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源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暨动员部署会在河源市会议中心召开。会议审议了《河源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和《河源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宣传工作方案》。
河源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江海鹰出席会议并作动员讲话,河源市副市长曹建忠主持会议。
此次普查分三个阶段进行,从2023年11月开始至2026年6月结束,普查标准时点为2024年4月30日。此次普查范围是市内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包括1911年以前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等,并首次明确将文化景观纳入普查对象。此次普查任务是对已认定、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同时调查、认定、登记、公布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
会上,河源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二级巡视员曾永贞汇报了河源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情况。曾永贞介绍,河源市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688处,依法核定公布一般不可移动文物1281处,核定公布文物保护单位422处。不可移动文物中包含大量的古遗址、古墓葬、坛庙祠堂、学堂书院、客家民居、革命文物等,有力彰显了河源作为客家古邑、岭南文化发祥地、革命策源地的深厚文化底蕴。目前,对照省文旅厅要求,河源市普查第一阶段工作进展顺利,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江海鹰作动员部署时介绍,河源市本次普查的总体目标是:梳理建立河源市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目录,建立完善河源市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完善不可移动文物认定公布机制,规范认定标准和登记公布程序,健全名录公布体系。完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机制,构建全面普查、专项调查、空间管控、动态监测相结合的文物资源管理体系。通过普查工作培养锻炼专业人员,建强文物保护队伍,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
会议强调,河源文物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开展文物普查工作,全面掌握河源市文物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现状。要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进一步加大古建筑,古遗址等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切实加强文物安全。要统筹推进文旅融合,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融入到“百千万工程”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作用,将文旅开发与绿美河源、美丽乡村建设等相结合,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增强旅游的文化内涵,打造旅游新业态,进一步讲好河源故事,传播河源好声音,推进文化强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