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114416000072572044/2020-00027
河源市科学技术局
2020-04-08
关于构建“深圳研发孵化,河源落地产业化”的创新产业链的调研报告
2020-04-08

关于构建“深圳研发孵化,河源落地产业化”的创新产业链的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20-04-08  浏览次数:-

  为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推进与深圳实现科技协同创新,推动形成“融湾”“融深”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新格局,河源市科学技术局围绕构建“深圳研发孵化,河源落地产业化”的创新产业链开展专题调研,形成调研报告。


  01河源创新发展的现状

  (一)创新基础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升。2019年,河源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达到5家,居粤东西北地市前列;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总数达91家。新组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家,总量达155家;市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15家,总量达88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28.1%,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

  二是创新型经济加快发展。河源高新技术企业存量达170家,创新型企业(试点)达15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入库企业206家。

  三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获省科学技术奖数量不断提升,2015年至今,共获省奖16项,其中二等奖5项,三等奖11项。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实现质和量“双提升”,全市累计专利申请量20993件,专利授权量11256件,有效发明专利402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5件。民生科技彰显新作为,节能减排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健康医疗科技研究取得新进展。

  四是创新载体建设加快推进。全市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达344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5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6家,国家级星创天地8家,省级星创天地23家。东源县成为“粤东西北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县”,龙川县中建二局金属及土建两个国家级实验室加快建设。天津大学院士工作站、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省科学院河源研究院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发展。

  五是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全市引进创新创业团队6个,居粤东西北前列;科技金融进一步融合发展,实现科技信贷2.81亿元,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文件,创新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

  (二)河源的优势

  一是区位交通优势。河源距离香港、广州、深圳大约200公里,是珠三角连接长三角的“黄金通道”和桥头堡。赣深高铁开通后,河源到广州、深圳约40分钟,到香港不到1小时,将全面融入大湾区“1小时经济生活圈”。

  二是生态环境优势。河源发展空间广阔,全市国土面积1.58万平方公里,具有丰富的土地、森林、水源、矿产、生态等资源。

  三是产业优势。目前河源形成了广东省手机产业集群、钟表产业集群和模具产业集群,园区经济成为河源产业的中流砥柱,同时,现代生态农业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形成了“六大产业”“六大基地”,产业配套不断完善,产业带动作用不断加强。

  四是开放创新优势。深河产业共建优势明显,深河两市在河源共建了8个产业转移工业园,河源率先在粤东西北地区实现省级产业园县区全覆盖,深河产业共建、利益共享的战略合作格局逐步形成。同时,河源积极加强与“双区”的校企合作、院企对接,河源市省科院研究院、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等省市协同创新平台相继落户,深圳中学河源实验学校、广东工业大学河源研究生院和院士工作站加快筹建,这些均为河源支持深圳示范区建设提供了新的支撑。


  02深圳创新资源外溢分析

  (一)内部需求

  首先,深圳人口迅速增长、产业规模不断肿胀,土地、资源、人口、环境“四个难以为继”制约越发明显,“走出去”的迫切程度比上海更甚。

  第二,深圳的产业、人才、公共服务等聚集于原特区内,在特区扩大到深圳全市范围之后,深圳的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均有必要进行相应调整。因此,深圳在自身空间有限,面临发展瓶颈的背景下,以原特区为核心圈,波状辐射到原关外地区的紧密圈,再到市外的外围合作圈的“外溢发展”战略迫切性突出。

  第三,形成产业集群是深圳战略性新兴业发展的主要产业组织形式,能够实现产业在地理、资金、人力、资本等方面的空间集中,并在空间集聚形成贯穿全产业链的企业集群,从而使上下游之间的信息、物流、人力、技术等各方面的交流更加顺畅。

  第四,深圳产业“外溢发展战略”是提高其社会经济地位,继而提升政治文化层面“话语权”,从而深入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愈发复杂,为突破既有观念、行政区域的束缚,深圳应将视野转向更为广阔的区域,以拓展更为广泛的“发展腹地”。

  (二)外部需求

  首先,深圳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强化其服务能力、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是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深圳产业外溢能突破城市空间制约,加强区域合作优化要素资源配置,从而在积极发挥其战略中心城市作用的同时,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

  其次,深圳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城市,会积极主动把“蛋糕做大”,并与周边区域共享,近而使自己牢牢把握区域发展的方向,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核心。

  最后,对于深圳周边的河源等地而言,承接深圳部分转移产业,利用深圳金融、航运等高端服务业,使“搭便车”效应最大化,是实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理想选择。

  综上,深圳已有的科技创新资源与产业资源优势从根本上解释了深圳科技及产业的高速发展的缘由,深圳作为国家大力扶持的创新型城市,其经济发展必定需要在自身空间发展不足之时,积极探索向前向外发展之路。深圳作为全国经济领先城市之一,在面临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问题上,深圳的产业外溢极其重要,而河源则急需解决目前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在两市需求相匹配的情境下积极开展合作,是战略合作共赢的局势。


