ① 寻找赵佗

  2018年4月上旬,一彪人马扛着铲子、锄头等沿用数千年的劳动工具,和一些新近出现的高科技器材,蜿蜒地朝着东源双江牛颈筋岭进发。他们顺着曲折回转的山路上岭,约摸30分钟后,到达了传说已久的“赵佗故城”遗址。他们是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员,会同河源市博物馆、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九二大队的工作人员,他们要对“赵佗故城”遗址进行考古勘探与测绘。

  这座“赵佗故城”,坐落在逶迤几十公里的牛峙山的其中一个山岭上,海拔436米,位置颇为险要,南北两边多是悬崖峭壁,若非猿猴,无法攀登。

  这座古城,有纵横数层青砖叠砌成的厚厚墙基,还有壕沟、石桅杆、城门、城墙、石狮、水井等,分明就是一座军事古堡,按照清代的《河源县志》记载(专家分析县志在传抄时有漏字与错讹),这不是赵佗练兵之地是什么?

  然而,勘测发现,这座总面积3700平方米左右的古堡,并非神秘且强大的秦汉王朝的军事工事,只是明代嘉靖二十一年知县刘玮设立的城堡,主要用以防范强盗,至迟在清乾隆时期已经废弃。虽然证实了这座城堡并非赵佗所建,但赵佗在河源(古龙川之地)留下有什么遗址,却再度引起了不少市民的猜测与关注。

  这个叫赵佗的河北正定人,是令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河源读书人感到神秘莫测又相当神往,但普通河源民众,对他的名字却是相当陌生,甚至几辈人都没听说过的一个人。

  岁月飞驰,时间来到2008年。时任河源市委书记陈建华,在河源建市20周年时提出了“两地文化”(河源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论断,那位2200多年前踏足古龙川并影响2200余年的赵佗,便再度走入河源人视野,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

  赵佗成了河源家喻户晓的知名人物。在河源的街道上,一些房地产商甚至在大门之侧摆上赵佗的巨大头像雕塑。这些雕像,以赵佗的中老年为塑像年龄,是有着长长胡子、目光坚毅的中年戎装男子。其实赵佗来到河源的时候,正是他青年时期。

  ② 开挂的人生

  公元前218年,那个英武的青年带着初生牛犊不畏虎的精气神,跟着他的主帅任嚣,乘坐楼船,顺着水路来到岭南,经过连场惊心动魄、旷日持久的秦定岭南之战,最终将岭南纳入了大秦版图。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岭南设置桂林郡(今广西大部分地区)、象郡(今越南北部与广西一部分)与南海郡(今广东大部分地区)。

  这个男人,将他的余生都留在了岭南,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大事业。不久后,赵佗因避秦灭而建立了南越国,其领地之大,还囊括了现今越南的一部分。

  被秦朝廷任命为首任南海郡尉的任嚣,将赵佗留在了龙川,任他做了首任龙川县令。

  任嚣和赵佗,在秦始皇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14年,分别建立了番禺城(今广州)和龙川城。龙川城的建城,比广州建城还早了14天。龙川城,是岭南有史料记载的最早城邑(《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22期,邓小夏 李韵)。

  赵佗选择今佗城作为他治龙川县之首府,是看中它比南越其他地方基础要好。佗城三面环山,东临大江,且处于古龙川中心地带,可利用水道到达龙川所辖的绝大部分地区。

  赵佗在岭南筑城好几座,但佗城是他最早筑的城。直到1949年之前,佗城一直是龙川县城,也是东江重要都邑。

  最早的龙川城并不大,是座方形土城,范围东至今老城街,西到城头,南到县前街,北至北角塘,周长不过约800米。

  赵佗在龙川经营了至少6年。

  他刚刚赴龙川上任时,才被他打败的古龙川越人用又疑又惧的目光看着他,以及他手下众多的将士。

  赵佗手下的将士,也像今天发达国家人士看落后的土著居民一样,带着些许轻蔑,斜睨着那些短发参差、满脸涂画,浑身上下没几块好布的古越人。

  冲突的发生,不可避免。

  但赵佗就是想要避免发生冲突。

  年轻的赵佗开始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越族地区,了解越人风俗民情。在掌握了大量调查得来的情况后,他制定了一个政策,有效地将以坚兵利器平定并留守岭南镇守县治和边关要塞、屯垦戍边的秦军,同“好相攻击”的当地越人之间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化解于无形。这个政策,就是“和辑百越”。

