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市场监管局坚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职能定位,坚持“四个突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帮扶指导,助力我市特色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和深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各类传统特色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持续增长。
一、突出“聚势能”,推动产业集约发展。依托各县区地方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挥1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辐射带动示范作用,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集聚集约发展。源城区集中发展蔬菜、食用菌加工,东源县发展茶叶、蓝莓、板栗、畜禽加工,和平县发展豆制品制造、果汁饮料加工,龙川县发展高山油茶、粮食加工,紫金县发展茶叶加工,连平县发展黑蒜、花生加工,基本形成集群化、区域化发展模式。据统计,我市共有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92家,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408家,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112家。其中,具有一定加工能力的龙头企业118家。
二、突出“提品质”,开展改造帮扶服务。食品小作坊是我市食品生产加工行业的主要业态,其主体数量占全市食品生产加工单位的85%以上,我市的大部分传统特色食品也多产自食品小作坊。市市场监管局制定《河源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提质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3年)》,持续深入开展小作坊提质行动,充分发挥我市传统特色产业优势,强化小作坊生产条件改造的帮扶服务,提升小作坊生产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努力让群众吃上放心特色食品。四年多来,全市升级改造食品小作坊750多家,全市现有取得有效登记证书的食品小作坊1420多家,比2019年同期增加250多家。取缔无证小作坊30多家,查处食品小作坊违法案件300多宗,全市小作坊监管、综合治理、监督监测和抽检、创新机制与社会共治等各项工作得到了明显加强。小作坊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显著提升,小作坊登记发证率稳步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不断提升,地方特色食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三、突出“强品牌”,提高市场竞争价值。近年来,市市场监管局与农业农村、商务等职能部门分工协作,不断加强“三品一标”等特色品牌食品的培育指导和申报认证工作。推动出台《河源市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河府〔2020〕35号),明确对县(区)地方政府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行业商(协)会或其他社会组织申请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等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的应用推广。着力打造食品类区域公用品牌,我市首个市级区域公用品牌“万绿河源”已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有效提高我市特色食品的溢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各县区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大力打造区县级公共品牌,已成功培育出“龙川山茶油”“耘客和礼”“源味紫金”“紫金蝉茶”等区域公用知名品牌。加快培育企业知名商标,市市场监管局分别在高新区、东源县、龙川县、连平县建立4个商标品牌培育指导站,对商标注册、运用、管理、保护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服务。
四、突出“广推介”,促进消费提质升级。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完善农村电商体系,建成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4个(龙川、和平、紫金、东源),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3个(和平、东源、连平)。拓宽营销渠道,协助商务部门举办“粤贸全国,万绿河源”网络促销活动,进一步促进消费提质升级,拓宽我市传统特色食品营销渠道。组织地理标志产品参加知识产权交易博览会、农业品牌推广会等,积极推广我市地理标志产品,宣传地理标志保护和运用专业知识,扩大公众对地理标志产品认知度,促进地理标志产品市场流通和品牌价值提升。
(市市场监管局食品生产科吴水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