  03河源深圳科技协同创新的维度与政策建议

  (一)战略定位: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拓展区。以发展实体经济为主导方向,通过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方式,全面融入“双区”产业链,构建“深圳研发孵化—河源加速—河源产业化”的创新产业链,将河源打造成为深圳科技成果加速和落地产业化的基地、人才创新创业的洼地、科技交流和人才培训的胜地。

  (二)措施建议

  01集聚科技成果,打造深圳科技成果承载区

  一是构建多元化科技招商模式。加强深圳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与国际合作研发机构在河源互动交流,承接承办湾区院士峰会、科技成果洽谈会、学术论坛等活动,推动深圳的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向河源流动集聚。联合深圳相关部门和机构举办创新创业大赛,遴选落地一批高水平的创业团队以及创新创业项目。开展各类关键核心技术转移对接培训、科技成果推介和科技成果洽谈会等活动,推动科技成果在河源加速产业化。

  二是引进和培育高端科技成果转化运营主体。加强与深圳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的项目对接,引进一批成果转化运营主体落户河源,使其高端科技成果在河源落地转化和产业化;加强本土科技成果转化运营机构的培育,重点培育一批本地科研机构,使之成为促进科技成果(项目)落地河源产业化的重要生力军。

  三是建设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和产业化基地。紧跟深圳前沿部署,争取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在河源布局,加强与深圳科技创新部门及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对接交流,共建一批创新研发平台和市场化服务机构,在高新区、江东新区、灯塔盆地建设一批加速器、中试基地和产业化基地,重点建设一批创新试验地和成果转化地。加快对接深圳科技成果转化数据库,拓宽科技资源、重大项目和重大平台的信息共享渠道,推动深圳等地区科技成果在河源转化落地。

  02集聚高端创新人才,构筑创新发展智力支撑

  一是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开展产学研用联合培养人才试点,支持深圳高校、科研院所围绕重点学科设立联合培养项目,通过产学研合作、“人才+项目”等方式,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能带动产业发展的高层次或高技能人才,依托深圳大学湾区(河源)研究院、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在河源建设研究生培养基地,培养在职硕士研究生和工程类(非学术)硕士研究生,在此基础上,分步实现研究生院、河源分校的建设。

  二是创新人才管理和服务模式。切实解决高层次科技人才安居落户、医疗卫生、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问题。畅通人才流动渠道,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人才柔性双向流动。

  三是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快建设人才俱乐部、人才驿站,鼓励国内外人才通过项目合作、科技特派员、兼职兼薪、轮流在岗、考察讲学等多种形式提供智力服务。

  四是共建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与深圳相关机构合作在河源高新区、灯塔盆地、古竹等地布局建设2-3家深圳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吸引“双区”人才到河源创新创业。

  03集聚高水平科技企业,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活力

  一是加快高水平科技企业集聚。围绕河源主导产业,瞄准深圳科技创新企业外溢,鼓励深圳高企搬迁落户,开展机构和个人招商引资奖励。大力引进深圳大企业新业务落户或平台企业裂变。

  二是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加大对存量高企扶持,在用地资源、财税支持、金融服务、科技项目组织等方面全面扶持,培育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

  三是实施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计划。围绕河源产业链关键和薄弱环节,编制产业、产品链招商引资目录,从深圳挖掘一批拥有核心技术能力、成长速度快、产业带动能力强的瞪羚企业,通过“靶向”精准政策扶持引导,引进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

  四是实施企业品牌提升计划。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政府采购和政策精准扶贫中重点推广应用本地知名品牌,打造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名牌企业。 

  04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提升产业效益和竞争力

  一是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重点培育发展大数据、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现代服务业、生态健康休闲旅游业、高端水等特色产业。

  二是建立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创新型产业集群。积极参与深圳新兴产业链分工和协作,引进深圳先进的技术、品牌、生产制造环节和科研成果产业化项目,推进构建“总部+基地”“研发+生产”“创新+孵化”产业合作发展新模式,探索发展“飞地”经济,把河源打造成深圳优质高端产业延伸区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三是加快掌握一批产业核心共性技术。支持骨干企业省科学院、深圳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联合研发平台,联合承担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计划,加快突破一批制约主导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

  05建立多层次创新创业平台体系,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一是谋划部署发展高端研发平台。争取深圳(国家)科技基础设施或部分设施在河源布局,吸引中央科研机构、央企、跨国企业在河源建设研究院。

  二是培育壮大新型研发机构。加强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深圳清华研究院等典型新型研发机构合作,引入或者在河源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借鉴深圳龙岗创新研究院的建设经验,新建一批高质量新型研发机构。

  三是加快构建孵化育成体系。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孵化链条。构建“孵化器+天使投资+创业企业”持股孵化模式,重点推进河源市创业孵化基地、河源市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单位提质增效。推动深圳优秀孵化机构来河源共建孵化载体或设立分支机构。

  四是促进科技金融融合发展。积极引进深圳的股权投资、科技信贷机构等科技金融资源,吸引深圳社会金融资本支持河源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利用深圳对口帮扶河源资金,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开展河源产业园项目贷款贴息扶持。探索推动深圳大型民营企业到河源设立民营银行,鼓励深圳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机构到河源设立分支机构。(本文有删改)

  供稿:河源市科学技术局

  来源:河源市委政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