  治安得到了保障,赵佗也就放心地去经营龙川了。因为他的精心治理,古龙川成为闽粤赣接壤广大地区的政治中心。

  这个龙川县,和现在的龙川县管辖的范围之大不可同日而语。那么,这个早在公元前214年就设县的龙川,当时都管着哪些地方?

  时龙川县的范围包括今广东东部大部分及福建东南角部分地区。东至九连山,西至福建云宵、诏安、漳浦县,北接江西、福建地界,南临南海,正好位于三省(闽粤赣)咽喉中心地带。历史学者史为乐甚至认为当时龙川县的范围是否仅限于此,或者说,赵佗初期控制的地盘是否仅在此范围内,还很难说。因为由龙川向北,沿东江及其上游之寻乌水至今江西省寻乌县,当时赵佗通过水道很容易控制这一带。所以,古龙川很可能包括今寻乌县地。而据《清一统志》记载,今粤北仁化县北九十里城口镇有赵佗城,所以古龙川的西界在何处也值得研究。龙川旧志载,龙川“居郡上游,当江赣之冲,为汀潮之障,则固三省咽喉,四州门户”,为“水陆之要道”。

  古龙川拥有这么大的地界,经济不断发展、人口不断增多,赋税也在不断增加,后来干脆就不断地析土分县。

  为什么要把古龙川分这么多个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多增田赋。如《松江府志》云:“田赋百万,非一令所能经理。”龙川析县,说明该县已是一个民政事务繁杂、税收事务繁重的大县,为了更好地发展和更多的税收,势必要分土设县。东晋时,从龙川县析出绥安(今福建云宵一带)、海阳(今潮州市东)、潮阳(今潮阳市西北)、海丰(今海丰县)、欣乐(惠阳县北)、兴宁(今兴宁、五华等地)等县。南朝齐武帝永明元年(483年),龙川析置新丰、河源、陆安(今陆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置循州总管府于龙川……

  让我们回到赵佗治理下的古龙川。

  这位被毛泽东称为首位南下干部的赵佗,都做了些什么?

  正史记载不多,但从其他古书记载中可见,具有了一定文明基础的古龙川,县令赵佗在任上得以推行许多促进龙川文明发展的措施,设置政区、移民实边、开垦山林、修筑城池、兴教办学、推广中原文化,做了许多开拓性工作,使古龙川成为南越国的一个先进地区,并带动整个东江流域的开发。

  唐朝龙川人韦昌明在《越王井记》用“草木渐包,垦辟定规制”来描述,说赵佗作为县令,亲自带领民众筚路蓝缕,开垦田地,发展生产。

  越地初开,人口稀少,社会经济落后,需增加人口,发展生产,稳定社会,巩固政权。同时,也为让南下将士在南越大地上安居乐业,赵佗上书秦始皇,请求派遣没有丈夫的女子到龙川,“以为士卒衣补”。秦始皇便征召了1.5万女子前往南越。

  出现这支有组织的女性移民队伍,在岭南历史上尚属首次,对推动汉越民族血缘交流和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至于这些女子是否全部到了岭南,不得而知。但此事说明,赵佗非常重视龙川地区的开发。现在佗城有姓氏179个,可见佗城人仍是来自全国四面八方。

  赵佗既致力防范越人反抗,又采取“和辑百越”“汉越杂处”方针,从尊重越人风俗习惯开始,提倡汉越平等,极力安抚越族,劝导士兵在当地养儿育女,促进汉越同化。

  这些新移民,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军事、政治、思想、农业、冶铁业、手工业技术等等,与当地人一起开发龙川乃至整个岭南,传播中原文化,融合当地文明。秦朝前,越人刀耕火种,生产力水平低下。平定岭南后,引进中原先进生产技术,尤其是铁器工具的使用,使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深耕细作等各方面得到推行。而赵佗,无疑是这些先进技术推广的发起者和组织者。

