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驻河源市江东新区临江镇桂林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叶正鹏和村“两委”干部、档案管理员到脱贫户邓船女家,对前期收集整理的档案资料进行再次入户核对核实。记者了解到,河源市将党史学习教育同扶贫档案整理工作结合起来,全力将扶贫档案打造成脱贫攻坚的“活字典”,把“档案库”变成“思想库”“智慧库”,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支持。目前,河源市精准扶贫档案整理工作进度达到78%,预计在今年5月中旬全面完成此项工作。
记载河源“脱贫史”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扶贫档案是脱贫攻坚战的“记录者”和“见证者”,记载“脱贫史”,衔接“振兴史”。当日一大早,叶正鹏就来到邓船女家。他说,村级扶贫管理档案实体制册接近尾声,目前电子档案也已经完成了整理、目录编制,计划在4月中旬将户档、村级管理档案、电子档案一并进行移交,有望提前一个月完成档案整理的移交工作。
江东新区临江镇桂林村驻村工作队到农户家核查档案。(摄影:张涛)
“扶贫档案将为村今年的村志、村史提供素材,有了‘脱贫史’,才能有以后的‘振兴史’”,江东新区临江镇桂林村党总支书记江少明如是说,他们对脱贫户档案都进行了逐户全面复核,通过这一轮的档案整理工作,不但使他们更全面清晰掌握扶贫资产、脱贫成效,同时也有助于他们更具全局性地思考桂林村的建设发展以及抓实脱贫长效机制的落实。
一村一册一户一档
精准扶贫档案是脱贫攻坚进程的重要凭证和历史记录,也是今后查阅、借鉴、利用的重要依据。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像邓船女一样的脱贫户一户一档外,帮扶单位为村里投资建设的扶贫项目也有了档案。档案分门别类,资料详实完整。据介绍,去年第四季度,桂林村就成立了工作小组,指定档案管理员,并且聘用专业档案制作公司,对2016年以来精准扶贫工作形成的档案资料进行全面收集、整理,包括脱贫户档案和村级管理档案,覆盖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脱贫等全流程。
目前,桂林村脱贫户档案已全部建档制册完毕,村级管理档案也完成了原始资料整理、建档目录编制,正在制作实体档案中。扶贫档案包括综合管理类、项目建设类、脱贫户一户一档类、会计档案类、声像类、实物档案类等。
在高质量推进扶贫档案整理工作中,江东新区专门划拨工作经费,开展扶贫档案业务培训,并运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录入存档,推动档案电子化。同时,江东新区还细化分工,明确区、镇、村档案收集范围,结合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分类归档,确保实效。
5月中旬全面完成
为了扎实推进精准扶贫档案整理工作,河源市先后出台了《河源市精准扶贫档案整理工作实施细则》等相关文件,多次组织业务培训,引入第三方档案管理公司,严把质量关,确保按时间节点倒逼完成工作任务。截至目前,全市精准扶贫档案整理工作进度达到78%,预计在今年5月中旬全面完成此项工作。
“精准扶贫档案是精准扶贫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是对精准扶贫工作全面、客观、真实的反映。”河源市扶贫工作局扶贫协作科科长袁定央表示,全市扶贫干部依据档案整理工作要求,对现存资料进行收集、检查、整理,将档案按照综合管理类、精准识别类、退出类等进行归档,依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逐一核对,对现存资料按年份、文件类别详细分类,同时对照片、音频、视频等特殊资料进行刻光盘,进行电子档案录入,做好目录归档工作,提高日后档案查找效率,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对接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