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民政系统贯彻落实省市工作部署,找准民政工作助力“百千万工程”的着力点,凝心聚力谋发展,善为民生福祉的“守护者”,争做社会治理的“智多星”,勇当安全稳定的“守门员”。
民生底线:市十件民生实事民政三项工作稳步推进,“提高低保、特困人员保障水平”3项具体任务、“提高孤儿和残疾人等困难群众的救助补助标准”3项具体任务、“稳步推进养老事业迈进新阶段”1项具体任务均提前达到全年目标。
社会救助:将3.97万原建档立卡脱贫人口继续纳入民政救助范围,40.3%纳入兜底保障,困难家庭中特殊群体排查救助专项行动成效居省前列;农村低保标准占城镇低保标准的比例达到76.6%,社会救助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落实特困人员护理制度,组织开展特困人员生活自理能力评估;推动县级救助管理机构建设(连平、和平已投入使用,东源、紫金预计年底投入使用);启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议事协调机制,联合医保部门解决特困人员住院费用问题。
养老事业:加快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县镇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配套出台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综合监管等一揽子制度性文件强化养老服务发展指导;通过建立“就餐补助+建设补助”双补机制、整合现有养老服务设施延伸供给、推出“智能餐厨”数字化助餐服务系统、强化政府市场协同互动、积极链接慈善资源、“供销食堂+长者饭堂”等方式深化“长者饭堂”建设(44家),惠及老年人10万余人次,积极探索“两院一体”医养结合模式,共建有20家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77%,推进敬老院优化整合改革(和平试点撤并成4家),居家适老化改造工作稳步推进,“十四五”以来共改造4576户,切实提升了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安全性、便利性,有力推动城乡养老服务均衡发展。
儿童福利:以市区一体模式建成市(区)儿童福利院实现全市孤儿集中养育;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开展分色分级跟踪关爱服务,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易受侵害专项行动;加强部门协作,推动儿童心理健康关爱工作列入重要的民生工程。
社会事务:擦亮婚姻登记服务品牌,全面实现婚姻登记“全城通办”“跨省通办”;推行节假日开展婚姻登记服务,持续加强婚姻登记机关场所建设,在源城试点打造最美婚姻登记处“一流阵地”;婚姻登记机关设置婚姻家庭辅导室实现全市全覆盖;加快婚姻登记历史数据补录进度,各县区基本实现全面补录(源城、东源、江东新区、连平、和平完成率均达100%,龙川县完成率99.8%);推行节地生态葬式葬法,节地生态安葬率超45%。
慈善社工:建成慈善超市示范点8家,市慈善会联合光大信托设立的“光信善·青春照护心理疗愈慈善信托”完成备案,河源市首单慈善信托正式落地;建成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101个、村(居)服务点336个,主动链接资源为全市1296名社工赠送意外伤害保险,总保障保额达1.65亿元,组织开展“民政领域社会工作优秀案例”评选活动,树立我市社会工作标杆基站。
社会组织:实施百社联百村——助力“百千万工程”专项行动,建立完善落实慈善帮扶资源供需精准对接机制(已有第一版、第二版),安排118个市级社会组织(党组织)结对16个社区,受益群众超2000人,利用“N+”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带动我市355家农业企业实现农产品上行,直播带货成交额达36716万元。
宣传研究:广东省民政厅第49期简报刊发题为《河源龙川做好地名文章助力乡村振兴》的文章推广龙川“乡村著名行动”经验;《河源市农村养老服务情况的调研报告》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调查研究与宣传推广工作并举。
专项治理:制定民政领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等专项治理方案,深入开展养老机构全覆盖消防安全专项评估检查、联合纪委开展全市养老机构和“长者饭堂”专项监督检查、整改工作“回头看”,检查100多个点位,发现和整改问题544个,围绕质量安全、从业人员、资金管理、运营秩序等关键环节健全综合监管制度体系,推动“解决一件事”升级为“解决一类事”;全面开展社会救助领域、殡葬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全市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开展全面排查,发现问题及时落实整改;开展行业协会商会“我为企业减负担”专项行动,全年引导行业协会商会减轻会员企业负担金额180.82万元,惠及企业354家。
机关建设:市民政局党总支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以“1+N”模式全力推进模范机关建设,着力打造“河爱民政”党建品牌,促进党建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积极推进活力机关建设,民政青年座谈会、青年理论联学、工青妇学习活动丰富多彩,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