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商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学习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扎实推进“五外联动”,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按照市委八届五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及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工作部署,深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全力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创新推动电商发展,夯实开放型平台发展根基,加快赋能消费升级,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开创幸福和谐美丽河源建设新局面。
今年商务工作的预期目标是: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实现正增长,新引进超亿元制造业项目110个以上(各县区商务目标任务详见附表)。主要工作计划如下。
(一)全力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稳住外贸基本盘。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和稳外贸措施,培育壮大外贸龙头企业,以重点企业为抓手扩大进出口规模。支持企业通过广交会、进博会、“粤贸全球”等平台,稳住欧美、日韩等传统贸易国家市场,开拓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提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水平。加强与RCEP国家的贸易合作,鼓励企业扩大对RCEP国家出口。强化县(区)督导,持续落实服务外贸重点企业工作机制,深入挖掘进出口新增量,推动新引进外贸型项目尽快投产,梳理企业问题清单,实施“一企一策”,切实为企业纾困解难。推动外资增量提质。落实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清理负面清单之外的外资准入限制性措施,不断推进制度型开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充分发挥重点外资企业服务专班、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等平台作用,推动力升树灯、景旺电子等重点外资企业利润转增资或加大投资生产。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外包。大力培育文化创意、咨询设计、物流等高端服务外包,推动外包产业向高附加值、高品质、高效益转型升级,力争培育一批服务外包示范企业。提升对外经贸水平。充分发挥市人民政府驻境外商务联络处、海外粤商会等平台资源作用,加强与境外跨国企业、商协会的对接联系,不断拓展海外商机。
(二)全力做好市场消费工作,推动消费提质升级。完善消费体制机制。持续发挥市促进商业消费工作专班作用,强化部门协调联动合力,重点跟进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行业前20名限上商贸企业及新上限入库企业,协同解决企业发展难题,统筹推动全市消费市场稳步发展。推动商贸企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挖掘引导本地优质企业上限纳统,推动商场超市、电商平台、社会化油站、电子产品和新能源汽车销售企业等上限纳统,探索推动企业工贸分离、支持工业企业设立销售公司,培育一批具有发展活力、增长潜力和竞争实力的商贸企业,推动商贸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重点商品消费。谋划举办汽车、石油、家电促销活动,推动新能源汽车消费,适时组织举办全市大型汽车展销活动,不定期推出石油优惠等促销活动。持续举办家电消费季,组织开展新一轮家电“以旧换新”活动。开展“汽车下乡”“家电下乡”活动,深入挖掘农村消费潜力。不断优化消费环境。推动更多县(区)申报国家县域商业建设行动示范县项目,实施消费券发放活动,充分利用粤菜美食街、省级示范特色步行街(商圈)招牌举办各类主题促消费活动,满足市民购物、服务升级需求。协调相关部门加大成品油、食盐、烟草等专项整治力度,维护健康有序消费环境。
(三)全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推动实施产业兴市。锚定机制强化顶层设计。以“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为工作导向,强化市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项目协调小组职能,落实市、县(区)“一把手”抓招商,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工作专班和项目督查督办专班,形成贯通上下、政策联动、资源共享的招商工作体制机制。制定招商引资工作考评办法,健全招商引资考评体系和激励机制,强化考评结果运用,进一步激发各级各部门招商引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锚定目标创新招商“手段”。加强以商引商、驻点招商、代理招商,以北京、广州、深圳、东莞、惠州等重点城市为主攻方向,拓展上海等长三角重点产业分布区域,加快布局驻点招商网络,积极对接谷川联行等招商引资专家智库和相关行业机构,深挖本土企业、外来投资企业资源人脉,拓宽信息渠道、招商线索等,借助全省招商引资信息平台,强化项目前期分析研判,提高招商引资工作实效。锚定产业突出精准招商。围绕“五大产业”,持续强化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对接,着力举办先进制造业、水经济、先进材料等主题经贸活动和精准招商对接会,积极承接“双区”产业延伸、企业转移,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引进一批强链扩链型、集群配套型、龙头基地型企业。锚定平台抢抓品牌建设。认真谋划赣深高铁沿线重要城市深圳、东莞、惠州等产业招商推介会,积极参加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珠三角与粤东西北经贸合作招商会等活动,打造品牌招商活动,搭建项目对接平台,不断提升我市知名度。锚定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壮大招商引资“海豹突击队”队伍,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全流程跟踪服务机制,进一步优化代办服务工作流程,对招商项目提供个性化、专业化、全过程服务,营造良好的投资营商环境。
(四)全力做好电子商务工作,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积极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各项工作,加快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指导园区引入服务型企业,完善跨境电商配套服务功能。举办跨境电商资源对接交流活动,组织企业参加各类跨境电商展销会,助力企业开拓市场。加大业务培训和政策宣传力度,加强与院校、商协会合作,推动开展跨境电商专业技能培训和政策宣讲,培育壮大跨境电商市场主体,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健全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县、镇、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实施“快递下乡”工程,促进实现县城与农村快递物流无缝对接。持续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加强电商公共服务中心、服务站点等动态管理,巩固和扩大示范成果。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强农产品品质化管理,将“万绿河源”“耘客和礼”“源味紫金”等打造成高知名度、高认可度的区域公共品牌,提升品牌综合竞争力。加强与传统鲜活农产品零售渠道合作,建立农产品“基地+社区”直配的农产品出村模式。加强与京东、淘宝等国内大型电商平台对接,建立河源特色馆、特产馆,积极开展线上线下促销活动,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五)全力做好平台建设工作,全域全面融深融湾。加快建设省级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园。出台针对性政策举措,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承接大湾区优质加工贸易企业,引导加工贸易产能向转移园集聚,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加工贸易产业链逐步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环节延伸,为推进加工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谋划申报省级经济开发区。为强化经济开发区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持续推进符合条件的县(区)申报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作,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和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