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零散的田块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东源县顺天镇沙溪村以改革为笔,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画卷上书写出“良田比较集中”的精彩篇章。东源县顺天镇被列入自然资源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后,积极探索“小田变大田”和林耕空间布局优化,创新性地提出了“山上”换“山下”的林耕布局优化路径,有效解决了“陡坡耕地与平原林地布局错位”和“承包耕地细碎化”等长期困扰农业生产的问题,为全县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按照“试点先行、全县推广”的思路,东源县率先在沙溪村实施耕地集中整治试点项目,规模达7979亩,总投资1.83亿元。曾经,这里耕地分布不均、碎片化严重,土地所有权分割、土地边界不规整,耕地如散落的珍珠难以聚集。不规整的林地和道路降低土地利用率,生产成本攀升,农业机械化进程受阻,小块耕地的设施匮乏、管理困难,撂荒和“非粮化”现象频发。面对重重困境,沙溪村开启了一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攻坚之战。
一、集成改革强活力
顺天镇搭建以村级合作社为核心的土地流转平台,深入宣传政策,明晰收益,将农户分散的土地集中流转,合作社统一调配、整理和对外发包,实现土地资源高效管理并吸引社会资本。制定严格精准的林地调整标准,将影响耕地布局、坡度6度以下且具恢复属性的林斑调出,坡度25度以上的地块调入。林业部门编制规划修改方案,划定新边界,注销原林权证,保障农户补偿标准不降低。修改方案经省级林业部门审批后实施,形成从调查、规划到审批的完整制度链条,规范林地调整流程,保障生态安全与农民权益。
二、试点先行稳耕地
在实施模式上,采取“试点先行、全县推广”模式。以顺天镇沙溪村耕地集中整治区省级试点建设为典型示范,分步骤推进,先推动耕地集中连片整治,再开展林耕空间布局优化,编制相关报告和方案,全面推广,以点带面辐射全县。
三、政策扶持兴产业
顺天镇出台产业扶持政策,给予企业长期稳定的土地租赁权和租金优惠,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提供贴息贷款、项目补贴等支持,并简化审批流程,提供“一站式”服务。这一系列举措成功吸引广弘国鸡、美林油茶、富丽士食品、东源致鲜农业等10余个产业项目入驻,形成产业集群,推动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四、市场运作促长效
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将小块土地集中流转给专业经营者;衔接企业用地需求,开展配套设施建设;引入专业社会资本方参与运营,采用“EPC+O”模式,引进优质企业带动就业,探索“员工变股东”路径,优先聘用本地农民,增加农民收入。
五、部门联动抓落实
通过全过程监管,强化部门联动。加强与县级林业、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协同,各部门发挥职能作用,林业部门指导林地手续办理,水利部门保障水源,农业农村部门做好项目衔接,财政部门保障资金,发改部门指导立项和专债申报,形成工作合力。
六、权益保障聚民心
坚守红线底线,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保障农民权益。土地流转过程中,实地测量登记,形成矢量数据存档,杜绝“失地”风险。富镇强村公司统一流转兜底,国企对调出生态公益林兜底补偿,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
如今,沙溪村的努力结出累累硕果。通过林耕空间布局优化和耕地集中整治,可调出林斑面积达1662亩,新增2765亩长期稳定利用耕地,耕地占比从40%上升至78%,小于5亩的耕地破碎化图斑减少约31个,面积约65亩,“小田”成功变“大田”,耕地连片程度显著提升。产业导入带来经济与社会效益双赢,10余个产业项目入驻,总投资达70亿元,每年租金收益490余万元。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人均年收入增加约2.1万元,华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将整治区列为课题试验基地,培养新型农民。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陡坡地绿化修复减少水土流失,构建了稳定的农田生态系统。农业生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形成了“田在景中、景在田中”的乡村风貌。
实践证明,只有因地制宜、勇于创新、精准施策,才能破解耕地细碎化难题,实现“小田变大田”,优化农村地区生产力布局,促进土地要素创新性配置,催生新质生产力,助力“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
沙溪村整治区建设后航飞图
【统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供稿:河源市东源县自然资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