  龙川地下水丰富,赵佗令凿井以灌田。佗城现存的越王井,《全唐文》称,“井围二丈,深五丈,虽当亢旱,万人汲之不竭”。打井作为一项水利工程,而且是从北方引进的一项技术。学者司徒尚纪称:“这恐怕是岭南打井的最早记录。”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七说:“泿水又迳博罗县,西界龙川,左思所谓目龙川而带坰者也。赵佗乘此县而跨据南越矣。”

  赵佗后来称南越王,治理南越67年,使南越国“甚有文理”,“粤人相攻击之俗益止”(《汉书·高帝纪》)。观照他的一生,龙川不仅是他开发岭南的试验田,也是他播种中原文化的试验田。

  “在龙川的6年多时间里,赵佗从一个年轻将领转变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历史学者黄淼章说。

  公元前207年,接任南海郡尉的赵佗立即让横浦、阳山、湟溪三关守军赶紧卡断秦朝新修的通往岭南各地的通道,好让五岭以外的各路诸侯进不来,以聚兵自守,使中原战火不能蔓延进来。

  赵佗继任南海尉后,在继续推行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同时,还推广了在龙川实行的“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并使其逐步完善。

  公元前206年,秦亡,天下大乱。

  地处南海郡上峰的桂林、象郡也趁乱建国立王,给南海郡的稳定带来很大威胁。司马迁指出:“瓯骆相攻,南越动摇。”赵佗迅速击并桂林、象郡、岭南三郡并为一体,在政治上归于一统。于是南越国建立,赵佗自称南越武王。

  赵佗此举,避免了岭南地区重新出现百越的分裂状态,避免了中原地区遭受的多年战争之苦。这对岭南地区百姓的安危以及经济发展,是有利的(见白寿彝总主编的《中国通史》)。

  刘邦建立汉朝,中国统一后,赵佗归汉。他对岭南文化奠基并成形及促进国家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粤记》曰:“广东之文始尉佗。”

  ③ 穿越时空的纪念

  赵佗为龙川县令,在今佗城设县治后,佗城即成为粤东重镇,曾为历代县、州、郡、路治所,除南朝陈时县治一度北迁外,历代龙川县治都设于龙川城(今佗城)。在龙川解放前,佗城仍然是龙川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今佗城还有越王井、越王庙,及与赵佗有关的遗址遗迹如故城旧基、赵佗故宅、赵佗台、赵佗驽营处、赵佗跑马射箭的马箭岗、秦时北人后裔任姓住宅旧址等。

  民国三十年(1941年)为纪念龙川首任县令赵佗,龙川城改名为佗城。佗城是广东首批公布的11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在赵佗的老家——石家庄新华区赵陵铺,建有一座占地面积约5.33万平方米的赵佗公园。

  1998年,由文化部华夏文化促进会客家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及市、县人民政府、龙川县政协、香港崇正总会联合发起、主办的“客家先民首批南迁与赵佗建龙川2212年纪念学术讨论会”在龙川召开,论文集《佗城开基安客家》的前两篇序,由香港崇正总会原会长兼理事长黄石华、张克明撰写,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张海鹏亦为之作《序三》。赵佗的历史功绩再度被世人铭感。

  10年后的2008年2月23日,龙川县举办了“纪念建县2222年——客家古邑人文龙川”大型研讨会,北京、武汉、广州等地的20多名专家、学者到会,赵佗在龙川置县的意义和贡献、赵佗文化与建设和谐社会、赵佗选佗城为县治之地的依据成为热议话题。

  2010年4月下旬,龙川佗城,召开了为期3天的“赵佗与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广东省的20多位人文、历史、考古界的专家学者等齐聚一堂,热议赵佗对客家文化的贡献和如何进一步保护与开发赵佗遗址等议题。研讨会上,专家学者认为,赵佗与客家文化和人文精神密切相关。

(转载 2020年1月5日 河源日报河源文史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