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集约 > 河源市地方志办公室 > 通知公告
东江名镇:老隆(上)
发布日期:2019-06-10 14:38:50 来源:本网 作者: 阅读人次:-
【字体大小: 默认】  分享


■东江重镇老隆 大约摄于1904年至1920年期间。原图现藏美国南加州大学图书馆。

■老隆新貌 黄赞福 摄

  龙川县设县甚早,公元前214年便设了县,是广东四大古县之一,2200多年来的大部分时间里,一直保持着这个古老的县名。新中国成立前,龙川县辖区风头最劲的城是民国时改名佗城的龙川城,与它仅仅隔着10余公里的老隆,在佗城的掩罩下,在人们心目中的存在感一直不高,但有资料记载曾在宋朝时一度做过龙川县治。直到清末至民国年间,作为“水陆舟车之会,闽粤商贾辐辏”的老隆,风头渐渐盖过了佗城。1949年6月1日,龙川县人民政府设在老隆,从此,老隆成为龙川的行政中心。

  【第一章】老龙、老隆与县治疑云

  在那个还叫“老龙”的年代

  老隆镇位于龙川县西南部、东江上游东岸,在龙川城(佗城)东北20里处,东通潮、嘉两州,北邻闽赣两省,是水陆舟车之会,闽粤商贾辐辏,东江水运曾经达到闽粤赣三省孔道的重要地位。

  老隆是这个镇的现用名,过去曾被叫做“老龙”。有人曾追溯“老龙”地名源头时,一直上溯到赵佗时期。赵佗在龙川建县兴王后,龙川县很多地名都带有“龙”字。明洪武九年(1876年),置递运所于老龙埠。在明万历《龙川县志》的“舆图志”中,有一幅图里画着“老龙渡”,内文的解释说:“老龙渡,邑之东二十里,宁仁都民私置。”

  老龙的地名沿用了很久。有史料记载,在宋熙宁年间,龙川的县治曾一度由龙川城(佗城)迁往“老龙”。

  1986年广东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叶地著《广东地名探源》一书中《老隆镇》条谓:“南朝陈以后至南宋,龙川县治不在佗城,疑在此(老隆)。南宋绍兴十五年又迁至佗城,故此地称为老龙,老隆当为老龙演变而来。”清乾隆《龙川县志》卷五古迹目载:“龙川旧县,宋熙宁间迁邑东二十里,陆通梅潮,今有市集尚以老龙名之。”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龙川县志》载:“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龙川土城改建为砖城,衙署暂迁老龙(今老隆)。”与这条记载相呼应的,是《佗城镇志》上的一条资料:“1939年和1984年,曾发现一些城砖上铭有阳文楷书‘循州砖石使白’、‘循州造’,‘甲寅’字样,据推断在宋神宗熙宁年间(即1074年前后),佗城曾修补或扩建过。”

  这些资料对1949年之前老隆曾作为龙川县城的说法,给予了一定程度上的佐证,但在时间上有不同看法。

  “老龙”改名“老隆”

  “老龙”何时改名为“老隆”,很难找到确切的时间和证据。

  现存史料最早提到“老隆”的,大概是清嘉庆《龙川县志》,其卷十二提到,“老隆巡检司在老隆,去县20里。”还加了个注释:“题请添设时改为老隆。”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题请”后获得了“题允”,改名增设了老隆巡检司,知县盛熙祚即在老隆旧通衢巡检司署故址上建起了老隆巡检司署。

  在民间传说里,老隆的名字出现得更早些。清康熙年间,龙川有很多盗贼,犯下许多盗案,人们生活很苦。广东巡抚朱宏祚经常接到关于龙川的各种报案,他也觉得很苦恼,没有监控,又找不到目击证人,这案怎么破呢?

  有一天晚上,朱大人披阅卷宗时,看到这些龙川盗案,还是一点线索都没有,心下愈发烦躁,就调暗灯芯,准备闭目养神一阵,猛然间看见了城隍老爷,城隍给他出了个谜语,叫他猜:“鬓过垂雪,天际生云,水中漂木,壁上安门”,转眼间人就不见了。原来这是个梦。朱宏祚醒来,把这四句话猜了又猜,猜出是“老龙船户”四字。他赶紧令人到老龙的东江边上擒获龙津驾舟者50名,破了此案。

  人们听说朱大人做的梦,视“龙”为恶物,便改“龙”为同音的“隆”字,以避免恶事发生。这个故事记载在邑人张镇江的《雷乡野乘》中。

  改名后的老隆,遇上了水运渐渐发达时机,处于水路交通枢纽地位的老隆,开始了它日趋兴盛的商贸盛世,并在抗战时期达到顶峰。

  龙川县治从佗城移到老隆

  1949年6月1日,龙川县人民政府在老隆福建会馆宣告成立,县委、县政府设在老隆。

  为何县治要从佗城移至老隆?1995年5月14日,龙川解放46周年暨广州联谊会成立8周年大会在省委党校礼堂举行,曾指挥了1949年6月消灭谢鸿恩武装战斗并兼任龙川县委书记、县长的魏南金分析了其中原因。一、老隆是军事要地。虽成立了龙川县人民政府,此时仍处在战争时期,只有占领老隆、保卫老隆,才能控制龙川局势。因为此时国民党自卫总队黄道仁、谢鸿恩仍在伺机进攻老隆。二、老隆是九连地区战略战役中心。集中兵力歼灭老隆守敌,可以解放龙川全境,进而解放九连地区,并带动兴梅地区解放。三、老隆是军事指挥中心。粤赣湘边纵队、东二支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起义部队都集中在老隆。四、老隆是龙川重镇。原国民党县级经济部门都设在老隆。将县委、县政府设在老隆,能顺利地接管设在老隆的汽车站、航运站、电话局、医院、电厂、粮仓和一些重要的经济部门以及公共设施。佗城只有国民党县党部和县政府,以及县的行政事务部门,边纵进城后很快就解决了。将县委、县政府设在老隆,有利于掌管全县的政治、军事、经济、交通大权。

  虽然县委、县政府设在老隆,但对佗城这座2000多年古城的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县政府明确指示要保护和管理好这座历史古城,决不允许破坏。

  【第二章】东江军事重心

  老隆曾是赵佗时代的军事重镇

  龙川籍居港人士黄麟书先生在《续修龙川县志·总序》中也谈到秦时赵佗“率军南下,进发龙川地区,先据老隆设寨戍守,后及龙川筑城开邑,以龙川令发展政治基业,雄据两粤,固极一时之盛也。”

  与黄麟书持相同看法的,还有台湾学者黄勋。他在《南越王赵佗龙川老隆行辕考》中提出,赵佗率军进入龙川,率先“据守老隆(昔名老龙)设寨屯驻,建立军事基地,巩固其政治地位,同时发展经济。当时抵达老隆设营寨顶山,指挥设防部署,地方得以安谧后,随之开邑龙川,建筑城池,以龙川令侯霸业自立”。“在龙川开邑为政治中心,老隆为军事经济之重心,发展霸业实利赖之”。

  老隆寨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军事要隘,1949年,龙川解放,便在寨顶打了一仗,国民党部队大败而逃,老隆便于1949年5月解放了。

  黄勋是这样评价老隆寨顶的:“老隆寨顶山在老隆北端,雄据江左,俯瞰全镇及水贝地区,扼守水陆要冲,为军事指挥神经枢纽,对作战指挥,支援补给具有战略价值。”

  清代设置老隆巡检司

  明代嘉靖中期到万历初期的广东,可以说是明代广东社会最动荡的时期,有大臣曾哀叹道:“朝廷已无广东矣。”

  龙川县置设典史、巡检,置兵房、刑房,十一都(五峡三寨)、通衢先后设巡检司。明嘉靖二十四年(1819年),拨守备驻龙川城内,调千总驻老隆。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两广军门派张臬统兵数万驻龙川,镇压张琏(饶平人)、徐仁器“起义”部队。据云,虽然是官兵,但也经常与匪兵无异,张臬停舟5000艘于老龙(即老隆)至虎头岗,环流30里,驻泊半年,散兵到处蹂躏百姓,使老龙城郊人家房屋毁拆无遗。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各地土豪、乡绅纷纷筑土城防御,老隆、通衢筑砖城。

  清初,老隆的治安机构袭明制。雍正十二年(1734年)增设老隆巡检司。同治三年(1864年),布政使李福泰统兵进驻龙川县境,扼守要地。同治四年(1865年)八月,清总兵(亦称军门)率数十万众进驻龙川上半县,坐镇岩镇。 同治五年(1866年)春,清总兵高连升部驻老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广东提督石玉山率兵2000余,驻龙川清乡。

  咸丰四年,农民军谢亚蔚攻破老隆

  在清代,发生在老隆的一桩较大的起义事件,是在咸丰四年(1854年)。

  当年四月,黎咀乌泥坑的农民谢亚蔚、邹毛古、李洞彬等率众响应太平天国起义,在赤光下甲揭竿而起,先是攻占了黎咀街,并以此街作为大本营,筹备军饷,扩大队伍约1万人,声势浩大。于是,谢亚蔚自封元帅,李洞彬为军师,邹毛古为先锋,攻打龙川各镇。起义军攻破十一都巡检司后,与龙母田竹坑骆达成起义军联合攻破老隆。

  清咸丰七年五月,谢、骆起义军合编为太平军一部,骆达成为元帅,谢亚蔚为副帅,带兵攻打龙川县城(今佗城)。但这次攻城没有成功,他们进军至涧步时,被清兵击退,只得撤往赣南与石达开的太平军会合。

  清咸丰八年,谢、骆起义军与清兵在黎咀发生激战,因寡不敌众,起义军被迫撤退,骆达成败退赣南后遇害。谢亚蔚兵败后因势孤力单,潜往龙母洋田教书,想待机东山再起,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被清兵抓获杀害。

  土匪曾劫掠老隆城,龙川知县因此被革职

  在清代,东江一带总是有盗贼此起彼伏,两广总督岑春煊甚至以“盗薮”二字来形容惠州一带(时老隆属惠州辖)的乱象。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初十,土匪头子戴廉香带着党羽五六十人,窜入龙川县属之老隆镇大肆劫掠商店。

  见此情状,老隆巡检司的兵马在千总陈玉盛、巡检吴懿澄的亲自率领下,围捕戴廉香等土匪。

  那时,巡检司的兵员都有配枪,冷热兵器齐发,攻向土匪。陈玉盛首先枪伤一匪,吴懿澄挥刀继之,马夫罗茂秀、弓役巫亚发亦奋勇杀贼。然而戴廉香等也不是吃素的,这些员弁兵役有4人同时遇害,群众也被殃及,死2人,伤数人。

  龙川县知县苏育仁飞调营勇赶赴老隆截击,戴廉香等见寡不敌众,便劫掠民船而逃。记名提督孙国乾受命率队驰往追剿,抓获戴亚合、何林彩、吴松英3名土匪并“正法”,余党或逃或躲起来了。

  八月初二日,逃散后的这批“土匪”又分别聚于河源之平陵与广州府龙门县属之路溪等处,副将李梦说闻警赶去,击毙“匪党”2名,生擒11名。署大鹏所副将石玉山亦进龙门援剿。

  后来追查这件事时,岑春煊调兵遣将,分三路去清乡,其中石玉山统带四营,办龙川、和平一带。其余两路,一是以陆路提臣李福兴统带六营,办归善博罗一带;二是以记名提督孙国乾统带五营,办河源、永安一带。

  龙川知县苏育仁因为“疏于防范”,被革职。

  过了两年,即1908年,因“惠属匪风日炽”,有司在惠州东江上游水道及附近海边宽阔之处建筑炮台,驻防营勇,密为防御,兼多派侦探,夜间巡缉,保卫商船,以安行旅。惠州统领牵头,由惠州水北之谷花头地方,建筑至东江老隆一带,分站建设炮台。(据《申报》)

  新中国成立前的老隆争夺战

  满清覆灭后,民国初立,军阀混战,老隆陷于战火之中。

  1920年左右的粤桂战争、1925年的第一、二次东征等国内战争时期,老隆时受波及,蒋介石、程潜等曾率部驻此。土地革命时期,叶剑英、彭湃、林伯渠等领导人曾在这里工作过。

  1925年4月10日,湘军与警卫军克老隆。同日,胡汉民任命罗翼群为东江剿匪督办,督办公署设于老隆。但陈炯明卷土重来,东征军左路军第三纵队程潜部领命率6000余人从龙门进入河源,讨伐叛军,于23日克石公神、河源,25日击溃驻蓝口之李易标部,26日进入龙川县老隆。27日,选举当时还叫黄林祥的黄麟书出任龙川县长。

  1933年,福建发生军事变故,因东江与闽境接壤,陈济棠重点做好东江防务,于11月在东江边境设立三道防线,其中五华、老隆、河源、惠州为第三防线。第三防线惠州各属为东江入广州门户。

  1937年后,日军全面侵华,老隆是东江上游重要市镇,受到多次轰炸,幸未造成重创。作为抗战大后方,老隆接纳了许多难民。

  1938年3月,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派麦文到龙川重建党组织。在后东特委等党组织的领导和指导下,老隆及其他东江地区革命斗争形势越发明朗。到了解放战争末期,东二支及起义的国民党保十三团定下“围点打援”计策,攻下老隆寨顶,于1949年5月14日解放了老隆。但老隆战役并未就此结束,而是持续了一个多月。“围点打援”解放了老隆与佗城后,龙川县治从佗城移至老隆。同时,粤赣湘边纵队派出精兵强将,将老隆外围来援或固守之敌各个击破,巩固了老隆、佗城解放的战果。老隆战役,揭开了华南地区大规模解放的序幕。

  此后,老隆替代佗城,成为2000多年古县龙川的县治,一直持续至今。今日的老隆,下辖15个居委会和14个村委会,户籍人口约16万,为龙川县政治、经济、文化、贸易和交通中心,205国道、河梅高速、汕昆高速穿境而过,京九铁路和广梅汕铁路在此接轨并设华南地区最大编组站,2012年成功申报“市商贸物流专业镇”。(2017年《河源市情手册》)目前,赣深高铁、杭广快铁已动工建设并将在2019年底通车;龙韶铁路、龙汕铁路已纳入建设规划;东西走向的汕昆高速和南北走向赣龙紫高速已动工建设;龙寻高速和通用航空机场已纳入建设规划,龙川由此融入粤赣闽等华南地区“1小时经济圈”。

(转载 2019年6月9日 河源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